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於熱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痹痛,脅痛,黃疸,無名腫毒等症。

【方解】方以腫節風為君,性味苦辛微溫,有消炎、抗癌、化瘀、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配以人工牛黃、水牛角濃縮粉清熱解毒,三七活血消腫,珍珠粉清熱解毒、療瘡生肌,共為臣藥。又佐以豬膽汁、肖梵天花及少量西藥,取其消炎、解熱、鎮痛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臨床應用】1.熱痹因熱毒瘀血,流注關節所致。症見一個或多個關節灼痛,紅腫,屈伸不利,可伴有全身發熱,肌肉酸痛,口渴心煩等症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見上述證候者。

2.脅痛因熱毒瘀血,肝絡失和所致。症見脅肋脹痛,口苦,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見上述證候者。

3.黃疸因肝膽氣機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見麵目皮膚黃染,黃色鮮明,伴發熱嘔吐,口渴,口幹而苦,大便秘結,舌苔黃膩;黃疸型肝炎、膽道梗阻見上述證候者。

4.瘡瘍因氣血凝滯,經絡受阻所致。症見局部紅腫熱痛,膿已成或膿未成,伴發熱,煩渴,目赤,便秘,尿赤,舌紅,脈弦數;急性化膿性感染、蜂窩織炎見上述證候者。

5.噎膈因氣鬱、血瘀、痰凝所致。症見進食梗噎不下,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舌紅,脈弦或弦細;食管賁門癌伴發炎症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2.孕婦慎用。

3.服藥期間忌辛辣、厚味的食物。

4.本品苦寒,非實熱證不宜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2~4片,每日3次;外用適量,用冷開水調化,塗患處。

【規格】每片重0.32g。

藍芩口服液【藥物組成】板藍根、黃芩、梔子、黃柏、胖大海。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用於急性咽炎、肺胃實熱證所致的咽痛、咽幹、咽部灼熱等症。

【方解】方中板藍根味苦性寒,既能清熱解毒,又善涼血利咽,用於肺胃蘊熱、熱毒上攻之咽痛喉痹,故為君藥。黃芩善清肺火,解上焦火毒;梔子苦寒清降,長於清瀉三焦火邪,兼有涼血解毒之32第一章內科用藥功;黃柏瀉火解毒,共為臣藥。胖大海宣肺氣,散鬱火,除痰熱,利咽喉,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咽消腫之功。

【臨床應用】喉痹。因肺胃蘊熱、熱毒上灼咽喉而致。症見咽痛,咽幹,咽部灼熱,咳嗽痰黃,發熱,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急性咽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忌煙酒,忌辛辣、魚腥味的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溫補性中藥。

【用法與用量】每次10mL,每日3次。

【規格】每支裝10mL。

萬應膠囊【藥物組成】黃連、胡黃連、熊膽粉、牛黃、牛膽汁、香墨、兒茶、冰片、人工麝香。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鎮驚。用於邪毒內蘊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咽喉腫痛,小兒高熱,煩躁易驚。

【方解】方中黃連、胡黃連苦寒清降,清熱瀉火,共為君藥。熊膽、牛黃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牛膽汁、香墨清熱解毒,消腫,共為臣藥。兒茶清肺化痰,冰片清熱止痛,麝香開竅醒神,共為佐藥。

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鎮驚之功。

【臨床應用】1.口瘡因小兒心脾積熱,熏灼口舌所致。症見口舌生瘡,瘡麵紅赤,灼熱疼痛,口臭流涎,飲食困難,發熱,煩躁,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滑數;口腔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2.喉痹因邪毒壅盛,或胃有鬱熱,上衝咽喉所致。症見壯熱,頭痛,煩躁,口幹渴,小便短赤,大便幹結,局部黏膜紅腫充血嚴重,上有黃白色膿點,滲出物多,口臭;急性咽炎、扁桃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見上述證候者。

3.急驚風因外感風邪、內鬱化火、熱極生風所致。症見壯熱,頭痛,煩躁,神昏,驚厥,舌紅苔黃,脈浮數;高熱驚厥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肺胃陰虛所致喉痹者慎用。

2.脾虛肝旺慢驚風證慎用。目前本品多用以治療口瘡、咽痛五官科病證,急驚風證所用漸少。

3.脾胃虛弱、體弱小兒不宜久用。

4.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

【用法與用量】一次1~2粒(0.3g)或一次2~4粒(0.15g),一日2次;三歲以內小兒酌減。

【規格】每粒裝0.3g,每粒裝0.15g。

33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茵梔黃顆粒(口服液)【藥物組成】茵陳提取物、梔子提取物、黃芩苷、金銀花提取物。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用於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症見麵目悉黃,胸脅脹痛,惡心嘔吐,小便黃赤;急、慢性肝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茵陳味苦性微寒,善能清熱祛濕、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之要藥,為君藥。梔子清三焦火邪,除肝膽濕熱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以加強君藥清熱利濕之功,為臣藥。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用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

【臨床應用】黃疸。因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所致。症見麵目悉黃,胸脅脹痛,惡心嘔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急、慢性肝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黃疸屬陰黃者不宜使用。

2.服藥期間忌飲酒,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衝服,一次2袋,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3次。

【規格】顆粒劑:每袋3g;口服液:每支裝10mL(含黃芩苷0.4g)。

利膽片【藥物組成】茵陳、柴胡、白芍、金錢草、黃芩、大黃、芒硝、知母、金銀花、大青葉、木香。

【功能與主治】疏肝止痛,清熱利濕。用於肝膽濕熱所致的脅痛,症見脅肋及脘腹部疼痛,按之痛劇,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身熱頭痛,嘔吐;膽道疾患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茵陳清熱利濕,柴胡疏利肝膽,共為君藥。白芍緩急止痛,金錢草、黃芩清熱祛濕,利膽退黃,共為臣藥。大黃、芒硝瀉熱通便,使濕熱之邪通過大便而解;知母、金銀花、大青葉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木香行氣止痛,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止痛、清熱利濕之功。

【臨床應用】1.脅痛因肝膽濕熱所致。症見脅肋疼痛,脘腹疼拒按,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身熱頭痛,嘔吐不食,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急、慢性膽囊炎,膽囊或膽管結石見上述證候者。

2.黃疸因濕熱蘊結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所致。症見周身麵目俱黃,發熱口苦,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急性膽囊炎、膽管結石等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脅痛屬肝鬱血虛及黃疸屬寒濕內阻之陰黃者慎用。

2.脾虛便溏、體弱年老者不可過量使用或久服。

3.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宜戒酒。

【用法與用量】每次6~10片,每日3次。

【規格】每片重0.37g。

34第一章內科用藥三、清利腸胃濕熱香連丸【藥物組成】黃連(薑炙)、黃芩、黃柏(酒炙)、白芍、當歸、延胡索(醋炙)、厚樸(薑炙)、枳殼、檳榔、木香、吳茱萸(甘草炙)、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清熱祛濕,化滯止痛。用於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症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裏急後重。

【方解】方中黃連苦寒,清熱燥濕,止泄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濕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化滯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痢疾。飲食不潔,濕熱邪毒壅滯大腸所致。症見腹瀉膿血樣大便,裏急後重,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細菌性痢疾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慢性虛寒性瀉痢者慎用。

2.本品苦寒,易傷胃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久服。

3.嚴重脫水者,則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4.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

【用法與用量】每次6g,每日3次。

【規格】每100粒重6g。

腸炎寧片(丸)【藥物組成】附子(製)、幹薑、黨參、白術(炒)、甘草。

【功能與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而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方解】方中製附子補火助陽、溫腎暖脾,為君藥。幹薑辛熱,溫運脾陽,功專溫脾暖中,祛寒止瀉;黨參甘溫,大補元氣,補脾胃,療中虛,合為臣藥。白術苦溫,健脾燥濕,合黨參複運化而正升降,有佐助之能,為佐藥。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兼和藥性,為佐使藥。全方配伍,共收溫中健脾之功。

【臨床應用】1.胃痛因中虛有寒,不能運化所致。症見胃脘冷痛,畏寒肢涼,喜熱飲食,舌淡苔白,脈細弦;急、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2.泄瀉因脾胃虛弱,寒邪困脾所致。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溫;急、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大腸濕熱泄瀉者不宜使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6~8片,每日1~3次。

35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9g;片劑:糖衣片片芯重0.25g。

楓蓼腸胃康片【藥物組成】牛耳楓、辣蓼。

【功能與主治】理氣健胃,除濕化滯。用於脾胃不和、氣滯濕困所致的泄瀉,症見腹脹、腹痛、腹瀉;急性胃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牛耳楓苦澀、平,具有燥濕止瀉之功,為君藥;辣蓼辛平,清熱燥濕,健脾理氣,為臣藥。二藥合用,共奏理氣健胃、除濕化滯之功。

【臨床應用】泄瀉。由脾胃不和、氣滯濕困所致。症見腹痛,腹瀉,大便稀薄,次數明顯增加,伴腹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口幹渴,發熱頭痛,頭暈;急性胃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脾胃虛寒泄瀉者慎用。

2.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

3.嚴重脫水者,則應釆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用法與用量】每次4~6片,每日3次。

【規格】每片片芯重0.2g。

四、清熱鎮驚劑新雪片(顆粒)【藥物組成】南寒水石、滑石、石膏、人工牛黃、梔子、竹心、廣升麻、穿心蓮、珍珠層粉、磁石、沉香、芒硝、硝石、冰片。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用於外感熱病、熱毒壅盛證,症見高熱、煩躁;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感冒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南寒水石、滑石、石膏甘寒清熱,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共為君藥。梔子、竹心清心瀉火,升麻、穿心蓮清熱解毒,共為臣藥。珍珠層粉清熱安神,磁石重鎮安神,沉香降氣宣通,芒硝、硝石瀉熱散結,使邪有出路,共為佐藥。冰片芳香開竅,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之效。

