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主編薛一濤李平牟善芳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書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薛一濤,李平,牟善芳主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ISBN9787533158910Ⅰ.①中...Ⅱ.①薛...②李...③牟...Ⅲ.①中風—中醫學:護理學Ⅳ.①R248.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2)第074674號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主編薛一濤李平牟善芳出版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88網址:wwwlkjcomcn電子郵件:sdkj@sdpress.com.cn發行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71印刷者:濟南華東彩印有限公司地址:濟南市商河縣郵編:251600電話:(0531)84868168開本:850mm×1168mm1/32印張:14.75版次:201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9787533158910定價:28.00元書
主編薛一濤李平牟善芳副主編劉淑娟馮鳳羅碧張愛蓮崔霞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序)馬勤王丹丹孔祥亮包月邢玉桂劉霞衣雪平許鳳秀李海平吳紅張敏張靜趙惠蘭郗倩秦慧慧商楠程麗薛雁前言隨著國家對中醫藥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中醫護理及適宜技術的應用在預防、保健、養生、康複等方麵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
幾千年來,由於中醫在醫療和護理方麵一直呈現高度交融的狀態,中醫護理還未像西醫護理一樣形成獨立的標準化、規範化護理模式,所以如何構建一種適應現今醫學發展的新型中醫護理模式來指導臨床工作是當務之急,有鑒於此,我們課題組以“中風病”為例,在中醫護理模式及適宜技術應用方麵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及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編著成書。
本書共分十二章,分別從中風病概述、中醫護理四診信息、辨證施護方案、體質分型、適宜技術、養生指導及中醫護理模式等方麵進行闡述,思路清晰,內容翔實,重點突出,便於讀者了解及掌握。
本書編寫人員均為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課題《中醫護理模式及技術標準示範研究》的工作人員。書中通過對中風病辨證施護的研究,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身心統一”的整體觀、“辨證施護”的護理觀,探索出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具有中醫特色的集科學性、實用性於一體的行之有效的中風病辨證施護模式,為中醫護理模式的構建及中醫護理向標準化、規範化和製度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由於時間緊迫,經驗有限,書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予以指正。
編者目錄第一章中風病概述………………………………………………1第一節中風病的病因…………………………………………2第二節中風病的病機…………………………………………7第三節中風病護理新進展…………………………………11第二章中醫護理四診信息……………………………………19第一節望診…………………………………………………19第二節聞診…………………………………………………27第三節問診…………………………………………………30第四節切診…………………………………………………39第五節四診合參辨神昏……………………………………41第六節中風病危重證候觀察………………………………43第七節中風病查體流程及評分標準………………………52第八節中風病查體操作要點………………………………54第三章中風病臨床證候辨證分型……………………………59第一節中風病診斷標準……………………………………59第二節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61第四章中風病辨證施護方案…………………………………69第一節風證施護方案………………………………………69第二節火熱證施護方案……………………………………73第三節痰證施護方案………………………………………76第四節血瘀證施護方案……………………………………791
