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我這樣的美人在他懷中,他怎麼竟然能連帽子上的帶子還是紋絲不動呢?那帶子下垂得有模有樣,真讓人惱恨啊!

我不諳世事傻如生瓜的情郎啊,你看身邊那芄蘭的葉子,多麼像我倆碰撞在一起的心,是多麼成雙成對地擁抱在一起,而你這個榆木疙瘩一樣的情郎啊,怎麼就讀不懂我春情蕩漾的心思呢?你看你看,性好打獵、射箭技術高超的你雖然佩戴了一個勾弓弦的象骨鉤子——,但是,你怎麼就不知道來勾引一下我的心弦呢?

唉,我的笨情郎啊,你雖然有解開少女心結的智慧,也有使人心動的儀容,但可歎你情竇未開啊,春風尚未將你吹醒,我的鈴鐺也未能驚動你內心酣眠的愛情之湖。你既不能幫我解悶兒又不能來和我親昵,你真是要急死我啊!

青春詩經雖則表麵惱恨,雖則微諷,但其實內心裏仍是欣喜的。這個對情事一竅不通的情郎是中規中矩、恪守本分的。他一點都不輕薄,一點都不像某些登徒子,這又多麼令人暗暗地欣慰與歡喜啊。相信總有一天,他心田的湖水會被青春捂暖,那酣眠的湖水會春波蕩80漾。而我作為一個女子的幸福,也將來臨。

●3《芄蘭》是一首隱約而朦朧的小詩,它像一把又薄又窄的柳葉小刀,不足以切割龐大的詩歌史,但足以劃開一道裂縫,讓我們看到“詩經時代”青春情愛中的少女之心。我尤其喜歡的是,這首小詩由對一株植物的速寫迅速進入人心的方式,其間有巨大的空白值得人想象與玩味。古衛國的詩人,其隨物起興看似毫不用力,信手拈來,但這一拈,卻絕對妙手偶得,絕對恰切無比。你看他借芄蘭的枝葉從象形角度寫少女之心,你看他借觿與的器物功用暗示彼時傻情郎的囧態,無一不精微,無一不讓人肅然起敬。但於詩歌本身的價值之外,我想說的卻是這首小詩的青春情愛學意義。

少女

《芄蘭》所描摹的這出青春情愛劇,雖然有些囧,事實上卻是男心事

女情愛中最值得珍惜的黃金狀態。也就是說,一個尚不諳風情的少郎可

男和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在潔淨的愛情中,經曆著他們的困惑與知迷亂、歎息與鼓勵,這在多年之後,將成為情感記憶中最值得津津樂道、也最值得銘記終身的幸福。

而如果在這一狀態中,男女雙方對愛情的理解走向一個完全不81同的反麵,即少女尚不解風情,而少男已滿腹花花心腸,擁有完全老練的愛情經驗以及圓滑的調情手段,那麼遭受損失與傷害的,必定是那個癡情而無知的少女。《詩經》中,大部分女子的悲情,都源自於一個老練而圓滑的男子的輕薄與無情。

所以,一個已解風情的少女,麵對一個尚未被春風吹醒的少男,真是此生的一種幸福。因為,她有足夠長的時間,陪他一起慢慢長大,並經曆他愛情從萌芽到收獲的全過程。

我們的這個時代,無所不在的情色資訊無孔不入地催生早熟的身體與過早膨脹的欲望,青澀的少男與少女尚未走向真正的成熟,就在紛亂而易變的青春期遍嚐情愛全部的血與蜜,但隨之即來的卻是痛徹骨髓的苦澀。尤其對於那些花朵般的少女而言,那些過早綻放的夜晚,勢必導致過早枯萎的青春,以致在高唱青春之歌的花季,回放在耳際的卻是蒼白的挽歌。

芄蘭一樣的少女啊,讓你青春的腳步走得遠一些,再遠一些吧,讓你的花兒綻放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吧。緣分中的那棵蒼鬆總會蘇醒,總會張開他的臂膀並攜著你的手,一起步入青春的雲端。

青春詩經82我的世界隻有你我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的世

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界隻

縞衣綦(q?)巾,聊樂我員(y?n)。有你

出其(yīn)(dū),有女如荼。

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縞衣茹(lǘ),聊可與娛。83——《詩經?鄭風?出其東門》●1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真正地去愛上一個人,或者,至少曾真正地愛過一個人。隻有真正地愛上,以及愛過,你的生命才在對另一半的呼應中尋得圓滿。

當然,一個人在或長或短的生命中,可能許多次對許多人產生青春詩經愛的願望。但真正的愛情,隻有一次,真正的愛人,也隻有一個。

當愛神向你射出那支唯一屬於你的箭,當你真正地去愛,你的世界便隻有一個她。而當她真正地去回應你的愛,她的世界也便隻84有一個你。

當真正的愛情產生,她便是花園裏唯一的花朵。正如《聖經?

雅歌》中所羅門所唱:“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就像百合花開放在荊棘裏。”當真正的愛情產生,他便是天空中唯一的星星。正如法國小說《弗雷熱裏克和貝爾訥勒塔》中,女子對他深愛的男子說:“自從我愛上你之後,我發現除你之外的所有男子都醜陋而愚蠢。”而毛姆筆下的男子貝伊特曼也對深愛的女子伊紮貝拉說:“除了你,我誰也看不見,我從來沒有閃過有誰能同你相比的念頭。”其實正如盧梭所言,愛情總是比較的結果。當一個青年男子隻能麵對一個女子時,他與她之間所產生的,未必是真正的愛情,因為他別無選擇。因此亞當並不一定真愛上了夏娃,因為伊甸園裏隻有一個夏娃,而並沒有別的女子。

真正的愛情發生在廣闊而密集的人群中,發生在他對她的尋索與選擇中。隻有當一個男子不再環顧所有的姑娘,而隻專注於一個我

的姑娘時,真正的愛情才從天而降。她在他心中頓時變成最出眾、最世界

美麗、最有吸引力的唯一的姑娘。換言之,她開始成為他世界的隻有

中心。你正如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別的妹妹時,大觀園裏的賈寶玉才愛上了林黛玉。

古老的《詩經》中也有一個大觀園,也有一個癡情的寶哥哥,85在一片花紅柳綠、燕瘦環肥中,愛上了那唯一的林妹妹。他對她的愛情,發生在春天裏的東門外。春思半和芳草嫩,碧萋萋。他開啟青春歌喉,為她唱了首小小的情詩。

