br \/>

傅統先全集第一卷張茂聰主編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傅統先全集.第一卷\/張茂聰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20.9ISBN978-7-5701-1433-7Ⅰ.①傅…?Ⅱ.①張…?Ⅲ.①社會科學—文集?②教育學—文集?Ⅳ.①C53?②G40-5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183307號?

責任編輯:李紅杜啟朕責任校對:任軍芳整體設計:邢麗FUTONGXIANQUANJIDIYIJUAN傅統先全集第一卷?孫?紅張茂聰?主編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山東教育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郵編:250001?????電話:(0531)82092660網址:www.sjs.com.cn印??刷:山東臨沂新華印刷物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版??次:2020年9月第1版印??次:2020年9月第1次印刷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35.25印??數:1-1500字??數:488千定??價:198.00元(如印裝質量有問題,請與印刷廠聯係調換)印廠電話:0539-2925659顧問委員會顧???問:傅貽穀陸有銓主???任:商誌曉副主任:萬光俠委員會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於述勝張曉鵬徐繼存戚萬學魏賢超編委會主???編:張茂聰編委會成員:(按姓氏筆畫排序)王寧仲米領劉含宇杜文靜張圳張穎陳萍範曉婷侯潔董豔豔時代與心境: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代前言)時代與心境:

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2020年,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教育哲學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傅統先先生(1910—1985年)誕辰110周年。先生於1932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曾受聘在暨南大學、正風文學院、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等院校任副教授、教授等職。年月,赴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攻讀哲學博士,師19488001從美國社會改造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勞普(Raup,R.)。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1952年至1985年任職於山東師範學院(1981年更名為山東師範大學)教育係。先生的學術人生融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為一體。先生始終主張運用哲學的觀點研究教育問題,提出哲學是思想,教育是行為,這是整個生活的兩個方麵。a先生對西方教育哲學中國化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對杜威學說、皮亞傑學說見解獨到。翻譯了杜威的《人的問題》《確定性的尋求:關於知行關係的研究》《經驗與自然》等,譯介了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兒童的道德判斷》等著作。較早出版了《教育哲學講話》《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美學綱要》等專著,晚年與張文鬱教授合著《教育哲學》一書。先生在《申報》《平論》《教育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先生在哲學、教育學領域作出的獨特貢獻,離不開其在求學和治學過程中堅定的以教育改造中國的教育理想、紮根於教育實踐的行動和為中國教育事業奮a傅統先,張文鬱.教育哲學講話[M].上海:世界書局,1947:18。

鬥終身信念的支撐。

一、誌存高遠,戰亂中求索教育救國先生的一生一直為實現民族複興,探索教育救國而努力。他親曆了上海的繁華、戰亂與頹敗。麵對動蕩時局,眼見大批的青年放縱自己、頹廢不堪,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憂患意識使先生較早地意識到人心問題才是根本問題。先生引導鼓勵青年要在頹敗空氣中養成樂觀態度,確立崇高理想,用一種戰鬥的精神達至最圓融完整的和平境界。a(一)少懷大誌,隻身一人遠赴上海求學1910年,先生出生於湖南常德一個回族小商人家庭。先生少懷大誌,立傅統先全集誌成為教書先生,經常在遊戲中扮演“小先生”的角色,為自己的臥室題名為“立誌軒”。1925年,在母親的鼓勵下,隻身從湖南常德輾轉至上海求學,考b

002入上海民立中學。為了節省費用,借居於上海西門小桃園街清真寺內,因而受伊斯蘭教影響頗深,早晚均做禮拜,聽講教義。此時期在先生心中埋下了泛神論的種子。1926年,先生轉入當時上海最好的高中之一聖約翰大學附屬高中。1928年高中畢業後,直接升入聖約翰大學。聖約翰大學在當時有“東方哈佛”之美譽,其師資配備、學術研究諸方麵在當時亞洲乃至全球堪為一流,培養了張伯苓、陶行知、陳鶴琴等著名教育家。其間,先生主修哲學、輔修教育學,受到了嚴格的學術訓練和西方哲學熏陶。先生學習刻苦認真,廣泛涉獵了以黑格爾為主的西方近代哲學著作。大學四年級開始在學術上嶄露頭角,被聘為校刊《約翰年刊》英文部編輯,學報《約翰聲》中文版主任、英文版編輯。