【臨床應用】1.發熱因外感熱病,熱邪入裏所致。症見高熱頭痛,煩躁不安,胸悶,咳嗽,舌紅,苔黃,脈數;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乳蛾因外感熱病,熱毒熾盛所致。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扁桃體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外感風寒證慎用。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每次1袋(瓶),每日2次。片劑: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大片,每次36第一章內科用藥2片,每日3次。

【規格】顆粒劑:每袋(瓶)裝1.5g,每袋(瓶)裝1.53g(薄膜衣顆粒);片劑:每片0.28g,每片0.56g。

第五節溫裏劑溫裏劑以溫裏藥為主組成,具有溫裏助陽、通脈散寒等作用,主治各種裏寒證的方劑。

裏寒證是指因素體陽虛寒從內生,或外寒直入髒腑,或表寒入裏,或過食寒涼,損傷陽氣所致的寒邪在裏之病證。主要症見但寒不熱,喜暖蜷臥,口淡不渴,小便清冷等,治療上寒則熱之、溫之、散之。因裏寒證病在髒腑經絡的不同,輕重緩急的差異,溫裏劑分為溫中散寒劑、溫中除濕劑、回陽救逆劑三類。

溫裏劑適用於西醫學的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痛經、帶下病、慢性腸炎、休克等證屬裏虛寒者。

溫裏劑有顆粒、丸、片、膠囊、注射液幾種劑型可供選用。

溫裏劑使用注意:①溫裏劑多由辛溫燥熱藥物組合而成,非寒證禁止使用,治當辨清寒證所在髒腑合理選用。②使用本劑應因人、因時、因地製宜。素體陽虛,時值冬季,居於北方,可適當增加用量,反之用量宜輕。③素體陰虛,或失血病證,不可過劑,中病即止,以免辛熱之品劫陰動血。④素體陽虛者,溫補並用,常配伍補氣藥。

一、溫中散寒劑附子理中丸(片)【藥物組成】附子(製)、幹薑、黨參、白術(炒)、甘草。

【功能與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而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方解】方中製附子補火助陽、溫腎暖脾,為君藥。幹薑辛熱,溫運脾陽,功專溫脾暖中,祛寒止瀉;黨參甘溫,大補元氣,補脾胃,療中虛,合為臣藥。白術苦溫,健脾燥濕,合黨參複運化而正升降,有佐助之能,為佐藥。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兼和藥性,為佐使藥。全方配伍,共奏溫中健脾之功。

【臨床應用】1.胃痛因中虛有寒,不能運化所致。症見胃脘冷痛,畏寒肢涼,喜熱飲食,舌淡苔白,脈細弦;急、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2.泄瀉因脾胃虛弱,寒邪困脾所致。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溫;急、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見上述證候者。

【不良反應】可能會出現血壓升高,頭痛惡心,眼睛腫脹幹澀等症狀,需要馬上停止用藥。

【禁忌】孕婦禁用。

37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注意事項】大腸濕熱泄瀉者不宜使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6~8片,每日1~3次。

【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9g;片劑:糖衣片片芯重0.25g。

良附丸【藥物組成】高良薑、香附(醋製)。

【功能與主治】溫胃理氣。用於寒凝氣滯而致的脘痛,吐酸,胸腹脹滿。

【方解】方中高良薑辛熱,溫中暖胃,散寒止痛,為君藥。香附辛香走竄,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為臣藥。二藥合用,共奏溫胃理氣之功。

【臨床應用】1.胃痛過食生冷,或感受寒涼而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冷痛,喜按喜暖,遇冷痛重,尿清,便溏;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2.嘔吐暴飲生冷,損傷中陽,胃氣上逆所致的惡心嘔吐,胃涼脹滿,口淡納呆,噯氣吐酸;急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胃部灼痛,口苦,便秘之胃熱者不宜使用。

2.胃痛、嘔吐屬濕熱中阻者不宜使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3~6g,每日2次。

【規格】每袋裝6g。

溫胃舒片(膠囊、顆粒)【藥物組成】黨參、附子(製)、炙黃芪、白術(炒)、山藥、肉桂、肉蓯蓉(製)、補骨脂、砂仁、烏梅、山楂(炒)、陳皮。

【功能與主治】溫中養胃,行氣止痛。用於中焦虛寒所致的胃痛,症見胃脘冷痛,腹脹噯氣,納差食少,畏寒無力;慢性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黨參補氣健脾,附子溫中散寒,共為君藥。黃芪、白術、山藥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升陽止瀉;肉桂、肉蓯蓉、補骨脂補腎助陽,散寒止痛,溫脾止瀉,共為臣藥。砂仁開胃化濕,烏梅澀腸止瀉,山楂消食化積,陳皮健脾理氣、調和中焦,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溫中養胃、行氣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胃痛。因過食寒涼,損傷胃陽所致的。症見胃涼隱痛,口淡納差,喜熱飲食,大便稀薄,畏寒肢涼,神疲乏力;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濕熱中阻胃痛者不宜使用。

2.孕婦慎用。

3.忌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食物。

38第一章內科用藥【用法與用量】片劑:每次3片,每日2次。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2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0~20g,每日2次。

【規格】片劑:每片0.4g;膠囊劑:每粒裝0.4g;顆粒劑:每袋裝10g。

小建中片(膠囊、顆粒)【藥物組成】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功能與主治】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嘈雜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飴糖甘溫質潤,既可溫中補虛、益陰潤燥,又可緩急止痛,為君藥。桂枝辛甘溫熱,溫助中陽,合飴糖辛甘化陽以建中陽之氣;白芍益陰養血,合飴糖酸甘化陰以扶助陰血之虛,協桂枝尤能和營衛而調陰陽,二藥合為臣藥。炙甘草甘溫益氣,既可助桂枝、飴糖益氣溫中,又合芍藥酸甘化陰而益肝滋脾,緩急止痛,兼能調和諸藥;生薑溫中散寒,佐桂枝以溫中,大棗補益氣血,佐白芍以養血;薑、棗相合,尤能鼓舞脾胃生發之氣,三藥合為佐使。諸藥相合,於辛甘化陽之中,又具酸甘化陰之用,共奏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胃痛。由虛寒,中氣不足,失於溫養所致。症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遇冷後發作或痛甚,泛吐清水,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陰虛內熱胃痛者不宜使用。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2~3粒,每日3次;顆粒劑:每次15g,每日3次;片劑:每次2~3片,每日3次。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4g;顆粒劑:每袋裝15g;片劑:薄膜衣片,每片重0.6g。

二、溫中除濕劑香砂養胃丸(片、顆粒)【藥物組成】白術、木香、砂仁、豆蔻(去殼)、廣藿香、陳皮、厚樸(薑製)、香附(醋製)、茯苓、枳實(炒)、半夏(製)、甘草。

【功能與主治】溫中和胃。用於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的胃痛、痞滿。症見胃痛隱隱,脘悶不舒,嘔吐酸水,嘈雜不適,不思飲食,四肢倦怠。

【方解】方中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木香和胃止痛,砂仁醒脾開胃,為君藥。豆蔻、廣藿香化濕行氣,和中止嘔,陳皮、厚樸理氣和中,燥濕除積,香附理氣止痛,共為臣藥。茯苓健脾利濕,枳實破氣消積,半夏降逆止嘔,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溫中和胃之力。

【臨床應用】1.痞滿因脾虛不運,胃氣阻滯所致。症見不思飲食,胸腹痞滿,胸脘堵悶,嘈雜不適,苔薄白,脈細滑;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2.胃痛因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症見胃脹痛,痛竄脅背,脘悶不適,嘔吐酸水;胃炎、潰瘍39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病見上述證候者。

3.納呆因脾胃虛弱,胃不受納,脾不運化所致。症見不思飲食,食則飽脹,大便稀溏,體乏無力;消化不良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胃陰不足或濕熱中阻所致痞滿、胃痛、嘔吐者不宜使用。

2.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膩及酸性食物。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5g,每日2次。丸劑:每次9g,每日2次;片劑:每次4~8片,每日2次;濃縮丸:每次8丸,每日3次。

【規格】顆粒劑:每袋裝5g;丸劑:每8丸相當於飲片3g;片劑:每片重0.6g;濃縮丸:每8丸相當於飲片3g。

三、回陽救逆劑參附注射液【藥物組成】紅參、附片。

【功能與主治】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用於陽氣暴脫所致的厥脫,症見四肢厥冷,麵色蒼白,冷汗不止,脈微細弱;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紅參性味甘溫,既能大補元氣、益氣固脫、回陽救逆,又善補脾益肺、補氣生血,為扶正補虛之第一要藥,故為君藥。附子辛熱,純陽燥烈,補火助陽,可通行十二經脈,溫一身之陽氣,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有“回陽救逆第一藥”之稱。此外,尚能溫經止痛、通痹散結,故用為臣藥。君臣二藥合用,共奏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之功。

【臨床應用】1.厥脫多因陽氣暴脫所致。症見猝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四肢逆冷,汗出,息弱,舌淡苔白,脈微弱;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多因心陽氣虛所致。症見畏寒肢冷,動則喘促,心慌不安,不能自主,或一發即止,或持續不絕,舌淡苔白,脈沉細;心律失常、心血管神經症、冠心病、心肌炎見上述證候者。

3.喘證多因心氣不足,陽虛欲脫所致。症見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得平臥,口唇發紺,而成喘脫,舌黯淡,脈細數或微弱;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心力衰竭見上述證候者。

4.胃痛多因陽氣不足,脾胃虛寒所致。症見胃痛隱隱,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清水,納差,神疲乏力,甚則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胃炎、胃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5.泄瀉多因陽氣不足,脾腎陽虛所致。症見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6.痹病多因陽光不足,寒邪痹阻經絡所致。症見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屈伸不利,甚則關節腫大變形,苔薄白,脈弦緊;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見上述證候者。