●2為什麼愛情要發生在東門外?而不是南門或者北門呢?唯一的理由是,春從東方來,一座城池的東門,是離春天最近的地方,是能最早發現春天奧秘的地方,也是遊春的少男少女最先踏足的地方。

在“詩經時代”逝去一千多年後,有個北宋的風流尚書在汴梁城的東門外麵對早至的春光曾寫道:“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在這位風流士大夫的眼中,春水初暖,柳吐鵝黃,而杏花盛放,遠望如火,人間的一切都在東門外的春風裏美好地蕩漾。

而幾乎在這同一座城池,同一個東門之外,一千多年前的鄭國青春青年發現了同樣美好的春光。但在這回暖的早春,他的內心因愛而詩經憂悒。很久了,他的內心裏惦念著一個姑娘。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從何時起,開始愛上了她。隻知道,自從她的臉在自己眼前閃亮過一回之後,沒有她出現的世界便幽暗無光了。她是他內心唯一的光86輝,唯一盛放的花朵,唯一晶瑩的露水。他甚至感覺自己已有,以及將有的生命,便是為了迎接這唯一的光、采擷這唯一的花而延續。

而沒有她的消息已經很久了。在這座偌大的城市裏,他並不知道她生活在哪扇門戶之內,他隻記得她的臉,隻記得在街市上偶然的邂逅,以及後來匆匆的幾回相逢。擦肩而過,回首凝眸,四目相對,流波含情。他知道,她眼中其實已有他,正如他心中早已非她莫屬。

戶外正是外出遠足、踏青尋春的季節,他也步出東門,加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之所以有此遊春之心,並不是想恣意地賞玩春光,而是他想:“她興許也會在那踏青的人群中吧?”東門外春草茵茵,遊人如織,杏花影裏,鮮衣麗服的女子成群結隊,遠望如天邊初升的雲霞。但這些女子中卻並沒有他心裏千思萬想的那一個。她們中的每一個,都不是她。與百合般的她相比,眼前的這些女子,皆如拙劣的荊棘,皆如過眼的雲煙,嫋繞即散,他甚至連多看一眼的心思都沒有。

難道她沒有來?難道她在這春風裏沒有像我想念她一樣想起我

的我?難道她沒有像我尋訪她一樣步出這東門來尋找我?哦,千人過世界

盡,皆不是她,這良辰美景,沒有她是多麼荒蕪啊!可愛的人兒,隻有

你究竟在哪裏?你但突然間,他的眼睛閃亮了,冒出了灼灼的光。他青春的臉上浮現出甜蜜的微笑,正像暖風吹笑的湖水——他看見了她,斜倚著一棵河岸的綠柳茫然四望的她。真像一朵純潔而高雅的百合啊,她87素淨的衣裳在春風吹綠的背景中如一隻鮮白的水鳥飛在碧波上。她的眼眸是如此朦朧,在沒有發現他之前,她的世界亦是黯淡無光,正如在沒有她的世界裏,他兩眼如在霧霾中一樣。

春風吹來,她終於一轉明麗而潔白的臉,修長脖頸下那青綠的紗巾順風向他的方向飛舞。她的眼睛瞬時也明亮起來——她也看見了他。兩朵紅雲飛上她的麵頰,她趕忙垂下了頭。他慢慢地向她走過去,在她的身邊輕輕地徘徊,用隻有她聽得見的耳語,吟出了這首小情詩:“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這是他訴說給她一個人聽的耳語,是他向著她捧出去的內心。

“聊”,絕對不是有些人所說的暫且、姑且。“聊”,其實與耳朵有關,是耳鳴,是幻聽,是思念中愛人甜蜜的耳語,是耳鬢廝磨的歡樂。“聊樂”,其實是一份歡樂加另一份歡樂。

他是在對她說:“我的愛人啊,在這良辰美景中遇見,你讓我有著加倍的歡樂。”而這樣的相見,這樣的歡樂,在接下來日漸盛大的仲春以及暮春,仍要一遍一遍地進行,以使他對她的愛,在日漸成熟中得以青春圓滿。

詩經當四月裏白茅花開放,當他又一次走出迂曲的城門,當他再一次在如火如荼的女子群中找到唯一的她,他收獲了比上一次更大的驚喜。因為這一次,她在聖潔的白衣之外,在脖頸下係上了象征著88愛情的紅紗巾。

在男子眼裏,愛人身上的紅妝總是有著特殊的意義。正如偉大的但丁在寫到他的貝雅特麗齊時說:“當她穿著典雅的鮮紅色衣服在我麵前出現,這麼質樸,這麼尊貴……從此愛情就主宰了我的心靈。”素白中的一點紅,是純潔中的忠貞,是高雅中的熱烈,是銀裝素裹之上的分外妖嬈。他知道,在她心中,對他的愛情已經成熟。

她用這精心的妝扮,向他的愛情舉起了勝利的旗幟。

用不著什麼山盟與海誓,我隻用這春風裏的一點紅,告訴你,你的世界從此隻有我最懂。

●3《出其東門》可能是《詩經》中第一次點明愛情必須經過選擇與排斥實現唯一對象化的詩篇。也可能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進入愛我的

世情本質的詩歌,它使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超越本能的衝動,真正界隻

進入精神情感的領域。它為中國古代愛情學的研究,提供了如此鮮有你

活生動的詩歌切片。

更重要的是,它借一個遠古青春男子的嘴,告訴了我們現世青春裏的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怎樣的。

在我們當今耳濡目染的青春情事中,似乎已經甚少唯一的愛89情,甚至連“愛情”這個本來神聖無比的詞都顯得奢侈而幼稚。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曖昧,以及借愛情之名而大行其道的玩弄與交易。甚至許多青春中人會覺得,隻有那些木訥、平庸甚至殘缺的人,才會在一生裏隻愛一個人。而那些家世、財富、能力、相貌以及職業都高於常人的人,會隨意地選擇他們眾多的愛人,組成龐大的“後宮”,並一次次開始所謂的愛情。

事實上,這是荒謬無比的。在愛情的領域裏,越傑出的人越是專一。盤點世界戀愛史,我們會發現無數傑出的男子終其一生都隻有一次愛情。

比如被一隻蘋果砸出了萬有引力的偉大科學家牛頓,唯一鍾情的是一位藥劑師的養女斯道拉小姐。雖然他囿於中世紀以來劍橋三一學院成員必須單身的可怕傳統而未能與其成婚,但他終身卻隻愛此一人。

比如以不朽巨作《拉奧孔》青史留名的德國劇作家萊辛,直到三四十歲才終於遇到了自己所愛的女子——年輕的寡婦夏娃,並第一次產生了愛情。相愛六年,成婚之後,萊辛的生命迎來了春天。

