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津液被灼,必致大腸傳導不利,大便燥結。而大腸傳導失常,腸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出現噯氣、嘔惡等症。
(三)髒與腑之間的關係五髒與六腑關係密切,髒屬陰而腑屬陽,髒為裏而腑為表,五髒主貯藏精氣,六腑主傳化水穀,故髒與腑通過經脈絡屬與功能相關,構成了髒腑的表裏配合關係,其依據主要有三:①經脈上相互絡屬。
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肺與大腸構成髒腑表裏關係,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則構成表裏經脈。其他髒腑以此類推。②生理上相互配合。六腑傳化水穀的功能,受五髒之氣的支持和調節才能完成,如胃的受納腐熟需脾氣運化的推動,膀胱貯水排尿賴腎氣的蒸化等。五髒的功能也有賴於六腑的配合,如脾氣的運化水穀,又需要胃氣的腐熟功能的支持;肝氣的疏通條達,需要膽氣排泄膽汁的配合等。③病理上相互影響。如肺熱壅盛,失於肅降,可致大腸傳導失職而大便秘結,反之亦然。因此,在治療上,則有髒病治腑、腑病治髒、髒腑同治諸法。
1.心與小腸手少陰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經屬小腸絡心,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心與小腸構成了表裏關係。
在生理上,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養,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功能;小腸主化物,泌別清濁,吸收水液,經脾氣轉輸於心,化血以養其心脈,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於脈。”病理方麵,心火偏亢,可循經下移於小腸,小腸泌別失職,可引起尿少、尿赤澀刺痛、尿血等小腸實熱的症狀。小腸有熱,亦可循經脈上熏於心,可見心煩失眠、舌赤糜爛等症狀。此外,小腸虛寒,化物失職,水穀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證,多表現為麵色?白、心悸怔忡等症。
2.肺與大腸手太陰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肺,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肺與大腸構成表裏關係。
生理上,肺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並布散津液,能促進大腸的傳導,有利於糟粕的排出。大腸57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傳導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於肺氣的肅降。二者配合協調,從而使肺主呼吸及大腸傳導的功能均歸正常。
病理上,肺氣壅塞,失於肅降,氣不下行,津不下達,可引起腑氣不通,腸燥便秘。若大腸實熱,傳導不暢,腑氣阻滯,也可影響到肺的宣降,出現胸滿咳喘。
3.脾與胃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足太陰經屬脾絡胃,足陽明經屬胃絡脾,二者構成表裏配合關係。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與胃的關係,體現為納運相得、升降相因、燥濕相濟三個方麵。
(1)納運相得?胃主受納、腐熟水穀,為脾主運化提供前提;脾主運化、消化食物,轉輸精微,也為胃的繼續攝食提供物質基礎。二者密切合作,才能維持飲食物的消化及水穀精微的吸收轉輸。故《諸病源候論·脾胃諸病候》說:“脾胃二氣相為表裏,胃受穀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穀化而能食。”《景嶽全書·脾胃》說:“胃司受納,脾主運化,一運一納,化生精氣。”若脾失健運,可致胃納不振,而胃氣失和,也可導致脾運失常,最終均可出現納少脘痞、腹脹泄瀉等脾胃納運失調之症。
(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脾氣主升而胃氣主降,相反而相成。脾氣升則腎氣、肝氣皆升,胃氣降則心氣、肺氣皆降,故為髒腑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麵,脾氣上升,將運化吸收的水穀精微和津液向上輸布,自然有助於胃氣之通降;胃氣通降,將受納之水穀、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殘渣通降下行,也有助於脾氣之升運。脾胃之氣升降相因,既保證了飲食納運功能的正常進行,又維護著內髒位置的相對恒定。若脾虛氣陷,可導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響脾氣升運功能,均可產生脘腹墜脹、頭暈目眩、泄瀉便溏、嘔吐呃逆,或內髒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之候。即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3)燥濕相濟?脾與胃相對而言,脾為陰髒,以陽氣溫煦推動用事,脾陽健則能運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惡濕;胃為陽腑,以陰氣涼潤通降用事,胃陰足、胃津充則能受納腐熟,故性喜潤而惡燥。故《臨證指南醫案》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也。”脾易濕,得胃陽以製之,使脾不至於濕;胃易燥,得脾陰以製之,使胃不至於燥。脾胃燥濕相濟,是保證二者納運、升降協調的必要條件。若脾濕太過,或胃燥陰傷,均可產生脾運胃納的失常。如濕困脾運,可導致胃納不振;胃津或胃陰不足,亦可影響脾運功能。脾濕則其氣不升,胃燥則其氣不降,可見中滿痞脹、排便異常等症。
4.肝與膽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足少陽經屬膽絡肝,二者構成表裏相合關係。肝與膽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麵。
(1)同司疏泄?肝主疏泄,分泌膽汁;膽附於肝,藏泄膽汁。二者協調合作,使膽汁施泄通利,以助脾胃運化。肝氣疏泄正常,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膽汁排泄無阻,又有利於肝氣的疏泄暢達。
若肝氣鬱滯,可影響膽汁疏利;若膽腑濕熱,也影響肝氣疏泄,最終均可導致肝膽氣滯、肝膽濕熱,或鬱而化火,肝膽火旺等病理變化。
(2)共主勇怯?《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主決斷與人的勇怯有關,而決斷又來自肝之謀慮,肝膽相互配合,人的情誌活動正常,遇事則能及時決斷。如《類經·藏象類》說:“膽附於肝,相為表裏。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肝膽共主勇怯是以二者同司疏泄為基礎的。若肝膽氣滯或膽鬱痰擾,均可導致情誌抑鬱或驚恐58?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膽怯等病症。
5.腎與膀胱足少陰經屬腎絡膀胱,足太陽經屬膀胱絡腎,二者構成表裏相合關係。腎與膀胱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共主小便方麵。
生理上,腎為主水之髒,開竅於二陰;膀胱貯水排尿,是為水腑。膀胱的貯水排尿功能,取決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足,蒸化及固攝功能正常發揮,則津液能夠正常輸布,餘者貯於膀胱並有度地排泄。
膀胱貯水排尿有度,也有利於腎氣的主水功能。
病理上,若腎氣虛弱,蒸化無力,或固攝無權,可影響膀胱的貯水排尿,而見尿少、癃閉或尿失禁。膀胱濕熱或膀胱失約,也可影響到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以致出現小便色質或排泄的異常。
【附】人體生命活動與五髒調節1.血的運行與五髒調節中醫學認為,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在脈中循行,內至五髒,外達皮肉筋骨,運行流注全身,對各髒腑、形體、官竅發揮其營養和滋潤作用。“血脈營衛,周流不息,上應星宿,下應經數”(《靈樞·癰疽》),“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血的正常運行,與氣的關係密切相關。氣為陽,血為陰,血的運行,必須依靠於氣的推動、溫煦和固攝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血衝和,陰平陽秘,機體內外環境相對穩定,血才能正常地不斷循環流動。此外,血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脾,布於肺,各髒腑功能的正常發揮及相互協調對維持血的正常運行尤為重要。其中,心氣為血行的動力,肺輔心行血;肝之疏泄、藏血,脾之運化、統攝;腎精化而為血,為人身陰陽之本,則是血循行的調節因素。
心主血脈,為血行的基本動力。全身的血依賴心氣的推動在脈中正常運行,輸送各處。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血才能在脈內正常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肺主氣司呼吸而生成宗氣,宗氣能貫心脈,促進血行。肺主宣發肅降,調暢氣機,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推動血在全身運行。
肝主藏血,調節血量。肝主藏血,既能滋養肝體,使之柔和,又可製約肝陽,防止其升發太過。肝以藏血為前提,同時又根據機體不同的狀態,調節血量的分布。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恒定的。但是,隨著機體活動量的增減,血量亦隨之改變。脾主統血,可統攝血在脈之中運行,防止溢出脈外,五髒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腎主藏精,精能化血,精血同源,血的正常運行有賴於血本身的充盈,腎髒對血行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腎陰、腎陽的作用使之行而不滯。
總之,血正常的循行於脈中,流行全身,發揮其營養的作用,是多個髒腑的生理功能共同調節的結果,是髒腑功能活動的整體體現。
2.呼吸運動與五髒調節呼吸運動是指人體吸入自然界之清氣,呼出體內濁氣的氣體出入交換,吐故納新,實現了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呼吸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指征,也是全身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必要保證。人體保持正常的呼吸運動,需要多個髒腑功能的密切配合,特別是肺、腎、心、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肺是呼吸運動的主宰,在呼吸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肺主呼吸,體“虛如蜂巢”,吸之則滿,呼之則出,一呼一吸,完成了體內外氣體的交換。腎主納氣,肺所吸入之清氣有賴於腎的攝納,保持吸氣的深度,以防止呼吸表淺。肺為氣之主,腎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肝、脾、心也與呼吸運動有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氣升發以助肺氣肅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氣行宣降而呼吸正常;脾主運化,化生水穀精微,由脾氣散精上輸於肺,與肺吸入之清氣相合而生成宗氣,宗氣走息道而行呼吸;心主血,血為氣之母,氣非血不和,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是氣的載體,並給59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氣以充分營養。因此,五髒都參與了呼吸運動的調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即如《難經·四難》所說:“吸入肝與腎,呼出心與肺,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五髒中任何一髒的功能異常,均可引起呼吸運動失調而產生病變,如咳嗽、喘證、哮證等,故《素問·咳論》中提出“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3.飲食消化與五髒調節人以水穀為本,飲食物是人體所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人在出生以後,需要不斷地攝取飲食,化生水穀精微,以維持各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飲食物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和排泄,這一過程多依賴脾、胃、小腸、大腸、肝、膽等髒腑功能互相配合而進行,其中與脾、小腸、胃的關係尤為密切。
