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治療三大法/劉秋成著.—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ISBN978-7-5331-5901-6Ⅰ.①脊...Ⅱ.①劉...Ⅲ.①脊柱病—治療Ⅳ.①R681.505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2)第120552號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治療三大法劉秋成著出版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88網址:www.lkj.com.cn電子郵件:sdkj@sdpress.com.cn發行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71印刷者:山東人民印刷廠萊蕪廠地址:萊蕪市瀛牟大街西首郵編:271100電話:(0634)6276025開本:720mm×1020mm1/16印張:14版次:201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犐犛犅犖978-7-5331-5901-6定價:32.00元書

前言脊柱係統疾病與相關疾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尤以頸椎病與腰椎病多見。

當前有關脊柱係統疾病及相關疾病的研究十分活躍,研究者頗多,報道者亦不鮮見,有鑒於此,作者總結了自身的臨床治療經驗,編寫了本書,謹作為引玉之磚。

作者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直從事頸、肩、腰、腿疼痛的臨床治療工作。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作者也在不斷學習、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業務水平,曾經多次參加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及相關的學習班、研討會。在此特別要講的是,受廣州軍區總醫院魏征、龍層花教授夫婦二人的啟發,作者在1999年參加了他們在廣州舉辦的脊椎相關疾病診治國際培訓班,學成後,作者即向所在醫院領導提出建議和申請報告,要求在院內建立“脊柱相關疾病診治室”,並由作者親自實施,得到了領導的批準。從此,作者拋去一切雜念,在臨床上專一研究探索治療脊柱係統與相關疾病,古人雲“十年磨一劍”,在這10多年中,在魏征“脊柱病因治療學”理論的指導下,作者徒手治療了3萬多名患者,在實際的操作治療中,逐漸積累了經驗,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方法和風格。主要治療方法有三大特點,也是治療脊柱係統與相關疾病的三大療法,即徒手治療法、自我調節運動鍛煉治療、自製膏藥局部貼敷治療(簡稱三大法)。

這三大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應用,要根據病情、因人而異,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辨證施治、靈活運用。這三大法,都有自身的特點,是作者從實踐中感悟到的,未曾見到有類似的文獻報道。

本書主要介紹作者的個人經驗,突出臨床實用,但由於作者學識有限,加之時間緊迫,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同仁指正。

再者,明年是作者工作、學習、生活30多年的泰山療養院建院60周年,為了感恩,謹以此書作為禮物獻給泰山療養院,恭賀泰山療養院60周年華誕,祝泰山療養院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祝我的家園更加美麗!

