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金鎖老師與我同村同族,按我們的族譜輩分排列,寫
我應該叫他叔。在前
我們這個村名叫班村,緊鄰現在的原平政府,自明麵的
代初年先祖從洪洞縣遷移至此,已經六百餘年。清代末話期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一個文化家族,與近百年來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緊密相關。我在年,到北京國子監2013尋訪張家最顯赫的人物張登瀛,發現他那一榜的進士黃榜,竟赫然陳列在展廳的玻璃櫃中。此榜的狀元是洪鈞,他的夫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賽金花;第三名是朔州王文治,後來成為張家的女婿。張登瀛做過翰林,任過侍講,就是所謂的帝師,村裏人叫他翰林或登瀛老人。他的家族,在清末到民國,出現過許多顯貴的人物,在原一平,是鼎鼎有名的望族。
近六十多年,承翰林餘響,本村也有幾位有影響的文化人。其中翹楚,則是村中心的金鎖、千鎖兄弟。千鎖是我的學長,也是我學業上的引路人;金鎖則大我許多,他在世紀年代,即在汾西煤礦參加工作,下過2070煤窯,卻愛好文學創作,經常發表小說、詩歌,是省裏年輕有為的作家,受過馬烽、西戎等山藥蛋派創始人的培養。那時,我還在村裏玩耍。因為與千鎖同好文學,金鎖的文名對我簡直就是如雷貫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所以,我在此尊稱他金鎖老師。
去年後半年,金鎖老師突然找到出版社,要自費出版他的文集。我聽了很感動:在他六旬之年,仍然對文學懷著少年一樣的向往。當即答應幫這個忙。
金鎖老師的文集分四部分,包括短篇小說卷《麵人媳婦》,詩歌卷《大佛雕工》,兒童文學卷《小人書迷》,以及散文卷《意外的收獲》。作品裏的某些篇章,我很早以前拜讀過,已經隨時間流逝消失了記憶。現在,四部分作品齊齊擺到桌麵上,舊事舊人忽然重來眼前,感到二
分外親切。
以我的基本判斷,金鎖老師的文集,舊作居多,尤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文風質樸,時代色彩鮮明,一下就讓人回到風雷激蕩的年月,從心底產生共鳴。
我從事傳統文化出版,不搞文學評論,以上所言,是一種表麵的感受。根據專業愛好,我更喜歡閱讀他的散文,借此了解他寫作的曆程,也喜歡從中追尋舊事,品味記憶。
金鎖老師為編好他的文集,頗動了一番心思,下了寫一番苦工夫。文前的各種序言,多半用前輩的書信代在前
替,可稱意味深長。《小人書迷》的序言,是山西人民出麵的
版社總編室曾長清先生的兩通信劄。《麵人媳婦》的序話言,是張石山先生的三封書信,張先生是國內名作家,才華橫溢,我注意到他的每一封信的末尾,都盼金鎖有新作問世,展示出對地方作家的殷殷期望。今年春節後,偶遇石山先生,雖近古稀之年,依然記憶驚人,提到本村有成就的文人張曉宇先生、張千鎖學兄、宋劍洋同學,都一一記得,對金鎖老師印象尤深,令我非常感動,尤其令我增加了對金鎖老師的敬意。所以,作為出版人,更作三
為在金鎖老師影響下成長的晚輩,當他的文集即將出版時,受命寫幾句話,表達對他的祝賀,感謝他為傳承本村文脈所作的特殊貢獻,都是理所應當的,並且熱切盼望他有新的文學作品問世!
張繼紅2015年3月(張繼紅:三晉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四
真容不見怎歌梅———《大佛雕工》序王登峰真容
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