40第一章內科用藥【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為過敏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皮疹、急性哮喘發作、過敏性胃腸炎、眼瞼水腫。並可導致肝功能異常、頻發房性早搏、心電圖異常、頭痛、麵色潮紅、惡心、輕度口幹、胸悶、憋氣、皮膚瘙癢、局部疼痛、大便結幹、高血壓患者血壓升高現象。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神昏閉證者慎用。

2.本品一般不宜與其他藥物同時滴注。

3.過敏體質者慎用。

4.本品含附子,有小毒,過量易致心血管毒性,不宜長期使用。

5.在應用本品同時,應合並治療原發病症。

6.若發現渾濁、沉澱、變色、漏氣或瓶身細微破裂,均不得使用。

【用法與用量】肌內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次20~10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稀釋後使用);靜脈推注:每次5~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釋後使用),或遵醫囑。

【規格】每支裝2mL,每支裝10mL。

四逆湯【藥物組成】附子(製)、幹薑、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溫中祛寒,回陽救逆。用於陽虛欲脫而致的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脈微欲絕。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熱,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而散寒,下補腎火而回陽,峻補元陽,為君藥。幹薑辛熱,溫中散寒,溫陽守中,回陽通脈,與附子合用,相得益彰,能增強回陽救逆之功,為臣藥。炙甘草補脾陽,益腎陽,後天與先天互助,且調和藥性以防幹薑、附子燥烈傷陰,盡顯佐助佐製之能,以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

【臨床應用】1.厥脫因陽虛欲脫所致。症見麵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口唇發紺,肢端青紫,神誌恍惚或神昏,舌質淡,脈細弱或脈微;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見上述證候者。

2.腹瀉因中焦虛寒,脾失健運所致。症見腹瀉,水樣便,或下利清穀,伴腹痛,腹脹,腹部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膩或薄白,脈細弱或沉細。

3.腹痛因中焦虛寒所致。症見腹痛,飲冷或遇寒加重,畏寒喜暖,四末不溫。

4.胸痹因陽氣虛衰,胸陽不振,心脈瘀阻所致。症見胸悶胸痛,甚則胸痛徹背,畏寒肢冷,麵色蒼白,唇甲淡黯或青紫,舌淡黯或紫黯,脈沉細或脈微;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濕熱、陰虛、實熱證不宜使用。

41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2.冠心病、心絞痛病情急重時應配合搶救措施,避免延誤病情。

3.本品不宜單獨用於休克,應結合其他搶救措施。

4.凡熱邪所致嘔吐、腹痛、泄瀉者慎用。

5.本品含附子不宜過量、久服。

【用法與用量】每次10~20mL,每日3次;或遵醫囑。

【規格】每支裝10mL。

四逆散【藥物組成】柴胡,枳實,白芍,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透解鬱熱,疏肝理脾。用於熱厥之手足不溫,脘腹脅痛,泄痢下重。

【方解】柴胡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鬱,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補養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鬱,瀉熱破結,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諸藥合用,共奏透解鬱熱、疏肝理脾之效。

【臨床應用】少陰病。陽鬱於裏,致患熱厥;以及肝失條達,氣鬱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脈弦細。

【用法與用量】開水衝泡或燉服,每次9g,每日2次。

【規格】散劑:每袋裝9g。

第六節止咳、化痰、平喘劑化痰、止咳、平喘劑以祛痰、止咳、平喘藥為主組成,具有理氣化痰、宣降肺氣、止咳平喘的功能,用於痰飲、咳嗽、喘息。

痰飲既為人體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又為多種疾病產生的病因。一般說來,痰與飲為異名同類,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在疾病狀態下,二者常合稱。痰飲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因其流動不居,病情複雜多端,常流溢於胸膈、腸胃、經絡、四肢、頭身關節,導致多種疾病。臨床常見的咳嗽、喘促、頭痛、眩暈、胸痹、嘔吐、中風、痰厥、癲狂、驚癇,以及痰核、瘰鬁等病證。咳嗽、喘息的病因均有外感、內傷兩類。外感者為六淫之邪侵襲肺係所致,內傷者乃髒腑功能失調,內傷於肺所為。二者均可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作咳嗽、喘息。因外感和內傷具體病因不同,故咳嗽和喘息有寒熱虛實之分。根據臨床表現,分為溫化寒痰劑、理肺止咳劑、清熱化痰劑、潤肺化痰劑、平喘劑、消積化痰劑六種類型。

化痰、止咳、平喘劑適用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感冒,咳嗽,哮喘等。

化痰、止咳、平喘劑有膏、片、膠囊、丸、糖漿、口服液、顆粒多種劑型,可供選用。

42第一章內科用藥化痰、止咳、平喘劑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辨別痰病的性質,分清寒熱燥濕的不同。同時應注意病情,辨清標本緩急。②有咳血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劑,以免引起大量出血。③表邪未解或者痰多者,慎用滋潤之品,以防壅滯留邪,病久不愈。④多選用行消之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以免損傷正氣。

一、溫化寒痰劑通宣理肺丸(片、膠囊、顆粒)【藥物組成】紫蘇葉、麻黃、前胡、苦杏仁、桔梗、陳皮、半夏(製)、茯苓、黃芩、枳殼(炒)、甘草。

【功能與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見發熱、惡寒、咳嗽、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酸痛。

【方解】方中紫蘇葉、麻黃性溫辛散,疏風散寒,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共為君藥。前胡、苦杏仁降氣化痰平喘,桔梗宣肺化痰利咽,三藥相伍,以複肺髒宣發肅降之機;陳皮、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以絕生痰之源,共為臣藥。黃芩清瀉肺熱,以防外邪內鬱而化熱,並防麻黃、半夏(製)等溫燥太過,枳殼(炒)理氣,使氣行則痰化津複,共為佐藥。甘草化痰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因風寒外束,肺氣不宣,氣逆痰阻所致咳嗽,症見發熱惡寒,惡寒較甚,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無汗而喘,骨節身痛,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運動員禁用。

【注意事項】1.風熱或痰熱咳嗽、陰虛幹咳者慎用。

2.孕婦慎用。

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忌煙酒。

4.本方含有麻黃,心髒病、高血壓病患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7g,大蜜丸每次2丸,每日2~3次;膠囊劑:每次2粒,每日2~3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2~3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2次;濃縮丸:每次8~10丸,每日2~3次。

【規格】丸劑:小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膠囊劑:每粒裝0.36g;片劑:薄膜衣,每片重0.3g;顆粒劑:每塊重9g。

小青龍膠囊(顆粒)【藥物組成】麻黃、桂枝、幹薑、細辛、五味子、白芍、法半夏、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解表化飲,止咳平喘。用於風寒水飲而致的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稀。

【方解】方中麻黃、桂枝發汗解表,散外寒而宣肺氣,為君藥。幹薑、細辛溫肺化飲,兼助麻黃、桂枝解表,為臣藥。五味子斂氣,白芍養血,既防辛散耗傷肺氣,又製其溫燥傷津;法半夏祛痰和胃散結,同為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解表化飲、止咳平喘之功。

43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臨床應用】1.咳嗽因外感風寒所致。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而稀,鼻塞流涕,舌苔白滑,脈浮滑;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喘證因外感風寒束表,水飲內停所致。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鼻塞流涕,舌苔白滑,脈浮滑;喘息型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運動員禁用。

【注意事項】1.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

2.肝腎功能不全者禁服。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2~4粒,每日3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6g(無蔗糖)或每次13g,每日3次。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3g;顆粒劑:每袋裝6g(無蔗糖),每袋裝13g。

二、理肺止咳劑強力枇杷露(膠囊)【藥物組成】枇杷葉、罌粟殼、百部、桑白皮、白前、桔梗、薄荷腦。

【功能與主治】養陰斂肺,鎮咳祛痰。用於久咳勞嗽、支氣管炎。

【方解】方中枇杷葉味苦能降,性寒能清,歸肺、胃經,可清瀉肺熱,化痰降氣而止咳;罌粟殼性味酸平,可斂肺止咳,二者共為君藥。百部清瀉肺熱,化痰止咳;桑白皮降肺氣,瀉肺火;白前清肺化痰止咳,三藥共為臣藥。桔梗辛散苦瀉,宣開肺氣;薄荷腦芳香疏散,祛風利咽,二藥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斂肺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痰熱傷肺所致的咳嗽,經久不愈,胸悶氣短,痰少而黃或幹咳無痰,口幹咽燥;急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2.運動員禁用。

【注意事項】1.外感咳嗽及痰濁壅盛者慎用。

2.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厚味的食物。

3.本方含有罌粟殼,不可久用。

【用法與用量】露劑:每次15mL,0~3歲的小兒酌減;膠囊劑:每次2粒,每日2次。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3g;露劑:每瓶裝100mL,每瓶裝120mL,每瓶裝150mL。

清宣止咳顆粒【藥物組成】桑葉、薄荷、苦杏仁、桔梗、白芍、紫菀、枳殼、陳皮、甘草。

44第一章內科用藥【功能與主治】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於小兒外感風熱咳嗽,症見咳嗽,咯痰,發熱或鼻塞,流涕,微惡風寒,咽紅或痛。

【方解】方中桑葉宣肺止咳為君藥,薄荷、苦杏仁、桔梗、白芍、紫菀、枳殼、陳皮止咳化痰為臣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用於小外感咳嗽,症見咳嗽,咯痰,發熱或鼻塞,流涕,微惡風寒,咽紅或痛。