劉秋成目錄第一章概述/1第二章脊柱係統疾病的病因與病理/4一、病因/4二、病理/5第三章脊柱係統疾病的診斷要點/14一、一般病史的采集/14二、視診/14三、觸診/16四、影像學檢查/21第四章中醫學對脊柱的認識與辨病辨證/311一、中醫學對脊柱的認識/31二、脊柱與髒腑經絡的關係/31三、病與證的關係/33四、四診合參/34五、氣血、筋骨辨證/36六、經絡辨證/39七、疼痛辨證/40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式和特點/40第五章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治療三大法/41第一節徒手治療第一法/41一、手法治療概述/41二、治療脊柱的常用調理手法/43三、治療脊柱的常用複位手法/45第二節自我調節運動鍛煉治療第二法/68一、抬頭、伸脊、後拉運動法/68二、雙膝下蹲抖擺運動法/70三、耐力運動/70四、合理飲食/71第三節自製硬膏藥貼敷治療第三法/71一、硬膏劑概述/72二、自製硬膏藥的製備材料與方法/73三、注意事項和若幹問題的討論/75第六章三大法對脊柱係統疾病的治療/78第一節頸段病症/78一、自發性寰樞椎半脫位/78二、寰枕關節微小移位/79三、頸椎小關節紊亂症/80四、落枕/82五、頸項部肌肉扭挫傷/83六、項韌帶勞損/84七、頭夾肌損傷/852八、頭半棘肌損傷/86九、頭後大、小直肌損傷/86十、頭上、下斜肌損傷/87十一、胸鎖乳突肌損傷/88十二、頸段斜方肌損傷/88十三、頸椎間盤突出症/90十四、頸椎椎管狹窄症/94十五、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症/98十六、頸椎綜合征/100第二節胸段病症/118一、胸椎小關節紊亂症/118二、背肌筋膜炎/121三、背肩胛部軟組織勞損/122四、胸椎骨軟骨病/124五、胸椎間盤突出症/126六、胸椎椎管狹窄症/128第三節腰段病症/130一、腰段脊柱軟組織損傷疾病/130二、腰椎間關節疾病/137三、腰椎間盤突出症/141四、腰椎椎管狹窄症/146五、腰椎椎弓峽部崩裂合並脊椎滑脫/151第四節骨盆及骶髂部病症/155一、骶髂關節疾病/155二、骶尾部扭挫傷/162三、梨狀肌綜合征/162四、髂腰綜合征/164五、坐骨結節滑囊炎/165六、臀部損傷或炎症/165第七章三大法對脊柱係統相關疾病的治療/169第一節脊柱係統相關疾病概述/169一、脊柱係統相關疾病的病因病機/169二、器質性疾病與功能性疾病及相互關係/1743三、脊柱相關疾病的節段定位/174第二節脊柱相關消化係統病症的治療/177一、呃逆/177二、慢性消化不良/177三、慢性胃炎/178四、結腸功能紊亂/179五、慢性膽囊炎/180六、慢性腹瀉與便秘/182第三節脊柱相關呼吸係統病症的治療/186一、過敏性鼻炎/186二、支氣管哮喘/188三、支氣管擴張/189第四節脊柱相關心血管係統病症的治療/190一、頸性血壓異常/190二、頸性心率失常/194三、胸痛、胸悶綜合征/194第五節脊柱相關神經係統病症的治療/196一、頸性頭痛/196二、神經衰弱/199三、麵神經麻痹/201第六節脊柱相關泌尿生殖係統病症的治療/202一、排尿異常/202二、月經不調/203三、痛經/206四、陰莖勃起功能障礙/208第七節脊柱相關其他係統病症的治療/211一、頸肩綜合征/211二、膝關節痛/214三、2型糖尿病/2154

第一章概述脊柱是人體的支柱,由26塊椎骨連接而成,而我們在此所定義的脊柱係統,不單是由椎骨和相關軟組織組成的脊柱,更是人體生命信息網絡的一個主幹係統,即脊柱係統由枕骨、所有脊椎骨、骨盆以及大腦、脊髓、神經、血管、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共同組成。此外,由脊柱支撐的頭顱和與脊柱相聯係的內髒等組織器官與脊柱有著密切的關係,各髒器之間以及髒器與大腦之間的聯係,必須通過脊柱區的信息網絡來傳遞或中轉。由此可見,脊柱係統擔負著各種生命信息的傳達和處理,與各髒器互相依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而又完整的係統。

本書所指的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是指脊柱自身或脊椎骨及周圍的軟組織發生損傷或退變,致使脊柱發生不同程度的移位或其他改變,並產生一定臨床症狀的一類病症,如頸椎病、胸椎病、腰椎病、椎間盤病變等。相關疾病是指因脊柱區周圍軟組織受損傷或退行性改變,造成脊柱失穩,在一定誘因條件作1用下,發生椎間關節移位、脊柱變形、椎間盤改變、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等,直接或間接地對脊神經根、椎動(靜)脈、脊髓或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或經絡)等信息(網絡)通道產生刺激或壓迫,導致生物信息傳遞或調節整合功能紊亂,從而引起所支配的髒器出現症狀。這裏要強調的是這些內髒或其他器官出現症狀後,必須經專科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即髒器本身沒有病變,同時在脊柱區能找到軟組織病灶點(如壓痛、結節、條索狀硬節等)或關節微小移位,甚至脊柱側彎等。具備以上兩點,方屬我們所講的脊柱相關疾病的範疇。

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不包括脊柱骨折、結核、腫瘤、類風濕或嗜伊紅細胞肉芽腫等疾病。

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的形成,在傳統中醫學中早有體現,傳統中醫骨傷科中,早有文獻記載:“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內徐徐合縫,脊膂始直。”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均走行於脊背及脊柱兩側部位。曆代醫家都認為,督脈為陽脈之綱,足太陽膀胱經中五髒六腑均有俞穴注於背部,因此,許多治療內髒疾病的方法,都常規性地選擇脊背部。例如:梅花針療法、刮痧療法、挑治療法、竹管療法,尤其是推書