脾主運化,飲食物在經過胃的初步腐熟後,形成食糜下送小腸。小腸在脾氣的作用下,進一步化物以“分清泌濁”。其中水穀之精微部分由脾氣轉輸、運送至全身,發揮營養作用;而食物糟粕部分在大腸的傳導作用下轉變為糞便排出體外。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一方麵可以調節脾胃的升降,使之升降相因,納運結合,調節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麵,肝的疏泄氣機,還能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幫助脾胃運化。肺居上焦,主宣發;飲食精微由脾氣轉輸至肺,在肺氣的宣發作用下而布達全身。腎主藏精,為後天之本,脾陽根於腎陽,水穀運化須借助於腎陽的溫煦蒸騰,後天水穀之氣得先天之氣鼓動,則生生不息。
因此,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等過程,是在脾、胃、小腸等多個髒腑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也與肝、肺、腎等髒腑有關,任何一個髒腑的功能失常,均可導致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障礙,出現脘腹脹滿、納呆、便溏、消瘦等病症。
4.水液代謝與五髒調節水液代謝,是指水液的生成、輸布以及排泄,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理過程。水液來源於飲食,是通過胃、脾以及大小腸等消化吸收功能而生成。
水液的代謝過程,是全身髒腑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是靠脾、肺、腎三髒的調節而完成。腎司開合,為主水之髒;脾主運化水液,為水液代謝之樞紐;肺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此外,水液代謝也與心、肝的功能有關。心主血脈,行血而利水運。水飲入胃,中焦之水經脾氣的運化,肝氣的疏泄,散精於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津液,經肺氣宣發、心脈通利,而散布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經腠理化為汗液排出體外;其濁者得肺氣肅降而輸達下焦。下焦之水液,濁中之清者複經腎氣的蒸騰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參加布散,濁中之濁者經腎的氣化,膀胱開合,而排出體外。
總之,髒腑人體水液代謝的全過程,需要五髒六腑生理功能的協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腎三髒的功能活動為主的,其中,腎的氣化作用又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並且對脾、肺等髒腑在水液代謝方麵的功能起著促進作用。如果脾、肺、腎三髒中任何一髒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水液的輸布排泄障礙,使水濕停留於體內,而產生痰飲、水腫等病理變化。
5.生長生殖與五髒調節生長壯老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人體的產生,先從精始,由精而生成身形髒腑。人出生之後賴五髒六腑之精的充盈,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氣血精津液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精能化氣,氣化為精,腎為藏精之腑。
人的生長發育與體內的氣血陰陽以及五髒六腑的功能活動有關。如腎精充足,能促進人的生長發育與生殖;心血充盈,可運行濡養周身;脾氣健運,氣血化源充足;肺氣正常,可維持體內清濁之氣的吐故納新;肝氣調暢,可促進各組織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人的生長發育要依賴五髒精氣充養,與氣血運行通暢。由於“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故脾、腎兩髒在促進人的生長發育並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腎主藏精,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育過程,為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腎中精氣稟受於父母,是激發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中精氣充足,生長發育正常,則表現出幼年時期生機旺盛,齒更發長;青壯年時期體魄壯實,筋骨強健。
60?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脾主運化,後天化生的精氣血津液是維持生命活動,促進生長發育的重要物質基礎,故人出生以後,還須脾運化的水穀精微的充養,才能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脾氣健運,吸收、轉輸水穀精微,且能化生氣、血、津液,濡養周身各組織器官,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同時,又能不斷地補充、培育先天之精氣,使機體生機不息,保證了人體正常地生長發育。可見,生命的形成根於腎,生命的延續關乎脾。如脾氣虛弱,運化失常,便可引起營養不良、體乏消瘦等症,直接影響到正常的生長發育,稱之為“後天失調”。
生殖主要是指機體發育成熟而具備的繁衍後代的能力。人的生殖功能是一個複雜的生理活動過程,與五髒六腑有著密切關係,其中與腎、肝、脾的關係密切,尤以腎為最。
人體生殖機能的發育、成熟以及生殖能力均與腎密切相關。腎為封藏之本,腎中的先天之精,與生俱來,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構成新的生命體的原始物質,為人類生育繁衍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先天之精促使胚胎的形成,並維係著胚胎的正常發育。人的生殖能力與天癸密切相關。天癸是生殖的基礎,天癸的產生取決於腎,是腎中精氣逐漸充盛到一定程度而化生的一種物質。一般而言,在人的生命曆程中,男子自16開始,女子從14歲開始,腎中精氣逐漸充盛,天癸產生並維持其功能而具有生殖能力。由此可見,腎中精氣的盛衰,天癸的產生與否,是決定並影響生殖能力的關鍵。
肝藏血和主疏泄,肝氣調暢,藏血充足,女子的月經來潮和孕育胎兒的生理活動便能正常維持;若肝失疏泄,藏血不足,就會導致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等症。肝的疏泄作用還影響及男子的排精功能,如所肝火偏旺,可出現遺精;肝氣鬱結,可出現精瘀等。脾主運化,先天之精氣要依賴後天之精氣充養,脾吸收、轉輸水穀精微下達於腎,歸藏於腎,使腎精保持充盈,方有利於生殖之精的生成,同時水穀精微化生的血又能貯藏於肝,使衝任氣血充足而不絕,有助於女子發揮正常的生殖能力。
因此,生殖功能的實現,主要是在腎、肝、脾等髒腑功能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髒的功能失常,均可影響生殖功能,產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經失調、閉經或不孕等病症。
【小結】藏象是有關人體髒腑的生理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核心內容。
中醫學運用“意象思維”,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借助於“司外揣內”“以象測藏”的方法,研究人體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與自然的整體聯係,形成了“四時五髒陰陽”的藏象理論。
中醫學以髒腑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將人體內髒分為五髒、六腑和奇恒之腑三類。其中五髒為藏學說的核心,五髒具有化生與貯藏精氣的作用,各有自己不同的生理功能與生理特性,並與相關的神、誌、體、竅、液、時密切聯係,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六腑具有傳導飲食水穀的作用,其功能各不相同,但多與飲食物消化吸收傳導有關,其功能的維持和調節皆與五髒皆有關。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具有形態中空似腑,功能藏精氣似髒的特點,其功能皆與五髒有關。其中膽既屬於六腑,又屬於奇恒之腑;腦為髓海、主感覺運動,賴腎精充養;女子胞男女皆有,在女子為子宮,有主持月經、妊育胎兒之功,男子為精室,具有化生精子、貯藏精液之功,其功能與腎藏精及五髒調節有關。
五髒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相互之間關係密切;六腑之間結構相連,功能相關,共同完成飲食水穀的受盛和傳化。五髒與六腑依據經脈相連、功能相關,而構成陰陽表裏關係。
總之,五髒、六腑、奇恒之腑,各有藏泄,功能各異,關係密切,在整體觀思想指導下,形成了四時五髒陰陽係統,共同完成飲食物消化吸收,精微物質的化生輸布,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61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複習思考題1.如何理解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
2.為什麼說“脾為後天之本”?
3.談談你對肝“體陰用陽”的理解。
4.談談腎為“封藏之本”的理解及臨床應用。
5.脾與胃的關係如何?有何臨床意義?
推薦閱讀書目1.王琦.中醫藏象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孫廣仁.中醫藏象生理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楊扶國,齊南.中醫藏象與臨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
4.嚴世芸,李其忠.中醫藏象辨證論治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5.何銀洲.中醫如此神奇之陰陽五行藏象.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9.