【注意事項】1.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

2.脾虛易腹瀉者慎服。

3.風寒襲肺咳嗽不適用,症見發熱惡寒、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等。

【用法與用量】開水衝服,每日3次。1~3歲:每次1\/2包;4~6歲:每次3\/4包;7~14歲:每次1包。

【規格】每袋裝10g。

急支糖漿【藥物組成】魚腥草、金蕎麥、四季青、麻黃、前胡、紫菀、枳殼、甘草。

【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症見發熱,惡寒,胸膈滿悶,咳嗽咽痛;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魚腥草長於清肺解毒,為君藥。金蕎麥、四季青清熱瀉火,排膿解毒,加強君藥清肺熱之功,為臣藥。麻黃宣肺降氣,止咳平喘;前胡宣散風熱,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紫菀化痰止咳;枳殼疏利氣機,共為佐藥。甘草化痰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因外感風熱或痰熱壅肺所致。症見發熱惡寒,咳嗽,痰黃,口渴,咽痛,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咳嗽胸悶,痰多黃稠,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運動員禁用。

【注意事項】1.寒證者慎用。

2.孕婦慎用。

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

4.心髒病、高血壓病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成人:每次20~30mL,每日3~4次。兒童:1歲以內,每次5mL;1~3歲,每次7mL;3~7歲,每次10mL;7歲以上,每次5mL,每日3~4次。

【規格】每瓶裝100mL,每瓶裝200mL。

蘇黃止咳膠囊【藥物組成】炙麻黃、紫蘇葉、地龍、蜜枇杷葉、炒紫蘇子、蟬蛻、前胡、炒牛蒡子、五味子。

【功能與主治】疏風宣肺,止咳利咽。用於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所致的咳嗽,咽癢,癢時咳嗽,或45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嗆咳陣作,氣急,遇冷空氣、異味等因素突發或加重,或夜臥晨起咳劇,多呈反複性發作,幹咳無痰或少痰,舌苔薄白等。臨床用於感冒後咳嗽,咳嗽反複發作及咳嗽變異型哮喘符合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炙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紫蘇葉發汗解表,理氣寬中,二者共為君藥。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蟬蛻散風熱,宣肺,祛風定痙;地龍清熱,鎮痙,利尿,解毒;牛蒡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腫,為臣藥。前胡疏散風熱,降氣化痰;枇杷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為佐藥。炒紫蘇子降氣消痰,平喘,潤腸,為佐使藥。諸藥協同,共奏疏風宣肺、止咳利咽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症見咳嗽,咽癢,癢時咳嗽,或嗆咳陣作,氣急,遇冷空氣、異味等因素突發或加重,或夜臥晨起咳劇,多呈反複性發作,幹咳無痰或少痰,舌苔薄白等。臨床用於感冒後咳嗽,咳嗽反複發作及咳嗽變異型哮喘符合上述證候者。

【禁忌】1.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運動員慎用。

2.高血壓、心髒病患者慎服。

【用法與用量】每次3粒,每日3次。

【規格】每粒裝0.45g。

三、清熱化痰劑肺力咳膠囊(合劑)【藥物組成】梧桐根、紅花龍膽、紅管藥、前胡、百部、黃芩。

【功能與主治】止咳平喘,清熱解毒,順氣祛痰。用於咳喘痰多,呼吸不暢,以及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見上述症狀者。

【方解】方中前胡降氣化痰,百部潤肺止咳,黃芩清熱解毒,梧桐根、紅花龍膽、紅管藥清熱解毒平喘。諸藥合用,其性偏寒,長於清肺化痰止咳,治療痰熱壅肺型咳嗽。

【臨床應用】咳嗽。症見痰黃而稠,或痰白而膠結難出,身熱麵赤,心煩口渴,尿黃便結;咳嗽氣喘,或氣粗息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忌煙酒,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孕婦、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3~4粒,每日3次,或遵醫囑;合劑:7歲以內每次10mL,7~14歲每次15mL,成人每次20mL,每日3次,或遵醫囑。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3克;合劑:每瓶100mL。

46第一章內科用藥橘紅丸(膠囊、顆粒)【藥物組成】化橘紅、陳皮、半夏(製)、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蘇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蔞皮、浙貝母、生地黃、麥冬,石膏。

【功能與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於痰熱咳嗽,痰多,色黃黏稠,胸悶口幹。

【方解】方中化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浙貝母清熱瀉火,化痰止咳,共為君藥;陳皮、半夏(製)、茯苓合用,取二陳湯之意,健脾燥濕,理氣祛痰,使濕去脾旺,痰無由生,共為臣藥;苦杏仁、紫蘇子(炒)降氣化痰;桔梗宣肺化痰,暢壅塞之氣,使氣利痰自愈;紫菀、款冬花、瓜蔞皮、石膏清肺鬱熱,加強清熱化痰作用;生地黃、麥冬防溫燥痰熱傷陰,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化痰,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清熱、化痰、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痰濁阻肺,鬱而化熱,肺失宣降所致咳嗽,痰多色黃,不易咳出,胸悶,口幹,納呆,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急、慢性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忌煙酒,忌辛辣、生冷、油膩。

【注意事項】1.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2.氣虛咳喘及陰虛燥咳者不適用。

3.孕婦慎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7.2g,小蜜丸每次12g,大蜜丸每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6g),每日2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1g,每日2次;膠囊劑:每次5粒,每日2次。

【規格】丸劑: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3g,或每丸重6g;片劑:每片重0.6g;顆粒劑:每袋裝11g(相當於原生藥材7g);膠囊劑:每粒裝0.5g。

百蕊顆粒【藥物組成】本品主要成分為百蕊草。

【功能與主治】清熱消炎,止咳化痰。用於急、慢性咽喉炎,支氣管炎,鼻炎,感冒發熱,肺炎等。

【方解】方中百蕊草清熱利濕解毒,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痰熱蘊肺,致肺失宣降,症見咳嗽,痰多色黃,不易咳出,胸悶,口幹,納呆,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急、慢性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3次。

【規格】每袋裝5g。

複方鮮竹瀝液【藥物組成】鮮竹瀝、魚腥草、生半夏、生薑、枇杷葉、桔梗、薄荷素油。

【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止咳。用於痰熱咳嗽,痰黃黏稠。

【方解】方中鮮竹瀝性寒滑利,清肺降火,化痰止咳,為君藥。魚腥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枇杷47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葉清熱降氣,化痰止咳,共為臣藥。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生半夏燥濕化痰;生薑即可佐助君藥化痰之力,又可佐製生半夏毒性;薄荷素油辛散透熱,共為佐藥。諸藥合用,使痰祛咳止,全方共奏清熱、化痰、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由感受外邪,入裏化熱,肺失清肅,痰濁內生所致。症見咳嗽,痰多黏稠色黃,舌淡苔薄膩,脈滑;急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2.本品含生半夏,應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20mL,每日2~3次。

【規格】每瓶裝10mL,每瓶裝20mL,每瓶裝30mL,每瓶裝100mL,每瓶裝120mL。

金振口服液【藥物組成】羚羊角、平貝母、大黃、黃芩、生石膏、人工牛黃、青礞石、甘草等。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用於小兒痰熱蘊肺所致的發熱,咳嗽,咳吐黃痰,咳吐不爽,舌質紅,苔黃膩;小兒急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以羚羊角清瀉肺肝蘊熱,且能息風定痙;人工牛黃清熱解毒,豁痰定驚,二藥均有清熱解毒退熱之功,共為君藥。石膏清肺瀉火,除煩止渴;黃芩、平貝母苦寒降瀉,清肺熱,化痰止咳,共為臣藥。青礞石質重鎮墜,沉降下行,通利壅阻之痰積;大黃苦寒直降,清瀉痰熱從大便而解,二藥共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因外邪犯肺,入裏化熱,熱灼津液,煉液成痰,阻滯氣道,肺氣壅滯所致。症見發熱,咳嗽憋喘,咳吐黃痰不爽;上呼吸道感染,小兒急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

【注意事項】1.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2.風寒閉肺、內傷久咳者不適用。

3.脾胃虛弱,大便稀溏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6個月~1歲,每次5mL,每日3次;2~3歲,每次10mL,每日2次;4~7歲,每次10mL,每日3次;8~14歲,每次15mL,每日3次,或遵醫囑。

【規格】每支裝10mL。

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口服液)【藥物組成】麻黃、苦杏仁、石膏、金銀花、甘草、連翹、知母、黃芩、板藍根、麥冬、魚腥草。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用於熱邪犯於肺衛所致發熱,汗出,微惡風寒,咳嗽,痰黃,或兼喘息,口幹而渴。

【方解】方中石膏、知母寒涼潤燥,清肺瀉火,使肺氣宣肅有權,共為君藥。金銀花、連翹清熱解48第一章內科用藥毒,涼散風熱;黃芩、魚腥草清肺火,除痰熱;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麥冬養陰潤燥,除肺中伏火,以上六藥助君藥外散風熱,內瀉肺火,清肺化痰止咳,共為臣藥。麻黃、苦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平喘,共為佐藥。甘草甘平,潤肺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宣肺化痰之功。

【臨床應用】1.感冒因風熱客犯肺衛,或寒從熱化所致。症見發熱,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紅腫痛,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見上述證候者。

2.咳嗽因風熱犯肺,宣降失常所致。症見發熱,咳嗽,咳痰,氣急喘嗽,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而滑;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3.喘嗽因風熱閉肺所致。症見發熱惡風,咳嗽氣促,微有汗出,或咳嗽頻頻,氣急鼻煽,喉間痰鳴,麵色紅赤,舌質紅而幹,苔薄黃,脈浮數而滑;小兒肺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

【注意事項】1.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2.運動員慎用。

3.風寒閉肺、內傷久咳者不適用。

4.高血壓、心髒病患兒慎用。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開水衝服,3歲以下,每次3g,每日3次;3周歲以上,每次3g,每日4次;7歲以上,每次6g,每日3次。口服液:1~3歲每次1支,每日3次;4~7歲每次1支,每日4次;8~12歲每次2支,每日3次。或遵醫囑。