青春而當夏娃因難產而死之後僅僅三年,萊辛便因無力承受打擊而與世詩經長辭。

比如開創出哲學新世紀的黑格爾,一生也隻有過一次愛情。他把這愛情獻給了自己心目中“絕色”的女子——他的妻子瑪麗亞。

90這位對整個世界都板著臉的大哲學家,卻為他唯一的愛人寫出眾多柔情脈脈的詩篇,並終生對其嗬護備至。

再比如,發現了電與磁的奧秘並藉此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法拉第,一生隻愛比他小十歲的妻子薩拉,並與她共度了四十六年金剛鑽般的愛情。而被海明威奉為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小說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臨死前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這一生都沒有背叛過你,連那樣的念頭都從來沒有動過哪怕一次!”當然,還有被我們津津樂道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以及他們的女兒勞拉與革命家保爾?拉法格的愛情。這些偉大的人物,用他們專一、持久而深刻的愛,為他們偉大的人生錦上添花。

或者說,正是這終生不渝的愛,賜予他們以超人般的偉力,使他們在自己所在的領域走得更遠,攀得更高。

一隻四處采花的蝴蝶,飛不了太久便會在疲倦中墜地而死。而那隻與配偶生死相攜的大雁,卻飛過了大山大海,在天涯海角用飛翔留下它們愛的傳奇。

我的

事實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我們身處於怎樣一種文明與世界

製度之下,真正的愛情,唯一的愛人都是可能的。青春中的少男少隻有

女,隻要認真尋索,好好把握,總會尋找到自己的真愛。你但如果你因種種無法克服的原因,在青春期錯失了你的真愛,那你很可能要用一生的輾轉去縫補這破碎的愛。因為盤點世界戀愛史,我們也發現幾乎每一個浪蕩的男子,他的青春期裏總是住著一91段傷心的愛情和一個無力攫取的愛人。或者說,一個男子無論有多少浪漫史,在他的心裏往往都隻有一個永遠不會被任何人所代替的女子。而這個女子,多出現在他的青春期裏。

比如一生無數次戀愛、直到74歲仍對17歲少女大唱情詩的歌德,終其一生,最熱戀的女子都是莉莉?謝內曼。與莉莉的無奈分手是他去魏瑪並使這座小城成為撒克遜魏瑪公國藝術之都的直接原因,也是他一生無數次移情別戀的主要原因——他一直在尋找與她的某一部分相似的那個人。

再比如拜倫,這個悲劇性浪漫主義的狂熱詩人,以輾轉於眾多女子之間並始終淩駕於女子之上而被人詬病。但拜倫愛過並導致其一生顛沛的女子隻有一個——梅麗。這個“有著瞪羚羊般的眼睛和迷人笑容”的姑娘被少年拜倫所深愛,但她卻說:“她實在無法愛上這個跛足的小夥子。”這個被愛人所拒絕的跛子、英國未來的驕傲於是一生為了尋求無望的愛情而從一個女子轉向另一個女子,最後客死異鄉。

年輕而期待著愛情的你啊,願你能在如雲之人中找到你的唯一。

青春願你的世界隻有一個她。願她的世界也隻有一個你。

詩經92我的思念藏在水下我

籊籊(d?)竹竿,以釣於淇。的思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念藏

在水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下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93巧笑之瑳(cuō),佩玉之儺(nu?)。

淇水滺滺(y?u),檜楫鬆舟。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詩經?衛風?竹竿》●1愛情在青春之樹上開花,但並不總是結果。

“玫瑰不問為什麼,開花因為開花。”青春年代的愛情,隻是為了愛情這一開放本身。但就像玫瑰的綻放同時也是一道明豔而帶刺的傷口那樣,愛情在青春生命中扯開的裂口,需要用一生的思念來青春詩經縫合。

思念,是縫合愛情之傷的絲線。那些在青春花季中遭遇過愛情離合之痛的少男少女,知道我所說是真的。

94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說說思念吧。

若從時間上說,相思,是從往昔的銀行中支取微薄的利息,來接濟窮苦的當下。過於強烈而幽深的相思很容易讓人產生逼真的幻象,而在對那幻象的消受中,相思的人得以暫時解脫。

這就像一棵樹看到了一片遠來的雲,而暫時忘卻了腳下的幹旱。

但大團圓的一家人,花燭夜的小兩口,是不會彼此牽腸掛肚的。相思,其實多因距離而生,又因距離而深。而中國式的思念,又多是因了那距離導致的種種不圓滿、不快活。

比如,愛情劃出的暗傷,就是一種血肉模糊又難以逾越的距離,更是一條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銀河,一道分隔楚河漢界的鴻溝。因種種原因被永世隔絕在愛情河流兩岸的男女,唯有以思念作舟,在彼此的夢中得渡彼岸。

船是對水的一種縫合,但不是超越。那些在愛情之河上悠遊來去的舟子,其實都在尋找愛情的前身。每一次以槳擊水,每一次迎風舉帆,都是一回深達千尋的相思。

我的

孤獨、悲苦,如浩渺的煙波,那水上的相思,會給苦煞的內心思念

一點點甜蜜的慰藉。藏在

此刻,我無法不想起十年前那部著名的美國愛情電影《戀戀筆水下

記本》。美國北卡羅來納水溪小鎮,一條白水鳥雲集的大河,一個每天都去河上蕩舟看水的男子,在河水的倒影裏,想念十七歲的夏天,涼爽的暑假,以及他遇到的夢幻愛情裏的美麗少女。

95此刻,失落在命運中的少女像一隻鐵錨,沉落在生活的水底。

小舟來去,便是要找到這隻愛情之錨,並用它牽係愛情的蘭舟。

電影裏伐木工人出身的青年諾亞是幸運的。他最終是用自己長達七年的相思,用自己因相思而催發的執著(他完全以一人之力為夢中情人親手建造了一座宮殿般的屋子,在這一點上,窮困貧賤的他勇敢得像一個王者),在這同一條大河上,在同一條小舟裏,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中,找回了自己青春時代的愛人艾莉,並與之生兒育女,共度完美的一生。

