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許結俞士玲等編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中國古代文學/許結等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8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徐興無,徐雁平主編ISBN9787305222849Ⅰ.①中…Ⅱ.①許…Ⅲ.①中國文學古典文學高等學校教材Ⅳ.①I206.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04396號敬告作者為編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選編了一些優秀作品,得到許多作者的大力支持,我們表示衷心感謝!由於地址不詳等方麵的困難,未能與一些作者或譯者取得聯係,謹表歉意。敬請有著作權的作者與我們聯係,以便按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稿酬並贈送樣書。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中國古代文學編者許結俞士玲等責任編輯李廷斌馬藍婕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常州市武進第三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35字數567千版次2019年8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22849定價128.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顧問[學校按漢語拚音順序排列]北京大學陳曉明北京師範大學過常寶複旦大學陳引馳華東師範大學朱國華吉林大學張福貴南開大學沈立岩武漢大學塗險峰中山大學彭玉平序徐興無任何一所大學的本科課堂教學,都要隨著知識內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改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當下中國高等教育“以本為本,植根課堂”,打造“金課”的基調中,中國的高校主要在三個方麵下功夫,一是培育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二是變革教學方式,有所謂“線下課堂”、“線上課堂”、“線上線下混合課堂”;三是打造精品教材,“精品”是一個流行詞彙,應該指有內涵、高等級的產品,包括文化產品。這三方麵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
但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培養目標,其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麵各有其規律與特點。漢語言文學是基礎性人文學科,按照英國學者托尼·比徹和保羅·特羅勒爾所著《學術部落及其領地》中形象的學科分類,屬於所謂的“純軟科學”,其知識帶有整體性和有機性的特點,關注事物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包含著人的主觀色彩以及價值觀與信仰,本質上是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或闡釋,因而涉及的領域廣,問題分散,甚至很難有共識。上述特點,決定了人文學科的主要傳授方式就是講學與討論,古人叫做“講習”、“講論”或者“講辯”。“講”的本義,就是不同002中國古代文學觀點與思想的商議,《說文解字》曰:“講,和解也。”段玉裁注曰:“不合者調騄之、紛糾者解釋之是曰講。”從孔子、蘇格拉底這些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思想家開始直到現代大學的人文學科教育,無不如此,既古老,又現代,即便線上課堂也應設計討論的場域,但終究不如麵對麵,“見而知之”。這和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客觀性的知識傳授不同,後者主要通過驗證事實、計算推理、技能訓練等方式教學。
因此,盡管不需要很多物質條件的支撐,人文學科的教學永遠是成本最高的教學,因為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最為苛刻,所以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這裏的人,指的是知識淵博、富有智慧而且能以人格和道德魅力影響學生的師長。人文學科的教學方式,絕不是一兩本教材、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或一個PPT、一教室的學生、一兩張考試卷子。人文學科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將“一言堂”改進為“多言堂”,由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隻有學會聆聽不同的聲音,才能提出問題;隻有學會與他者對話,才能克服偏見;隻有學會自我陳述,才能主動學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樣的理想絕不是什麼先進的教學改革理念,而是大學人文學科教學方式的“題中之義”和“應然”的狀態,隻是當下的“實然”狀態,與此相差甚遠。作為研究型大學的人文學科,如果具備師資基礎和教學投入能力,與其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還不如讓課堂教學回到其“應然”狀態。