【規格】顆粒劑:每袋裝3g;口服液:每支裝10mL。

四、潤肺化痰劑二母寧嗽丸(片、顆粒)【藥物組成】知母、川貝母、石膏、炒梔子、黃芩、炒瓜蔞子、蜜桑白皮、黃芩、陳皮、麩炒枳實、五味子(蒸)、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清肺潤燥,化痰止咳。用於燥熱蘊肺所致的咳嗽,痰黃而黏不易咳出,胸悶氣促,久咳不止,聲啞喉痛。

【方解】方中知母、川貝母清肺潤燥,化痰止咳,共為君藥。石膏、黃芩、梔子清瀉肺熱,桑白皮瀉肺平喘,炒瓜蔞子潤肺化痰,共為臣藥。陳皮、枳實理氣化痰,茯苓健脾利濕,五味子斂肺止咳,共為佐藥。甘草潤肺緩急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肺潤燥、化痰止咳之效。

【臨床應用】咳嗽。因燥熱犯肺所致。症見咳嗽,痰黃而黏,不易咳出,胸悶氣促,久咳不止,聲啞喉痛,舌苔黃,脈滑數;急、慢性支氣管炎、咽喉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忌煙酒,飲食忌辛辣、生冷、油膩性。

【注意事項】1.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49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2.外感風寒,痰涎壅盛者禁用。其表現為咳嗽氣急,痰多稀薄色白,易咳出,伴鼻塞,流清涕,頭身疼痛,惡寒發熱。

3.脾胃虛寒症見腹痛,喜暖,泄瀉者慎服。

【用法與用量】丸劑: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0g,每日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2次。

【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9g,水蜜丸每丸重10g;顆粒劑:每袋裝l0g;片劑:每片重0.55g。

養陰清肺丸(膏、顆粒、口服液、糖漿)【藥物組成】地黃、玄參、麥冬、白芍、牡丹皮、川貝母、薄荷、甘草。

【功能與主治】養陰潤燥,清肺利咽。用於陰虛肺燥,咽喉幹痛,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

【方解】方中地黃養陰清熱,為君藥;玄參、麥冬既滋肺腎之陰,又涼血解毒,白芍斂陰泄熱,共為臣藥;牡丹皮涼血清熱,川貝母潤肺化痰,薄荷祛風利咽,共為佐藥;甘草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養陰潤燥、清肺利咽之功。

【臨床應用】1.咳嗽因陰虛肺燥所致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舌質紅,脈細數;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咽痛因陰津不足所致咽幹咽痛,舌質紅,脈細數。

【禁忌】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

【注意事項】1.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2.痰濕壅盛者禁服,其表現為痰多黏稠,或稠厚成塊。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煎膏劑:每次10~20mL,每日2~3次;顆粒劑: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3次;糖漿劑:每次20mL,每日2次。

【規格】丸劑:水蜜丸每100粒重10g,大蜜丸每丸重9g;膏劑、糖漿劑:每瓶裝120mL,每瓶裝60mL,每瓶裝10mL;顆粒劑:每袋裝15g;口服液:每支裝10mL。

蜜煉川貝枇杷膏【藥物組成】枇杷葉、水半夏、川貝母、陳皮、杏仁、款冬花、北沙參、五味子、薄荷腦、桔梗。

【功能與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燥咳嗽,痰黃而黏,胸悶,咽喉疼痛或癢,聲音嘶啞。

【方解】方中枇杷葉味甘性寒,能清肺降氣,化痰止咳,為君藥。水半夏與川貝母寒溫並用,潤肺化痰而無溫燥之弊;陳皮理氣化痰,取氣行痰消之效,二藥合為臣藥。杏仁、款冬花、北沙參潤肺止咳,五味子斂肺止咳,薄荷腦疏風利咽,皆為佐藥。桔梗宣肺化痰,並為舟楫之劑,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外感燥邪,入裏犯肺,肺失宣肅,其氣上逆而致咳嗽,痰黃而黏,咯痰不50第一章內科用藥爽,口渴咽幹,咽喉疼痛或癢,聲音嘶啞,舌苔薄黃,脈數;急、慢性支氣管炎,咽喉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

【用法與用量】每次15mL,每日3次;小兒酌減。

【規格】每瓶裝75mL,每瓶裝100mL。

五、平喘劑桂龍咳喘寧片(膠囊、顆粒)【藥物組成】桂枝、白芍、炒苦杏仁、瓜蔞皮、法半夏、龍骨、牡蠣、生薑、大棗、黃連、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止咳化痰,降氣平喘。用於外感風寒、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痰涎壅盛;急、慢性支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桂枝發汗解肌散寒,為君藥。白芍斂陰和營,配合桂枝調和營衛;苦杏仁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瓜萎皮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法半夏燥濕化痰,四藥肅肺化痰,止咳平喘,共為臣藥;龍骨、牡蠣重鎮降氣,斂陰納氣,又可防辛散太過而耗散肺氣;生薑解表散寒,化痰止咳;大棗配生薑補益脾胃,調和營衛;黃連清熱解毒,佐製諸藥溫燥之性,以上五味均為佐藥。甘草化痰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止咳化痰、降氣平喘之效。

【臨床應用】1.咳嗽因外感風寒,痰濕阻肺所致咳嗽,氣喘,痰涎壅盛,苔白滑膩,脈浮滑;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喘證因外感風寒,痰濕阻肺,肺氣上逆所致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苔白滑膩,脈浮滑數;喘息型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服藥期間忌煙酒,忌豬肉及生冷的食物。

【用法與用量】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膠囊劑:每次5粒,每日3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6g,每日3次。

【規格】片劑:每片重0.41g;膠囊劑:每粒裝0.3g,或每粒裝0.5g;顆粒劑:每袋裝6g。

蛤蚧定喘丸【藥物組成】蛤蚧、百合、炒紫蘇子、炒苦杏仁、紫菀、瓜蔞子、麻黃、黃芩、黃連、煆石膏、醋鱉甲、麥冬、甘草、石膏。

【功能與主治】滋陰清肺,止咳平喘。用於肺腎兩虛,陰虛肺熱所致的虛勞久咳、胸滿鬱悶、自汗盜汗。

【方解】方中蛤蚧補肺益腎,止咳定喘;百合養陰消熱,共為君藥。紫蘇子、苦杏仁降氣平喘,紫菀化痰止咳,瓜蔞子潤肺化痰,麻黃宣肺平喘,為臣藥。黃芩、黃連、煆石膏清瀉肺熱,鱉甲養陰斂汗,麥冬養陰潤肺,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本品寒溫並用,宣斂結合,補消兼施,共奏滋陰清肺、止咳平喘之功。

51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臨床應用】1.喘證肺腎兩虛,腎不納氣,痰熱內阻所致氣喘,動則尤甚,幹咳少痰或無痰,自汗盜汗,不思飲食,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喘息型支氣管炎、肺氣腫見上述證候者。

2.咳嗽肺腎兩虛,陰虛內熱所致虛勞久咳,症見幹咳無痰或痰少黏白,兼見喘息,動則尤甚,不思飲食,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運動員禁用。

2.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

【注意事項】本品用於虛勞性咳喘,咳嗽新發者不適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9g,每日2次。

【規格】小蜜丸每60丸重9g,大蜜丸每丸重9g。

蘇子降氣丸【藥物組成】炒紫蘇子、薑半夏、厚樸、前胡、陳皮、沉香、當歸、甘草。

【功能與主治】降氣化痰,溫腎納氣。用於上盛下虛、氣逆痰壅所致的咳嗽喘息、胸膈痞塞。

【方解】方中炒紫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為君藥。薑半夏、厚樸溫燥苦降,降逆化痰,共為臣藥。前胡、陳皮宜降肺氣,祛痰;沉香溫腎納氣,降氣平喘;當歸養血潤燥,以製諸藥燥烈之性,共為佐藥。甘草和中潤肺,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降氣化痰、溫腎納氣之功。

【臨床應用】1.咳嗽因痰涎壅盛所致。症見咳嗽咯痰,痰多色白,黏稠易咯,或氣短,喘促不利,動則喘息加重;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喘證因痰涎壅盛,腎不納氣所致。症見呼吸困難,張口抬肩,喉中痰鳴,甚則不能平臥,胸膈滿悶,或腰膝酸軟;喘息型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忌煙、酒及辛辣食物。

2.陰虛燥咳者忌服,其表現為幹咳少痰,咽幹咽痛,口幹舌燥,舌紅無苔。

【用法與用量】每次6g,每日1~2次。

【規格】每13粒重1g。

六、消積化痰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藥物組成】連翹、枇杷葉(蜜炙)、瓜蔞、枳實、葶藶子(炒)、桔梗、山楂(炒)、萊菔子(炒)、檳榔、蟬蛻。

【功能與主治】清熱肅肺,消積止咳。用於小兒飲食積滯,痰熱蘊肺所致的咳嗽,夜間加重,喉間痰鳴,腹脹,口臭。

52第一章內科用藥【方解】方中連翹清熱解毒,枇杷葉清熱止咳,二藥合用,清熱肅肺,共為君藥;瓜蔞、枳實、葶藶子、桔梗清宣肺熱,理氣消痰,瀉肺平喘,共為臣藥;山楂、萊菔子、檳榔消食導滯,蟬蛻疏散風熱,宣肺利咽,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肅肺、消積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咳嗽。因脾失健運,乳食停滯,化熱生痰,又外感風邪,肺失清肅所致。症見咳嗽痰鳴,痰黏黃稠,腹脹,口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體質虛弱、肺氣不足、肺虛久咳、大便溏薄者慎用。

2.3個月以下嬰兒不宜服用。

3.飲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膩。

【用法與用量】1歲以內每次5mL,1~2歲每次10mL,3~4歲每次15mL,5歲以上每次20mL,每日3次。

【規格】每支裝10mL。

第七節開竅劑開竅劑是以芳香開竅藥為主組成,具有開竅醒神作用,用於治療神昏竅閉證。

神昏竅閉之證多由邪氣壅盛,蒙蔽心竅所致。根據閉證的臨床表現,可分為熱閉和寒閉兩種。熱閉多由溫熱邪毒內陷心包,痰熱蒙蔽心竅所致,治宜清熱開竅;寒閉多因寒濕痰濁之邪或穢濁之氣蒙蔽心竅引起,治宜溫通開竅。開竅劑分為清熱開竅劑和芳香、化痰開竅劑兩類。

