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羅伽祿,江西南城縣人,研究員職稱,現任江西省撫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調研員。已公開出版的專著有《一代思想大湯
師羅汝芳》等八部,主編(或副主編)並公開出版《臨川文化大顯祖
觀》等八部。在《南昌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與羅
汝芳
湯顯祖研究書係ASeriesofStudiesonTangXianzu《湯顯祖與“臨川四夢”》(鄒自振著)TangXianzuandHisDramaticWorksbyZouZizhen《湯顯祖與羅汝芳》(羅伽祿著)TangXianzuandLuoRufangbyLuoJialu《湯顯祖與蔣士銓》(徐國華著)TangXianzuandJiangShiquanByXuGuohua《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張玲付瑛瑛著)TangXianzuandShakespearebyZhangLingandFuYingyingTANGXIANZUYULUORUFANG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湯顯祖與羅汝芳\/羅伽祿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10(湯顯祖研究書係)ISBN978-7-5493-4695-0Ⅰ.①湯…Ⅱ.①羅…Ⅲ.①湯顯祖(1550—1616)—人物研究②羅汝芳(1515—1588)—人物研究Ⅳ.①K825.6②B248.9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221961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策劃編輯邱建國責任編輯曾文英宋美燕裝幀設計王瑞英鄧家玨排版製作鄧娟娟責任印製姚平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長沙超峰印刷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24字數333千字版次2016年10月第1版2016年10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4695-0定價54.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6-690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序
湯顯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一百名國際文化名人之一,中國明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戲曲家。今年是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紀念,全國舉行了各類盛大的紀念活動。有如此之多的專家學者在研究湯顯祖湯顯
的著作,有如此之多的群眾在紀念這位作家,這個事實足以證明湯顯祖祖與
的藝術生命是永恒的。羅汝
20世紀以來,湯顯祖研究已經名副其實地形成了“湯學”。在20世紀芳上半葉,湯顯祖研究較多地繼承了明清以來考辨本事、製曲度曲、曲辭鑒賞的傳統,研究者為少數曲學專家和文學史家。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70年代後期以來,湯顯祖研究逐步深入和發展,論文和著作的數量大批湧現。
目前,在國內,出版、發行湯顯祖研究論文與專著數量有增無減。參加湯顯祖研究的人員已經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梯隊,研究的範圍和視角也有了新的拓展,包括湯顯祖的生平、劇本的藍本探討、思想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評估、藝術形式和演出情況等諸多方麵,並開始從哲學、曆史、美學等新的角度對湯顯祖進行研究。
在國外,對湯顯祖的研究早在20世紀初葉即已開始。200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開始關注湯顯祖戲劇研究,尤其是20世紀末在國外上演的若幹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引起了國外人士對湯顯祖戲劇的濃Ⅰ
厚興趣。目前,湯顯祖戲劇已經通過報紙、網絡、電影、演出、小說等大眾傳播的方式以及學術研究活動進入海外普通大眾和學術界的視野。以英語國家的研究成果為例,2000年以來,已發表的相關論文至少百餘篇,專著若幹部。