經典文獻輯要1.《素問·靈蘭秘典論》:黃帝問曰:願聞十二髒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2.《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
3.《素問·五髒別論》:黃帝問曰:餘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髒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62?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五髒使,水穀不得久藏。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4.《素問·太陰陽明論》: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內,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髒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5.《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麵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6.《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7.《素問·五髒生成》: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第二節?精、氣、血、津液中醫學精、氣、血、津液是髒腑、經絡、形體、官竅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正如《靈樞·本藏》所言:“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精、氣、血、津液的生成及其代謝,與髒腑經絡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始終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精、63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氣、血、津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與藏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密切關聯。
一、精中醫學精學說,是研究精的概念、代謝、功能及其與髒腑、氣血等相互關係的學說。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是指稟受於父母,先身而生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身並維持人身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如《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如《靈樞·本神》:“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說明精即先天之精。《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精具有為維持人身生命活動的作用。
中醫學的精理論源於古人對人類生殖繁衍過程的觀察與體驗。精是人類生命繁衍的根源,是人之生命的本原,與古代哲學範疇的精概念不同。
精的本義,是指具有繁衍後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男子“二八……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中醫學受到精氣學說“精為萬物本原”思想的影響,結合生活與臨床實踐的體悟,形成“精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是產生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的概念,該概念反映精的本質特征與屬性。
(二)精的生成與藏泄精的代謝過程,分精的生成、貯藏和施泄等三個不同而又相關聯的階段。
1.精的生成精的生成,稟受於父母。即《靈樞·決氣》所言“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精源於父母,出生之後受水穀精微的充養而不斷充盛。
精是先身而生的精華物質,是人身生命的本原。精的產生,標誌著一個生命的先天基礎已經確定,如《靈樞·天年》“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精稟受於父母,具有先天確定性,其自然壽數、健康狀態、個人體質等均會受到限定,“天壽”“天年”“先天稟賦”等詞語就是對精的先天確定性的一種表達。《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女子七歲”“男子八歲”的論述表明,精自身具有由弱變盛,由盛而衰的自然變化規律。精氣充盛,則人身表現出生、長、壯的狀態;精氣衰敗,則人身表現出老、已的狀態。另外,《素問·上古天真論》還闡述了精得不到保養,可導致早衰,即“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水穀精微”是飲食水穀在胃、小腸、大腸、脾等髒腑運化功能下,產生的精微物質,是氣血津液產生的重要來源,也是精不斷得到充養的重要條件。但水穀精微和精的內涵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靈樞·論勇》:“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靈樞·五味》“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髒,別出兩行,營衛之道。”所講之精,均為水穀精微,與精的概念具有本質區別。
精的生成,以先天之精為本,受水穀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維持其由弱變盛,由盛而衰的自然變化規律。
64?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2.精的藏泄(1)精的貯藏?精藏於腎中,腎精充盛與否,與心、肺、肝、脾四髒盛衰密切相關。《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在五行屬水,其根本特性在於封藏。精是產生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生命本原。因此精宜藏,忌妄泄。所以精藏於腎中,依賴於腎之封藏得以保養。臨床中所講之精虧,即為腎精虧虛。由於腎所藏之精來源於先天,所以李中梓《醫宗必讀》曰“先天之本在腎”。
心、肺、肝、脾四髒盛衰,與腎精的盛衰有密切的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說明腎主封藏而重在藏精,五髒盛則腎精充,五髒虛則腎精虧。心、肺、肝、脾四髒任何一髒虛衰日久,易致腎虛;而腎精虧虛,則其他四髒隨之而虛。
精藏於腎,在水穀精微充養下而得以充盛,腎精充盛則產生生殖之精以繁衍生命,其生殖之精,亦即下一代的先天之精。因此,繁衍生命與腎精充盛與否有密切關係。腎的藏精功能主要依賴腎氣的封藏作用。腎精化生腎氣,腎氣的封藏作用使精藏腎中而不妄泄,保證腎精發揮其生理功能。若腎氣虛虧,封藏失職,可造成精的脫失。
(2)精的施泄?精的施泄有兩種形式:一是化氣;二是化生殖之精。
腎中所藏之精,即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可化元氣。元氣以三焦為通道,布散全身,推動和激發各髒腑氣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因此,腎精虧虛則可影響全身髒腑組織的生理活動。
腎中所藏之精,還可化為生殖之精。女子“二七”、男子“二八”之時,腎中所藏之精充盛,天癸則按時而至,腎精產生生殖之精以施泄。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生殖之精的化生與施泄有度,與腎氣封藏、肝氣疏泄的密切相關。
(三)精的功能精具有繁衍生命、生髓養骨、化血、化氣、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腎精充盛所化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腎精充足而化腎氣,天癸按時而至,精氣溢瀉,有利於繁衍後代。
2.生髓養骨腎精充足,則能生髓養骨,生長發育正常;腎精有損,則見生長發育遲緩或未老先衰。年老之人,常現耳聾耳鳴、筋骨不靈、活動不便,均與腎精不足,不能充養腦髓與骨髓所致。
3.化血作用精可以轉化為血,是血的來源之一。腎精充盈,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故精足則血旺,精虧則血虛。
4.化氣作用?腎精可化腎氣,即元氣。腎精充盛,則元氣充足,機體生命活動旺盛,身體健康;若腎精衰少,則元氣不足,機體正氣虛衰,抗病能力下降,易於患病。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質基礎。《靈樞·平人絕穀》說:“神者,水穀之精氣。”精能化氣,神能禦精。《素問·刺法論(遺篇)》說:“精氣不散,神守不分。”說明隻有積精才能全神。反之,精虧則神疲,精亡則神散,生命結束。
二、氣中醫學氣學說,是研究人體氣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與髒腑、精血津液之間關係的理論體係。
65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一)氣的基本概念氣,是指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具有推動、溫煦、固攝、防禦等作用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正如《靈樞·決氣》所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醫學的氣概念,源於古人對人體生命現象的觀察。如呼吸時氣的出入、隨汗而出的熱氣、氣功鍛煉中的體悟等,逐漸形成了氣是人體中的能流動的細微物質的概念。
中醫學精與氣的概念有嚴格區別:精,強調是生命的本原,是形成生命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強調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具有推動、溫煦、固攝、防禦等作用,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二)氣的生成氣,由腎精、水穀精微化生,並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融合而成。氣的生成,是脾、腎、肺等髒腑的綜合協調作用的結果。
1.生成之源?氣來源有三:先天之精、水穀精微、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
先天之精。人出生前,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氣,成為人體氣的根本。《靈樞·刺節真邪》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人出生後,藏於腎中的精可化生先天之氣。《難經》稱先天之氣為“原氣”或“元氣”。
水穀精微。來源於飲食物的水穀精微,可化生水穀之氣,成為人體之氣的主要部分。如《靈樞·營衛生會》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清氣參與氣的生成,是氣的重要來源。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2.相關髒腑功能氣的生成與腎、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腎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氣,是氣的根本,因而腎藏精的生理功能對於氣的生成至關重要。腎封藏腎精,則可化為氣,精充則氣足;腎失封藏,精耗則氣衰。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完成對飲食水穀消化吸收,產生水穀精微。水穀精微可化氣,稱為水穀之氣,成為人體之氣的主要來源。若脾胃功能失常,水穀精微生成不足,水穀之氣的來源匱乏,則影響一身之氣的生成。故《靈樞·五味》曰:“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肺主氣司呼吸。一方麵,肺通過吸清呼濁,將自然界的清氣吸入體內,成為氣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麵,肺吸入的清氣與水穀之氣相互結合,積於胸中,生成宗氣。
(三)氣機與氣化1.氣機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有運動的特性。氣不斷運動,流行全身,內至五髒六腑,外達筋骨皮毛,推動和激發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
氣的運動基本形式,可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氣自下而上的運行曰升;氣自上而下的運行曰降;氣由內向外的運行曰出;氣自外向內的運行曰入。如呼出濁氣是出,吸入清氣是入,肝氣升發是升,肺氣肅降是降。
氣機升降出入協調平衡,是保證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環節。一方麵,氣的運動通暢無阻;另一66?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方麵,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必須平衡協調。這種正常狀態稱之為“氣機調暢”。氣機調暢是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之一。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在中土五行理論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轉輸的樞紐。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各髒腑之間氣的運動要協調平衡。如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肝主升發、肺主肅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以及心腎相交等等,都說明了髒與髒、髒與腑之間處於升降協調的統一體中。
氣的運動出現異常,升降出入之間失去協調平衡,稱為“氣機失調”或“氣機不暢”。受阻較甚,局部阻滯不通時,稱為“氣滯”;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為“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為“氣陷”;氣的外出太過而不能內守時,稱為“氣脫”;氣不能外達而鬱結閉塞於內時,稱為“氣閉”。
2.氣化指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氣化是指由人體之氣的運動而引起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與能量相互轉化的新陳代謝過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氣化的形式。體內精氣血津液各自的代謝及其相互轉化,是氣化的基本形式。如精化為氣,精與血同源互化,津液與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與其化氣生神,津液的化生與其化汗化尿等等,皆屬氣化的具體體現。氣化過程的激發和維係,離不開髒腑的功能。氣化過程的有序進行,是髒腑生理活動相互協調的結果。