開竅劑適用於西醫學的腦血管病、腦炎、中毒性腦病、冠心病等以高熱神昏、胸痛為臨床特征者。

臨床上應結合辨證合理選用。

開竅劑有丸、片和注射液等多種劑型可供選用。臨床以丸散劑口服或注射劑應用較為普遍。

開竅劑須注意以下事項:①應辨別閉證和脫證。凡邪盛氣實而見神誌昏迷,口噤不開,兩手握固,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的閉證方可用開竅劑;而對汗出肢冷,呼吸氣微,手撒遺尿,目合口開,脈象虛弱無力或脈微欲絕的脫證,即使神誌昏迷也不宜使用。②應辨清閉證之屬熱屬寒,而正確地選用涼開或溫開。對於陽明腑實證而見神昏譫語者,隻宜寒下,不宜用開竅劑;至於陽明腑實而兼有邪陷心包之證,則應根據病情緩急,先予開竅,或先投寒下,或開竅與寒下並用,才能切合病情。③開竅劑大多為芳香藥物,善於辛散走竄,隻宜暫用,不宜久服,久服則易傷元氣,故臨床多用於急救,中病即止,待患者神誌清醒後,應根據不同表現辨證施治。此外,麝香等藥有礙胎元,孕婦禁用。④本類方劑多製成丸散劑或注射劑,丸散劑在使用時宜溫開水化服或飼,不宜加熱煎煮,以免藥性揮發,影響療效。

一、清熱開竅劑安宮牛黃丸【藥物組成】牛黃或人工牛黃、水牛角濃縮粉、麝香或人工麝香、黃連、黃芩、梔子、雄黃、冰53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片、鬱金、朱砂、珍珠。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用於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症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牛黃清心涼肝,豁痰開竅,息風止痙;水牛角清營涼血,解毒定驚;麝香芳香開竅,通絡醒神,共為君藥。黃連、黃芩、梔子清熱瀉火解毒,雄黃解毒豁痰,共為臣藥。冰片、鬱金通竅醒神,化濁開鬱;朱砂、珍珠鎮心安神,定驚止搐,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鎮靜開竅之效。

【臨床應用】1.神昏風溫、春溫、暑溫疫毒,燔灼營血,內陷心包,風動痰生,上蒙清竅所致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喉間痰鳴,痙厥抽搐,斑疹吐衄,舌絳苔焦,脈細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中毒性腦病、敗血症見上述證候者。

2.中風痰火內盛,肝陽化風,風陽挾痰,上擾神明所致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兩拳握固,牙關緊閉,麵赤氣粗,口舌歪斜,喉間痰聲轆轆,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者;腦梗死、腦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3.驚風小兒外感熱病,熱極生風,兼痰熱內盛,閉塞神明所致高熱煩躁,頭痛,咳嗽,喉間痰鳴,神昏譫妄,驚厥抽搐,舌紅絳,苔焦黃,脈弦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孕婦禁用。

2.運動員慎用。

3.過敏體質者慎用。

【注意事項】1.本品為熱閉神昏所設,寒閉神昏不得使用。

2.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3.本品處方中含朱砂、雄黃,不宜過量久服,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4.在治療過程中如出現肢寒畏冷,麵色蒼白,冷汗不止,脈微欲絕,由閉證變為脫證時,應立即停藥。

5.高熱神昏,中風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難者,當鼻飼給藥。

【用法與用量】每次1丸,每日1次。小兒3歲以內每次1\/4丸,4~6歲每次1\/2丸,每日1次,或遵醫囑。

【規格】每丸重3g。

醒腦靜注射液【藥物組成】麝香、鬱金、梔子、冰片。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開竅醒腦。用於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所致的中風、神昏、偏癱、口舌歪斜;外傷頭痛,神誌不清;酒毒攻心,頭痛嘔惡,抽搐;腦梗死、腦出血急性期、顱腦外傷、急性酒精中毒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麝香辛散溫通,芳香走竄,為開竅醒神之要藥,故為君藥。鬱金辛散苦降,寒能瀉54第一章內科用藥熱,入血分能涼血行瘀,入氣分可行氣解鬱,為行氣涼血之良藥;梔子苦寒,既善瀉火除煩利尿,又能清熱涼血解毒,共為臣藥。冰片辛苦微寒,芳香走竄,善清鬱熱而通諸竅,可加強麝香開竅醒神之效,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開竅醒腦之效。

【臨床應用】1.發熱由於邪熱熾盛所致。症見高熱煩躁,麵赤,抽搐,氣粗口臭,舌紅絳,苔黃,脈數。

2.神昏由於邪熱熾盛,內陷心包所致。症見神昏譫語,不省人事,煩躁,抽搐,身熱,舌紅絳,苔黃,脈數;急性腦血管病、流行性乙型腦炎、肺性腦病、肝昏迷見上述證候者。

3.中風由於毒瘀互阻,上擾清竅所致。症見神昏,偏癱,口眼歪斜,身熱,麵赤,煩躁,氣粗口臭,舌紅絳,苔黃脈數;腦血管病急性期見上述證候者。

4.酒厥由於飲酒過多,酒毒漬於腸胃,流溢經絡,充盈血脈,閉塞清竅所致。症見眩暈,語無倫次,含糊不清,時喜時怒,步態蹣跚,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者;急性酒精中毒見上述證候者。

5.外傷頭痛由於腦部外傷,脈絡受損,瘀阻腦髓,蒙蔽清竅所致。症見昏迷,神誌朦朧,煩躁不安,憂鬱恐懼,惡心嘔吐,舌質黯,脈弦澀;顱腦損傷急性期見上述證候者。

【不良反應】1.過敏反應:潮紅、皮疹、瘙癢、呼吸困難、憋氣、心悸、紫紺、血壓下降、過敏性休克等。

2.全身性損害:畏寒、寒戰、發熱、乏力、疼痛、麵色蒼白、多汗等。

3.呼吸係統:咳嗽、呼吸急促等。

4.心血管係統:心悸、胸悶、血壓升高等。

5.神經精神係統:頭暈、頭痛、抽搐、昏迷、肢體麻木、煩躁等。

6.皮膚及其附件:風團樣皮疹、丘疹、紅斑等。

7.胃腸道係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8.用藥部位:注射部位的疼痛、紅腫、麻木、皮疹、靜脈炎等。

【禁忌】1.對本品或含有人工麝香(或麝香)、梔子、鬱金、冰片製劑及成分中所列輔料過敏或有嚴重不良反應病史者禁用。

2.本品含芳香走竄藥物,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藥。

2.保存不當可能會影響藥品質量;用藥前和配製後及使用過程中應認真檢查本品及滴注液,發現藥液出現渾濁、沉澱、變色、結晶等藥物性狀改變以及瓶身有漏氣、裂紋等現象時,均不得使用。

3.本品為芳香性藥物,開啟後應立即使用,防止揮發。

4.嚴禁混合配伍,謹慎聯合用藥。本品應單獨使用,禁忌與其他藥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確需要聯合使用其他藥品時,應謹慎考慮本品的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等問題。

【用法與用量】肌內注射:每次2~4mL,每日l~2次;靜脈滴注:每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稀釋後滴注。或遵醫囑。

【規格】每支裝2mL,每支裝5mL,每支裝10mL。

55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安腦丸(片)【藥物組成】人工牛黃、豬膽粉、朱砂、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珍珠、黃芩、黃連、梔子、雄黃、鬱金、石膏、煆赭石、珍珠母、薄荷腦。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醒腦安神,豁痰開竅,鎮驚息風。用於高熱神昏,煩躁譫語,抽搐驚厥,中風竅閉,頭痛眩暈;高血壓、腦中風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人工牛黃清心解毒,息風定驚,豁痰開竅,水牛角清心涼血解毒,共為君藥。黃芩、黃連、梔子清熱瀉火解毒,共為臣藥。朱砂、珍珠、珍珠母鎮心安神,以除煩躁不安;冰片、鬱金芳香辟穢,通竅開閉;石膏清熱瀉火,煆赭石平肝鎮逆,雄黃、薄荷腦助牛黃以辟穢豁痰解毒,共為佐藥。

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開竅、豁痰解毒之功。

【臨床應用】1.中風由風陽內動,挾痰走竄經絡,脈絡不暢所致。症見高熱神昏,煩躁譫語,抽搐驚厥,口舌歪斜,舌強語謇,半身不遂;腦卒中見上述證候者。

2.頭痛由肝火亢盛所致。症見頭痛眩暈,目赤易怒,口幹口苦,胸脅脹痛,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原發性高血壓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脾胃虛寒者慎用。

2.本品含牛黃、朱砂,不宜長期服用。

3.不宜與四環素配伍使用。

4.本品含豬膽粉,有宗教信仰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小蜜丸每次3~6g,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片劑:每次2片,每日2次。

【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3g,小蜜丸每11丸重3g;片劑:每片重0.53g。

萬氏牛黃清心丸(片)【藥物組成】牛黃、黃連、黃芩、梔子、朱砂、鬱金。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用於熱入心包、熱盛動風證,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及小兒高熱驚厥。

【方解】方中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為君藥;黃連、黃芩、梔子清熱解毒,為臣藥;朱砂鎮心安神,鬱金行氣解鬱,兼以開竅,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1.發熱由外感熱病,熱邪入裏所致。症見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病毒性腦炎、麻疹後並發支氣管性肺炎、百日咳並發腦膜炎見上述證候者。

2.急驚風由外感熱病,熱入心包,熱盛動風所致。症見高熱,頭痛,神昏譫語,四肢抽動,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小兒高熱驚厥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56第一章內科用藥【注意事項】1.虛風內動、脫證神昏者不宜使用。