因此,可以預見,在21世紀,湯學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成為顯學是情理中的事情。同時,湯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必定會有新的拓展。這也是“湯顯祖研究書係”的編撰宗旨。該叢書的作者是一個典型的老中青組合。鄒自振、羅伽祿、徐國華、張玲和付瑛瑛幾位學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他們的研究既有學習以往研究成果的深厚基礎,又體現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和闡釋;既有中國學者的傳統定向思維,又有西方學者的現代方法論。這幾位作者雖然年齡和專業領域不盡相同,但為了完成這套叢書,他們經常相互交流切磋,形成合力。因此,這套叢書中的每一本都有各自的特色,合在一起又形成一個較能全麵反映湯顯祖作品風貌的整體。
我們很欣慰地看到這套叢書為湯顯祖研究做出了一份新的貢獻。同時,我們應該感謝江西高校出版社高瞻遠矚的文化眼光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讓我們滿懷信心地期待,湯顯祖研究在學界引起更大的重視,湯學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蓬勃發展,湯顯祖的作品作為世界文化寶庫的絢麗明珠而世代相傳下去。
2016年8月5日(汪榕培教授係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戲曲學會湯顯祖研究分會副會長)Ⅱ
前言今年是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為了讓兩位東西方戲劇大師形成隔空對話的格局,湯顯祖家鄉的江西高校出版社隆重推出“湯顯祖研究書係”。本人忝列主編一職,深感榮幸,也覺惶恐。
湯顯
現將這套書係今年出版的四冊,逐一簡介如下。祖與
羅汝
一、《湯顯祖與“臨川四夢”》芳鄒自振教授著。本書先是分“少善屬文科考受挫”“坎坷仕途徐聞遂昌”“棄官歸裏蹭蹬窮老”三個階段,勾勒了湯顯祖六十七年的人生曆程,再是介紹了湯顯祖的人生哲學、文藝思想與詩文創作,並在此基礎上,分章敘述《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至於“臨川四夢”的因襲與創新、啟迪與影響,也在本書中得以係統展現。在“餘論”中,作者對湯顯祖研究的曆史與現狀做了回顧與展望。
該書章節布局全麵而豐滿,文筆流暢,圖文並茂,對傳主湯顯祖及其“四夢”的解說與評議,內容通俗而不膚淺,簡約而不殘缺,於剖析文學戲曲之中揭示湯翁思想深度,既融彙諸家成果,更有自我的研究心得。希望此書成為社會各界認知湯顯祖的可靠津梁。
Ⅲ二、《湯顯祖與羅汝芳》對湯顯祖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個人:羅汝芳、達觀和李贄。湯顯祖對李贄深表讚賞與向往,也受到李氏一定程度的啟迪,他的佛、道思想更有達觀和尚影響的成分,但他的心學思想卻主要啟蒙於恩師羅汝芳。
《湯顯祖與羅汝芳》一書,以羅汝芳從姑山辦學、湯顯祖從姑山求學、“天地之性人為貴”、“人情之大竇”與“赤子之心”、“空宵為夢羅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論述了羅汝芳與湯顯祖的師生交誼,羅汝芳心學思想對湯顯祖為人、從政乃至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
本書作者羅伽祿研究員是羅汝芳的同鄉後學,曾參與方祖猷先生主持的《羅汝芳集》整理工作,並於2009年出版《一代思想大師羅汝芳》(江西高校出版社)。本書以清新流暢的文字,將湯顯祖、羅汝芳置於明代社會曆史,尤其是晚明思想文化背景下做了全麵梳理與剖析,填補了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
三、《湯顯祖與蔣士銓》湯顯祖戲曲創作與戲曲理論影響深遠,師法於他的“玉茗堂派”戲曲家,在明代有吳炳、孟稱舜,清代則有洪昇、蔣士銓等。以詩歌、戲曲成就而言,在清代文學史上蔣士銓為絕無僅有的一家。從戲曲創作看,湯顯祖與蔣士銓是江西戲曲史上的璀璨雙星。蔣士銓的傳奇劇《臨川夢》,將湯顯祖的一生事跡搬上舞台,並插入為《牡丹亭》“斷腸而死”的婁江女子的故事,劇本還讓“臨川四夢”的主要人物粉墨登場,現身說法,可謂獨創。
《湯顯祖與蔣士銓》一書,對湯、蔣二人的人格風範進行比較,對湯氏“至情”觀與蔣氏“正情”觀加以區分,對“玉茗堂四夢”與《紅雪樓十二種曲》條分縷析,對他們的江右文化意識與情結做了分析,還對二位文學評點家所標顯的“玉茗風骨”和“藏園才情”做了令人信服的解說。
本書作者徐國華博士師承華東師大名師齊森華教授,他的學位論文Ⅳ
《蔣士銓研究》於2010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如齊森華先生所雲,該論著“有助於深化明清戲曲史的研究,足見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對於文學史的研究而言,既互相依存,又相得益彰”。對於“更上一層樓”的新著《湯顯祖與蔣士銓》,亦可作如是觀。