但這電影真像一個因過於完滿而略顯虛假的夢啊,遙遠美國的夢。因為大多數的中國式思念都像一支射向虛無暗夜的箭,都像一顆有去無回的流星,在廣闊的銀河裏無果而終。

所以,我寧可喜歡《衛風?竹竿》裏隱藏的這對男女,寧可相信他們那一份始終寫在水上卻難以掬起捧出的思念。

很多人都說,《竹竿》是一首女子思歸的詩,但我總覺得那持著竹竿在淇水上執釣的,分明是一個思念早年情人的男子,就像水溪鎮中思念艾莉的青年諾亞。

請讓我們像看電影一樣,拉開想象的長鏡,進入一首寫在淇水青春上的思念之詩。

詩經96●2淇水,是從詩經裏流淌出來的夢幻之河,河岸有青青翠竹,有花朵,有香草,有而鳴的雉,有差池其羽的燕。

淇水,是過於美麗而讓人充滿了想象的河流。它事實上已經不是今天河南淇縣境內被歲月帶走或篡改過的河流。作為一條河,它像銘刻在遠古青銅器上的一道隱約的花紋,隻流淌在曾經的心靈地圖上。歌謠裏的男子與女子,總是在這條美麗的河邊,訂下自己今生的誓約。他越過河流去看她,她偷偷奔到河邊來送他。這是一條愛情的河流。這片土地上的每份愛情,似乎都涉及淇水。或者說每對有情人,都會親近淇水,來尋找他們可能的姻緣。

眼前沒有大山,身後沒有大海,就讓我們以這條河流的名義相愛吧。一條河,便是他與她私訂的愛情契約。你說,又有什麼山盟海誓,能比得上指河以為證更真實、更綿綿以為期?

這條夢幻的河,心靈的河,愛情的河,契約一般堅定而可以用我

的來作證的河,迂曲流經的這片沃土,就是衛。思念

衛,出於一份守護的心願,就像星星受命去守護月亮。當上古藏在

時代的偉人周公旦,把商朝的國都朝歌交給自己忠誠可信的小弟弟水下

康叔封,讓他以德以勇拱衛家族的王鼎,衛,便作為一個方伯之國,誕生在周王朝的版圖上。

但古老的衛,卻在曆史的河流中迅速成為一個美麗而殘破的國97度。它像一棵河裏的水草,幾度沉底,又幾度浮起,點綴曆史之河八百年。

翻閱衛國可謂漫長的曆史,我們發現在偉大的康叔父子之後,竟然多是暴虐的子孫,荒淫的後妃,以及虛弱而多欲的君主。州籲之亂,宣薑之禍,乘軒使穀,皮冠射鴻。所有的典故,都掩藏著亡國的亂象。

翟人入侵的一把火,終於滅了這該死的國。

從朝歌到楚丘,從濮陽到野王,都城的更迭,是衛人失國、重建並再次失國的傷心史。而國家傷痕累累的命運,其實攤派在每一個國人的頭上。國君一次又一次用他們的荒淫,在衛人的心靈深處挖出破洞,又打下重重的補丁。

在這顛沛離亂的大時代,大多數深情的青年男女,大概隻能收獲他們破如麻衣的愛情。

美麗的衛國女子,這亂世裏的佳人,隨時都可能接受君父之命,作為外交的籌碼遠嫁他國。或者幹脆作為一份禮品的點綴,贈以異國人為妾為奴。

人說衛國多君子,其實更多傷心人。癡情的衛國男子,大多是青春暗夜裏斷魂的牛郎。當被思念纏繞不可解脫的時候,這男子就到曾詩經經定情的淇水邊上,持竹垂釣。

沒有比一根細長的竹竿更能惹人思念的事物了。而垂釣,正是中國君子最富特色的一張麵孔。水邊端坐的垂釣者貌似淡定,悠98閑,文雅,但掩藏的,或許是如麻的亂心,與悲痛難耐的情思。

《衛風?竹竿》是磅礴而沉重的相思之詩,是無端念舊之詩。但這相思,這念舊,卻借一根青翠而細長的竹竿來得自然而優雅。順著這根細細長長、垂釣於淇的青竹竿,我們看到了思念遠人的青年。他靜坐在岸邊上,突然從一圈一圈綻開的漣漪之中,沒來由地看見了那曾經深愛的戀人。

這男子的麵容一定是閑淡而鎮定的,作為君子,即使一身漁人的裝扮,那容止,那神情,依然是中規中矩、雍容雅致的。但那衣袍下的內心,卻火燒火燎。“豈不爾思,遠莫致之。”煙波浩渺,你究竟在哪?向左是水,向右也是水,我在兩條河流之間,像雙重鎖鏈中的人,伸出思念的手,卻夠不到你。

一筆成景,一錘定音,這是一張簡筆勾勒的風景速寫,也是一幅炭筆塗抹的心靈素描。一根青竹竿,就像一隻神秘的手,撩開了曆史深處情感的麵紗,撩開了男子深藏不露的內心之帳,我們得以看見那帳中的美人。

我的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或“淇水在右,泉源在左”,是一種特思念

殊的地理學,在這被內心修飾過的神奇地理中,男子是一個被憂愁藏在

灌滿的濃黑的點,又被它周圍的事物緊緊包裹在其中。於是一個新水下

的視角被點亮,他順著淇與泉這閃閃發光的水流,看到了夢中的光輝——“兩條水流:天使,意中人。”在男子的心中,此刻鎖著自己的兩條河,也鎖著心中的女子。

99這鎖鏈一樣的河啊,生生牽著那女子,離開了她的兄弟和父母,離開了她深愛的我,去向了難以回返又無從尋找的遠方。如今啊,我在這兩條大水之間,忽然看到的,是你逼真的笑臉,是你因花朵綻放般的笑而慢慢開啟的口唇,是你口中如玉如貝的白牙,是你輕啟蓮步、環佩叮咚走向我的腳步聲啊。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是省略了麵孔的笑容,是省略了身體的腳步,是忘卻了整體而無限放大了的細節,是超越了具體而凸顯出來的唯美與抽象。

就像漣漪超越了水麵,就像蓮花超越了蓮池,就像一顆晶瑩的露珠,超越了映照她的朝霞與太陽。

這其中有如玉如夢的鮮豔、潔白與燦爛,有清脆的鳴響,有如絲如縷的顫動,有豐富的回聲。這鋒利無比的印象,隻能來自於青春記憶的第一道劃痕,隻能來自第一次割裂你的愛情之刃。

靈光一閃之間,你已沉迷,已傾倒,已無力自拔。

此刻讀詩的年輕的你,究竟有沒有,在經過某個路牌,某座小橋,某棵樹,某朵花,或隨便某隻鳥飛過的一塊天空下,突然想起一張往昔的臉。就像這坐在兩條河水之間的衛國青年,他在水麵上青春垂釣的其實不是魚,而是舊日過分甜蜜的回憶。而在那漣漪中破水詩經而出的,亦非魚,而是皓齒鮮白的笑臉,是環佩叮咚的腳步,是未曾了卻、未曾圓滿的一份深情。