書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第五節氣虛證施護方案……………………………………82第六節陰虛陽亢證施護方案………………………………85第七節中風病危重證候施護………………………………89第五章中風病康複膳食………………………………………100第一節膳食療法的應用原則………………………………100第二節飲食前後的注意事項………………………………102第三節康複期的“辨因”施膳……………………………103第四節膳食補益法在康複中的應用………………………108第五節常用食療方…………………………………………114第六章中風病體質分型………………………………………116第一節體質概述……………………………………………116第二節體質特點……………………………………………127第三節體質辨識……………………………………………135第四節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138第五節體質養護……………………………………………143第七章中風病適宜的中醫護理特色技術……………………154第一節推拿…………………………………………………154第二節中藥浴足……………………………………………166第三節五音療法……………………………………………181第四節耳穴壓豆……………………………………………187第五節敷貼療法……………………………………………192第八章中風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複技法……………………195第一節運動功能康複的原則………………………………195第二節床上運動的康複訓練………………………………199第三節床邊運動的康複訓練………………………………228第四節離床運動的康複訓練………………………………238第五節步行的康複訓練……………………………………2432
目錄第六節手杖的使用技巧……………………………………250第七節偏癱上肢的康複訓練………………………………256第八節弛緩期(軟癱)的康複……………………………264第九節痙攣期的康複措施…………………………………267第十節提高肌力的訓練……………………………………288第十一節中風病恢複姿勢的訓練體操……………………315第十二節肩關節功能障礙的康複護理……………………318第十三節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訓練………………327第十四節吞咽功能障礙康複訓練…………………………346第十五節言語功能障礙康複訓練…………………………350第十六節實體感覺缺失康複訓練…………………………367第十七節體像障礙康複訓練………………………………368第十八節單側忽略康複訓練………………………………369第十九節同向偏盲康複訓練………………………………370第二十節雙側空間認識不能康複訓練……………………370第二十一節視覺空間失認康複訓練………………………371第二十二節失用症康複訓練………………………………373第二十三節認知障礙康複訓練……………………………375第二十四節行為障礙康複訓練……………………………380第九章患者重返家庭和社會前的出院指導和環境準備……383第一節對家庭成員或服務人員的教育……………………383第二節環境改造和必要輔助用品的添置…………………384第十章中風病臨床護理療效評價方案………………………386第一節中醫臨床護理效果評價模式………………………386第二節中風病中醫臨床護理效果評價方案………………387第十一章中風病康複常用評價量表…………………………414第一節肌力測定……………………………………………4143
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第二節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量表………………………………………………………415第三節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量表……………………417第四節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418第五節中風病患者運動功能評分標準(MAS法)………420第十二章中醫護理模式………………………………………425第一節中醫護理的發展史…………………………………425第二節中醫護理模式的理論依據…………………………428第三節中醫護理模式的現狀………………………………436第四節中醫治療原則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445第五節中風病辨證施護模式構建…………………………4494
第一章中風病概述中風病通常指急性腦血管病,也稱腦血管意外、腦卒中。雖然稱之為腦血管病,實際上不僅僅指局限於腦部的血管病變,還包括供應腦部血液的顱外血管(包括心血管及供應腦部血液的大血管,如主動脈弓、頸總動脈、椎動脈等)發生的疾病,以及由全身血液循環紊亂(如低血壓、高血壓、血液黏稠度異常)等血管源性病因所引起的腦部供血障礙。不論是血管、血液循環和血液成分異常等引起的腦血管阻塞或出血性病變,還是血管炎症引起的血管閉塞,常導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一側口眼歪斜、伸舌偏斜和上下肢無力或完全不能活動(偏癱)、一側身體麻木或痛覺消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統稱為腦血管疾病。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中風是因血液循環至某部分中斷,腦細胞在幾分鍾內因缺氧而損壞或死亡,導致由該部分腦細胞所控製的肢體失去正常功能。血液循環的中斷是由於腦或頸動脈阻塞或血管破裂出血所引起的。
中醫則認為該病起病急驟,變化迅速,與自然界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征相似,猶如“風吹物、物即倒”,故傳統醫學形象地稱之為“中風”。關於中風的記載始見於《黃帝內經》,對卒中、昏迷有“撲擊、大厥、薄厥”等有描述,對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風、身偏不用、痱風”等有不同的名稱。如《素問·調經論》中說:“血之與氣,1