2.外感熱病表證未解時慎用。

3.本品含牛黃、朱砂,不宜長期服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每次3g,每日2~3次;片劑:每次4~5片,每日2~3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1.5g,每丸重3g;片劑:每片重0.3g。

二、芳香、化痰開竅劑礞石滾痰丸(片)【藥物組成】金礞石(煆)、黃芩、熟大黃、沉香。

【功能與主治】逐痰降火。用於痰火擾心所致的癲狂驚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結。

【方解】方中金礞石秉金石之質,剽悍之性,下氣逐痰,平肝鎮驚,能攻逐陳積伏匿之頑痰老痰,為君藥。黃芩苦寒,清上焦之火;熟大黃苦寒,蕩滌實積,以開下行之路,二藥用量頗重,清上導下,以除痰熱之源,共為臣藥。沉香降氣,調達氣機,氣降而火消,為佐藥。四藥合用,逐痰積,除火熱,共奏逐痰散結、降火通便之效。

【臨床應用】1.癲狂因痰火擾心而致的語無倫次,狂躁奔走,或喃喃自語,神情呆滯,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精神分裂症見上述證候者。

2.咳嗽因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不止,痰稠色黃,胸悶憋氣,腹脹,便秘,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或弦滑;急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3.喘證因痰熱內蘊,肺氣不降所致的喘促氣急,胸悶氣短,咯痰色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或弦滑;喘息型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4.不寐因痰熱擾心而致的心煩不寐,急躁易怒,神思恍惚,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5.驚惕因肝鬱化火,痰火擾心而致的心中悸動,膽怯善驚,坐臥不安,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有力或滑數。

6.便秘因腸胃積熱,痰熱內蘊,腑氣不通而致的大便燥結,腹脹,腹痛,口幹口苦,舌質紅,舌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滑有力。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體虛及小兒虛寒成驚者慎用。

2.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

3.藥性峻猛,易耗損氣血,須病除即止,切勿過量久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每次6~12g,每日1次;片劑:每次8片,每日1次。

【規格】丸劑:每袋(瓶)6g;片劑:每片重0.32g。

57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第八節固澀劑固澀劑以固澀藥物為主,兼顧補益藥物組合而成,用以治療氣、血、精、津液滑脫所致諸病症。

滑脫病證是指因正氣內虛,失於固澀,致氣、血、精、津液耗散滑脫的病證。症見自汗盜汗,久咳不止,瀉痢不止,遺精滑泄,小便失禁,血崩帶下等。滑脫以收斂固澀為基本治法,根據病證不同,配伍補氣、養陰、補腎填精等藥物。固澀劑分為固精止遺、固澀止瀉、補腎縮尿劑三類。

固澀劑適用於西醫學的自主神經紊亂所致多汗、滑精、神經性尿頻、功能性遺尿、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以中醫滑脫為臨床指征者。

固澀劑使用注意:①固澀劑適用於正虛無邪之滑脫,故屬火熱、血瘀、氣滯、食積等實邪者不宜使用;②固澀劑針對不同病證而設,應結合氣虛、腎虛等辨證情況合理選用;③根據氣、血、精、津液耗傷程度不同,配伍相應的補益藥,以標本兼顧;④若邪氣未去,不宜過早使用本節藥物,以防閉門留寇。

一、止遺劑金鎖固精丸【藥物組成】沙苑子(炒)、芡實(蒸)、蓮須、蓮子、龍骨(煆)、牡蠣(煆)。

【功能與主治】固精澀精。用於腎虛不固而致的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

【方解】方中沙苑子味甘鹹性溫,為補益肝腎、固精要藥,為君藥。芡實固腎澀精,健脾收澀;蓮須固腎澀精;蓮子益腎固精,健脾止瀉,三藥增強君藥固腎澀精之效,共為臣藥。龍骨(煆)、牡蠣(煆)相須為用,收斂固澀而止遺泄,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固精澀精之效。

【臨床應用】1.遺精由腎虛致精關不固所致。症見夢遺頻作,甚至滑精,腰膝酸軟,舌淡嫩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

2.早泄由腎精虧虛,或稟賦不足所致。症見舉而易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脈微。

【注意事項】1.濕熱下注,擾動精室所致遺精、早泄者慎用。

2.服藥期間不宜進食辛辣、油膩食物及飲酒;慎房事。

【用法與用量】淡鹽水送服,每次1丸,每日2次。

【規格】每丸重9g。

二、止瀉劑固腸止瀉丸(膠囊)【藥物組成】烏梅(或烏梅肉)、黃連、罌粟殼、幹薑、木香、延胡索。

【功能與主治】調和肝脾,澀腸止痛。用於肝脾不和所致的泄瀉,症見腹痛腹瀉、兩脅脹滿;慢性58第一章內科用藥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烏梅酸澀,澀腸止瀉,用於久瀉久痢,為君藥。黃連苦寒,清熱燥濕止瀉,罌粟殼澀腸止瀉止痛,二藥祛邪與固澀兼顧,共為臣藥。幹薑辛熱,溫暖脾胃,佐製黃連苦寒之性;木香、延胡索合用,行氣導滯,散痞止痛,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調和肝脾、澀腸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用於肝脾不和所致腹瀉,腹脹,腹痛,兩脅脹滿,噯腐吞酸,呃逆,煩躁,鬱悶,食少;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兒童慎用。

2.孕婦慎用。

3.運動員慎用。

【注意事項】1.本品濕熱或傷食泄瀉者慎用。

3.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4.本品含罌粟殼,不可過量用、久用。

5.本品易成癮,不宜常服。

【用法與用量】丸劑:濃縮丸每次4g,水丸每次5g,每日3次;膠囊劑:每次6粒,每日3次。

【規格】丸劑:濃縮丸每9粒重lg,水丸每12粒重lg;膠囊劑:每粒裝0.67g。

三、縮尿劑縮泉丸(膠囊)【藥物組成】益智仁(鹽炒)、烏藥、山藥。

【功能與主治】補腎縮尿。用於腎虛所致的小便頻數、夜間遺尿。

【方解】方中益智仁溫補之中兼有收澀之性,既能溫腎助陽以散寒,又能固腎縮尿而止遺,故為君藥。烏藥辛開溫散,疏通氣機,溫腎散寒,暖膀胱而助氣化,為臣藥。山藥補脾益腎,固澀精氣,為佐藥。三藥合用補腎散寒而除下焦虛冷,使腎氣複而膀胱約束有權,以達縮尿止遺之功。

【臨床應用】1.多尿由腎氣虛寒,膀胱氣化失常所致。症見小便頻數,小便清長,夜間尤甚,腰膝酸軟,舌質淡,脈沉細弱;神經性尿頻見上述證候者。

2.遺尿由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所致。症見小兒夜間睡中遺尿,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功能性遺尿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3.本品宜飯前服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每次3~6g,每日3次;膠囊劑:成人每次6粒,5歲以上兒童每次3粒,每日3次。

【規格】丸劑:每20粒重1g;膠囊劑:每粒裝0.3g。

59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第九節扶正劑扶正劑以補益藥為主組成,具有補養氣、血、陰、陽不足和補益髒腑功能虛損的作用,主治人體氣、血、陰、陽和髒腑功能虛弱而產生的虛證。

虛證成因較多,基於先天者,稟賦不足所致;緣於後天者,責之飲食不節,情誌不暢,勞倦過度,病久耗傷,病後失調等。各種致病因素最終致使髒腑功能虛弱,罹患氣血化生不足、陰陽虛損之變,故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諸證。若氣、血、陰、陽虛損相互累及,即可出現氣血兩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複合證,故補益劑分為補氣劑、養血劑、滋陰劑、溫陽劑、陰陽雙補劑、氣血雙補劑、益氣養陰劑、益氣複脈劑八類。

扶正劑的使用注意:實證或虛實夾雜證不宜使用;虛證較甚,不受補益者,應配合健胃消導之品。

一、補氣劑刺五加片(膠囊)【藥物組成】刺五加浸膏。

【功能與主治】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用於脾腎陽虛而致的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方解】刺五加益氣健脾,補腎安神,可用於脾腎陽虛所致失眠,無力。

【臨床應用】不寐。多因脾腎陽虛,心神失養所致。症見失眠多夢,頭暈,形寒肢冷,氣短,納差,麵色無華,經血量多而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陰虛內熱及邪實體壯者慎用。

2.睡前不宜使用咖啡、濃茶等興奮性飲品。

【用法與用量】片劑:每次2~3片,每日2次;膠囊劑:每次2~3粒,每日3次。

【規格】片劑:薄膜衣片每片重0.25g,薄膜衣片每片重0.31g,糖衣片片心重0.25g;膠囊劑:每粒裝0.25g。

十一味參芪膠囊【藥物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天麻、熟地黃、澤瀉、決明子、鹿角、菟絲子、細辛、枸杞子。

【功能與主治】補氣養血,健脾益腎。用於脾氣虛所致的體弱、四肢無力,症見麵色白,頭暈頭昏,倦怠乏力,消瘦,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舌淡黯,苔垢濁或剝脫,脈沉弱;癌症放、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症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人參大補元氣為君藥。黃芪健脾益氣,當歸活血養血,二藥益氣補血為臣藥。熟地黃、鹿角、菟絲子、枸杞子、澤瀉滋補肝腎;細辛辛散溫通,使補而不滯;決明子清肝明目、通便共為佐藥。

60第一章內科用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血、健脾益腎之功。

【臨床應用】虛勞。因氣血不足,脾腎虧虛所致。症見麵色白,頭暈頭昏,倦怠乏力,消瘦,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舌淡黯,苔垢濁或剝脫,脈沉弱;癌症放、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症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每次5粒,每日3次。