拿療法中的捏脊療法和點穴療法等都選擇背部以治療多種內髒疾病。

在國外,100多年前(1885),美國就有學者提出了“神經整脊學說”。1982年,在美國密蘇裏州建立了第一所整脊學院。1983年美國PORKER手治法研究會(ParkerChiropractiticResearchFoundationLithoinUSA)在廣州做學術交流時,曾報道說脊椎錯位後可引起神經根、交感神經、椎動脈或脊髓損害出現相應內髒症狀,並繪有脊椎錯位後所引起相應內髒器官症狀的圖表。

目前世界醫學界已確認,能夠通過治療脊椎來達到治療內髒器官的病種已達70餘種,且大多是與脊柱力學平衡失穩有關。所以,采用以手法治療為主,恢複脊柱力學平衡關係的療法,即“整脊療法”(或稱“治脊療法”“按脊療法”),在國外廣泛興起。

國內在脊柱醫學這一領域的係統研究相對國外要晚些,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國內脊柱外科學的興起,我國學者劉潤田編著《脊柱損傷》一書,1963年葛寶豐翻譯了《椎間盤與其椎間組織損傷》一書,1974年我國著名中醫學家李墨林和骨科專家陶浦合作編著的《按摩》一書,將傳統的整脊理論與現代脊柱損傷學相互認同。還有魏征、龍層花教授夫婦,潘之清教授等人的研究亦卓有成就。從此,整脊療法由以往頸、肩、腰、腿疼痛症狀的治療範疇,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病因治療學。

2近幾十年來,仍有不少學者一直在進行脊柱相關疾病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當然將脊柱相關疾病作為一個獨立疾病認識,隻是近20年才開始的。1984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由全國14個省市學者參加的脊柱相關疾病討論會上,統計有54種疾病與脊柱力學平衡失常有關,涉及的係統有神經、循環、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內分泌等。

還有不少學者整理發揚傳統中醫學,並中西醫結合,發展形成了各自不同風格的手法治療流派。這些學者的研究,雖然在提法和視角方麵不盡相同,但理論基礎和治療原則基本一致。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近十幾年,民間學術研究活動非常活躍,如北京百川健康科學研究院每年主辦的“中華脊柱醫學論壇”以“博納百川,和而不同”的組織理念,邀請中西醫界的同仁,共謀脊柱醫學的發展,傳播其理念和技術,為加快脊柱醫學的整體發展,完善、傳播脊柱健康理念,喚起社會各界對脊柱健康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者寫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總結作者本人在臨床實踐中的治療方法,即徒手治療法、自我調節運動鍛煉治療法、自製膏藥局部貼敷治療法(簡稱三大法)。這三大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聯合應用。這三大法在治療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方麵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沒有繁雜的治療設備和儀器,也沒有高昂的醫療費用,在這10多年中,作者親自用這三大法治療了3萬多例患者,效果都非常好,如患者脊椎錯位,施行手法複位,可一次治好;有些慢性勞損或體弱者,因運動不足或姿勢不當所引起的頸腰脊柱病,可教給患者適當的運動鍛煉方法,調動患者自身的活動積極性來調節治療疾病。方法得當,運動適當,效果也很好,但要因人而宜,因病施治。脊柱周圍的軟組織勞損、受涼和無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可用自製膏藥局部貼敷,完全可以解決問題。這三大法可以解決“硬”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軟”的問題,還可以解決“弱”的問題。這三大法是作者治療脊柱係統及相關疾病的重要“武器”和“法寶”,是自身實踐的感悟,作者不主張一切破壞身體的治療方法,堅決反對亂用藥,同時也告訴人們得了脊柱係統疾病與相關疾病,並不可怕,一般用此三大法得當治療,完全可以治好,當然這三大法治療無效者,也可采用手術療法。作者從醫40多年,已快到退休之際,本書是作者多年來臨床經驗的總結,以供廣大醫務工作者和同仁們參考。