書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返則生,不返則死。”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腦中風”的概念,認為此病是由於絡脈空虛、風邪乘虛而入所致,並根據病情的輕重將本病分為中絡、中經、中腑、中髒4種類型。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病是由於顱內或顱外供血動脈一過性或持續性閉塞所致,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缺血性腦損害、動脈硬化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高血壓腦病等;出血性中風病包括高血壓性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中風病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嚴重摧殘人類健康。近30年來我國腦中風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應予以重視。因此,在防治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和普及中風病的相關知識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能使廣大患者病而不殘、殘而不廢。
第一節中風病的病因一、年齡年齡與中風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功能發生相應的變化,動脈硬化逐漸加重,患腦中風的幾率也隨之增加。從不同年齡組的患病率來看,50歲以下的人較7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中風的幾率要低20倍。
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減少各種誘發因素,防止腦動脈硬化,可以減少腦中風的發生。
二、性別中風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一般是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約為2
第一章中風病概述2∶1,究其原因可能與男性性格急躁、易激動、生活壓力相對較大有關。
三、職業各種職業中風病的患病率無明顯差別,但有人認為腦力勞動者發病率高。
四、吸煙吸煙可以誘發中風病並使病情惡化。調查發現,吸煙者與不吸煙者中風病的患病率有明顯的差別,吸煙量和吸煙持續時間與患病率成正比。其機理可能是吸煙時一氧化碳進入體內,與血紅蛋白結合,使紅細胞失去運輸氧的能力,使腦部出現缺氧狀態。煙草中所含的尼古丁、煙堿等有害物質,到達血液內常常引起心動過速、腦血液循環變慢。長期吸煙,可引起血管壁增厚、脂質沉著、管腔變窄,促進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易引起中風。因此,戒煙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健康就要從戒煙開始。
五、飲酒眾所周知,過量飲酒影響健康。長期酗酒或經常飲用烈性酒,能夠給人體各組織細胞帶來損害,會使人的智力減退,膽固醇增加,加快動脈硬化形成。飲酒還可使中樞神經係統興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有資料表明,中風病在飲酒人群中患病率高於不飲酒人群,所以,對於一個健康人來說,少量飲低度酒對身體有益,反之對人體的危害是巨大的。
六、生活環境生活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工作環境、居住環境及心理環境等,它們與腦中風的發生密切相關。精神刺激可以誘發中風病,嘈雜的環境不利於中風病患者的休養。一個性格內向、孤獨的人,久而久之,會發生神經內分泌代謝紊亂,產生一係列症狀,可促使腦中3
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風發生。從患病率上看,城市高於農村,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因此,生活中應保持一顆平常心,盡量減輕工作壓力,學會自我放鬆。
七、生活方式吃鹽過多會引起中風病。國外有學者注意到嗜鹹的人患中風病的幾率高,我國流行病學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其機理是攝入鹽過量,使體內水鈉瀦留,心排出量增加,導致小動脈痙攣,形成高血壓而促使動脈硬化的發生。有的人喜歡吃肥肉,易使身體發胖。
肥胖者中風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於體型較瘦者,故肥胖是中風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心、肝、腎等器官脂肪堆積過多,會使各髒器發生病變,特別是加速動脈硬化。因此,生活中應養成正確的生活方式,低鹽、低脂飲食,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碘高的食品。
八、氣候與季節中風病的患病率與氣候及季節有一定的關係。我國南方中風病患者要比北方少。一年四季中,冬季發病較多,11月份開始上升,1月份達高峰。冬季溫度降低可使腦血管舒張功能障礙、血流緩慢或血壓驟變,並且冬季幹燥,都易誘發中風。有關人員在研究時發現,之所以晚秋和早春是中風發病高峰,與0℃天氣頻頻出現有關,而且中風多發生在氣溫驟降的72小時內,所以,注意0℃天氣,避風寒,防外感,多飲水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預防中風。中風發病不僅與季節有關,而且還與時間有關。美國《醫學論壇報》刊登過一篇論文,文中說經對11816例中風患者的調查發現,79%的患者在上午發病,所以,降壓、抗血栓形成等藥物在清晨起床後服用效果較好。