隨著知識信息的網絡化和雲端化,人文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必須由獲得與掌握係統化知識或純粹的信息,轉變為培養問題意識、提升理解與闡釋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從講授技巧的提升轉變為講授內容的提升:集中講授講得少,講得精,講成有新意有深度的學術講座。還要求教師從一個講授者轉變為訓練者與組織者:在平行小班研討課上和助教一道,向學生拋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提供研習材料與書目,訓練、督促學生開展閱讀、討論、報告,輔導課程論文、習題訓練,管理學生的學習環節和評價環節;既要避免漫談式的研討,又要避免小班化的“一言堂”。
傳統的中文本科專業,以通史、通論和作品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序003材形式,旨在傳授係統的知識和經典作品的內容。現在看來,這些常識性的知識隻能是工具性的,起到接引和背景坐標的作用,而不是教學內容的主體。如果以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就要圍繞問題設計一係列的研討活動與研究課題,這就需要有麵向“應然”的課堂教學,並為其提供示範的教材。早在2006年,南京大學就已經規劃編纂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本科專業的“大學研究型課程專業係列教材”,由周憲教授擔任總主編,並出版了其中“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部分教材如《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文學理論研究導引》等已經在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中使用,受到師生們的廣泛好評,作為“中文本科專業研究型課程體係建設”的成果之一,榮獲2009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隨著一流學科建設的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逐步深化,南京大學文學院自2018年起,對漢語言文學本科和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行全麵提升計劃,實施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教學,編纂了《核心課程助教手冊》,各核心課程的任課教師也編纂了《小班研討教學資料彙編》、《學生研討會論文集》等,邊實踐邊總結,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決定對2006版“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的內容進行改編,有的重新編纂,有的修訂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容並修改體例,經過各專業一年的努力,推出這套新編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
這套教材的編纂思路體現在三個方麵:一、以問題建構教材的內容體係。在每門課程的知識領域內,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實踐與科研成果,提煉最主要的問題集群。這些問題既是本課程的核心知識集群,又是本學科基礎性或前沿性乃至帶有方法論啟示性的科研課題。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
二、圍繞問題,選擇具有權威性、文獻性、可讀性與引導性的經典學術文獻。通過對這些典範性文獻和研究方法的解析,訓練學生把握或體會研究方法和理論。
三、設計研討、研究和課外延展學習的方案。這些方案,既可以為平004中國古代文學行小班研討課程提供參考,又可以為本科生的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提供前期訓練,甚至對研究生的學習也具有參考價值。