四、《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日本學者青本正兒雖是第一個把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的人,但並未展開具體論述。我國最早將湯、莎做平行研究的學者,是《湯顯祖全集》的校箋者徐朔方先生,他在《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一文中對湯顯祖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進行了開拓性的比較研究。西方最早就湯、莎比較展開詳細論述的是美國漢學家伯奇(CyrilBirch)於1984年撰寫的《〈冬湯顯
祖天的故事〉與〈牡丹亭〉》。2016年對於這一課題而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與羅
曆史機遇。汝芳
張玲、付瑛瑛合著的《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一書,涉及湯、莎總體比較,湯、莎戲劇的海外傳播,湯、莎戲劇中的人物形象,英語國家的湯顯祖研究和中國的莎士比亞研究,湯、莎劇演出比較,湯、莎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比較,湯、莎劇的神話比較,湯、莎劇的夢境比較以及湯、莎劇的改編比較等。
張、付二人是著名的中國典籍翻譯家、《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主編汪榕培教授的博士。張玲不僅參與翻譯《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還擔任《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第二主編。她的博士論文《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女性觀與性別意識》於2013年出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作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她與付瑛瑛博士合作的這本新著,既有中國學者的傳統定向思維,又有西方學者的現代方法論,相信該書的問世將成為湯、莎比較研究的一朵奇葩。
Ⅴ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大家,湯顯祖除了五部劇作(包括未完成的《紫簫記》)外,還留下了蔚為大觀的十卷文集和十八卷詩集。然而長期以來,人們隻將湯顯祖和戲曲畫上等號,而忽視了作為文學家的湯顯祖。
即便是他的戲曲作品,大眾的認知基本上僅限於《牡丹亭》。從這個角度來說,眼下這一波“湯顯祖熱”,或許能夠成為我們對這位文學巨匠認識的新起點,而“湯顯祖研究書係”和其他湯學論著的陸續出版,勢必將湯顯祖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
本世紀的湯顯祖研究肇始於2000年。此年8月,汪榕培先生在他任院長的大連外國語學院主持召開了紀念湯顯祖誕辰四百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出版了由周育德、鄒元江主編的論文集《湯顯祖新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版),並直接促成了中國湯顯祖研究會的成立。
在此我們衷心感謝汪榕培先生欣然為本書係作序,並希冀湯顯祖研究早日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湯顯祖的作品作為世界文化寶庫的絢麗明珠而世代相傳。
2016年8月8日Ⅵ
目錄
序\/汪榕培\/Ⅰ前言\/鄒自振\/Ⅲ緒論\/001湯顯
祖與
羅第一章羅汝芳從姑山辦學\/011汝芳
第一節羅汝芳生平與思想\/013第二節臨江勝景從姑山\/035第三節羅汝芳辦從姑山房\/047第二章湯顯祖從姑山求學\/073第一節湯顯祖生平與創作\/075第二節湯顯祖負笈從姑山\/099第三節羅汝芳、湯顯祖與李贄、達觀\/113第三章天地之性人為貴\/147第一節“吾學未信”與“處女子失身”\/149第二節“貴生”與“生生之仁”\/171第三節遂昌之治與寧國之政\/191001第四章“人情之大竇”與“赤子之心”\/213第一節湯顯祖的思想表達與羅汝芳講學\/215第二節《牡丹亭》與“赤子之心”\/235第三節“至情”之說傳百年\/255第五章空宵為夢羅夫子\/275第一節“訣世語”與“端坐而逝”\/277第二節從姑山上祭恩師\/303第三節此情綿綿無絕期\/319附錄:羅汝芳與湯顯祖年譜簡表\/339參考文獻\/363後記\/370002緒論一個文學家的作品能流傳後世,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思想內容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為世代百姓所接受,惠及社會,才能代代相傳不衰。如果沒有好的思想內容,再好的表現形式都不能為世代百姓所接受,傳之不能久遠。湯顯祖的作品正是有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四百多年來才得以湯