3.氣機和氣化的關係氣的運動是產生氣化過程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氣化過程發生和賴以進行的前提與條件。而氣化過程中寓有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的各種運動形式正是從氣化過程中而得以體現出來的。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維係了體內新陳代謝的協調穩定和生命過程的有序發展,氣的運動及其氣化過程的停止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結。
(四)氣的功能氣成之後,運行全身,對於維持髒腑功能,促進津血的運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氣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推動作用氣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激發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功能;促進各髒腑組織的生理活動;推動精血津液的生成及運行輸布;激發人的精神活動等。若氣虛不足,可見生長發育遲緩、生殖功能低下,各髒腑組織功能減退,精血津液生成不足或運行輸布障礙,或人的精神萎靡不振等。
2.溫煦作用體現以下幾方麵:溫煦人體,維持正常體溫;溫煦各髒腑組織,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溫煦精血津液,維持其正常運行和輸布。若氣虛不足,溫煦力弱,則可見形寒肢冷、體溫下降,或各髒腑組織功能減弱,或見血瘀津停、痰飲水腫等證。
3.防禦作用氣具有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保衛人體,驅邪外出的功能。《醫旨緒餘·宗氣營氣衛氣》說:“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若氣虛不足,防禦力弱,可見氣短乏力、自汗、易於感冒,或病後體弱、難以痊愈等。
4.固攝作用是指氣對於體內血、津液、精等液態物質的固護統攝作用。表現為:統攝血在脈中運67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行,防止逸出脈外;固攝汗液、尿液、唾液,防止其過多排泄或無故流失;固攝精液,防止其妄泄。若氣虛不足,固攝無力,則可見氣虛出血,或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或遺精、滑精等病證。
5.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氣能感應傳導信息以維係機體的整體聯係。氣是感應傳遞信息的載體,各種生命信息都可以通過氣來感應和傳遞,從而構建人體各個部位之間的密切聯係。
(五)氣的分類由於氣的生成來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點不同,氣又有著各自不同名稱。如行於脈中為營氣,行於脈外為衛氣;穀氣與自然界清氣相聚於胸中者為宗氣;分布於髒腑、經絡者稱為髒腑之氣、經絡之氣等。
1.元氣是指由先天之精所化,通行三焦,推動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髒腑氣化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難經》又稱“原氣”,《內經》元氣用“真氣”表述。元氣、原氣、真氣,三者的內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氣。
(1)生成與分布?元氣由腎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如《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原氣之所係也。”腎中先天之精得到水穀精微的充養,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元氣是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的。如《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曆於五髒六腑。”元氣發源於腎,以三焦為通路,內而五髒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成為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2)生理功能?元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推動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二是推動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
元氣的盛衰變化體現於機體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人從幼年開始,元氣逐漸充盛,促進生長發育。到青壯年,元氣充足,使機體發育,形體壯實,筋骨強健,同時具備了生殖能力。到老年,腎精漸衰,化生元氣漸少,形體出現衰老之象,生殖機能也隨之衰退,直至元氣衰亡,生命終止。因此,元氣不足則易於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生殖機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變。
2.宗氣是由穀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於胸中的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靈樞·五味》稱為“氣海”,又名“膻中”。
(1)生成與分布?宗氣的生成有兩個來源,一是水穀精微所化生的水穀之氣,一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二者相結合生成宗氣。因此,脾的運化與肺司呼吸的功能,對宗氣的生成和盛衰有著直接的關係。
(2)生理功能?宗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氣和資先天三個方麵。如《靈樞·邪客》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宗氣可助肺呼吸,宗氣充盛則呼吸徐緩均勻,語言清晰,聲音洪亮。反之,則呼吸短促微弱,語言不清,發聲低微。二是貫心脈以行血氣。宗氣可助心髒行血。宗氣充盛則脈搏和緩有力,節律一致。反之,則脈來躁急,節律不一,或微弱無力。三是下行丹田以資先天。宗氣下行,蓄積於臍下丹田,可資先天元氣。
3.營氣是由水穀精微化生,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其富有營養,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氣。營氣是血的重要組成部分,營與血關係密切,可分不可離,故常將“營血”並稱。營屬陰,衛屬陽,所以又常稱為“營陰”。
(1)生成與分布?營氣是水穀精微中的精華部分所化水穀之氣,在脈中運行全身。如《素問·痹論》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68?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腑也。”(2)生理功能?營氣的生理功能有化血和營養全身兩個方麵。一是注於脈中,與津相合而化為血。如《靈樞·邪客》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二是循血脈流注於全身,發揮營養作用。如《靈樞·營衛生會》說:“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4.衛氣是由水穀精微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行於脈外而具有保衛作用的氣。因其有衛護人體,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稱為衛氣。衛氣相對營氣屬陽,故又稱“衛陽”。
(1)生成與分布?衛氣由水穀精微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運行於脈外,不受脈道約束,外而皮膚肌腠,內而胸腹髒腑,布散全身。如《素問·痹論》曰:“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2)生理功能?衛氣有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的生理功能。如《靈樞·本藏》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保衛機體,防禦外邪。衛氣充盛則不易招致外邪侵襲,衛氣虛弱則常常易於感受外邪而發病。
二是溫煦全身,維持人體體溫。衛氣充足則可維持人體體溫的相對恒定。衛氣虛虧則易致風寒濕等陰邪侵襲。如《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曰:“衛氣者,熱氣也……虛則病寒,實則病熱。”三是調節腠理開合,排泄汗液。若衛氣虛弱時,則調控腠理功能失職,可以出現無汗、多汗或自汗等症。
營氣與衛氣均來源於水穀精微,來源相同。但營氣性質精純,富有營養,衛氣性質慓疾滑利,運行迅速;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營氣有化血和營養全身的功能,衛氣有防衛、溫養和調控腠理的功能。營屬陰,衛屬陽,營衛和調才能維持正常體溫和汗液,若營衛失和,則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以及“晝不精夜不瞑”等臨床表現。
三、血中醫學的血學說,是研究血的生成、運行、功能及其與髒腑、經絡、精氣津液關係的理論體係。
(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指循行於脈中,具有營養滋潤作用的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如《難經·二十二難》所言“血主濡之”,說明血具有濡養的作用,反映其功能特征。
脈是血運行的通道,又稱為“血府”。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靈樞·決氣》:“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說明血在脈中正常運行,才能發揮其營養作用。血運行澀滯,停積不行則成“瘀血”。血不在脈中運行而逸出脈外,稱為“離經之血”。
(二)血的生成水穀精微和腎精是化生血的基礎,在脾、胃、心、肺、腎等協同作用下,化生為血。
1.化生之源血的生成來源有二:一是營氣與津液化血。水穀精微可化生營氣和津液,發揮濡養功能,是構成血的主要物質,也是血化生之源,如《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說明中焦脾胃受納運化飲食水穀,產生水穀精微,成為血的化生來源;二是精化血,如《諸病源69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候論·虛勞精血出候》曰:“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2.相關髒腑功能血化生是在多個髒腑的協同作用下完成的,脾胃的生理功能尤為重要。
(1)脾胃?脾胃是血化生的主要髒腑。脾胃納運正常,產生水穀精微,進而產生營氣和津液,成為血的重要構成部分。如《靈樞·營衛生會》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反之,脾胃納運失常,血化生之源的水穀精微不足,易致血虛。因此,血虛之治,首重脾胃。
(2)心肺?心肺對血化生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對脾胃產生水穀精微的氣化。脾胃運化水穀精微,輸於心肺,化赤而為血。如《靈樞·營衛生會》曰:“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張誌聰《侶山堂類辨·辨血》曰:“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為血。”均說明心肺在血的生成中的化赤作用。治療血虛病證,應注意調補心肺功能。
(3)腎?腎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血化生的基本物質。腎精充足,則血化生有源。腎精不足,則易致血虛。治療血虛病證,如伴腎精不足者,應考慮補腎益精而生血。
(三)血的運行血行脈中,循經脈而流布全身,發揮濡養功能。血的運行受多種因素影響。
1.影響血行因素(1)氣的推動與溫煦?血屬陰,氣屬陽。血的運行依賴氣的推動和溫煦作用。若氣推動溫煦作用太弱,則血運遲緩,易致瘀血;過強在血脈躁動,導致出血。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爭,九竅不通。”(2)氣的固攝?血行脈道,不逸出脈外,需氣的固攝。正如《金匱要略編注》所說:“五髒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氣的推動與固攝協調平衡是保證血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若氣固攝作用不足,則易致出血。
2.相關髒腑功能血的正常運行,與心、肺、肝、脾等髒腑之氣的功能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在脈中運行,心氣充足,則血行正常。肺朝百脈,可助心行血。宗氣貫心脈行血氣,突出心肺在血行中的協同作用。肝主疏泄,氣機調暢,可保證全身氣血通暢。脾主統血,脾氣健運,統血有力,則血行脈中而不外逸。
可見,心、肝、脾、肺等髒相互協調,保證了正常血行。其中任何一髒的氣不足或氣機失調,都可引起血行失常。故《溫病條辨·治血論》說:“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四)血的功能血主要具有濡養和化神兩個方麵的功能。
1.營養滋潤作用血在脈中循行,內至五髒六腑,外達皮肉筋骨,而發揮營養滋潤作用。如《難經·二十二難》曰:“血主濡之”。血量充盈,功能正常,則麵色紅潤、肌肉壯實、毛發潤澤、感覺靈敏、運動自如。血量虧少功能減弱,則麵色萎黃、肌肉瘦削、肌膚幹澀、毛發不榮、肢體麻木或運動無力。
2.化神作用血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穀》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說明精神活動需血的營養。人體血氣充盛,70?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血脈調和,則精力充沛、神誌清晰、感覺靈敏、思維敏捷,反之則精神疲憊、健忘、失眠、多夢、煩躁、驚悸等。
四、津液津液學說,是有關人體內津液的概念、生成、輸布、排泄及其與髒腑、精、氣、血相互關係的理論體係。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液是津和液的總稱。其中,質地清稀,流動性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入血脈之內,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髒腑、腦髓等,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靈樞·決氣》說:“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津與液的損耗分別稱為“傷津”“脫液”。津液可互補轉化,故津和液常同時並稱。