古衛國的詩人,就這麼在幽靜的水邊上,借一根長長的竹竿,100進入了往事,釣起了破碎時間裏的愛情。

曾經美好的愛情啊,隨著那悠悠無盡的流水,遠去了,遠去了。昔人已不再,想那些又有什麼用呢?啊,還是讓我劃起檜木的槳,坐上鬆木的小舟,順水遠行去吧,讓那憂愁隨風飄散吧。

詩到尾聲,濃得化不開的相思好像被稀釋了,溶解了,但其實,在那貌似平靜的水麵下,有無限的潛台詞藏著——相思的人其實無解,貌似解脫其實隻是陷入了新一番的輪回。

我還是會再次回到這淇水邊上,想曾經的你,想曾經的我們,想在陰雨天裏,我遠遠藏在籬笆後,送你出嫁的黃昏。

●3我莫名地喜歡《竹竿》這首詩。我覺得《詩經》真正的偉大,不是它寫出了多麼奇幻的內容,而是這種文化的態度,這種渾若不我的

思經意、不用力但風致嫣然,使天地氤氳一片的氣派,以及這種輕輕念藏

一撩便進入時間和空間的方式,真的很迷人。在水

約翰?濟慈說,我的愛寫在水上。這是英國紳士的表白。而中下國式的想念是:我的思念藏在水下,親愛的你若想我,就用籊籊翠竹,在遠方輕輕釣起它吧。

101一顆浪漫主義的毛桃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青春詩經桃之夭夭,有(f?n)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ēn)。

102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詩經?周南?桃夭》●1桃樹天生與浪漫有關。她是腳踩厚土的中國先民向著天空,向著絢爛與甜蜜,伸展出去的浪漫夢想。一顆

浪當我們情不自禁地張大口唇,舌尖上揚,說出“桃”,其實便是漫主

說出一個與浪漫有關的事物。比如,桃花,桃花島,桃花源,桃花義的

扇,桃花雪。毛桃

此刻,我情不自禁地讓想象逸出,想起了在那部如空似幻的電影《東邪西毒》裏,劉嘉玲飾演的那個潔白如夢般的女子,便叫桃花。在青春時代的觀影過去多年之後,我仍記得,她在密林深處波103光粼粼的池水中,在毛皮絢爛的棗紅馬背上,翹著美麗的小腿,還有好看的足踝。

很多勇武的男子因思念她而盲了雙目。梁朝偉飾演的盲武士,在被刀劍封喉、鮮血如潮驚散飛鳥的一刹那,雙眼最後的一幕光明裏升起的,便是這個美如桃花的女子。

很多深情的男子因癡迷她而流浪一生。梁家輝飾演的黃藥師,一生一世,天涯漂泊,從荒漠到大海,隻為追尋這個叫桃花的女子。

而後來,便有一個島,叫桃花島。一個大海深處植滿桃樹的島,隻為一個憶念中的女子而創造,並使之進入存在。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這一片無限深藍中灼灼的粉紅,曾是多少男人青春年少時的夢想。而當我們從電影回到自然,回到時光的四季更迭裏,我們會發現人與桃花的更多隱秘。

比如,當冬天的雪久戀不去,洋洋灑灑飛在早春二月,便會有晨起灑掃的少女,隔著窗欞,吐出那句:“哦,桃花雪!”比如,少女們,是在等待桃花一年年開放的日子裏迎來她們拔節的青春。等到桃花開到最好的日子,少女們也便迎來了自己盛妝青春出嫁的好日子。

詩經出嫁是女子生命裏的第一次綻放。

春日裏的桃花明如閃電。而如果你問桃花為什麼這樣紅?我會告訴你,那是因為每一朵桃花下麵,都寄托著一個鮮活、玲瓏、嬌104媚、潔淨的少女。所謂“桃花得氣美人中”。你看,在“詩經時代”,在周天子的大地上,在春天的陽光下,在桃林掩映的郭外村邊,桃花與人麵,在深情對望中找到了她們濃豔的彼此。

桃花,是浪漫的桃樹開出來的心事。

桃花,是春天寄給人世的第一封情書。

桃花浪漫,熱烈,繽紛,充滿熱辣的挑逗與粉紅的誘惑。每一對有情人,在春天,都在閱讀著桃花的來信。他與她深知,桃花春訊,是對甜蜜愛情的期許與幸福人生的召喚。

當我們仰望,桃花不言,幸福盛開。

●2“夭夭”,是一個婀娜而性感的詞語。當我們在文字的河流裏打撈它最初的身影,我們會發現這個古老的詞唯美的象形。無論是在一顆

浪夏商的甲骨上,在兩周的青銅鼎鑊上,還是在後世的篆文簡牘中,漫主

“夭”,都像極了一個擺蕩兩隻長袖,屈折美麗的腦袋,以輕盈嬌媚義的

的身姿婀娜起舞的少女。當最初的造字者在浮想聯翩的驚歎中用精毛桃

簡的筆法“畫”出這個形體,當他的目光又從少女的身體轉移到廣闊自然的植物們身上,他發現了“夭夭”的少女與那些春日裏幼嫩、豔麗、嬌好的草木們的相似性,於是,他給予青春時節裏一切105茂盛而明豔之物一個讚美之詞“夭夭”。

尤其是麵對那一棵一棵蔓延成林、浪漫生長的桃樹,詩人的讚美,從丹田至舌下,脫口而出——“桃之夭夭”。

而“灼灼”,是一個滾燙而明亮的詞。當我們同樣沿著文字的河岸進入遠古的日常風景,我們首先看到的會是熾烈的火光,是通紅的炙烤,是冶煉時的鮮明與盛旺,是一切使凝視的目光因過度的明亮與美盛而幸福地“受傷”的事物。

當桃花開得過於熱烈,過於明媚,過於滾燙,驚愕的詩人隻能用盡所有讚美的溫度,給出一個烈火般的描繪——“灼灼其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是一幅既熱烈,又美好,更帶有濃鬱夢色的寫生,是如夢初醒的詩人給青春的畫像,而他之所以要用如此美豔的色彩從夢裏托出這一場景,之所以一開口就讓自己的讚美進入無法遏止的高潮,是因為,他要借助這集春日裏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桃樹與桃花,給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摯愛的人,以整整一生的祝福。