為人津津樂道。一個偉大的文學家,首先要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湯顯顯祖
祖正是這樣一位大師。而能成就湯顯祖彪炳史冊,羅汝芳功不可沒。湯顯與羅
祖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是羅汝芳的思想,所以討論湯顯祖永遠也繞不開汝芳
羅汝芳。
眾所周知,羅汝芳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泰州學派的傳人,且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湯顯祖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家,他的“臨川四夢”享譽中外。他們兩人年齡相差三十五歲,可算是兩代人。他們兩人同屬江右,一屬撫州府駐地臨川縣人,一屬建昌府駐地南城縣人,兩地相距百餘裏。湯顯祖負笈南城從姑山從師於羅汝芳,一直以來,師生交誼甚密,感情深厚。“如明德先生者,時在吾心眼中矣。”從湯顯祖的為官從政、寫戲為文看,羅汝芳對湯顯祖的影響可謂大矣。本書從羅汝芳與湯顯祖的交誼及羅汝芳對湯顯祖的影響展開,這是一根貫穿全書的縱線;另一方麵又展示他們各自的重要生平事跡,特別是他們的治邑理政的業績,他們各自的重要思想主張與踐行,這是一根橫線。縱橫兩根線交錯延伸,布織全書。
羅汝芳,字惟德,號近溪。他是泰州學派王艮弟子顏鈞(號山農)的學生。顏鈞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體仁”與“放心”。而他也正是傳授001給羅汝芳以“體仁”與“放心”。“仁”在顏山農看來,“堯舜之道,帥天下以仁義而已,是故仁,人心也。”羅汝芳認為:“孔孟宗旨在於求仁。”“一切經書,皆必會歸孔孟。”羅汝芳的“仁”學思想比顏山農更豐富,更具體,更條理化,更容易被接受。顏山農對羅汝芳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他的“體仁”“放心”在學術上對羅汝芳有重要影響。顏山農的“體仁”“放心”,其目的是反對強製欲念,主張心無所係,“從心所欲不逾矩”,即在一定範圍內追求精神自由和解放,而羅汝芳的要求又比他更進一步,要求“以不屑湊泊為工夫”“以不依畔岸為胸次”“解纜放船,順風張棹”,則“巨浸汪洋,縱橫任我”,主張個性張揚與心胸的曠達。一方麵,兩人的講學都有較重的平民化傾向。顏山農講學時,聽眾有讀書人,也有大字難識幾個的販夫走卒,其學廣為人們所接受。而羅汝芳在這方麵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一些地方講學往往聽者數以千計,大大超出了其師風采。
羅汝芳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哲學、政治、經濟等多方麵。在哲學方麵,羅汝芳主張求仁,主張回歸到孔孟的主張,但他又創造性地進行闡釋,他在孔子“仁者人也”的基礎上,提出“生生而無盡曰仁”的主張。他認為:“我與物皆人也,皆人,則皆仁也,皆仁,則我可以為物,物可以為我,是通天下萬世而為一人者也,通萬世而為一人,是人而仁矣。”“我能合天地萬物之生以為生,盡天地萬物之仁以為仁也。”人能生生不息,仁也能綿綿不絕。羅汝芳還以“生生而無盡曰仁”來解釋“仁人心也”。“心即是仁,仁即是心”,在人身之內則為“主宰”,在身之外則為“正路”。由此,羅汝芳進一步提出要求仁、識仁與歸仁。他的弟子楊起元就專門將老師的關於仁的講學內容編成了一本《識仁編》。羅汝芳認為“識仁”就是識人之真心,識人之赤子之心,識人之良知良能。而“歸仁”則是要讓人歸之於“仁”,讓人有赤子之心,有良知良能。在羅汝芳看來,人生下來即是赤子,是一個純潔之子,而赤子之心則是沒有經過世俗浸染的純潔之心,是人的本來之心,是“純天然”的,渾然天理。赤子之心所表現出的“知”和“能”002都是與生俱來的,是先驗地存在於人心中的。“知”,不是慮而後知;“能”,也不是學而後能。因此,赤子的“知”與“能”是不需慮和學的。“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是“天”的自然狀態,因為赤子之心是不慮不學的,是與生俱來的,也是人本能的。“天下之人,誰人無心?誰人之心不是赤子原日的心?”人生下來之後是個赤子,本來與天為一體,同為天理。但是人心隨著客觀現實變化而變化,人的欲望也隨著客觀現實而變化。如果人的欲望沒有隨之變化太大,“則天不能不變而為人”,經不起欲望的牽引,“則人不能不化而為物”。但人又有喜怒哀樂的變化,這種感情與外物相遇相通時,隻要“當下反求”,就會發現“天體依舊還在”,赤子之心依舊還存。
要達到這一境界的方法,即要“收拾一片真正精神,揀擇一條直截路徑,湯
安頓一處寬舒地步,共好朋友涵泳優遊”。猛省勇往,克去私欲,不甘墮顯祖
落,還我赤子之心,從而拯救自己。與羅