梁啟超先生說過:“教科書死物,教員所講則活物也。”在人文學科中,任何教材都是知識或學術的“導遊圖”,在使用時,既不能指定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絕不能將“導遊圖”當成在場的體驗。因此,我們將這套教材定義為一個開放的體係,它的目的隻是“導引”而已,老師和學生可以參考教材的體例與功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自行拓展問題,選擇研討文獻,設計研究方案,深化、更新教學內容。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教材能夠幫助、啟發師生進入學術對話的場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求知識,從而創新中文本科專業教材的形式。更希望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對這套教材提出批評與建議。
前言本書的編撰宗旨,是將學術的經典性融入實用性的教學中,以達到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認知水平與研究能力之目的。
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性,源於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經長期的曆史積澱而形成的經典性。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學肇始先秦,終於晚清,因曆史的悠久而作家眾多,因作品的豐富而體類完備。從曆史的演進來看,文學史又嚐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文學時段,而從文體的劃分來看,又有詩歌、散文、辭賦、詞曲、戲劇、小說等文學體類,於是又有學者試圖綰合二者,提出文學“一代有一代之勝”的觀點。比如清人焦循於《易餘硜錄》中談及欲編輯曆代文學作品集的設想,就是“漢則專取其賦,魏晉六朝至隋則專錄其五言詩,唐則專錄其律詩,宋專錄其詞,元專錄其曲,明專錄其八股”。
至近人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序》又以楚騷、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為各時代文學的代表,後人複續以“明清小說”以完備其說。而古人所謂的“昭體”觀與“本色”論,也就兼備了文學的時代發展與體類特色的經典思想。
002中國古代文學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性,也與中國古代學術的經史傳統有關,比如《詩》三百篇與《離騷》的經學化,神話與曆史、散文與曆史的密切關係,即具有創作論的意義,而中國古代文學家與文學批評家所尊奉的“文道”觀,又與思想史的發展潛符默契。當然,在文與道的衝突與交融過程中,文學的獨立性與創造性,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彰顯,而伴隨文學創作自覺的進程,文學批評的繁榮與自覺,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文學藝術內涵及形式的追求,同樣出現了諸多光耀史冊的經典。
基於這些考慮,本書以曆史為線索,以專題為章目,選錄近現代著名學者的古代文學研究論文30篇,分為“中國文學的傳統”、“神話與曆史”、“《詩》《騷》與比興”、“諸子與散文”、“賦家之心”、“文學的自覺”、“樂府與五言”、“唐音宋調”、“文與道”、“詞別是一家”、“小說與戲曲”十一章。域外漢籍研究是本學科新的學術增長點,性別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來全球興起的學科,趁此次修訂,我們增加了“域外漢籍”、“文學與性別”兩章。每章前冠以“導論”,綜述一章大意,包括文學史的發展,文學與文體的研究概況,以及選文的意義與價值。選文前有“導言”,主要起介紹論文作者,提攝論文要旨之作用。選文後設“研究與思考”,旨在培養與提升學生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能力。這一部分又分為三項:“延伸閱讀”,列出若幹篇與選文相類的論文篇目及出處,供學生閱讀參考;“問題與思考”,提出若幹研究課題,供學生自習、討論與研究;“研究實踐”,則提供研究課題、背景材料、方法提示、參考研究等,讓學生或就此撰寫論文,或選擇某一種看法進行研討。
本卷選文及相關文字的撰稿人分別是:第一章,張伯偉、黃若舜;第二章,徐興無;第三章,許結、孫立堯;第四章,徐興無;第五章,許結;第六章,張伯偉、程章燦;第七章,程章燦;第八章,莫礪鋒、鞏本棟;第九章,孫立堯、許結;第十章,張宏生、馮乾、閔豐;第十一章,苗懷明、趙益、俞士玲;第十二章,張伯偉、金程宇、卞東波、童嶺;第十三章,俞士玲、徐雁平、赫兆豐、於溯。
