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案頭文沫李更著——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6.1ISBN978-7-5378-4652-3Ⅰ①案…Ⅱ①李…Ⅲ①隨筆-作品集-中國當代...

Ⅳ①.I267.1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5300517書名:案頭文沫著者:李更責任編輯:韓玉峰裝幀設計:張永文出版發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並州南路號57郵編:030012電話:(發行部)0351-5628696電話:(總編室)0351-5628688傳真:0351-5628680網址:http:\/\/www.bywy.com:

[email protected]經銷商:新華書店印刷裝訂: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責任公司開本:890mm×1240mm1\/32字數:千字107印張:6

版次:年月第版201611印次:年月山西第次印刷201611書號:ISBN978-7-5378-4652-3定價:元25.00本書版權為本社獨家所有,未經本社同決不得轉載、摘編或複製有一天(代序)任芙康有一天,閑來無事,一朋友問我:“說到一座城市,你能仿照電視搶答,立馬帶出某個人嗎?”頗覺新鮮,答應試試看。

“開始啊——太原”。他雙眉一揚。我脫口而出:“韓石山。”太原熟人中,韓石山結識算晚,舞文弄墨,動如脫兔,叫人仰慕,便在心中占了頭把交椅。此外,韓公混跡文壇,毀譽參半。對譽,他勇於認領,之所以學問大,自家修行得來;對毀,則巧於推諉,之所以罵人狠,旁人教唆所致。如若文壇開設法庭,傳他上堂,我可能是被最先招供的同夥。並非危言聳聽,已有數篇文過飾非的文章,將其“毀”人不倦的業績,歸到我的賬上。

好像同情我對老韓恨愛交加,朋友做出躲開的架勢:“換個地兒——北京。”京城浩瀚無比,不經條塊地001細化,猛不丁,隻有張口結舌,很難一下說出“某個”人來。朋友不糾纏:“奔你老家——成都。”蓉城老過客,鄉親一大堆,這會兒人多嘴擠,令人一時語塞。見我兩度卡殼,朋友得意,思路亂竄:“珠海。”我不假思索:“李更。”這個名字仿佛早就等在那裏。

知道李更之前,先認識其父李建綱。

年初夏,一夥人觀山看水,我忝列其中,重慶1983登遊輪,奉節換汽車,巫溪乘兩頭尖尖柳葉舟,漂罷大寧河小三峽,巫山再上船。此行蜀地境內,寫出《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成都周作家,謙和低調,但沿途諸縣,凡座談、用餐,皆被主家擁上首座。位居次席的,竟是我故鄉達州一楊姓作家。禮遇麵前,小楊誠惶誠恐,但身不由己,因他一部小說,正在堂堂省委機關報連載。

而寫出《美食家》的蘇州陸作家,寫出《陳奐生上城》的南京高作家,寫出《丹心譜》的北京蘇作家等人,則一路鬱鬱寡歡,似有冷遇之怨。待船抵武漢,在湖北省作協的接風宴上,一掃川東霧氣,個個還陽成容光煥發座上賓。端杯敬客的主人,正是英俊、幹練的李建綱。多年過去,遠方飄來《斯德哥爾摩之旅》《瑞典美人》兩部書。方知建綱退休後旅居瑞典,運筆行文,撇盡走馬觀花的浮泛,以窺其堂奧的新角度,描摹出北歐世事民情老根底。

002我與李更,神交已久,五年前珠海初次謀麵。

不如他爸高、不如他爸帥的李更,服務一家報社,已然老資格。不巧的是,有與他平輩的,早混出眾星捧月;有比他年少的,亦成為頂頭上司。一般人攤上如此境地,難免羞憤攻心,再升華為懷才不遇、遇人不淑,那就日月無光、度日如年了。然李更的心平氣和,來自骨子裏。他的知足是,報社給了我副刊的版麵,一給幾大塊,一給好多年,在這流行取締副刊的時代,已屬奇跡。何謂信任與器重?何謂機遇與平台?活生生,這就是。李更不習慣單純視職業為飯碗,安常處順,靜寂從容,將手中幾塊副刊園子,侍弄得夏有清涼,冬有溫潤,春花豔豔,秋實累累。