3第二章脊柱係統疾病的病因與病理一、病因造成脊柱係統疾病的病因很多,從臨床上大致可分為原發因素、誘發因素和繼發因素3種,現分述如下。

(一)原發因素人體的軟組織遭受外力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損傷部位多在骨骼肌的肌腱或骨膜、筋膜、韌帶、關節囊、脂肪等骨骼附著處,其中以肌肉骨骼附著處和筋膜骨骼附著處比較多見。

1.直接外力直接外力所造成的軟組織損傷多發生在直接作用的局部。

其軟組織常被擠壓、碾挫或撕拉斷裂,有時甚至同時發生骨折、關節移位,開放4性損傷發生率較高。局部常見出血、腫脹、瘀斑等症狀。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得法,可使損傷發展到軟組織變性階段,成為慢性軟組織損傷。

2.間接外力間接外力所致的損傷,多發生在外力直接作用部位以外的部位,常為肌肉、肌腱、關節囊等的撕裂傷,開放性損傷較少。疼痛、腫脹、出血及瘀血等症狀一般出現較遲緩。受傷時感覺不是很明顯,比較隱蔽。有時在傷後數小時或數天才出現輕微症狀,當然,有時間接外力損傷嚴重者也可立即出現症狀。

無論是直接外力還是間接外力損傷軟組織,如果未能徹底修複這些損傷的軟組織,日後往往後遺慢性疼痛,可使腰骶、臀髖、大腿根部或頭顱、頸項、背肩、鎖骨上窩等部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從急性轉化到慢性,且經常複發,不斷加重。

(二)誘發因素1.輕微扭挫傷輕微扭挫傷對正常人不會造成損害,然而對脊柱失穩者,卻可造成椎間小關節微小移位或骨質增生處的椎間軟組織損傷等。

2.過度疲勞正常人因工作或生活過度疲勞,隻要休息一段時間即能恢複。對脊柱退變或失穩者,稍微過勞即可發病。

3.睡眠姿勢不良睡眠姿勢不良是脊柱慢性勞損的原因之一。對於頸椎退變或失穩者,睡眠姿勢不良極易在熟睡中引起頸椎錯位或頸肌損傷。如偏睡一側、俯臥、扭腰、枕頭過高或過低等均屬於不良睡姿。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因落枕而引起頸椎病發作的患者。

4.工作及生活中不良姿勢辦公或上課時所坐的桌椅高度不適且長期如此,單肩扛挑、單手提重物,激烈運動前不做準備活動,某些特殊體位的重體力勞動等。

5.感受風、寒、濕邪脊柱退變及失穩後,若受風、寒、濕邪侵襲,出現局部血運不良,肌肉收縮不協調,便可發病。

6.內分泌失調內分泌失調的患者常並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種紊亂可使全脊柱失穩加劇,故更年期婦女易患脊柱相關病症。婦女月經前期緊張性頭痛,常由C2~C3椎間小關節錯位引起。

(三)繼發因素1.肌痙攣原發因素所造成的骨骼肌、筋膜、韌帶、關節束、脂肪等軟組織骨骼附著處的疼痛,必然累及所屬肌肉或者與其相關的肌群進一步收縮,出現過度肌緊張,稱為肌痙攣。肌痙攣是機體為了減少關節活動,減少對損傷部位的刺激,從而減輕疼痛的一種反射性和保護性反應。肌痙攣雖為一種保護性5反應,但其本身又可破壞身體的協調和力學平衡。腰部疼痛性痙攣的患者常有脊柱僵硬,腰部脊柱的正常生理曲線消失變直、過度後凸或過度前凸,脊柱側凸,上肢或下肢的運動範圍受限等臨床表現,所以它是早期繼發因素。當然,其病理變化除肌肉和筋膜因過度緊張而產生形態上的改變外,不具備肌肉和筋膜本身在組織學上的病理改變。

2.肌攣縮較長時間的肌痙攣,其肌肉和筋膜本身因供血不足和新陳代謝障礙,有可能出現組織學上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造成肌痙攣,它是晚期繼發因素的臨床表現。因而肌攣縮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可以成為椎周軟組織損害性疼痛的主要繼發因素。