目錄第一章中國文學的傳統………………………………………………(001)導論…………………………………………………………………(001)選文…………………………………………………………………(005)儒道兩家思想在文學中的人格修養問題(徐複觀)……………(005)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程千帆)……………………(017)研究與思考…………………………………………………………(037)第二章神話與曆史……………………………………………………(039)導論…………………………………………………………………(039)選文…………………………………………………………………(044)商周神話之分類(張光直)………………………………………(044)《左傳》敘事的傾向性(節選)(胡念貽)…………………………(072)試論司馬遷的散文風格(節選)(蘇仲翔)………………………(079)研究與思考…………………………………………………………(095)第三章《詩》《騷》與比興………………………………………………(098)導論…………………………………………………………………(098)選文…………………………………………………………………(102)詩教(朱自清)……………………………………………………(102)論屈原文學的比興作風(遊國恩)………………………………(128)研究與思考…………………………………………………………(139)002中國古代文學第四章諸子與散文……………………………………………………(141)導論…………………………………………………………………(141)選文…………………………………………………………………(144)論讀子之法(呂思勉)……………………………………………(144)莊子(聞一多)……………………………………………………(151)研究與思考…………………………………………………………(163)第五章賦家之心………………………………………………………(166)導論…………………………………………………………………(166)選文…………………………………………………………………(170)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郭紹虞)……………………………(170)辭賦起源:從語言時代到文字時代的橋(萬曼)…………………(176)研究與思考…………………………………………………………(182)第六章文學的自覺……………………………………………………(184)導論…………………………………………………………………(184)選文…………………………………………………………………(187)魏晉文學思想述論(台靜農)……………………………………(187)從文學角度看《文選》所收齊梁應用文(曹道衡)………………(197)梁代文論三派述要(周勳初)……………………………………(210)研究與思考…………………………………………………………(230)第七章樂府與五言……………………………………………………(233)導論…………………………………………………………………(233)選文…………………………………………………………………(237)略談樂府詩的曲名本事與思想內容的關係(王運熙)…………(237)古詩十九首初探·前言(節選)(馬茂元)………………………(248)論“荒塗橫古今”(王叔岷)………………………………………(259)研究與思考…………………………………………………………(271)目錄003第八章唐音宋調………………………………………………………(273)導論…………………………………………………………………(273)選文…………………………………………………………………(281)李太白古體詩散論(顧隨)………………………………………(281)杜甫七律之演進的幾個階段(葉嘉瑩)…………………………(291)論宋詩(繆鉞)……………………………………………………(308)論“同光體”(錢仲聯)……………………………………………(318)研究與思考…………………………………………………………(332)第九章文與道…………………………………………………………(336)導論…………………………………………………………………(336)選文…………………………………………………………………(340)雜論唐代古文運動(節選)(錢穆)………………………………(340)明代唐宋派古文四大家“以古文為時文”說(鄺健行)…………(363)桐城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王氣中)………………(379)研究與思考…………………………………………………………(400)第十章詞別是一家……………………………………………………(402)導論…………………………………………………………………(402)選文…………………………………………………………………(406)論詞的起源(唐圭璋潘君昭)……………………………………(406)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龍榆生)…………………………………(417)研究與思考…………………………………………………………(430)第十一章小說與戲曲…………………………………………………(434)導論…………………………………………………………………(434)選文…………………………………………………………………(439)唐之傳奇文(節選)(魯迅)………………………………………(439)《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餘英時)…………………………………(447)元劇之結構文章(王國維)………………………………………(464)南戲名稱(錢南揚)………………………………………………(471)研究與思考…………………………………………………………(477)004中國古代文學第十二章域外漢籍……………………………………………………(480)導論…………………………………………………………………(480)選文…………………………………………