在《約翰聲》上發表《柏拉圖的哲學》《關於易經的考據》等論文,並著手撰寫《知識論綱要》一書。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先生因身患疾病未能直接參加工作,在家休養期間,潛心鑽研哲學。為了解決認識論上的問題,先生曾跟隨哲學家、佛學家蔣維喬學習佛學,結識了哲學家張東蓀等人,這對其後來的學a傅統先.哲學與人生[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2:自序。

b梁自潔.山東現代著名社會科學家傳:第1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285。

術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一時期,先生翻譯了《格式心理學原理》,撰寫了《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美學綱要》等著述。

(二)戰亂中探索教育救國1935年,先生病愈後到上海暨南大學附設實驗學校任教,並積極推行“設計教學法”,先生從此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1937年,因上海“八·一三”抗戰爆發,先生利用授課的機會,積極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喚醒青年發揚民族主義精神。先生的愛國行動曾一度觸怒日寇,不斷受到日偽特務機關的恐時代與心境嚇。為免遭迫害,1939年8月,先生遷居於聖約翰大學校內,並受聘聖約翰大學:

講師。同年翻譯出版波林(Boring,E.)等著的《心理學》。1940年9月,在職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進修聖約翰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哲學碩士,1942年,先生以《從實在論角度重述唯心主義》論文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國內形勢惡化,學校美籍教師相繼離校回國,受校長沈嗣良邀請,先生於危難之際執掌聖約翰大學教育係。003教育救國依然是知識分子肩負的時代使命。麵對學校教育和家庭生活失敗的社會現實,先生力圖以哲學複興民族精神,出版大學國文教本《哲學與人生》,借以引導青年樹立樂觀的、積極的、現實的人生觀,鼓舞青年直麵困難不斷求索,培植健全人格。他說:“人生是奮鬥的,我們要在奮鬥中去求勝利。

生活是變遷的、是痛苦的,但是在變遷的生活中,我們卻找得到變遷的秩序條理,在痛苦中,我們卻能求到愉快幸福。”a先生主張以教育改造社會,這種教育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先生將之稱為“新教育”。先生的“新”體現在:從行動中去求知識,再由知識來指導行為。以學校教育去領導社會風氣,再以社會風氣來推進學校教育。b先生對內立足中國現實,對外置身於世界文化融會發展的趨勢之中探索教育改造中國之路。發表《與梁漱溟先生談中國民族之前途》《以教育救中國》《如何使教育適應社會需要》和《中國文化之新精神》等文章,並以筆名“觚齋”發表《世界文化之分歧與會流》。在先生的視野a傅統先.哲學與人生[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2:366。

b傅統先.以教育救中國[J].觀察,1947(12)。

中,哲學和教育是一回事兒,哲學家予以社會生活一種適當的評價而建立社會的理想,教育家則執行哲學家所創立的社會理想a。

在國難深重的抗戰時期,先生深感中國文盲太多,教育應肩負起掃除社會文盲、為社會服務的重任。先生在上課時動情地向學生講:“中國的文盲太多了,隻要看曹家渡這一角就不知有多少,這些文盲的存在是聖約翰大學的恥辱,更是我們偉大的教育係的恥辱,假使在學校的附近有那麼五六所的義務學校,由教育係同學主辦,那麼不出三年,包你可以把這一角的文盲全部掃除,這是聖約翰的光榮,更是我們教育家的光榮。”b於是,先生親自帶領教育係學生在蘇家角附近創辦康樂民眾補習學校、中南中學、愛群小學、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等多所學校。這些學校的創辦為推行“新教育”、掃除文盲、解決平民傅統先全集子弟上學問題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為回族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竭盡全力004先生是回族人,家族世代信奉伊斯蘭教。早年先生借住在上海小桃園清真寺期間,大教長李先慧帶領先生學習《古蘭經》《天方典禮》《天方性理》等伊斯蘭教的經典著作,促使先生萌生了對宗教哲學的濃厚興趣。這段借宿生活奠定了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同伊斯蘭教界的密切聯係。1925—1926年,先生以讀經班學員的身份參加了上海回教學會,跟隨當時中國伊斯蘭教界著名的大教長哈德成和達浦生學習經學。

大學期間,先生發表長文《追求中的真宰》,開始受到伊斯蘭教界的關注。畢業之際,先生受上海伊斯蘭經學研究社的邀請,為學員講授自己撰寫的《知識論綱要》一書。先生講課的時間雖不長,但是對學員們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麵,先生用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思想加深了學員們對宗教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麵,這些學員成為全國各伊斯蘭教禮拜堂的重要阿訇和教長後,進一步擴大了先生的學術影響力。這一時期,先生為上海伊斯蘭教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1934年,先生與王義、魯忠翔等穆斯林青年共同創辦a傅統先.教育政治與哲學[J].教育與文化(上海),1946(3)。