報紙副刊命蹇時乖,常叫人心下戚戚。如今副刊文章的寫家、編輯、看客,表麵自得其樂,實際是與時宜較勁兒。打開一份報紙,時政要聞、經典言論自是莊重無比,而能營造一種輕鬆氛圍,傳遞一點點社會良知的,玩味一點點大眾情趣的,往往是副刊。善待副刊的報章,苦心經營的編者,理應受到致敬。

珠海勾留期間,李更陪我去城北唐家灣,該鎮有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的故居。老房子中東看西瞧,忘了什麼由頭扯到“文物問題”。李更告我,除去專業人士,眼下觸碰文物者,不外三套路數。一是家有閑錢,喜愛收藏;二是不忍獨享,開館納客;三是染手古003貨,呼號搶救。三類人中,最末一流,殊為討嫌,暗藏心機,滿口偽辭。但世人亦不傻,看穿其十個有十個皆為文物販子。但凡舉家上陣、設廟造神之徒,張羅的就是大買賣了。

又一日,進得李更家,幾屋牆上的畫作,全出自主人之手。一一端詳過去,一小幅一小幅的水墨,都是他一小朵一小朵的思緒。尺幅間構圖與寓意絕無雷同,超越不少名流重複塗抹的俗物。我暗叫兄弟,萬不可隨意送人,不定某年某月,便有慧眼識珠的知音,提著鈔票纏上門來。我於文物外行,折服李更的觀察與判斷,隻點頭而不稱是。此刻,於繪畫同樣外行的我,驚異李更的線條與色彩,仍隻點頭而不多嘴。

我對李更給過建議的,唯有他的寫作。

有回提醒說,勿將少年記憶全盤搬出,因彼時年紀尚輕,識人辨物,常常有失分寸。我更多時候,打心眼兒裏歡喜李更差遣文字的放達無羈。頭年刊發他一篇稿子,實在按捺不住,遂假“責編”之名,在文前寫下一段話:“李更於作家協會院裏長大,記性好,知曉不少文壇的花花草草。十幾歲即有稿費進賬,算得年輕的老江湖。小夥子論人說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不喜歡一邊打一邊揉。人家痛處既被揭破,對曲意搔癢不會領情。好比駕車肇事,將人撞成搖錢樹,與直接送進告別室,在人心叵測的情形下,哪種更省事?不消說,明004白人都得不出糊塗的結論。”這一天,說到珠海,眼前頓時澄澈清明。第一時間,我不想起李更,又能想起誰呢?

005目

錄第一輯《金灣放歌》序003《格子春秋》序010《石榴花開》序013關於老幹體016關於贈送018關於羊羔體020關於古體詩022有關得獎025讀小說028自媒體、自媚體、自黴體031主持人的問題034《白天失蹤的少女》的評論036001第二輯083088雞湯041092大師043099鄰居047應酬049立場052歎息055105快與慢057107都是虛榮人060109身價與背景063111畫家申牧養066113記憶的分析069116網絡的底線074118古錦其的寫生077120002古錦其的犛牛083老人與公共汽車088終身相許的書法092十七年前的賈大山099第三輯細節105改編107畫竹109流芳111目的113謊言116養生118傷疤120003算計123157現狀126160高壽128165教育129167中心132169基因134172鋼籍137槍手140比較142廣告143手信145平信147書房149沱溝152偶像155004牛丐157建築160性價比165看電影167農民型城市169吃早餐的意識流172005第一輯《金灣放歌》序其實,早就應該為呂茹寫點什麼了,我編輯詩歌版麵好多年,經手的詩人、詩歌沒有上萬也有成千了,差不多呂茹的作品都讀過,在珠海的詩人中,你不能越過呂茹,因為她不僅是女詩人,還是珠海詩人裏麵著作最多的詩人。