二、病理脊柱周圍軟組織遭受急性扭挫或慢性勞損,多見於肌腱與骨骼附著處發生撕脫性損傷,或肌纖維局限性斷裂。慢性勞損的局部組織呈纖維性變或機化粘連,形成瘢痕,甚至攣縮,造成局部組織鬆弛或變硬,使脊柱兩側肌力失衡,肌力的失衡極易致關節微小移位並刺激相應的神經或血管。當然,還有各種軟組織的病理改變。

(一)脊柱周圍軟組織損傷的病理改變1.肌筋膜損傷的病理變化肌筋膜損傷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組織斷裂,如各種開放性損傷,嚴重的閉合損傷等,均能造成斷裂;另一類是組織細胞代謝障礙引起的形態改變,這一類改變,根據其損傷輕重及形態特征,又可分為萎縮、變形及壞死3種。萎縮、變形一般為可逆性的,而壞死則是不可逆的。

2.肌筋膜炎的病理變化肌筋膜炎較為常見,是一種無菌性炎症,多由寒冷、潮濕、慢性勞損等原因引起,多見於頸背腰部軟組織,主要侵及筋膜和肌層。起病初期,致病因素刺激局部組織,引起組織細胞的形態學改變,使局部微循環血流減慢,組織細胞灌注不足,代謝障礙,結果使組織細胞充血、水腫、滲出增加。局部的慢性勞損,可直接破壞微循環功能。

3.軟組織的愈合修複與再生組織和器官損傷後所產生的缺損是通過鄰近的健康細胞分裂增殖來修複的。修複與再生均屬愈合範疇。再生可分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是指在病理情況下,組織或細胞受損,由再生的組織、細胞取代。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情況下,某些死亡的組織細胞,被同類組織、細胞所代替。完全性再生指由於組織損傷較輕,再生的細胞6完全恢複其原有結構和功能。不完全性再生指由於組織損傷嚴重,缺損組織由肉芽組織代替,不能恢複原有結構和功能,最後隻能形成瘢痕。

4.纖維組織的再生在損傷的刺激下,鄰近靜止的纖維母細胞或未分化的間葉細胞分裂增殖,當纖維母細胞停止分裂後,開始合成和分泌膠原蛋白,並在細胞周圍形成膠原纖維細胞,即變成長梭形的纖維細胞。

5.肌肉、肌腱損傷的病理變化肌肉是人體各種活動的動力裝置,其末端縮小為肌腱附著於骨骼上,那裏是骨骼、關節運動力量傳遞的樞紐。肌肉損傷的病理改變一般是肌纖維的斷裂或水腫、粘連。肌腱與骨的附著處是應力集中或應力交會的部位,是極易遭受損傷的地方。其病理變化過程與上述肌筋膜的損傷變化相似。

6.骨骼肌組織的再生肌纖維受損後,若原肌纖維膜完好,則可由殘存肌細胞核分裂,產生肌漿,再融合成帶狀,先出現縱紋,繼而出現橫紋;若肌纖維完全斷裂,則破壞了肌纖維膜,結果隻能由結締組織來修複。平滑肌的再生能力非常差,主要通過纖維結締組織再生修複。

7.肌腱損傷的病理變化肌腱損傷意味著肌腱細胞、纖維組織的直接損害,這些損害往往使肌腱腫脹、缺氧、缺血。組織細胞缺血、缺氧後,線粒體氧化代謝功能便出現障礙,ATP產生減少。由於ATP減少而ADP增加,結果使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強,從而加速糖酵解。細胞內糖原減少,乳酸增多,pH下降,糖酵解產生的ATP減少,結果使細胞代謝障礙,酸性水解酶增加。

8.肌腱損傷的修複肌腱損傷後,在損傷的刺激下,鄰近的纖維母細胞或未分化的間葉細胞便開始分裂增殖,幼稚纖維母細胞體膨大,呈圓形、橢圓形或星形,兩端有突起,胞漿豐富略顯嗜堿性,核大而淡染,可見核仁。當纖維母細胞停止分裂後,開始合成各分泌膠原蛋白,並在細胞周圍形成膠原纖維,細胞即變成長梭形的纖維細胞。纖維母細胞亦參與基質形成。細胞外基質含有豐富的黏多糖,如透明質酸等。纖維母細胞轉化為瘢痕組織。隨著局部的功能鍛煉,不斷改建,膠原纖維可按原來肌腱纖維方向排列,達到完全再生。受過損傷的肌腱雖然愈合,但其長度較未損傷者有一定的差異,使骨關節的穩定受到一定的影響,關節應力失去平衡,因而易造成臨床上常見的關節脫位和慢性疼痛。