b周福如.籌備中的康樂義務學校[J].教育學報,1947(1)。

上海回族職業補習夜校,印發穆斯林刊物《改造》,發起成立中國回教文化協會,編輯出版《中國回教文化叢書》。1940年,受商務印書館王雲五約請出版《中國回教史》一書,蜚聲伊斯蘭學界。該書被稱為民國時期與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馬以愚《中國回教史鑒》齊名的中國回族史的代表成果a。白壽彝在其《中國回教小史》中說:“中國回族史的研究是一門很艱苦的學問。研究這門學問的人,須具備幾種語言上的工具,須理解回教教義和教法,須熟悉中國史料及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中的記時代與心境載,他不隻要有這些言語文字上的資料,他更要懂得回教的精神,懂得中國回b:教人的心。”白壽彝的話,可以說是代表許多人對先生《中國回教史》一書的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看法。先生通過撰寫《中國回教史》也對以往的偏激態度作了深刻反省。先生認識到,在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社會中,任何一種宗教都不能單獨存在。先生不主張各教之間彼此各立門戶,而應跨越鴻溝,互相交流。誠然,早年先生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但先生並非偏執盲目,而是注意研究與分析世界各種宗教的005起源與發展,強調宗教間的尊重與溝通,並通過學習哲學特別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後,先生逐漸從哲學的高度對待世界、自然、自我。

二、誌趣卓然,孜孜探求新近之哲學先生為學始於哲學。在先生看來,哲學能夠指導人生。先生貫通中西,先後研究宗教哲學、黑格爾哲學、杜威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先生的很多思想理論就是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的。

(一)轉向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如前所述,先生中學時期深受伊斯蘭教泛神論的影響,萌生了對宗教哲學的濃厚興趣。先生入讀聖約翰大學後,對其哲學思想起著關鍵性作用的應屬斯賓諾莎(Spinoza,B.)、黑格爾(Hegel,G.)。斯賓諾莎主張,“上帝不是一a王伏平.傅統先及其中國回教史[J].回族研究,2007(1)。

b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題記。

個人,而是自然本身或自然法則”a,這一哲學觀正與先生當時所信奉的伊斯蘭教泛神論相契合,並巧妙地構思了“把心靈和物質聯結起來的實體或上帝,從而獲得一種統一體”b的基本判斷。在學習探索過程中,先生更進一步學習到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專心鑽研黑格爾的《邏輯學》《精神現象學》《曆史哲學》等著作,並涉獵黑格爾學派羅伊斯(Royce,J.)的《現代哲學之精神》等。大學四年級時,先生已經閱讀了大量的知識論著作,1933年出版第一本哲學著作《知識論綱要》,詳細考察了依據論、直覺論、感覺論、理性論對於知識起源問題之認識。先生認為這些學說都不能解釋知識之來源,因為“感覺給理性以原料張本,理性組織之,支配之。凡概念,知覺,感覺,官感,無一非心靈之活動。”c先生進而論述了實在論、代表論、新實在論、批判傅統先全集的實在論、觀念論在知識價值問題上的觀點。先生將這些學派劃分為實在論與觀念論兩大陣營。實在論主張,“有一個外在的世界的存在,它是離開任何意d

006識或任何心靈而獨立存在的。”先生趨於觀念論的主張,他承認外界存在的實有,但是存在不能離開普遍心靈而獨立。《知識論綱要》的出版,標誌著先生的哲學思想從泛神論向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的轉折。

(二)探索科學與哲學之關係先生是較早綜合運用相對論、量子論、完形心理學等最新科學知識,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論證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的學者。先生潛心研究愛因斯坦(Einstein,A.)的《相對論原理》、羅素(Russell,B.)的《物質的分析》、弗洛伊德(Freud,S.)的《精神分析引論》等書。1934年,發表《新物理學中之宇宙觀》《生機哲學在生物學上之基礎》等係列文章,探討哲學之物理學和生物學上的依據。在《新物理學中之宇宙觀》的導言中江振聲寫道:“其所作之《新物理學中之宇宙觀》多根據於馬克思威爾(Maxwell),鮑爾(Bohr)a賀麟.斯賓諾莎主義的宗教方麵[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6(2)。

b同上。

c傅統先.知識論綱要[M].上海:作家書屋,1933:280。

d同上。

等之原著。吾國學者對於相對論探討甚多,而闡明量子論者尚寡。傅君斯作,實為介紹量子論之先聲!言論獨到,理論精深;而對於物質之波力論與新物理a

學對於哲學問題之新曙光,尤開明盡致!”1936年,出版《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一書,先生認為:“現代哲學和科學已發展到使雙方互相契合、互相合作的地步,實則科學和哲學是相依為命的。科學愈發達,哲學之任務亦愈繁重。”b先生指出,相對論之於哲學,在消極方麵打破了空時之絕對性與客觀c