(二)津液的代謝津液代謝,是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一係列生理活動的複雜過程,是多個髒腑相互協調配合的結果。如《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1.津液的生成津液來源於飲食水穀,通過脾的運化、胃的腐熟、小腸主液、大腸主津而生成。水飲進入胃,下傳小腸、大腸,經脾氣運化、胃氣腐熟、小腸化物主液、大腸主津等作用,化生水精,成為津液,津液生成。
2.津液的輸布?主要是由脾、肺、腎和三焦、膀胱等髒腑協調配合來完成的。津液產生後,依次經過脾的運化、肺的宣降、三焦行水、輸入膀胱、腎的蒸騰氣化,進而布散全身,完成津液輸布過程。另外,還與心陽推動、肝之疏泄有關。
肺、脾、腎、三焦、膀胱協同輸布津液。脾運化津液至肺,即“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宣發肅降,津液通過三焦,輸入膀胱,即“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膀胱中津液在腎陽蒸化作用下,布散全身,即“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故此《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是津液輸布主要通道。
另外,津液入脈為血,心行血,故心之陽氣也行津液。氣能行津,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影響津液布散,故津液輸布與肝之疏泄有關。
津液輸布失常可在體內產生痰飲、水濕。脾不健運,痰濕內生,故脾為生痰之源,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肺宣發肅降主行水,肺失宣降,則痰飲內停,故肺為貯痰之器;三焦氣化失司,水道不得通調,則水泛三焦;膀胱氣化失司,津液不藏,則水蓄膀胱;腎陽虧虛,蒸化無力,津液不布,關門不利,聚水而腫,如《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肺、脾、腎與津液輸布關係最為密切,如《景嶽全書·腫脹》曰:“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71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製在脾”。腎主津液,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推動各髒腑氣化,對津液代謝起根本作用,故其本在腎。如《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髒,主津液。”肺主宣降行水,對津液上行下達,內外布散起重要調節作用,故其標在肺。如《素問·水熱穴論》曰:“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脾主運化津液,居中焦,是津液輸布的樞紐,故其製在脾。如《素問·厥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3.津液的排泄主要通過產生汗與尿來體現。汗、尿均為津液氣化後產物。津液發揮滋潤濡養作用後,從汗孔排出的為汗,從尿道排出的為尿。如《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說明津液在陽氣蒸化後產生汗與尿。再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說明汗與尿均為津液氣化的產物。
汗的產生主要與肺有關,肺宣發津液於體表,津液在陽氣蒸化後形成汗液。尿是一身津液在腎陽蒸化後形成的。肺的宣降和腎陽蒸化分別是保障汗和尿正常產生的重要機製。
津液布散於全身,五髒六腑均需津液滋養,不同髒腑功能失常,會表現出汗的不同表現。如《素問·經脈別論》曰:“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所以,疾病狀態下的汗出,要重視各髒腑的功能是否失常。
因此,津液的排泄,主要與腎、肺有關。由於尿是津液氣化的主要途徑,故腎的作用在津液氣化的地位最為突出。
(三)津液的功能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滋潤濡養和充養血脈兩個方麵。
1.滋潤濡養作用津質地清稀,以滋潤作用為主;液質地濃稠,以濡養作用為主。津液布於體表能滋潤皮毛肌肉,滲入體內能濡養髒腑,輸注孔竅的能滋潤五官九竅,滲注骨、脊、腦能充養髓,流入關節能滋潤骨節。津液不足,則會使皮毛、肌肉、孔竅、關節、髒腑及骨髓、脊髓、腦髓的生理活動受到影響。
2.充養血脈作用津液入脈,為血的組成部分。如《靈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說明津液與營氣共同滲注於脈中,化生為血。故津液具有充養血脈的功能。
五、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精、氣、血、津液,均為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們之間關係密切,精能化氣、精血同源、津血互化,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它們之間相互促進、互生互化,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一)氣與血的關係氣與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嶽全書·血證》又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氣是血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化生的基礎和載體,故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1.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麵。
72?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1)氣能生血是指氣可化生血。首先,血的生成依賴於氣的推動作用。血的化生是在脾胃之氣運化、心肺之氣化赤、腎氣蒸化等協作下完成的,髒腑之氣的激發推動是血生成的動力;其次,營氣與津液化構成血。營氣充盛則血化生有源,營氣虛虧則血化生不足。治療血虛,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如當歸補血湯,即是益氣生血的例證。
(2)氣能行血是指氣能推動血行。血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推動,以及肝氣疏泄調暢。如《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因此,氣機調暢,則血行正常。氣虛推動無力,則血行遲緩;氣機鬱滯不通,則血瘀。再者,氣的升降出入失常,也會影響血的運行。所以,在治療血行失常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如以血府逐瘀湯治療氣滯血瘀之胸悶胸痛;以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之中風半身不遂等。
(3)氣能攝血是指氣能固攝血在脈中運行而不溢出脈外。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脾氣充足,則血行脈中;脾氣虛弱,易致各種出血,即“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因而治療氣不攝血證時,常用健脾補氣,以歸脾湯加減以益氣攝血。
由於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故稱“氣為血之帥”。
2.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麵。
(1)血能養氣?是指血可涵養營養氣。如肝血可涵養肝氣,肝血充足,則肝氣得養而疏泄正常。
若血虛不足,常可導致氣虛無力。
(2)血能載氣?是指血能運載氣而不易散失。如《血證論·吐血》說:“血為氣之守。”《張氏醫通·諸血門》說:“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說明氣依附於血而得以存在體內,並以血為載體而運行全身。因此血虛常伴氣虛,而大失血易致氣渙散不收,漂浮無根的氣脫,稱為“氣隨血脫”。
由於血能養氣、載氣,故稱“血為氣之母”。
總之,血屬陰,氣屬陽。氣血陰陽之間協調平衡,生命活動正常進行。反之,即如《素問·調經論》所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因此,調整氣血之間的關係,使其恢複協調平衡的狀態,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法則之一。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氣與津液相對而言,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係類似於氣與血的關係,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1.氣能生津是指氣可化生津液。津液的生成依賴於氣的推動,是在脾胃運化、小腸分清別濁、大腸主津等髒腑的共同協作下完成的。相關髒腑之氣的激發推動是津液生成的動力,尤其是脾胃之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脾胃等髒腑之氣充盛,則化生津液的力量增強,人體津液充足。如若脾胃之氣虧虛,則化生津液力量減弱,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治療時往往采取益氣生津之法。
2.氣能行津是指氣能推動津液的輸布。首先,氣是津液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津液的輸布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和升降出入的運動。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後,經過脾、肺、腎及三焦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得以輸布全身各處,以發揮其生理作用。其次,津液氣化產生汗、尿,是通過氣化來完成的。如若氣虛,推動作用減弱,氣化無力進行,或氣機鬱滯不暢,氣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輸布、氣化障礙,73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並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稱為“氣不行水”或“氣不化水”。因此,臨床常將利水濕、化痰飲的方法與補氣、行氣法同時並用,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即是如“治痰先治氣”“治濕兼理脾”的具體應用。
3.氣能攝津是指氣可以固攝體內津液,防止無故大量流失。例如,衛氣主司汗孔開合,固攝肌腠,不使津液過多外泄;元氣固攝尿液,按時排出。若氣虛固攝力量減弱,則會出現諸如多汗、自汗,以及多尿、遺尿、小便失禁等表現,臨床上常采取補氣攝津法治療,如玉屏風散治療氣虛自汗,腎氣丸治療腎虛遺尿、小便失禁等。
4.津能載氣是指津液能夠載氣而行,而不致散失。血脈之外,氣的運行必須依附於津液,否則會使氣漂浮失散而無所歸,故說津能載氣。因此,津液的大量丟失,易致氣的損耗。例如外感暑熱,不僅傷津耗液,而且氣亦隨汗液外泄,出現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的氣虛表現。而當大汗、大吐、大瀉等津液大量丟失時,氣亦隨之大量外脫,稱之為“氣隨津脫”。故《金匱要略心典·痰飲》曰:“吐下之餘,定無完氣。”因此,臨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時,必須做到有所節製,中病即止,勿使太過而導致變證。
由於津液是氣的載體,氣依附於津液而運行,津行則氣行,津停則氣滯。“津停氣滯”與“氣不行水”是互為因果的,二者之間互相影響,因此臨床上利水藥與行氣藥常配合使用。
(三)精、血、津液的關係精、血、津液與氣相對而言,其性屬陰。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間存在著互相化生、互相補充的關係。病理上,三者之間也往往發生互相影響。其關係集中地體現於“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兩方麵。
1.精血同源是指精能化血,血能養精,精血互生互化的關係。精與血都具有濡養和化神等作用。
主要表現為:(1)精能生血?精藏於腎,稱為腎精;血藏於肝,稱為肝血,肝血反映全身血之充盛與否。腎精化生先天之氣,通過三焦布全身髒腑,激發各髒腑氣化,推動脾、胃、心、肺等髒腑化生血。腎精化血充足,可榮養毛發,使毛發柔順光澤,故曰“發為腎之外榮”“發為血之餘”,說明了精血之間關係密切。
若腎精不足則血虛不榮,則有頭發枯槁脫落之候。
(2)血能養精?血以水穀精微為主要生成來源,腎精賴水穀精微不斷充養,血也可化生為精,以不斷補充滋養腎精,使腎精充實。故血足則精充,血虛則精虧。由於腎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間互生互化的關係,稱為“精血同源”,又稱為“肝腎同源”。由於肝稱乙木,腎稱癸水,故肝腎同源,也稱“乙癸同源”。
2.津血同源血和津液主要由水穀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這種關係稱為“津血同源”。
(1)津能化血?布散於肌肉、腠理等處的津液,可不斷地滲入脈道,以化生和補充血。但在大汗、大吐、大瀉,或嚴重燒燙傷時,脈外津液不足,則脈內血中的津液滲出脈外,以補充脈外津液,進而導致脈中血虧。此時不可再用放血或行血破血療法,以防血止津液的進一步耗傷,即《靈樞·營衛生會》所謂:“奪汗者無血”。
(2)血可化津?中焦水穀化生的津液,進入脈中與營氣相合,在心、肺作用下化赤為血。血行於74?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脈中,血中津液可以滲出脈外,以濡潤髒腑、形體、官竅,也可彌補脈外津液不足,有利於津液的輸布代謝。但在大失血時,脈中血少,反而需要脈外津液進入脈中生血,從而導致脈外津液不足。由於津液氣化常通過汗的變化來體現,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此時,若對大失血者再發汗,則會導致津液與血進一步耗竭。故《靈樞·營衛生會》說:“奪血者無汗。”《傷寒論》中也有“衄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的告誡。
總之,津液進入脈中,與營氣結合,便化生為血;血中的津液,與營氣分離而滲出脈外,便化為津液。
脈中脈外,有進有出,有分有合,就是津血同源的基礎。
(四)精與氣的關係1.精能化氣腎精為先天之精,可化生元氣,推動髒腑氣化。故精足則氣旺,精虧則氣衰。臨床中,精虛及失精常同時見到氣虛,即精氣兩虧。
2.氣能補精攝精脾胃等髒腑之氣充足,功能正常,產生充足的水穀精微,以補養腎精,因而氣能補精。氣既能補精,又能攝精,防止精無故耗損,此即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若氣虛不能補養精,或氣不攝精,可導致精虧或遺精、滑精等症。故臨床上常采用補氣生精、補氣固精的治療方法,可用金鎖固精丸加減治療。
【小結】精是指人體生命的本原,其生成稟受於父母,受水穀精微的充養而不斷充盛,藏之於腎;其施泄形式為化氣、化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生髓養骨、化血、化氣、化神等功能。