我們讀詩的眼睛,就這樣被詩人的讚美從一棵浪漫的桃樹和它青春火紅的花朵身上,牽延至那個待嫁的女子。用盡所有的想象,我逡詩經巡的目光得以回到上古的城郭,越過鱗次櫛比的屋簷,穿窗入戶,和陽光一起照耀在閨房裏的這個少女臉上。

她圓潤的臉龐,她水波瀲灩的雙目,她翕然如蘭的鼻息,她剛106剛噙過口脂而鮮紅的雙唇,都是如此甜蜜而誘人。她坐在晨光裏,如沐如浴。陽光從她一側的窗外投進來,照耀著她美麗的臉頰,那白皙的皮膚此刻因殷切的期待、因淡淡的羞澀而微紅。

有輕輕的塵埃在陽光中飄,飄過裳,飄過衣,飄過少女的肩與脖頸,引導我們的視線落在少女臉麵那一層細淡的絨毛上。這來自於生命、來自於青春,象征少女至為潔淨的絨毛啊,此刻幸福地在晨光中隨一呼一吸而翕張。

這少女,是生命之樹上剛剛結出的一顆毛桃啊,潔淨、豐潤、甜美,多肉多汁,符合一切男子青春的臆想。

這樣一顆飽含著孕育之核的毛桃,將給予生命多麼豐厚的饋贈,將給予擁有者多麼美妙的未來。這上天賜予的厚禮,經受得起人世間所有真誠的祝福。

而能夠給予一個出嫁少女最真實、最善意、最美麗的祝福,莫過於祝她完成對新生命的延續,祝她給予她將要“歸去”的室家以充實而綿延不絕的希望。

一顆

沒有任何虛幻不實的奢望,我們的上古先民對一個出嫁女子的浪漫

祝福,就這樣富有實用主義的單純。如果你不信,那就讓我們再次主義

回到文字的河岸,在字詞的流變中捕捉這祝福的真意。的毛

“歸”真是一個複雜多姿、意味無限的漢字啊。如果我們讓眼光桃越過簡化字的粗鄙,回返它甲骨文尤其是金文的原姿,我們便會驚愕地發現,一個身姿婀娜、弓身屈背的少女,走在她生命裏的半條107小路上,而她的手裏,執著的是一柄灑掃塵埃的掃帚。透過古老文字裏的“歸”,我們看到的是在婚姻的路徑上,那個執巾持帚、灑掃庭除的人,她來了!

“歸”,不是別的,正是那個從桃花深處嫁來的少女啊。從這一個“歸”字,我們便可以看到上古的少女,是出於桃花,而落於塵埃,她一生的命運,便是從花蕊中來,到灰燼中去,日日拂拭那塵灰,時時清理那汙濁,使歲月幹淨,清爽,歸於澄明。

那送她“於歸”之人,究竟又給了她怎樣的祝福呢?

“宜其室家”,是一個意味深長又含糊其詞的祝福語,是一幅因經過模糊化處理而散發著朦朧氣息的讚美詩。若想清楚個中深意,我們還是得讓文字本身說話,說出它的來路與意義。

“宜”是一個因化了妝而顯得既落落大方又秀氣無比的漢字。但若說起本源,卻多少使人愕然。說到底,這個字源於上古時代的生殖崇拜,因為在刀耕火種的艱難時代,人類存活的最大意義便是生殖繁衍,使自己的族類永世長存。所以先民們無一例外地將象征生殖能力的雄性生殖器列為神物,並為之“畫”出一個高度象形的文字——“且”。一切與“且”相關的漢字大多與生殖相關。而青春“宜”,如果你看它的甲骨文、金文,會發現是將一塊鮮活的“肉”,詩經放置在“且”下,或者說是“且”在“肉”中。直到篆文,才為它化了簡妝,但仍然充滿了屋宇內不言自明的意義。有人說“宜”,是把“肉”放在“且”下以祭祀祖宗,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108其實所謂婚姻,所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也不過是麵向祖宗的祭奠與宣告,是對生殖的承諾與禱告。

從此,“宜其室家”作為一句祝福語,也便有了它切實而厚重的意義。可以看作是親人沉甸甸的祝福,也可以視作臨行前的開導與啟蒙。更可以當成鄰人與路人由衷的豔羨與讚美——這個毛桃一樣潔淨、豐潤、嬌媚的少女,一定能使她歸去的室家子孫興旺,香火永續吧。一定能使她的子孫像豐厚的蟠桃那般碩大而結實,一定能使她的後代像叢生的桃葉那般密密麻麻、生機勃勃。所謂“有其實”,所謂“其葉蓁蓁”。

一句簡單而朦朧的“宜其室家”,說盡了一個世界對一個少女的托付,說盡了一個少女出嫁以及此後生命的價值。但如果我們能夠再把目光延伸得更遠一些,從古代家居模式的角度去觀照“室家”,也許會把這個少女出嫁時的內心感受——喜悅,看得更加清晰。

那麼究竟何為“室家”?簡單講,古之家庭建築,一般坐北朝南,前麵的一間大廳稱為“堂”,堂後麵的一間正寢叫“室”,“室”一

顆東西的兩間叫“房”。“室”乃一家之主的正妻所居,而妾隻能住浪漫

“房”。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什麼叫正室,什麼叫偏房。古人說:主義

“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而女子出嫁,有夫為家。你看,的毛

“家”,其實便是房簷底下一公豬!女子結婚,有房子,有公豬,這桃便稱為家。男子娶妻,稱為有室。“室”,房下有至,至,止也,停止,休憩之意。從字形上看,“室”乃房下有一個酒杯一樣的器皿,109皿中有食!故引申特指妻子!