性,在積極方麵建立了“空—時”之連續性,新物理學之於哲學,打破了因時代與心境果律之舊見解,采取了統計法的既然觀念d。先生在綜合論述的基礎上以“科:

學之趨向於唯物歟唯心歟”為結束,指出科學的發展趨向於唯心論。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先生之所以研究科學與哲學之關係的問題,與當時思想界長期存在的“哲學消滅論”有著密切的關係。20世紀20年代,中國思想界掀起“科玄論戰”,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成為辯論的核心內容。以胡適為代表的“科學派”主張由科學取代哲學。1929年,胡適在上海大同中學作題為“哲學的將來”的演講,主007張科學可以代替哲學。胡適說:“科學不能解決的,哲學也休想解決。即使提出解決,也不過是一個待證的假設,不足於取信現代的人。故哲學家自然消滅,變成普通思想的一部分。”e他認為:“將來隻有一種知識,科學知識。將來隻有一種知識思想的方法,科學證實方法。將來隻有思想家,而無哲學家。”f張東蓀等人則與胡適的觀點相反,認為哲學不可能被科學所取代。1930年,張東蓀在《哲學評論》上發表《將來之哲學》,1937年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題為《哲學究竟是什麼》的文章,認為科學再發達也不能代替和包辦哲學,科學與哲學有著不同的性質,兩者的研究範圍也不同,“近代以後的哲學隻限於認識論,因為認識論是科學所不能奪去的,所以和科學沒有衝突。可見哲學自己a傅統先.新物理學中之宇宙觀[J].光華大學半月刊,1934(3)。

b傅統先.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1。

c傅統先.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56。

d傅統先.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238。

e歐陽哲生.胡適文集(第12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95。

f同上。

的變化不僅是對於科學有所讓步,並且是對於科學相求調和”a。言下之意,張東蓀認為科學與哲學是相互合作,密不可分的。

先生的《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力辟科學發達會使“哲學店關門”之謬說,在當時理論界特別是哲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成為“舊中國哲學界最早探討科學哲學的著作”b,受到哲學家張東蓀高度評價:“我看了以為得未曾有。即在歐、美此種體裁之書亦尚未見。而以時代之需要論,此種書則決不可少。”c先生撰寫該書的立場是論證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是反唯物論的,也隨即參與了一場全國性的唯物辯證法論戰。1934年10月,張東蓀編著《唯物辯證法論戰》一書,收錄了先生的《辯證法唯物論批判》一文,該文長達3萬餘字,先生在考察唯物論發展史,列舉新唯物論者及其代表作,闡述新唯物論理傅統先全集論形成的基礎上,進而從一般方麵和特殊方麵對新唯物論展開批判。該著作還收錄牟宗三、張東蓀等人的文章,共14篇。張東蓀在“弁言”中特別交代“除d

008傅統先君外,其餘都是按交稿順序次第排列”。僅此就足以判斷這篇文章的重要地位。該書出版後,引起葉青等人關於感覺、意識、實踐等問題的論爭,並最終以辯證唯物論者獲勝而結束,但有學者認為,“兩種勝利多半隻是組織上的勝利,而決不是全部哲學理論上的勝利”e。仔細考察先生對於辯證法唯物論的批判,我們就會發現,這一時期先生對於辯證法唯物論的拒斥,實是基於其已形成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宇宙論、知識論的哲學體係而作出的學理性思考。從論戰的立場和過程看,先生是站在反對唯物辯證法的立場。從積極意義看,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思想家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相關問題的再思考,間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對先生自身知識譜係而言,也為其後期轉向杜威實用主義研究積澱了深厚的哲學基礎。

a張東蓀.科學與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57。

b劉淩,吳士餘.中國學術名著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41。

c傅統先.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序言。

d張東蓀.唯物辯證法論戰[M].北平:民友書局,1934:弁言。

e沈誌遠.蘇俄哲學思潮之檢討載[J].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1934(1)。

三、學貫中西,西方教育中國化的傳播者和辯護者唯物辯證法論戰結束後,先生的哲學思想逐漸從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轉向杜威實用主義。先生對杜威是服膺的,他在1947年出版的《教育哲學講話》一書中指出:“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氣魄雄偉的大哲學家或教育家,他的理論是代表時代精神而領導著一般人向前走的,如杜威之在美國一樣。”a(一)杜威學說中國化的傳播者時代與心境1948年8月,先生懷著對真理追求的熱忱,遠赴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攻讀哲學博士。在此期間,先生跟從美國著名哲學家蘭德爾(Randall,J.)和歐:

內斯特·內格爾(Nagel,E.)分別研學思辨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在美國教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育哲學家勞普指導下完成《形成道德判斷的方法論——基於國際比較的視角》(MethodInMoralJudgement—AnInterculturalAnalysis)的博士論文。該論文著重論述杜威道德判斷與“美國學派”b道德判斷之間的異同。先生研究認為:“這種以道德判斷方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發展,既是西方文化傳統的延續,009又是一種分化。它延續了西方的傳統,因為它承認智力和理論概括在判斷的描述性方麵的功能作用。它強調將促進共同利益作為民主理想的重要性,這一理想保證利益相關者的積極參與和分享。它與西方傳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將重點從智力和理論概括轉向尋求道德判斷的可靠性概括,尋求為培養具有規範判斷能力的人而建立方法論。”c先生認為:“‘美國學派’的道德判斷的方法論,實質上是對杜威學說的批判性發展,但是仍有自身的局限性,該學派尚未充分闡述個體如何在更迫切的承諾和更直接的人際關係中,使自己更接近理想a傅統先.教育哲學講話[M].上海:世界書局,1947:138。

b“美國學派”,以先生的導師勞普教授為核心,其成員包括進步主義現代實驗主義者阿克斯特爾(Axtelle,G.),美國進步教育聯誼會的主席貝恩(Benne,K.)等美國教育家。該學派主張,以“民主而不強迫的社群”(un-coercedcommunityofpersuasion)的理想作為道德判斷充分性的保證。

cFoo,Thoong-sien.MethodsinMoralJudgment:AnInterculturalAnalysis[D].New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50:5-6.

狀態下的民主而不強迫的社群相關方麵的方法論特征。”a。

與國內一般研究杜威哲學的學者相比,先生的獨特之處是先生不僅在教學和研究中對杜威實用主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在實踐中宣揚杜威實用主義,還譯介杜威哲學著作並發展了杜威教育學說。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學界掀起批判杜威思想運動,“反動”成為這一時期的話語主題,《杜威批判引論》《實用主義批判》《批判杜威的反動教育思想》等批判杜威學說的著作不斷麵世。先生也難免卷入這一政治狂潮之中,但先生堅守內心的信仰,專心於翻譯杜威著作,主要包括商務印書館在1960年出版的《經驗與自然》和1964年出版的《自由與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965年出版的《確定性的尋求——關於知行關係的研究》,以及先生同邱椿合譯出版的《人的問題》。盡管先生當時是受命傅統先全集作為內部批判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資料而翻譯杜威著作,具有“被動”的成分,但是在主動性上卻促進了先生自己乃至整個學術界對杜威的研究。這個時010期先生翻譯的杜威係列著作,較早年翻譯的著作,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性、更加深厚的學術性和更加廣博的學科知識領域。許多學者對於這一時期先生之於杜威學術思想傳播所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要翻譯杜威這樣的大哲學家的作品,光懂語言是不夠的,還要有西方哲學史的造詣,翻譯者本人最好就是一個哲學家、思想家。這些條件,傅統先都是具備的。”b“傅統先翻譯的杜威作品可謂信、達兼備,很難超越。”c杜威哲學著作的譯介更加完善了先生的知識體係,又使先生對實用主義有著更為透徹的理解。

先生根據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在批判我國形式教育、書本教育問題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首先先生認為:“教育是生長,是整個人格不斷向真、向善、向美的生長”d。先生解釋說,“杜威的‘凡是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命’這一表述過於寬泛,……似乎杜威所言不斷發展,不aFoo,Thoong-sien.MethodsinMoralJudgment:AnInterculturalAnalysis[D].New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50:45.

b陸有銓,等.傅統先教授的學術人生[J].教育學報.2010(5)。

c塗詩萬.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27。

d傅統先.全體性的哲學與教育[J].學林,1941(8)。

斷生長指向的是有機體,但是植物、動物和人類都是有機體,這三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a。發展是人類所特有的,對植物與動物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教育不僅是生長,而且是整個人格的生長”b。先生進一步指出,“人格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最真、最善、最美,是一種絕對的均衡協和狀態……向真、向善、向美是人格發展的必然趨向”c。因此,教育是教人做事的。其次,關於杜威“學校即社會”的學說。在先生看來,學校與社會的關係並非僅是將學校辦成雛形的社會,社會也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延伸。他針時代與心境對中國形式主義教育割裂學校與社會的弊病,主張把社會生活的方麵,如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