沈從文說,寫作沒有別的,就是耐煩,隻有寫,才知道怎麼寫。

我想呂茹可能還不是耐煩的問題,應該是安靜,在特區喧囂的社會中,她心遠地自偏。

讀她的詩,我自己也能安靜下來,安靜得沒有塵世的煙火氣。

但是一直沒有找到評論她詩歌的切入點,我在找她的詩眼。

餘秀華的橫空出世,讓我忽然靈光一閃,不知怎麼就想到呂茹了。

003呂茹寫城市,就像餘秀華寫農村,紙麵上,都是水波不興,安靜而祥和。隻不過,餘秀華的字底下卻是波濤洶湧,噴薄欲出。而呂茹,則是通常人們說的悶騷,她筆下的場景,就像淡淡的清茶,隻有慢慢去品,才能感覺出味道。

不虛構的生活鄰居家養雞常常不分晝夜地叫沒有技術含量沒有感情色彩每天它們謹慎地走從不走出院子東看看西望望無所事事但不虛構生活這裏麵似乎有些神秘的東西,好像是一個人的生存狀態,我覺得裏麵應該包含一些哲學的因素。這不是農村廣闊天地中的雞,這是困在城市中的雞,它們不能奔走,隻能在院子裏麵,與世隔絕。

004有人說,和珠海其他詩人比較起來,呂茹好像沒有特點,或者說,她的特點不那麼鮮明。珠海有兩百多位詩人,能夠浮出水麵的我基本上都認識,他們的作品我也比較了解。有標新立異,有所謂後現代,我理解他們的努力,都是想從題材、體裁上有所突破。但是他們可能過於著急,如果他們中有一個提前走出來,那一個應該就是出現在人們眼前的人物,結果他們集體往前一步,事情發生了變化,原地不動的人突顯出來。

這個原地不動的,就是呂茹。

就是說在大家都去講特點的時候,五花八門、爭奇鬥豔,像孔雀開屏。呂茹則在人群以外,她以不變應萬變。

當大家都在爭先恐後地抓特點時,貌似沒有特點的呂茹反而有了特點,沒有特點就是她的特點。

這個所謂不變,就是呂茹對傳統的固守。

呂茹的詩歌,是有傳統背景的,就像書法必須過描紅關一樣,沒有描紅,就沒有繼承。在呂茹的作品中,可以感覺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部分新詩作者的風格流變。對於這種風格的繼承與發揚光大,年過半百的我則感到十分親切,如睹故人一般。

實際上,呂茹的風格是非常明顯的,就像那些畫家一樣,甫一展卷,就看出是誰的作品。我常常厭倦那些口若懸河的口水詩,沒有節奏沒有節製,動不動就大江005東去泥沙俱下。呂茹的詩歌則是清純、清澈的小溪,汩汩而來,蜿蜒優哉有致。這一點,有點像她的為人,在眾說紛紜中,她從來不去議論別人,獨善其身,這裏有詩為證:順其自然對於和自己生活習慣不同的人距離拉遠一點各自活各自的不影響別人也不要求別人改變我喜歡順其自然這其實也是我的一種想法。

詩歌其實不用很長,一首詩說明一個道理或者一種場景就完全可以了。我曾經非常認真地研究那些能006夠流行於世的歌曲,發現一個共性,就是精短、朗朗上口,文章貴於短小精悍,詩歌尤其如此。

所以有些時候,我鼓勵初學者從兒歌開始。其實,短文章難寫,短詩更甚。為什麼那些詩人的作品越來越長,竊以為是他們的思維出了毛病,不能用幹淨準確的文字說清楚,隻好零零碎碎、囉囉嗦嗦。

呂茹的詩歌就貴在短小精煉,精煉並不是簡陋,能夠刪繁就簡,就是極致,甚至我覺得呂茹的詩還有推敲的餘地。

特別需要點讚的是,就是呂茹詩歌的地方性。

曾經有詩人在我麵前自詡,自己的寫作是民族的、中國的甚至世界的,好像不這樣不足以證明自己在文壇上的分量。實際上,這些人往往是自我的寫作,是小我的寫作,特別是一些女詩人,小我到寫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居然就有了下半身寫作的名詞。