………………………(484)域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節選)(張伯偉)……………………(484)陶淵明《歸去來辭》與韓國漢文學(曹虹)………………………(492)研究與思考…………………………………………………………(503)第十三章文學與性別…………………………………………………(505)導論…………………………………………………………………(505)選文…………………………………………………………………(509)閨塾師·前言(節選)(高彥頤)…………………………………(509)張門才女·結語(節選)(曼素恩)………………………………(518)研究與思考…………………………………………………………(541)第一章中國文學的傳統導論中國文學是以漢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文學,她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遺產最豐富的文學。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在民族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文學是一個極其活躍的因素。在曆史上,曾出現大量少數民族的優秀詩人,他們也用漢語為表現手段從事創作,從而大大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詩歌寶庫。在更廣泛的範圍來看,漢文化對於周邊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漢文學成為朝鮮半島、日本、越南文學史上的正統文學,所以中國文學在整個東亞文學中起到了種子和核心的作用。
如果將中西文學傳統稍加比較的話,那麼,能與西方的史詩、戲劇分庭抗禮,並最能代表中國文學傳統的無疑是詩。更確切地說,這一由詩歌所代表的中國文學的傳統,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抒情傳統。即使在後起的戲曲或小說等敘事文學體裁中,也同樣充滿了抒情的調子,詩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根據可靠的古代文獻,“詩”字最晚在《詩經》中已多次出現。戰國以來,最流行的有關詩的觀念就是“詩言誌”。文字學家解釋“詩”的意思,也認為“詩,誌也。從言,寺聲”(許慎《說文解字》),一方麵偏於“言”,一方麵又根於“心”。我們不難為這一文字學上的說明找到文學上的佐證。在《詩經》中,充滿了以諧和音樂的語言所表達的人們內心的歡樂與哀傷,這正體現了抒情詩的兩大要素:音樂節奏的語言和內心意誌的獨白。這就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基礎,即文學是由生發於內的情感意誌和表現於外的語言文字的高度融合。而充分表書002中國古代文學達這一觀念,並且在詩學上奠定了牢固基礎的是《詩大序》: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這裏,“詩”既是“誌”的停蓄(“在心為誌”),又是“誌”的表現(“發言為詩”),同時,詩還是和音樂、舞蹈同源的藝術形式。這兩個方麵的意義,既展示了“詩”的觀念的演變痕跡,也標誌著中國早期詩歌概念的成熟。
從《說文解字》對“詩”的解釋來看,“從言”即表示其義類,所以詩是和語言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裏的“言”當指書麵語言,即漢字。由於漢字以形聲字為主,特別適合於文字的修辭。字形作用於視覺,字聲作用於聽覺,以形和音表現內在的感情。《文心雕龍·情采》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這是就廣義的“文”而言,所以包括了天地自然之文。若是就狹義的“文”,其本身就是綜合了形、音、情三者的。《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有“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之說,這裏的“文”則指文采、修辭。“修辭”連文見於《周易·乾·文言》:“修辭立其誠。”如果說,修辭是屬於“美”的話,那麼,“誠”所包含的是“真”和“善”,真善美的結合,便是中國文學的基礎。此外,中國文學中的某些特殊技巧和句法,也是和漢字的特征分不開的。例如駢偶,這是利用了漢字在字形上的特征;又如雙聲、疊韻,則利用了漢字在聲韻上的特征。至於從雙聲、疊韻演化出聲對,而不犯形與義之忌;從字形字義而演化出的形對,又不犯聲韻之忌;交叉為用,互相製約,更是綜合了漢字的形音特征。此外,還有聲調上的要求,講究清濁和平仄,形成了中國文學如賦、駢文、律詩、詞、曲等在技巧上的若幹特色,成為精美的語言形式。漢字是沒有語尾變化的語言,所以也就沒有“格”、“數”以及“時態”;同時在詩歌語言中,還常常省略動詞主語和介詞,有時甚至將動詞也省去。這就使語序富於變化,內涵因此而有欠精確。反過來說,這也使中國詩歌的意蘊變得更加豐富,從而形成詩多義、無達詁等一係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問題。