九、高血壓高血壓為中風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中風病是高血壓病最主4
第一章中風病概述要的並發症之一。70%以上的中風病患者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可使血管硬化導致血管壁脆弱易破裂,並且可導致動脈管壁擴張,由於一些部位脂質積聚在血管內壁中,而使血管壁增厚,當血壓有所變化時,容易發生出血;還由於小動脈管壁擴張,血管平滑肌纖維化造成動脈壁的彈性降低,使薄弱部位向外隆起形成微小動脈瘤,當血壓驟升時,微小動脈瘤破裂,發生出血。因此,有效的控製血壓,會大大減少中風的發生。注意低鹽、低脂飲食,蛋白質、維生素攝入充足,多進食青菜,少食肥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情緒激烈變化,學會自我放鬆;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強壯體魄,有效控製體重,避免肥胖造成心髒負擔;注意定期到醫院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合理用藥,戒煙限酒。
十、心髒病心髒病是引起中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風濕性心髒病,可以一次或多次引起腦栓塞,往往還伴有其他部位的栓塞。腦的血液來源於心髒。當心肌梗死時,附壁血栓脫落造成腦栓塞;此外,心肌梗死時,血壓驟然下降,使腦血管容量減少,血液處於高凝狀態,當有腦血管痙攣時,易發生腦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時,心髒排出量減少,腦灌注壓降低,靜脈壓增高,血液淤滯,可引起腦梗死。應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高脂肪、高鹽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各種感染機會的發生。
十一、糖尿病糖尿病常伴動脈硬化,而且血中葡萄糖含量升高也會使血液黏稠度和凝固性增高,促使腦血栓形成。在長期的患病過程中,持續高血糖會導致人體髒器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改變而發生慢性並發疾病。有資料表明,糖尿病患者患中風的年齡要比正常人提早10年,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4倍。因此,應控製好飲食和體5
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重,每餐要定時、定點、定量;定期複查血糖,進行血糖的監測;生活要有規律,保持理性體重;避免情緒激動,防止並發症的發生。
十二、高脂血症急性中風病患者常常伴有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所以血脂代謝失常可以引起動脈硬化。血脂增高一方麵使得血液黏稠,血流緩慢,供應腦的血流量減少;另一方麵可加重動脈硬化的程度。
由於血液中的脂質必須與血漿蛋白結合,才能形成水溶性脂蛋白複合物在血循環中運轉周身,故血漿脂質升高常伴有脂蛋白的升高。脂蛋白分為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大量的脂蛋白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硬化斑塊,使正常的血管管腔變細,甚至阻塞。所以,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在65歲以上發生高脂血症的特別多。
十三、頸椎病頸椎病往往加重腦供血不足,可使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形成血栓,誘發中風。因此,注意避免頸部勞累,經常進行局部熱敷,改善血液循環,並常做頸部和頭部運動,以減少頸椎病的發生機會。
十四、遺傳中風病與家族史有密切的關係。雙親有中風病的,其子女的患病率也高。據調查,有中風家族史的人,患中風的危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10倍。因此,人們在預防中風時,不能不考慮到自己是否存在中風的遺傳因素。
十五、情緒激動和用力過猛情緒往往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實踐證明,情緒激動可引起大腦皮質及丘腦下部興奮,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分泌增加,從而導致全身小動脈痙攣,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管薄弱處易6
第一章中風病概述發生破裂,引發腦出血。用力過猛可使心髒收縮加強,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血壓升高,引起腦血管的破裂。所以,生活中,應注意保持情緒穩定,不搬重物,大便時也不能用力過猛。體育鍛煉要適當,量力而行。