9.脊柱韌帶損傷的病理變化(1)黃韌帶肥厚:長期的過度牽扯(如低頭工作、睡高枕、長期彎腰工作等)或脊柱失穩活動度加大,可使黃韌帶負擔增大,久之則出現黃韌帶增生肥厚,甚至鈣化、骨化,進而壓迫神經根,出現臨床症狀;或使椎管腔變小,影響脊神經的正常血運和功能。這類患者在脊椎後伸時,肥厚的黃韌帶便發生皺褶並7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從而出現一係列複雜的臨床症狀。

(2)前後縱韌帶改變:椎體前後的縱韌帶是體內最長的韌帶,對穩定脊柱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韌帶退變的主要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和硬化,後期則形成鈣化或骨化,與退變的椎節相一致。此種退變既有不利的一麵,也有有利的一麵。影響局部血運,限製脊柱的正常活動,壓迫脊髓視為不利方麵;限製脊柱的活動,具有穩定脊柱的作用,可減輕退變的發展,對人體具有保護作用,此為有利的一麵。

(3)項韌帶鈣化:在頸椎失穩後,項韌帶(頸椎部的棘上韌帶)可因過度活動而肥厚,繼而鈣化、骨化。項韌帶鈣化的部位多見於C3~C6之間的夾肌、半棘肌與小梭形肌附著處。頭頸及上肢的運動易損傷此段項韌帶,項韌帶鈣化的部位與頸椎病發病的部位相一致。

10.椎周軟組織損傷合並椎間關節微小移位脊柱損害病因很多,但最為常見的是椎間盤退變,脊柱周圍軟組織相對鬆弛及脊柱周圍軟組織受損或慢性勞損造成脊柱失穩後而發生椎間小關節移位。一般情況下,活動度大的頸腰椎移位的幅度可稍大;活動度較小的胸椎、骶椎及骶髂關節的移位較小,另外,椎間盤突出也可視為椎間關節移位的特殊形式。

椎間關節移位後,可發生一係列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症狀:①椎間孔矢狀徑(前後徑)及椎管的矢狀徑均縮短;②橫突孔相對變窄;③椎管相對變窄;④神經根受到突出的椎間盤、變窄的椎間孔的刺激和壓迫,出現麻木感或運動障礙;⑤椎動脈可因頸椎關節移位或鉤突關節增生的壓迫而出現擠壓或扭曲,從而產生血液循環障礙;環枕關節及樞關節發生移位時,常見椎動脈第三段的扭屈、牽拉、壓迫,極易引起雙側或單側椎動脈供血不全而發生眩暈及腦供血不足的一係列臨床症狀;⑥脊髓受到變窄椎管的骨性壓迫或因脊髓前動脈受壓而致血運障礙;⑦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受壓迫刺激或牽拉而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相應器官的功能障礙。

(二)椎骨及關節退變的病理1.椎骨的退行性病理改變慢性勞損和各種不良刺激均可促使脊椎骨、關節、椎間盤及周圍韌帶等發生退行性變。脊椎骨表麵勞損後,常形成上下骨膜血腫,此時纖維母細胞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入血腫內,漸漸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如此反複,可在同椎節出現新老病變並存現象,隨著血腫的機化和鈣質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於椎體前緣的骨贅(骨刺)。骨贅可因局部反8複外傷,周圍韌帶持續牽拉和其他因素,通過出血、機化、骨化或鈣化,而不斷增大其質地和硬度,如椎體前緣的骨贅形成唇狀,又稱骨唇。

2.椎體骨質增生脊柱失穩後,活動度增大,關節突關節、鉤椎關節或和椎體邊緣的韌帶骨膜遭受牽拉、損傷,隨後發生出血、機化,而後骨化成為骨質增生(如骨刺、骨唇、骨脊等)。骨質增生的好發部位在頸、腰椎,活動度較小的胸椎則較少見。骨質增生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但不一定致病。骨質增生的出現應視為機體的一種保護性措施,能起到穩定脊柱、避免異常活動和擴大負載平麵的作用。隻有當所形成的骨刺或骨贅突入椎間孔或橫突孔時才會壓迫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而出現症狀。