汝要落腳於現實生活之中,羅汝芳認為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行“孝芳悌慈”。他認為“仁義是個虛名,而孝弟①乃是其名之實”。他把“六經”的嘉言善行歸納起來,得到的結論是孝悌。百姓日常生活即是行使孝悌慈,孝悌慈始於家,通過化民成俗,而推行於天下。化民成俗靠的就是這三個字,孝親之理,親親之情,是不學不慮的良知良能。因而在現實生活中為人應守孝悌之道,即上孝親,內敬兄,並推及全社會,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為什麼要施行孝悌慈,為什麼要推行到全社會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為貴,因為人為父母所生,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降生,隨後在父母等人的百般嗬護下成長起來,這樣一代一代地艱難地繁衍開來。“人為貴”,還貴在人能率①“弟”與“悌”通,若遇引用原文時,原文為“弟”則照錄為“弟”,在正文中則用“悌”,下同。
003天命之性成道。羅汝芳說:“人之所以獨貴者,則以其能率此天命之性而成道也。”這道有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長幼之道、夫婦之道、朋友之道,而其他動物沒有。這也是區別其他動植物之關鍵所在,也正是這樣人才最為貴。“此則是因天命之生性,而率以最貴之人身;以有覺之人心,而弘無為之道體。使普天普地,俱變做條條理理之世界,而不成混混沌沌之乾坤矣。”所以“盈天地之生,而莫非吾身之生,盈天地之化,而莫非吾身之化。冒乾坤而獨露,亙宇宙而長存。此身所以為極貴,而人所以為至大也”。
人的生死觀決定著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羅汝芳認為,人的一生就不應該僅僅求通經以登第,仕宦而為官,更應該去做具有更大人生意義與價值之事,去求得麵對生死之際能夠安心坦然的學問,並在真正麵對死亡之際能夠欣欣然而毫無懼色、無悔意、無放不下的百般計較。
所謂學問可分二途:一是求學以為大富大貴,一是求學以為安身立命。
前者是謂“學問的生命”,後者可說“生命的學問”;前者求學是手段,也許通過寒窗苦讀而躍過龍門,封官拜相;而後者學問是生命,是以一生求之不輟,學以為安頓身心,至死而後已。羅汝芳主張“生生而無盡曰仁”,“仁”是天地化生萬物之本,是無窮無盡的創生力,其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生生不息。人生在世需孜孜不倦地為“仁”之學、踐行“仁”之事,以孝悌慈的實踐來配天德,以實現永垂不朽的超越性生命之境,達到“生則入聖”的目的。人的身可以死可以亡,心則可以不死,即人文性生命永存,因而人可以“死固不死”。他說:“孔孟未嚐言,而實未嚐不言也。觀其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謂‘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夫曰‘夕死’,曰‘夭壽’,則死固死矣;曰聞道而可,曰修身以立命,則死固不死矣。”羅汝芳所說的“修身立命”應該是傳統儒家所強調與力行的“三不朽”精神,即“立德、立功、立言”。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首先,做人要有一個好德行,有了好德行才會有好名聲;其次,人生在世要做004一番事業,對社會做出一些貢獻;再次,要做好學問,將自己的思想傳播下去。
湯顯祖明白生命之珍貴,因為他明白“天地之性,人為貴”“生生不盡曰仁”“仁者人也”“仁者心也”,等等。另一方麵,在現實生活中感到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早在徐聞時,看到那裏的人們經常輕生,於是開展講學活動教導百姓,還建立貴生書院,將教育常態化,要求人們以生命為貴。此後,在湯顯祖平輩或晚輩中有多人過早地離世,有他妻子吳氏、弟弟儒祖,女兒元祥、元英、詹秀,兒子呂兒、西兒、士蘧,達八人之多。湯顯祖從他們的去世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貴。而當這些親人先先後後地離他而去,讓他感到無奈與釋然麵對,也讓他感到生命的重要,也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湯顯
湯顯祖主張“死可以生”式的死亡超越。他在《牡丹亭記題詞》裏提出祖與
羅“死可以生”便是人之“至情”,“死而不可複生”的就不是“情之至”。他創汝芳
作的《牡丹亭》戲劇正是演繹了“死可以生”的死亡超越,讓觀眾感受到人間真情、至情。在現實生活中,“死而不可複生”,“死者長已矣”,這是人生之規律,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可能顛覆的規律。而隻有在文學作品中,在作家們的筆下人物才能複活。作家們正是借助那支神來之筆,借助筆下人物的複活,表現作品的某一主題,或表現某一情感。湯顯祖在這裏正是要借杜麗娘的由生而死,由死而生的故事,表達人們對“至情”的追求,對人性光輝的讚美。而這種人間“至情”,這種人性光輝,是可以超越死亡的,是可以獲得永生的。這就是湯顯祖的死亡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