十六、過度疲勞發病前因承擔時間較長且較繁重的腦力或體力勞動並感到疲憊不堪的中風病患者在發病總人數中占比例較高。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相比,腦力勞動者患中風的幾率高。過度疲勞時人體處於十分虛弱被動的狀態,人的抗病和防禦能力低下,過度的疲勞會引起全身不適及情緒改變,如果原來就有高血壓、腦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就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誘發中風。因此,一定要勞逸結合。
十七、體質臨床觀察發現,肥胖者與一般人比較,發生中風的幾率要高40%。這與肥胖者內分泌和代謝功能紊亂,血中膽固醇、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因素有關。此外,胖人還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腹部肥胖的人比臀部肥胖的人更易患中風。一般而言,女性容易臀部和大腿部位肥胖,男性容易胖在腹部,這也是男性易患中風的原因之一。
第二節中風病的病機對於中風病,曆代醫家均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和論述,雖觀點眾多,但總不離內、外風之說。唐宋以前,以“外風”學說為主,多從“內虛邪中”立論,認為中風是真氣不足,脈絡空虛,風邪乘虛7
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侵襲所致。唐宋以後,以“內風”立論,逐步形成“風”“火”“痰”“瘀”“虛”的中風病因病機觀,其中,“風”包括外風等氣候變化因素和內生肝風兩個方麵;“火”包括肝火、心火、氣鬱化火等;“痰”包括痰濕內生以及肥人多痰等;“瘀”包括血瘀和離經之血瘀阻於腦等;“虛”包括氣虛和肝腎陰虛。這些觀點完善了中風發病學說,是對中風病因學認識的一個質的飛躍中風病的病機是:在本為肝腎陰虛,陰陽偏勝,氣血逆亂,在標為風火交扇,痰濁雍澀,氣血內閉,形成本虛標實,上勝下虛,陰陽互不維係的危急症候。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風“外風說”在《內經》至唐宋時代盛行,後因“內風說”興起而處於次要位置,至近代將內外風相合,才標誌著完善的中風理論得以形成。中風病機中的風主要指內風(肝陽化風),是因髒腑陰陽失調產生的,體內陽氣亢逆無製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於情誌所傷或操勞過度耗傷肝腎之陰,以致陰虛陽亢,水不涵木,浮陽不潛,久之陽愈浮而陰愈虧,陰不製陽,肝之陽氣升而無製,亢而化風,形成風氣內動。
二、火中風病機中的火包括肝火、心火、胃火與陰虛火旺等內生火熱。《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有“諸熱瞀瘈,皆屬於火”的論述,概括火邪致病的特點,與中風病相符。孫思邈《千金翼方》指出“凡中風多由熱起”,說明中風發病中火熱之邪的重要性。
火是中風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
三、痰痰是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物,其形成與肺、脾、腎、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常關係密切。痰一旦形成,可隨氣升降流行,無處不8
第一章中風病概述至,為禍百端。《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認識到中風的發生與個人的體質、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肥貴人”生活優裕,嗜食肥甘,脾之運化不及,聚濕生痰,痰鬱化熱,阻滯經絡,蒙蔽清竅,則發為仆擊偏枯之證。
四、瘀瘀指凝於脈中之血,或溢於脈外的“離經之血”,亦指流行不暢而鬱滯之血。瘀血的形成多與氣機鬱滯,血少脈澀,寒凝或熱邪煎熬有關。其一旦形成,則阻滯脈絡,阻礙氣機,又可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瘀阻腦竅,腦失所養,清竅不通,發為中風,而瘀血既成,作為病理產物又影響血氣運行,使腦絡瘀阻加重。瘀血理論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視,現代則隨著對“活血化瘀”方藥的深入研究及現代醫學理論與技術的應用,確立了其地位。瘀血閉阻腦竅,局部氣機停滯,腦髓失養,即可發為中風。
五、虛正衰虛損理論早在《內經》中已有論述,指出了氣虛是中風的重要病理基礎。李東垣提出“氣虛致中”學說,認為元氣虛衰,脈絡瘀阻,發為中風。並認識到中風的高發年齡:“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多有此疾。”年逾四十,是年長體衰之意。張景嶽進一步闡發了氣虛中風的機理、臨床表現、先兆症狀,提出了“非風眩暈掉搖或亂者,總由氣虛於上而然”,故中風多由“內傷虛損”,把中風先兆症的病機同氣虛聯係起來。葉天士主張“肝腎陰虛,肝風內動”的病機學說。王清任則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明確提出了中風的氣虛血瘀病因病機論,認為“元氣虧虛,氣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而為瘀”,王氏在繼承中醫傳統“元氣論”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了張景嶽“半身不遂,大體屬氣虛”的9
中風病中醫護理模式中風非風的認識,指出“虧損元氣,是其本源”。以上醫家立論中風之虛各有側重,強調肝腎陰虛、髒腑久虛、精血虧虛、氣血兩虛、元氣虛、氣虛等等,均對中風病機中虛因素的存在與基礎病機的地位給予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