這個從桃花深處走出來並迤邐歸去的女子,是帶著家族的囑托與祝福,前去夫家做正室的,而不是像那個時代已經出現的媵妾那樣,去做偏房裏的犧牲品。

她因此充滿喜悅以及“宜其室家”的人生夢想。

●3請原諒,我無法講出一個虛構的故事,來羅列一個“詩經時代”周王朝大地上少女的新婚場景,更無法將這個桃花下的少女出嫁栽種到一個具體而微的幸福事件裏。我隻能讓古老的文字本身說話,告訴你這出嫁的少女心中,為什麼擁有滿滿當當的幸福,以及祝福她的人又對她的幸福人生寄托了怎樣的內容。

我隻能說,就像一朵一朵的桃花是屬於整片桃林那樣,這場被熱烈祝福與期待的婚姻是屬於所有周南少女的浪漫事件。

青春《周南?桃夭》是新娘之歌,是唱給所有新娘的祝福,洋溢著一詩經派喜氣與言說不盡的浪漫夢想。

《桃夭》同時是象征主義之詩。用桃,桃花、桃子、桃葉來象征美麗的少女,這是中國氣派,中國特色。西方人可能會想到用百110合,用玫瑰,但中國人,用桃。也隻有中國人和中國古典文化影響的文化圈,才會給自己美麗的女子一棵桃樹,一片桃花。從這個意義上講,《桃夭》開創了中國人用桃花指代美人的美學傳統,從此之後,才有了桃花與人麵的互映互證。

所有潔淨、美麗、生命力沛然的女子,都是一朵桃花,都是桃花上結出的那顆浪漫主義的毛桃。

這裏麵其實隱含著東方人,尤其是我們中國年輕男子對女子的一切想象在裏麵。豐滿多肉,甜而多汁,幹淨,茂密,肥厚,一切奔實用主義的路徑而去。

浪漫主義想象中的實用主義,在桃花,在女子,其實是辯證統一的,毫不矛盾。

月上有桂,地上有桃。

我們中國人其實就活在兩棵樹的神話與現實裏。如果說質堅皮薄、馥鬱芬芳的桂樹是屬於廣寒宮的,是屬於冰清玉潔、高不可攀的嫦娥仙子的,是一個無法觸碰的七彩夢幻,那麼婀娜多姿、美而一

顆不言的桃樹,便完全是屬於卑微而火熱的人間的,是屬於那些潔淨浪漫

而鮮活的少女的。就像活躍在《周南?桃夭》裏盛妝待嫁的處子,主義

她的鮮豔、妖嬈、豐厚與甜蜜,都泛著活生生的現實感與煙火氣。的毛

桃樹,桃花,以及毛桃一般浪漫的女子,以及女子背後廣闊而桃博大的幸福感,都深深紮根在中國人內心的夢幻裏,但那枝葉花果,卻是伸展、開放、盤結在現實人間的。

111但你若問為什麼是桃花,而不是梨花,杏花,或者牡丹?為什麼是桃夭,而不是梨夭,杏夭?這似乎是無解的。我隻能說,桃花便是春華初茂,便是青春本身,也隻能是桃花,才配得上那稍縱即逝的花火般的青春。

是的,桃花是開在人心裏的一塊幸福而甜蜜的憂傷,就像愛情在青春的房子裏,投下明亮的光,與幽暗的影。

伊有恨悔如江沱江有汜(s?),之子歸。

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

青春詩經江有渚(zhǔ),之子歸。

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

江有沱(tu?),之子歸。

112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詩經?召南?江有汜》●1有一年深秋,我從龜山下來,在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下,遠遠望見一個女子的背影。伊有

恨女子一襲紅衣,長發茂密,倚著江邊的欄杆,看江水浩蕩。整悔如

整一個下午,她始終那樣坐著,不動,江風偶爾撩起她的長發,惹江沱

我遊人思緒。

近處,江灘公園的花圃裏,紅色的月季開得正盛。江花勝火,女如幽蘭,遠近相映,別有一番意味。我舉起相機,將這偶然的一幕攝入了底片,同時也攝入了記憶。113很久很久,我一直在想,那紅衣女子麵對大江東去,麵對百舸爭流,她究竟在想些什麼?為什麼她緋紅色的背影透著淡藍的憂鬱?為什麼在如洗的長空下,她的背影竟有某種浩如煙波的恨悔之意?

後來我想,她或許是在憶念某個隨水而去的離人吧,並對這個離人因思念而起了某種恨,某種悔。

恨悔先是一滴,在內心久聚,便成江河,滿滿當當撐得人受不了。還常起波瀾,衝肺刷肝,讓人生死皆不能。

伊有恨悔如江沱,到這長江邊上坐一坐,讓心裏的水,與眼前的水,彼此激蕩,稍解恨悔意。

●2有一天,重讀《江有汜》,我眼前突然浮現的,竟然是那個武漢長江邊上的紅衣少女。我甚至覺得,這是冥冥之中一個意味深長的幻象,是詩裏那個女子穿越千年的恨意,來到當世追討前生的情債。

這個世界上,即使所有的東西皆可拿來買賣,卻還有兩樣東西青春詩經不可用以交換,一是將靈魂抵押給魔鬼,一是將青春售賣給金錢。

靈魂抵押給魔鬼的,將難入天堂。青春售賣給金錢的,紅顏頓成枯骨。但吊詭的是,很多生機勃勃的靈魂,卻常常將自己交付於114魔鬼,很多春華初茂的紅顏,卻常常委身於黃金胯下。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既強大又劇毒的東西,叫誘惑。從古至今,能夠提供種種美妙誘惑的,莫過於權勢與金錢。而在“詩經時代”,遊走於權勢與金錢之間的,又莫過於商人。

商人,這種脫胎於上古士階層的群體,是天生的聰明人。他們有超容量的大腦,有敏銳而遠大的視野,有如簧的巧舌與伶俐的口齒,更有強健而適於遠行的體魄。這些人,天生能窺見千裏之外的利潤空間,天生有著在四麵八方的風裏聞見黃金氣味的嗅覺。他們更精通讀心術,能清楚地“看見”人心裏隱秘的欲望,並在對這種種欲望的滿足中為自己攫取好處。

這些背負著黃金行走的人,其實正是欲望的化身,他們既滿足別人的欲望,同時也滿足自己的欲望。如果要問,這些人最愛什麼,那一定是好貨好色。如果問這些人還缺什麼,那一定是道德。

與其說商人也有他們的道德,不如說商人的道德,就是一切皆可拿來交換。等價是癡人的夢想,商人總會為自己留出超值的利潤。

伊有

而一個女子最大的不幸,便是拿自己青春的身體來與商人做買恨悔

賣。這種買賣本身,便是蝕本的。一旦躬身做妾,她注定會賠光自如江

己的紅顏以及一生的情感。沱而《江有汜》中的女子,便是一個將青春售賣給商人的人。

在“詩經時代”,商人已經從黃河行走至江漢。利潤的誘導,使他們逐利的腳步越過不同領主的封地,越過不同的城郭與鄉村,將115五顏六色的欲望送入不同人的內心。

商人滿足別人的欲望,而他們自己的欲望也需要滿足。他們拋家別子,天涯為客,孤枕難眠、倍感寥落時,便也就近取材,擇行商之地妙齡美貌的女子為妾。

在這場買賣中,商人得到的是年輕女子的青春,女子因此換取的是或多或少的金錢。但這些女子永世難得的,卻是婚姻中至為重大的名分。在這種男女關係中,她們的身份隻能介於妻子與奴隸之間。他們所麵對的男子,卻介於主人(老爺)與丈夫之間。身處在這種亞婚姻狀態中,她們注定是受損害與受侮辱的一群人。