氣是指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的精微物質;由腎精、水穀精微化生,並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融合而成;氣的運動稱作氣機,可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中介作用。元氣是指由先天之精所化,通行三焦,推動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髒腑氣化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是由穀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於胸中的氣,有行呼吸、行血氣和資先天的作用。營氣是由水穀精微化生,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有化血和營養作用。衛氣是由水穀精微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行於脈外而具有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的作用。
血是指循行於脈中具有營養作用的物質;水穀精微和腎精是化生血的基礎;氣的推動、溫煦、固攝作用影響血行;具有營養滋潤和化神作用。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其來源於飲食水穀,其生成、輸布、排泄與脾、肺、腎、三焦等髒腑關係最為密切;具有滋潤濡養和充養血脈作用。
精氣血津液皆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相互之間關係密切:精可化氣,氣能補精攝精;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津、行津、攝津,津能載氣;精能生血,血能養精,故精血互化;津液可化血,血可化津液,故津血同源。
複習思考題1.精的概念是什麼?如何理解其與水穀精微的關係?
75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2.氣的功能有哪些?有何臨床意義?
3.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是什麼?
4.津液輸布與排泄涉及哪些髒腑?試述肺、脾、腎在津液代謝中的作用。
5.氣與血關係包含哪些內容?
推薦閱讀書目1.史菘重編.靈樞經.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5.
3.秦越人.難經.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經典文獻輯要1.《靈樞·決氣》:黃帝曰: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餘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2.《靈樞·經脈》: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3.《素問·上古天真論》: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麵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4.《靈樞·刺節真邪》: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5.《靈樞·邪客》: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76?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五髒六腑,今厥氣客於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6.《素問·痹論》: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7.《靈樞·營衛生會》: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8.《靈樞·五癃津液別》: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
9.《靈樞·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第三節?經?絡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概念、構成、循行、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代醫家高度重視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如《靈樞·經脈》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別》曰:“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一、經絡概述(一)經絡的基本概念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調節機能平衡的通路。
如《靈樞·本藏》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髒,外絡於肢節。”經絡,分為經脈和絡脈。“經”,有路徑之意,是經絡係統中的主幹。如《醫學入門》謂:“脈之直者為經。”“絡”,有網絡之意,是經脈分支,錯綜聯絡,遍布全身。如《靈樞·脈度》曰:“支而橫者為77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絡。”經脈多深而不見,行於分肉之間,絡脈多浮而常見,行於體表較淺部位;經脈較粗大,絡脈較細小;經脈以縱行為主,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
(二)經絡係統的組成經絡係統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組成,見表2-1。
1.經脈經脈有正經、經別和奇經三大類。正經,又稱“十二正經”或“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正經在肢體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規律,與髒腑有直接絡屬關係,相互之間也有表裏關係。經別,又稱“十二經別”,是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具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作用。
2.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是指從經脈中分出的較大的絡脈,具有加強十二經脈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在體表的聯係的作用。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分布全身,有“溢奇邪”“通榮衛”的作用。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的絡脈,有溝通經脈,輸達肌表的作用。
3.連屬部分經絡對內連屬各個髒腑,對外連於經筋和皮部。經筋,是十二經脈“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係,有連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皮部,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表2-1?經絡係統簡表手太陰肺經手三陰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經手陽明大腸經?手三陽經手少陽三焦經絡
手太陽小腸經?十二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係經脈經脈與髒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
?足太陰脾經統
足三陰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三陽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78?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奇經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八脈陽蹺脈的總稱經脈十二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經別深入體腔的支脈之間在體內的聯係十五十二經脈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別絡,加脾之大絡,加強十二經脈表裏兩經在體表的經
別絡共十五支聯係和滲灌氣血?
絡絡脈浮絡浮現於體表的絡脈?
係?孫絡最細小的絡脈統
十二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係連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經筋外連十二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皮部五髒內屬十二經脈所屬絡者六腑二、十二經脈(一)十二經脈的命名十二經脈對稱分布於人體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屬於一髒或一腑。
十二經脈命名,是據其分布的手足、所屬髒腑和陰陽屬性而命名的。
行於上肢,起於或止於手的經脈,稱“手經”;行於下肢,起於或止於足的經脈,稱“足經”。分布於四肢內側麵的經脈,屬“陰經”;分布於四肢外側麵的經脈,屬“陽經”。陰經隸屬於髒,陽經隸屬於腑(表2-2)。
表2-2?十二經脈命名表循行部位陰經(屬髒)?陽經(屬腑)(陰經行內側、陽經行外側)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前緣手厥陰心包經少陽三焦經上肢中線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後緣太陰脾經*陽明胃經前緣足厥陰肝經*少陽膽經下肢中線少陰腎經太陽膀胱經後緣*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緣,脾經在中線。在內踝尖上八寸處交叉後,脾經在前緣,肝經在中線。
79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二)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1.走向規律如《靈樞·逆順肥瘦》所言:“手之三頭(麵)(手三陽經)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手三陰經,從胸腔內髒走(手三陰經)向手指端,與手三陽經交會;手三陽經,從手指端走向頭麵(足三陽經)胸手部,與足三陽經相交會;足三陽經,從頭麵部走向足趾端,與足三陰經交會;足三陰經,從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腹
胸部與手三陰經交會(圖2-1)。
(足三陰經)2.交接規律足圖2-1?十二經脈走向交接規律示意圖(1)相為表裏的陰經與陽經在四肢末端交接相為表裏的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相為表裏的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
(2)同名手足陽經在頭麵部交接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交接於鼻翼旁,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接於目內眥,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交接於目外眥。
(3)足手陰經在腹胸部交接足、手陰經,交接部位皆在胸部內髒。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於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於胸中;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接於肺中。
3.分布規律(1)頭麵部?手足六陽經均行經頭麵部,《難經·四十七難》曰:“人頭者,諸陽之會也”。其中,陽明經行於麵部、額部;少陽經行於側頭部;手太陽經行於麵頰部,足太陽經行於頭頂和頭後部。諸陰經中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均上達目係,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頭頂部,足少陰腎經上抵舌根,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
(2)四肢部?陰經行於內側麵,陽經行於外側麵。上肢內側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上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下肢內側,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尖上八寸以上則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下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
(3)軀幹部?手三陰經均從胸部行於腋下,手三陽經行於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胸腹麵),太陽經行於後(背麵),少陽經行於側麵。足三陰經均行於腹胸麵。循行於腹胸麵的經脈,自內向外依次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
4.表裏關係手足三陰與三陽經,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裏相合關係。如《素問·血氣形誌》說:“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手之陰陽也。”(表2-3)。
表2-3?十二經脈表裏關係表表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裏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80?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5.流注次序十二經脈,首尾相貫、依次銜接,自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流注,最後傳至足厥陰肝經,複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從而首尾相貫,如環無端(表2-4)。
表2-4?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表食指端鼻翼旁足大趾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心中小指端目內眥足小趾端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胸中無名指端目外眥足大趾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肺中【附】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1.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肌,屬肺,從肺係喉部,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橈側端(少商穴)(圖2-2)。