在漢詩翻譯成外文的時候,這個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中國文學史上,就其對後世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而言,恐怕沒有任何一部書能與《詩經》相比。在305篇作品中,除了《大雅》和《周頌》的部分篇章外,第一章中國文學的傳統003絕大多數的作品都遠離了宗教的迷戀和神話的虛幻。即使在某些表現祭祀的作品中,對人的道德因素的強調也往往勝過對神的依賴,這就奠定了中國文學以人文世界為核心展開其內容的基礎。這些詩被孔子列為人生行為的教材,至漢代又被列為“五經”之一,之後成為曆代士人的基本讀物,從而進一步增添了權威性。同時,它也得以兼經學與文學於一身。在傳統詩教的影響下,中國文人對於當時的政治生活和社會思潮的敏感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相當突出的。現代評論家往往指出我們的文學傳統中缺乏“純文學”的觀念,太多的作品中含有道德訓誡和政治諷諫的意味。即便是表達男女愛情的詩歌,其中也往往寄托著君臣遇合之感。因此,中國文學中的文化因素也顯得格外突出。唐代杜甫、李白、王維所擁有的“詩聖”、“詩仙”、“詩佛”的稱號,正代表了中國文學中的儒、道、釋思想的影響。而孔子“有德者必有言”的教誨,使得中國文學思想中尤其重視作者的人格修養,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
至宋人而提出“文以載道”的觀念,就其最基本的意義上著眼,實際指的是作者對人生、社會所應有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張載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既是傳統文化中士人的理想,也是對士人的要求。這一要求若推擴至文學,就必然會導致“文以載道”說。由於這個“心”是為天地而立,這個“命”是為生民而立,所以,作者憑借其人格上的修養,以某種道德來轉化、提升其生命的境界,就能在根源處發現並把握人性的本質,就能在個體的生命中生發出群體的感動。故“文以載道”實際上便是“文以載心”。
詩、書、畫、樂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基本修養,而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也極為密切。魏晉以來,文章和藝術往往“靡不畢綜”地集中於文人一身,於是便會發生“觸類兼善”的效果。如唐代詩人王維不僅精通音樂,而且還是南宗畫的開創者。宋代的蘇軾不僅在詩歌中表達文學思想,同時也表達他對於音樂、書法和繪畫的見解。因此,將文學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就能夠發現各個門類間的相互關係並辨析其異同。以文學和音樂的關係而論,一方麵是兩者的結合而不斷產生新的文學樣式,如漢魏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另一方麵是兩者的不斷脫離,從而突出了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特色,如由歌詩變為誦詩、賦詩,由可歌可不歌的《楚辭》發展為完全不可歌的漢賦,漢魏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也都由合樂之辭逐漸變為“啞詩”。而中國的文學理論,甚至也可以說是源起於音樂理論的。袁枚《隨園詩話》卷三指出:004中國古代文學千古善言詩者,莫如虞舜。教夔典樂,曰“詩言誌”,言詩之必本乎性情也;曰“歌永言”,言歌之不離乎本旨也;曰“聲依永”,言聲韻之貴悠長也;曰“律和聲”,言音之貴均調也。知是四者,於詩之道盡之矣。
又詞學理論著作中所常用的點染、鉤勒、濃淡、疏密等,其實也是來自繪畫批評的。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自然環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並造成了人的不同性格和氣質,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學風貌。《詩經》中的“風”包含了15國,加上“雅”(西周)和“頌”裏的魯和商(宋),一共涉及了18個地域。就中國文學的地域特征而言,《呂氏春秋·音初篇》溯東南西北四方之音,各有其淵源。如以《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以《周南》、《召南》為南音之始,以《秦風》為西音,而以“‘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盡管這一說法帶有某些神話色彩和附會成分,但指出《國風》中有四方之音的差別,還是透露出早期中國文學的地域性特征。但中國的地域若就差異較大者言之,東西之別遠不及南北之異來得顯著,後人常常把《詩經》和《楚辭》分別作為南北文學的代表,雖然是一種粗略的劃分,但也顯示了人們對中國文學地域性演變的一種認識。大要而言,南方文學富於浪漫情思,風格旖旎靡麗;北方文學則重在實際生活的描寫,風格質樸。到南北朝之世,政治上的南北對峙,也使得文學上的地域特征表現鮮明,所謂“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隋書·文學傳序》)。唐代禪宗興起以後,人們又往往借用“南北宗”來論文、論詩、論詞、論畫、論書等。當然,南北文學一方麵有差異,另一方麵也有交融。