這些在江水邊給商人做妾的女子,受了委屈,就喜歡偷偷跑到江邊傾吐心中的憂煩與惱恨。而這一次,女子遭遇的是她們這一群體中最大的委屈,那便是商人要拋下她,回自己的老家去了。

這一拋,便是斷絕供養,就是永不再來,便是永訣。隻留下她一具殘損的身體,在人世間孤苦飄零。

《詩經》裏的文字,隻要你給予足夠的凝視,它們便會自己說話,說出那些詩行之內的隱秘。當我注視“汜”這個字的金文,我看到的是一個水邊的女子。她有因煩惱悔恨而脹大如鬥的頭顱,有青春因思念成疾而消瘦如柴的身形。那身體即使枯瘦,也掩不住曾經嫵詩經媚的風姿。如果你繼續注視它的篆文,會發現“汜”更像一個跪在水邊喃喃自語的女子。她在絕望中祈禱,在祈禱中企盼又一年的春暖花開,情人回返。

116但她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恰恰是一幕讓她肝腸寸斷的情境。

那大江的水啊,在奔騰中分出了支流。那支流,脫離了自己的主幹,洋洋得意,恣肆盎然,好像就要別開天地,獨自入海,但在不遠的地方,它卻又灰溜溜地流回了它曾經分出的長江。

這偷跑出來又狼狽歸返的支流,多像那來去匆匆始亂終棄的商人啊,多像那個來到江漢納娶自己為妾,給自己以人生富足的希望,如今卻要獨自歸返的負心漢啊!

《說文?水部》曰:“汜,水別複入水也。”意即由主流分岔流出後又流回主流的水。“江有汜”,這是一句對自然世界裏江水分而複合的掃描,同時也是一幅江邊女子姿態的速寫,就像我在江灘遠遠望見的那位紅衣女子。

說到底,商人的納妾,隻是他興之所至的一次旁逸斜出,是他欲望的河流東張西望的一次偶然溢出。它和那些流出的水一樣,總要回複到主流中去,空留被他衝刷蹂躪過的河道以深深的傷口。

“汜”是水分出又流回主流,是對河道的拋棄與別離,而“渚”伊

有(江中小洲,分水之地),與“沱”(江水分流之處)都隱喻著濃鬱的恨悔

分手意味。從“汜”的肝腸寸斷,繼續注視“沱”的金文,我看到如江

的是水邊上的一個女子頭像,她下垂的茂密長發中露出一雙淚眼。沱尤其是你看它的篆文,這個女子下垂的一縷長發,是咬在悲憤而緊閉的嘴裏的,無限的追悔中有一縷決絕的恨意在裏麵。

“不我以”“不我處”“不我過”,是這個絕情的男人如今給她的117待遇,不再與她親熱,不再給她以奉養,甚至不再來她的居廬,看最後一眼,便掉頭而去。

麵向那個決絕而去的男人,她數落了一通他的負心,吐槽了一些對他的憤恨,詛咒他將來必定要後悔,必定要坐臥不寧地憂愁,必定要像一個瘋子那樣長歌當哭。

“悔”,是內心的一幅素描。一顆心,僵硬,冰冷,被筆直的箭射穿,而旁邊是一個反顧所來之路的人形。那來路上一定發生過不愉快、不幸福的事,以致這顆心在很久之後仍然為來路的選擇與遭遇而憂愁。從往事中射出的痛苦之箭穿透了如今的內心,這便是“悔”啊。悔,從來都是從過往的深處抵達如今的,它影響你的一生。

而“處”的金文更像一幅工筆,畫的是一個戴虎皮冠的男子撅著屁股要往一張凳子上坐的樣子,但無論怎麼看,他都不像要確定坐下來安歇,反而有很濃鬱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遊移,正像一個人發愁、惱怒、追悔莫及時的模樣。那個拋棄了小妾回到老家飽受妻子虐待的商人,大概就是這副模樣吧?

這個被拋棄的女子,麵向江水,麵向自然,發出了自己對負心人的詛咒——他一定會像自己料想的那樣,坐臥不寧,哭笑不得,青春生不如死。但詛咒完了,當把心底恨意的苦水傾倒進大江之後,她詩經的空虛又從苦難的心底浮上來,她感到了孤獨,感到了對未來命運的擔憂,巨大悔意的暗夜一眨眼便將她徹底籠罩了。

當我一遍遍朗讀《江有汜》,我看到的始終是江水分流之處,一118個女子滿盈的悔恨,伊有恨悔如江沱。所謂“其後也悔”“其後也處”“其嘯也歌”,未必不是說給她自己聽的一個悲苦的預言。

悔,是我們插在糟糕來路上的路標,讓我們得以在導引中回到不堪回首的往事深處。恨,則是我們悲苦的內心,射向未來的毒箭。

此刻,我突然想起了鞏俐和張震合演的那部王家衛的電影《手》。1960年代紙醉金迷的香港,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被一個男子以黃金收買為情人,厭膩之後隨即將她拋棄。她也有恨悔,但更多的是孤苦無援與曠日持久的飄零。後來,她從一個交際場中的名花淪落為街邊的遊鶯,最終貧病交加,隻能用一雙美麗的手,換取自己微薄而心酸的口糧。

風雨過後,綠肥紅瘦,空有恨悔在西樓。

●3《詩》三百,乃悲苦之音。而《江有汜》,事實上是一首分手之詩。一個女子在長江邊,麵對她被拋棄後所有冷漠的日子裏最冷漠伊有

恨的一天。從此以後,她可能仍舊是她,但所有的日子將會變得很慢悔如

很慢,慢到所有的艱難困苦都能從四麵八方追到她的眼前。江沱

從詩歌本身來看,《江有汜》是一首言簡意賅的口語詩,絲毫沒有文飾,是婦女麵向自然、麵向命運脫口而出的詛咒與哀告,是青春紅顏的哀歌。它遵循的是我看見,我想起,我抒情的路數,句與119句之間沒有任何多餘的過渡,直接從起興落到本事,給人一種既突兀又一針見血的鈍痛。

它甚至打破了《詩經》四言體的限製,多以短促而嗚咽的三字一句出現。每一句便是一聲抽噎,便是一次吞咽,便是一次內心的烈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