分支:從手腕後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雲門中府天府俠白迎香口禾髎扶突尺澤天鼎巨骨孔最肩髃二間三間合穀商陽臂臑陽溪偏曆溫溜下廉列缺經渠太淵手五裏魚際肘髎曲池少商手三裏上廉圖2-2?手太陰肺經圖2-3?手陽明大腸經81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2.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部行於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後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鎖骨上窩),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屬大腸(圖2-3)。
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麵頰,入下齒中,回出挾口兩旁,左右交叉於人中,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交於足陽明胃經。
3.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出而挾口兩旁,環繞口唇,在頜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際,到額前(圖2-4)。
分支:從頜下緣(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後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
頭維承泣下關四白頰車巨髎髀關大迎地倉人迎缺盆水突氣舍氣戶庫房伏兔屋翳膺窗乳中陰市乳根梁丘不容承滿梁門關門犢鼻太乙足三裏滑肉門天樞上巨虛外陵條口大巨豐隆水道下巨虛歸來氣衝解溪衝陽陷穀內庭厲兌圖2-4?足陽明胃經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街(氣衝穴)。
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至氣街,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後沿大腿前側下行,至膝髕,向下沿脛骨前緣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分支:從膝下三寸處(足三裏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
分支:從足背衝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82?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4.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至內踝尖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中,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圖2-5)。
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周榮箕門胸鄉天溪食竇血海大包腹哀陰陵泉大橫地機腹結漏穀府舍三陰交衝門商丘公孫太白大都隱白圖2-5?足太陰脾經5.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走出後屬心係,向下穿過膈肌,絡小腸(圖2-6)。
分支:從心係分出,挾食道上行,連於目係。青靈極泉直行者:從心係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向少海下淺出腋下(極泉穴),沿上肢內側後緣,過肘中,經掌後銳骨端,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小指橈側端(少衝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6.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靈道通裏陰郤穴),沿手背尺側上腕部,循上肢外側後緣,過神門肘部,到肩關節後麵,繞行肩胛部,交肩上後入少府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少衝道下行,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圖2-7)。
圖2-6?手少陰心經83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秉風肩外俞臑俞曲垣天宗肩貞小海支正聽宮顴髎天容養老天窗陽穀肩中俞腕骨後溪前穀少澤圖2-7?手太陽小腸經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麵頰,至目外眥後,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
分支:從麵頰部分出,向上行於目眶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7.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百會穴)(圖2-8)。
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從頭頂部分出,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後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脊柱正中旁開1.5寸)下行,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膂),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膕窩中(委中穴)。
分支:從項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挾脊(脊柱正中旁開3寸)下行至髀樞(髖關節,當環跳穴處),經大腿後側至膕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
84?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五處眉衝曲差攢竹睛明通天絡卻玉枕天柱絡卻通天承光五處眉衝曲差大杼風門附分肺俞魄戶厥陰俞膏肓心俞神堂督俞膈俞膈關肝俞魂門膽俞陽綱脾俞意舍胃俞胃倉三焦俞腎俞肓門氣海俞誌室大腸俞小腸俞關元俞膀胱俞上髎胞肓次髎中髎中膂俞下髎秩邊會陽白環俞圖2-8?足太陽膀胱經8.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分出進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膕窩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圖2-9)。
85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幽門陰穀腹通穀陰都石關商曲肓俞湧泉中注四滿築賓氣穴大赫橫骨交信複溜太溪照海大鍾水泉然穀圖2-9?足少陰腎經間使大陵曲澤內關勞宮中衝郤門天泉天池圖2-10?手厥陰心包經直行者: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沿喉嚨,到舌根兩旁。
分支:從肺中分出,絡心,注入胸中,交於手厥陰心包經。
9.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於上、中、下三焦(圖2-10)。
分支:從胸中分出,沿胸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指橈側端(中衝穴)。
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尺側端(關衝穴),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10.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關衝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麵,上行前臂外側尺、橈骨之間,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於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圖2-11)。
86?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肩髎耳和髎角孫絲竹空顱息臑會耳門瘈脈消濼翳風天牗清冷淵天井天髎肩髎四瀆三陽絡支溝外關會宗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圖2-11?手少陽三焦經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於大椎,上行到項,沿耳後(翳風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經麵頰部至目眶下。
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經上關穴前,在麵頰部與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眥(瞳子髎穴),交於足少陽膽經。
11.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額角(頷厭穴),再向下到耳後(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後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於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圖2-12)。
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於耳前,至目外眥後方。
分支: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大迎穴處,同手少陽經分布於麵頰部的支脈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經過下頜角部,下行至頸部,與前脈會合於缺盆,下行進入胸腔,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裏淺出氣街,繞毛際,橫向至環跳穴處。
直行者: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脅,下行至環跳穴處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於腓骨前麵,直下至腓骨下端,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於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
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交於足厥陰肝經。
12.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尖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沿喉嚨的後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係,出於額,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圖2-13)。
分支:從目係分出,下行頰裏,環繞口唇的裏邊。
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於手太陰肺經。
87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本神頷厭目窗正營率穀承靈頭臨泣懸顱陽白天衝懸厘浮白瞳子髎腦空環跳曲鬢頭竅陰上關風池聽會完骨肩井風市淵腋中瀆輒筋膝陽關日月京門陽陵泉帶脈五樞維道外丘陽交光明陽輔居髎懸鍾環跳俠溪丘墟足竅陰足臨泣地五會圖2-12?足少陽膽經陰廉足五裏陰包期門曲泉膝關章門中封中都蠡溝太衝急脈行間大敦中封圖2-13?足厥陰肝經88?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三、奇經八脈(一)奇經八脈的概念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由於其分布不如十二經脈那樣有規律,與髒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關係,相互之間也沒有表裏關係,有異於十二正經,故曰“奇經”。因其數有八,故曰“奇經八脈”。
(二)奇經八脈的主要功能奇經八脈縱橫交叉於十二經脈之間,能統率、聯係、調節十二經脈。其主要功能表現於下。
1.密切十二經脈之間聯係奇經八脈對十二經脈起到聯結整合作用,如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衝脈通行上下,滲灌三陰三陽,為“血海”“十二經脈之海”;帶脈“約束諸經”等。
2.調節十二經脈氣血奇經八脈具有涵蓄和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功能。十二經脈氣血滿溢時就會滲灌奇經八脈,蓄以備用;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奇經中所涵蓄氣血則溢出給予補充。
3.與某些髒腑關係密切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與腦、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肝、腎等髒聯係密切。如督脈的“入顱絡腦”“行脊中”以及“屬腎”;任、督、衝三脈,同起於胞中等。
(三)奇經八脈各自的生理功能1.督脈的主要功能(1)總督一身陽經,為“陽脈之海”“督”,有總督、督管、統率之意。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相交會,對全身陽經氣血起調節作用。
(2)促進腦、髓和腎的功能?督脈行脊裏,入絡腦,屬腎,與腦、髓、腎關係密切,可促進腦、髓與腎的生理功能。
2.任脈的主要功能(1)總任一身陰經,為“陰脈之海”“任”,有擔任、任受之意。任脈循行於腹麵正中線,多次與足三陰經及陰維脈交會,對全身陰經氣血起調節作用。
(2)任主胞胎?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月經來潮及妊養、生殖功能有關。如《太平聖惠方》曰:“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3.衝脈的主要功能(1)調節十二經氣血,為“十二經脈之海”?“衝”,有要衝之意。衝脈循經上至頭,下至足,貫穿全身,為一身氣血之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
(2)與女子月經及孕育功能有關?女子月經來潮及孕育功能,皆以血為基礎,衝脈起於胞中,為“十二經脈之海”,又為“血海”(《靈樞·海論》),因此女子月經來潮及妊娠與衝脈盛衰密切相關。