呂茹的詩歌不是寫“我”的,是寫“他”的,寫“他們”的,寫家鄉,尤其是自己的第二故鄉珠海。我從來沒有看到第二個像她這樣熱情謳歌珠海的異鄉人,就是珠海土生土長的文人恐怕也沒有如此這般地歌頌自己的家鄉。呂茹對珠海的定點寫作是沸騰的,是翻天覆地的,是史無前例的,她把珠海的土地寫得發燙。

這對一個女性來說是難能可貴、殊多不易的。通常,隻有男性寫作才有如此的觀照。由此我以為呂茹007的寫作具有女漢子的氣魄。

了解文學史的人都知道,那些留下了文字痕跡的作家、詩人,都有自己的寫作地標,像巴爾紮克筆下的外省人,雨果的巴黎,查爾斯狄更斯的倫敦,馬克吐··溫的密西西比河,還有眾多的俄羅斯作家筆下共同的彼得堡,都是在某個具體的地方完成他們的寫作。

甚至這樣的寫作並不都是大城市、大地方,並不見得隻有表現大地方才能完成宏大敘事,像福克納,就表現“他郵票大的家鄉”,我們的莫言也是這樣,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把郵票大的地方反映充分了,你就成功了。

我們的餘秀華也是如此,和其他詩人相比,她幾乎是足不出戶。她就表現她的郵票,於是,別人不知道荊門不要緊,不知道鍾祥也不要緊,但是,隻要讀過餘秀華的人都知道了一個叫橫店的地方,那是餘秀華的家鄉,因為餘秀華寫過那裏。

那麼將來有一天,老師們在課堂上問,誰寫過珠海?可能第一時間學生們的回答是呂茹。

如果呂茹不是寫珠海最好的詩人,也會是寫珠海最多的詩人,她關於珠海的詩歌,體量實在太大了。十幾年以來,她出版了好幾本歌頌珠海山山水水的詩歌集,她不是應命之作,不是響應什麼號召,而是真真切切被珠海的風物陶醉,被珠海勞動著的人們感動,積極而主動地呼喚著珠海,讚美著珠海。

008現在,她又拿出了關於珠海的一部新的作品《金灣放歌》。

呂茹詩歌的識別度又將因為這本書而大大加強,就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必須強調的地方性問題,這個地方性就是呂茹的身份證,《金灣放歌》將使呂茹的名字和珠海的金灣密切地聯係在一起。

毫無疑問,呂茹的寫作是一種不知不覺地,又是自然而然地,走入了主旋律的境界。

009《格子春秋》序很久很久以前,我讀過一位副刊編輯的文章,印象深刻的,不是他寫自己如何生活、如何學習又如何工作,而是他回憶和當地許多作者的交往。其實他做編輯的時候,幾乎不寫東西,退休以後,嚴格地說是癱瘓以後才開始寫作,居然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擁有不少粉絲。不僅被他寫到的作者成為他忠實的讀者,後來的寫作者也從他的回憶裏找尋過去的文學人物,一些被他寫到的作者感到非常榮幸,特別是那些業餘作者,平常很難被媒體注意,都希望成為他回憶的對象。

我也是被他帶過一筆的作者。而其實,他做編輯的時候,並沒有發表過我的文字。他寫作者,除了分析這些作者的作品,更多的是敘述作者的個人境遇,包括他們從普通工人、農民進城到後來當官、富裕,還有戀愛、結婚,許多感人的細節。

010我來珠海一不小心也做了副刊編輯,就想,什麼時候,我也要像他那樣開始回憶和作者們交往的故事。

看到李梅格這個書名,忽然就想起這些來,一晃二十八年過去了,在南方熬了二十八個春秋,終於有了這樣的資格。

一次偶然,珠海第一校楊長征非常熱情地介紹說,這位作者你一定要認識,是人民警察。原先我以為警察一定是從武不從文的,及至見麵,原來卻是文氣滿身的和氣女士。

和不少坐辦公室的文員一樣,李梅格的寫作可能也是從公文開始的,先開始給我看的,都是中規中矩的公文,我知道寫慣公文的人是很難扭轉自己的行文方式的。但是我在一堆公文中,還是發現了一篇比較精致的小文《一方私章》,這就是散文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