3.椎間小關節退行性改變椎間盤和椎體間關節在受到損傷後,其穩定性遭到破壞,小關節則發生改變。早期為軟骨,漸而波及骨膜下,最終形成損傷性關節炎。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贅形成,椎間孔的前後徑及椎體的上下間隙變小等易刺激和壓迫脊神經和血管,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和脊神經功能。由於脊柱的小關節大多數呈垂直狀排列,兩側小關節呈矢狀弧形咬合狀態,故當椎間關節做屈伸運動時,越是下位關節,其負荷量也越大。如L5~S1占總負荷量的60%,L4~L5為15%~20%,因此,L5~S1與L4~L5的椎間小關節最易受累,也最早發生退變。

4.椎管狹窄的病理變化(1)椎管狹管的分類:脊椎退行性改變是引起椎管狹窄最常見的病因,狹窄程度大致與脊柱關節退行性改變的程度成正比。以L4~L5平麵最常見,其次為L5~S1和L3~L4平麵。按病因分類,椎管狹窄可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種。先天性椎管狹窄者,其椎管的前後徑比橫徑改變明顯,椎弓根縮短,累及關節很多。繼發性椎管狹窄常見於脊椎退行性改變、椎管術後、椎管外傷、脊椎脫位等。其他一些病變,如畸形性胃炎、氟中毒、脊柱後凸畸形、脊柱側彎畸形、後縱韌帶肥厚或後縱韌帶骨化及黃韌帶骨化等,亦可引起椎管狹窄。

(2)椎管狹窄的病理改變:椎管狹窄雖然病因繁多,但臨床所見絕大多數屬於退行性改變。現以退行性改變為例,簡述其病理變化。退行性椎管狹窄,係椎間盤、纖維環、關節突和韌帶退變、老化所致,它的退變起始於椎間盤。椎間盤膨出突入椎管,椎間盤高度下降,椎間隙狹窄,相應的小關節移位,於是發生骨性關節炎致使關節增生肥大,小關節內聚。繼而脊椎退行性滑脫,脊柱不穩定。椎體前方或後方骨贅形成是造成椎管狹窄的骨性因素。由於脊柱不穩定,位於椎管內維持脊柱穩定的黃韌帶和後縱韌帶肥厚增生,更減少了椎管容9積。在動態下的某種位置,韌帶皺褶突向椎管是構成椎管狹窄的軟組織因素,此為退行性椎管狹窄的另一重要特點。

(三)脊髓與神經係統受損後的病理變化1.脊髓受壓後的病理改變脊柱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黃韌帶鈣化等皆可能直接壓迫或間接壓迫脊髓前動脈而致血運障礙。1977年,Hoff用狗做實驗,行頸髓壓迫,然後用微血管造影等檢查均證實脊髓病理改變是受壓與缺血同時作用所致。

由於脊髓本身沒有受到直接損傷,當壓迫因素很快解除時,其功能可望全部或者大部分恢複。然而當脊髓受壓時間過長或者程度過重時,脊髓組織可因血液循環障礙而壞死、液化,最後形成瘢痕或者出現萎縮,甚至形成空洞,使其功能永遠不能恢複,患者於傷後數周由弛緩性癱瘓轉變為痙攣性癱瘓。

2.脊髓挫傷的病理改變椎體骨折、脫位、附件骨折等,都可損傷脊髓;鬥毆或手術時,刀刃或彈片若直接作用於脊髓,也可造成脊髓實質性損害。根據其損傷程度的輕重,可以分為脊髓挫傷、脊髓挫裂傷及脊髓碾挫傷3種,後者可使脊髓成為漿糊狀。其病理改變是:脊髓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出現血管痙攣;神經細胞腫脹、尼氏小體聚集、染色體溶解、核消失、胞漿無定形出現分離;髓鞘斷裂、軸索裸露或者斷裂呈球狀。以上改變,在輕度挫傷者可見於脊髓表麵,中度挫傷可見於脊髓中央,重度損傷者可見於脊髓整個橫斷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