4.帶脈的主要功能(1)約束縱行諸經?“帶”,有束帶之意。正經與奇經中的其餘七經均縱行,唯帶脈環腰一周,有總束諸脈的功能。如《太平聖惠方·辨奇經八脈法》曰:“夫帶者,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2)主司婦女帶下?因帶脈虧虛,不能約束經脈,可見帶下量多。如《傅青主女科》曰:“夫帶89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下俱是濕證,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5.蹺脈的主要功能(1)主司下肢運動“蹺”,有輕健蹺捷的含義。《太平聖惠方·辨奇經八脈法》曰:“夫蹺脈者,捷疾也,言此脈是人行走之機要,動作之所由也,故曰蹺脈也。”(2)司眼瞼開合?陰陽蹺脈交會於目內眥,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如《靈樞·寒熱病》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所以陰陽蹺脈有司眼瞼開合的功能。
6.維脈的主要功能“維”,有維係、維絡之意。陽維脈有維係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陰維脈有維係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
【附】奇經八脈循行部位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與其功能有密切關係。奇經八脈的具體循行如下。
1.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裏麵上行,至項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係帶處(圖2-14)。
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筋縮齦交中樞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腰俞長強上星百會神庭後頂後頂強間印堂百會腦戶前頂風府素髎囟會啞門水溝上星兌端神庭圖2-14?督脈90?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分支:從脊柱裏麵分出,屬腎。
分支:從小腹內分出,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頜部,環繞口唇,再向上到兩眼下部的中央。
2.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麵頰,分行至目眶下(圖2-15)。
分支:由胞中別出,與衝脈相並,行於脊柱前。
承漿廉泉天突璿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裏下脘水分神闕會陰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圖2-15?任脈91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3.衝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並,挾臍上行。散布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到目眶下(圖2-16)。
分支:起於腎,淺出氣街,沿大腿內側進入膕窩,再沿脛骨內緣,下行到足底。
分支:從內踝後分出,向前斜入足背,進入大趾。
分支:從胞中分出,向後與督脈相通,上行於脊柱內。
4.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環行於腰腹部。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緣斜行到少腹(圖2-17)。
5.陰蹺脈和陽蹺脈陰蹺脈起於內踝下照海穴,沿內踝後直上下肢內側,經前陰,沿腹、胸進入缺盆,出行於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圖2-18)。
幽門通穀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陰交四滿氣穴橫骨大赫帶脈五樞維道圖2-16?衝脈圖2-17?帶脈92?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睛明睛明承泣交貫衝脈巨髎風池地倉巨骨臑俞肩髃居髎交信跗陽照海申脈仆參圖2-18?陰蹺脈圖2-19?陽蹺脈陽蹺脈起於外踝下申脈穴,沿外踝後上行,經下肢外側,再向上經腹、胸後側麵,經肩部,由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際,向下到達耳後,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項後(圖2-19)。
6.陰維脈和陽維脈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圖2-20)。
陽維脈起於外踝下,與足少陽膽經並行,沿下肢外側向上,經軀幹部後外側,從腋後上肩,經頸部、耳後,前行到額部,分布於頭側及項後,與督脈會合(圖2-21)。
93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目窗正營頭臨泣承靈陽白本神腦空風府風池啞門肩井廉泉天髎天突臑俞期門腹哀大橫府舍衝門陽交築賓金門金門圖2-20?陰維脈圖2-21?陽維脈【附】經別、別絡、經筋、皮部1.經別又稱“十二經別”,是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也屬於經脈範疇。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別出(離),經軀幹深入體腔與相關的髒腑聯係(入),再淺出於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於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於其相表裏的陽經經脈(合)。每一對相表裏的經別組成一“合”,這樣十二經別分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為“六合”。
2.別絡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之任脈、督脈的別絡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絡,也可稱為十六別絡。
別絡對全身無數細小的絡脈起主導作用。從別絡分出的細小絡脈稱為“孫絡”,即《靈樞·脈度》所謂“絡之別者為孫”。分布在皮膚表麵的絡脈稱為“浮絡”,即《靈樞·脈度》所謂“諸脈之浮而常見者”。
十二經脈的別絡多行於身體淺表部位,從肘、膝關節以下分出後,均走向相表裏的經脈,並與其別絡相通。如此則陰經的別絡絡於陽經,陽經的別絡絡於陰經,密切了表裏兩經的關係。
3.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係,又稱“十二經筋”,受十二經脈氣血的濡養和調節。經筋多附於骨和關節,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的功能。
94?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4.皮部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又稱“十二皮部”。皮部位於人體最淺表部位,對外界變化具有調節作用,並依賴布散於體表的衛氣,發揮其抗禦外邪的作用。觀察不同部位皮膚色澤和形態變化,有助於診斷某些髒腑、經絡病變。在皮膚一定部位施行貼敷、艾灸、熱熨、梅花針等療法,可治療內在髒腑的病變。
四、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與經絡學說的應用(一)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經絡係統具有溝通聯係、運輸滲灌、感應傳導和調節平衡等基本功能。
1.溝通聯係作用人體全身內外、上下、前後、左右之間的相互聯係,髒腑之間,髒腑與形體、官竅之間的各種功能的協調統一,是依賴經絡的溝通聯係作用實現的。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1)溝通髒腑與體表?《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髒,外絡於肢節。”十二經脈每條經脈對內屬絡髒腑,對外聯絡筋肉、關節和皮膚,起到溝通髒腑與體表聯係的作用。
(2)溝通髒腑與官竅?十二經脈內屬於髒腑,又循行經過口、眼、耳、鼻、舌及二陰等官竅。髒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可通過經絡反映於相應的官竅。
(3)溝通髒腑之間聯係?某些經脈除屬絡特定內髒外,還聯係多個髒腑。如足少陰腎經,不但屬腎絡膀胱,還貫肝、入肺、絡心、注胸中、接心包等。也有多條經脈同入一髒,如手太陰經屬肺,手陽明經絡肺,足厥陰經注肺,足少陰經入肺,手少陰經過肺等,溝通了髒腑之間的多種聯係。
(4)密切經脈之間聯係?表裏經、同名經和異名經之間,相互貫通;六陰經和六陽經陰陽表裏相合;經別、別絡從內外加強了表裏經之間的聯係;正經和奇經縱橫交錯,相互聯係等,使經絡成為一種具有完整結構的縱橫交錯的調節係統。
2.運輸滲灌作用經脈具有運輸氣血作用,絡脈具有布散和滲灌經脈氣血到髒腑、形體、官竅的作用。如《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靈樞·脈度》說:“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其流溢之氣,內溉髒腑,外濡腠理。”經脈的運輸滲灌,使氣血內溉髒腑,外濡腠理。
3.感應傳導作用感應傳導,是指經絡具有感應傳導信息的作用。如針刺中的“得氣”現象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傳導感應的表現。當針刺穴位出現酸、麻、重、脹等感覺或循經傳導感覺時,治療刺激及信息可以隨經絡之氣到達病所,故《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此外,髒腑的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也可通過經絡而反映於人體外部某些官竅組織,如胃病患者足三裏常有壓痛,肝火上炎患者會出現目脹、巔頂痛等症狀。
4.調節平衡作用經絡通過其溝通聯係、運輸滲灌氣血及其感應傳導信息功能,可對各髒腑、形體、官竅進行調節平衡。《靈樞·經脈》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經絡的調節平衡作用,可促使失常的機能活動恢複正常。如月經失調者可針刺三陰交,麵口疾病均可取合穀,胃脘痛者可取足三裏,腰背痛者可取委中等,皆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95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經絡不僅可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而且可闡釋疾病病理變化,指導疾病診斷與治療。
1.闡釋病理變化如足厥陰肝經繞陰器,抵小腹,布脅肋,上連目係,故肝氣鬱結可見兩脅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見兩目紅赤,肝經濕熱多見陰部濕疹瘙癢等。足厥陰肝經屬肝,挾胃,故肝病可以影響到胃,又“注肺中”,所以肝火又可犯肺。足少陰腎經“入肺”“絡心”,所以腎水泛濫,可以“淩心”“射肺”等。
2.指導疾病診斷根據經脈的循行部位可推斷疾病病位。如兩脅疼痛,多為肝膽疾病;缺盆中痛,常為肺病表現;胸前“虛裏”處疼痛,痛連左手臂及小指,則應考慮真心痛等心髒疾病。再如頭痛: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則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後頭及項部,多為太陽經病變;痛在巔頂,主要與厥陰經有關。
3.指導疾病治療經絡是針灸、推拿及藥物療法的理論基礎。經絡取穴的基本原則是“循經所過,主治所及”。在經絡學說指導下,常用取穴方式有循經取穴、表裏配穴、輸募配穴、陰陽配穴等。
金·張元素創立“引經報使”理論。如《湯液本草·細辛》說:“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經絡學說可指導方劑組成。如交泰丸,心腎經絡相通,黃連入心以降火,肉桂入腎能溫陽,可使水火交濟以治心腎不交證。
【小結】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生理機能的通路;經絡係統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組成;經脈有正經、經別和奇經三大類;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經絡對內連屬各個髒腑,對外連於經筋和皮部。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據其分布的手足、所屬髒腑和陰陽屬性來命名;其循行方向和交接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在頭麵、四肢、軀幹有一定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存在特定的表裏關係。十二經脈,首尾相貫依次銜接,自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流注,複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具有密切十二經脈之間聯係、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等作用,與某些髒腑關係密切。
經絡具有溝通聯係、運輸滲灌、感應傳導、調節平衡的作用。在闡釋人體生理、病理、指導疾病診斷治療方麵具有重要作用。
複習思考題1.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有哪些?
2.十二經脈在頭麵、四肢、軀幹部的分布規律是什麼?
3.試述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4.經絡學說是如何應用的?
96?第二章?中醫學生命觀推薦閱讀書目1.靈樞經.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5.3.秦越人.難經.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4.楊幹潛,郭燕文.醫經今讀.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5.彭勃.奇經八脈考.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
經典文獻輯要1.《靈樞·經脈》:(1)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2)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3)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次指外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4)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係,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係,上挾咽,係目係;其直者,複從心係,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6)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7)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