尤其在大一統帝國的情況下,文學的地域性特征也隻是整個文學發展中的一條支流。
文章是表現中國文學實用性特征最明顯的文體。最早的文章是《尚書》,主要是當時在政治上的詔令誥命等,春秋戰國時代的曆史散文和諸子散文代表了文章的進一步發展。前者崇尚真實,後者重在思想。東漢末至魏晉,文章走上了駢偶化的道路,是追求形式上精工的美文,逐步失去了真實和思想這兩大要素。唐代古文運動的興起,重在恢複文章中的思想性原則,此時古文家多思想家;宋代古文運動再興,重在恢複文章中的真實性原則,此時古文家多史學家。而實用性很強的散文,至此強化了其抒情的功能,很多膾炙人第一章中國文學的傳統005口的篇章流傳至今,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
雖然中國文學的最大特征是抒情,但敘事文學也有其自身悠久的傳統,先秦、兩漢的史傳文學奠定了中國敘事文學的基礎,六朝的誌怪和誌人小說將這一基礎繼續擴大,至唐人傳奇而有意識從事小說創作,在情節結構、人物形象等方麵皆取得很高的成就。隨著城市經濟的發達,為適應市民文化消費的需要,民間的說書藝人大量湧現,到宋代而產生了相當成熟的話本小說,至明清時代而出現長篇章回體小說,形成小說創作的高峰。戲曲則萌芽於漢代的百戲,經過唐代的參軍戲和宋金雜劇的過渡,到元代而演變為成熟的藝術形式,繼此再發展為明清傳奇和近代戲曲。此外,如民間的彈詞、寶卷、子弟書等藝術形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文學在敘事方麵的成就。但中國的敘事傳統有別於其他文學傳統的地方,正在於敘事中連帶著強烈的抒情性。
選文儒道兩家思想在文學中的人格修養問題徐複觀導言———本文選自《中國文學精神》(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作者徐複觀(1903—1982),湖北浠水人。早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盧溝橋事變後投身抗戰,後在熊十力開導下棄政從學,曾任台灣東海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等。
本文原為作者任新亞書院哲學係客座教授時應唐君毅之請所作的演講(1969年9月),當時反響熱烈。1982年,唐先生已經去世,而作者罹患胃癌,“每念前塵,感傷不已”,遂“清出當時講演殘稿,略加補綴,凡經十日而成篇”。
作者中西哲學修養深厚,對於宋明理學尤有深造自得之處。文中以道家虛靜論、《文心雕龍》修養論和韓愈的古文工夫論三個要點為中心,重審儒、道006中國古代文學兩家關於文學、心性、自然物、道德諸端的論述,高屋建瓴地揭示出中國傳統文學教育具備人格教育指向的重要特征。演說情理兼備,既富古典文教濡染下的博雅氣象,又別具現代人文學術的理性思致。
一首先應說明的是,各民族的文學創造,必定受到各民族傳統及流行思想的“正、反、深、淺”各種程度不同的影響。中國文學,自西漢後,幾乎都受有儒、道兩家直接與間接的思想影響。六朝起,又加上佛教。由思想影響,更前進一步,便是“人格修養”。所謂“人格修養”,是意識地,以某種思想,轉化、提升一個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體的人格。此時人格修養所及於創作時的影響,是全麵的、由根而發的影響。而一般所謂思想影響,則常是片段的、緣機而發的。兩者同在一條線上滑動,但有深淺之殊,因而也有純駁之異。
其次應當說明的是,人格修養,常落實於生活之上,並不一定發而為文章,甚至也不能發而為文章。因為人格修養,可形成創作的動機,並不能直接形成創作的能力。創作的能力,在人格修養外,還另有工夫。同時文學創作,並非一定有待於人格修養。原始文學,乃來自生活中喜怒哀樂的自然感發,再加以天賦的表現才能,此時連思想的影響也說不上,何待於人格的修養。
所以各民族原始文學的歌謠,常出現於文字創造之前,即使有了文字以後,也有不識字的人能創造歌謠。及至“文學家”出現,當然要有基本學識,更需要由過去文學作品中獲得創作經驗,得到創作啟發與技巧。愈是大文學家,此種工夫愈為深厚。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勉勵他的兒子,應“熟精《文選》理”,都是說明此點,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修養”,但這是“文學修養”。文學修養深厚而趨於成熟時,也便進而為人格修養,但也並非以人格修養為創作的前提,乃至基本條件。文學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個性(性情),多為原始生命的個性,不一定是由修養而來的個性。
但文學、藝術,乃成立於作者的主觀(心靈或精神)與題材的客觀(事物)互相關涉之上。不僅未為主觀所感所思的客觀,根本不會進入於文學藝術創作範圍之內。並且作者的主觀,是可以塑造而上升或下墜,形成許多不同的層次。進入於創作範圍內之客觀事物,雖賦予以形象性的表出;但成功作品中的形象性,必然是某客觀事物的價值或意味。客觀事物的價值或意味,在第一章中國文學的傳統007客觀事物的自身,常隱而不顯,必有待於作者的發現,這是創造的第一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