【規格】每粒重0.33g。

人參健脾丸【藥物組成】人參、白術(麩炒)、茯苓、山藥、陳皮、木香、砂仁、炙黃芪、當歸、酸棗仁(炒)、遠誌(製)。

【功能與主治】健脾益氣,和胃止瀉。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飲食不化、脘悶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方解】方中人參、白術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為君藥。茯苓健脾滲濕止瀉,山藥補脾益氣止瀉,黃芪甘溫,能補脾肺之氣,且能升陽益胃,共為臣藥。木香行氣止痛,陳皮理氣和胃,砂仁和中開胃,三藥芳香化濕,和胃醒脾止瀉;當歸補血活血,行氣止痛;酸棗仁、遠誌寧心安神,以上均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健脾益氣、和胃止瀉之功。

【臨床應用】1.泄瀉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所致。症見大便溏泄,水穀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惡心嘔吐,脘腹疼痛,脹悶不舒,伴麵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消化不良、慢性胃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結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2.痞滿因脾胃虛弱,氣機阻滯,運化不行所致。症見胃脘痞悶脹滿,午後為甚,矢氣則舒,納食減少,噯氣泛惡,大便時溏,神倦乏力,麵色白或萎黃,苔薄,脈緩弱;慢性胃炎、胃腸炎、胃腸功能紊亂見上述證候者。

3.納呆因脾胃虛弱,胃氣不和所致。症見納呆,食少,或不思飲食,脘腹痞塞,脹悶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時溏,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厭食症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濕熱積滯所致泄瀉、痞滿、納呆者不宜使用。

2.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3.忌食葷腥、油膩、黏滑、不易消化食物。

4.忌惱怒、憂鬱、勞累過度,保持心情舒暢。

【用法與用量】水蜜丸每次8g,大蜜丸每次2丸,每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6g。

養胃舒膠囊(顆粒)【藥物組成】黃精(蒸)、黨參、白術(炒)、山藥、菟絲子、北沙參、玄參、烏梅、陳皮、山楂、幹薑。

61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健脾和胃,行氣導滯。用於脾胃氣陰兩虛所致的胃痛,症見胃脘灼熱疼痛,痞脹不適,口幹口苦,納少消痩,手足心熱;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黃精補脾益氣,滋陰養胃,為君藥。黨參、白術、山藥益氣補中,健脾養胃;菟絲子扶正固本,補陽益陰,為臣藥。北沙參、玄參清熱養陰,益胃生津,烏梅生津止渴,陳皮理氣和中,山楂消食導滯,用少量幹薑溫中暖脾、鼓舞脾胃陽氣,以健中焦,六藥共為佐藥。諸藥配合,共奏益氣養陰、健脾和中、行氣導滯之功。

【臨床應用】胃痛。由脾胃氣陰兩虛所致。症見胃脘灼熱疼痛,痞脹,口幹口苦,神疲,納呆,消瘦,乏力,手足心熱,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肝胃火盛吞酸噯腐者慎用。

2.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戒煙酒。

3.孕婦慎用。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2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0~20g,每日2次。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4g;顆粒劑:每袋裝10g。

胃複春片【藥物組成】紅參、香茶菜、枳殼(麩炒)。

【功能與主治】健脾益氣,活血解毒。用於治療胃癌癌前期病變、胃癌手術後輔助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屬脾胃虛弱證者。

【方解】香茶菜具有清熱除濕和行氣活血的功效,紅參具有益血健胃和補氣滋陰的功效,枳殼(麩炒)具有加強脾升胃降以及調理氣機的功效,既能增強香茶菜行氣除濕的作用,又能防止紅參的補益作用太過。三者相互為用,共奏行氣除濕、健脾益氣、活血解毒之功。

【臨床應用】用於治療胃癌癌前期病變、胃癌手術後輔助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屬脾胃虛弱證者。

【用法與用量】每次4片,每日3次。

【規格】每片重0.36g。

二、養血劑歸脾丸(合劑)【藥物組成】炙黃芪、龍眼肉、黨參、白術(炒)、當歸、茯苓、酸棗仁(炒)、遠誌(製)、木香、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而致的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方解】方中黃芪甘微溫,補脾益氣;龍眼肉甘溫,既能補脾氣,又能養心血,二者共為君藥。黨參、白術甘溫補氣,與黃芪相配,加強補脾益氣之功;當歸甘辛微溫,滋養營血,與龍眼肉相伍,增強補血養心之效,為臣藥。茯苓、酸棗仁、遠誌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養血藥配伍,使之補不礙胃,補而不62第一章內科用藥滯,為佐藥。炙甘草補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養血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1.心脾兩虛證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而致氣短懶言,失眠多夢,健忘,頭暈頭昏,肢倦乏力,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慢性疲勞綜合征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由心脾兩虛,心失所養而致心慌不安,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貧血、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3.失眠由心脾兩虛,心神失養而致失眠多夢,健忘,納呆食少,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脈細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4.眩暈多因氣血虛弱,腦失所養而致頭暈頭昏,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食少納呆,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5.崩漏多因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而致婦女經血非時而下,淋漓不斷,甚或血流如湧,色淡質清,神疲體倦,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功能性子宮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6.便血多因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血溢腸內而致便血,血色紫黯,甚至色黑,肢體倦怠,食欲不振,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陰虛火旺者慎用。

2.服藥期間,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用法與用量】丸劑:用溫開水或生薑湯送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濃縮丸:口服每次8~10丸,一日3次;合劑:每次10~20mL,每日3次,用時搖勻。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濃縮丸:每8丸相當於原藥材3g;合劑:每支裝10mL,每瓶裝100mL,每瓶裝120mL。

複方阿膠漿【藥物組成】阿膠、熟地黃、人參、黨參、山楂。

【功能與主治】補氣養血。用於氣血兩虛而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白細胞減少症和貧血。

【方解】方中阿膠補血滋陰,熟地黃補血填精益髓,以補髒腑先天之本,共為君藥。人參、黨參甘溫大補元氣,鼓舞後天生化之源,共為臣藥。山楂健胃消食,活血行滯,使其補中寓散,滋而不膩,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血、滋陰養榮、填精益髓之效。

【臨床應用】1.氣血兩虛證素體虛弱,或思慮過度,或久病不愈,氣血兩虛所致麵色萎黃,食欲不振,唇甲淡白,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細無力;白細胞減少症和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2.眩暈氣血兩虛,不能上榮於腦所致頭暈目眩,疲乏無力,麵色無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3.心悸氣血虧虛,心脈失養所致心悸,失眠,倦怠無力,食欲減退,舌質淡,脈細弱;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63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4.失眠氣血兩虛,心神失養所致失眠,肢倦乏力,麵色萎黃,食少納呆,舌質淡,脈細弱;神經衰弱、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感冒者慎用。

2.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用法與用量】每次20mL,每日3次。

【規格】每瓶裝20mL,每瓶裝200mL,每瓶裝250mL,每瓶裝20mL(無蔗糖)。

維血寧顆粒(合劑)【藥物組成】虎杖、白芍(炒)、仙鶴草、生地黃、雞血藤、熟地黃、墨旱蓮、太子參。

【功能與主治】滋補肝腎,涼血清熱。用於血小板減少症及血熱所致的出血。

【方解】方中熟地黃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為補血之藥;白芍則養血斂陰,與熟地黃相合,最善補血,是為君藥。太子參歸肺、脾經,補氣生津,“氣為血之帥”,氣生則血生;生地黃性甘、苦、寒,長於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墨旱蓮歸肝、腎經,滋陰益腎,涼血止血,共為臣藥。仙鶴草、雞血藤調氣補血,行血補血,佐以虎杖苦寒活血,全方共奏補益之功。

【臨床應用】具有補血活血、清熱涼血之功,可用於治療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降低等血液係統疾病。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3次;合劑:每次25~30mL,每日3次,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規格】顆粒劑:每袋裝20g,每袋裝8g(無蔗糖);合劑:每瓶裝25mL,每瓶裝150mL,每瓶裝180mL,每瓶裝250mL。

地榆升白片(膠囊)【藥物組成】地榆。

【功能與主治】涼血止血,促進造血,升高白細胞。用於白細胞減少症。

【方解】地榆苦酸澀微寒,歸肝、大腸經,善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現在研究發現其有止血、促造血作用。

【臨床應用】用於白細胞減少症。

【用法與用量】片劑:每次2~4片,每日3次;膠囊:每次1~2粒,每日3次。

【規格】片劑:每片重0.1g;膠囊:每粒裝0.255g。

三、滋陰劑蓯蓉益腎顆粒【藥物組成】五味子(酒製)、酒蓯蓉、茯苓、菟絲子(酒炒)、鹽車前子、巴戟天(製)。

64第一章內科用藥【功能與主治】補腎填精。用於腎氣不足而致的腰膝酸軟,記憶減退,頭暈耳鳴,四肢無力。

【方解】方中以肉蓯蓉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輔以菟絲子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巴戟天溫補腎氣為臣藥。佐以五味子固腎澀精、寧心安神,茯苓健脾滲濕、養心安神;鹽車前子滲利水濕。全方共奏補腎填精、益髓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腎氣虛證。由腎虛精虧,腎府失養所致。症見腰膝酸軟,記憶減退,頭暈耳鳴,四肢無力。

【注意事項】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用法與用量】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2次。

【規格】每袋裝2g。

百合固金丸(片、顆粒、口服液)【藥物組成】百合、熟地黃、麥冬、川貝母、玄參、生地黃、當歸、白芍、桔梗、甘草。

【功能與主治】養陰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腎陰虛,燥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幹喉痛。

【方解】方中百合清肺潤燥止咳,熟地黃滋腎益陰,共為君藥;麥冬、川貝母、玄參、生地黃助君藥滋陰潤肺,止咳化痰,共為臣藥;當歸、白芍養血和陰,桔梗止咳祛痰,共為佐藥;甘草潤肺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養陰潤肺、化痰止咳之功。

【臨床應用】1.咳嗽肺腎陰虛所致燥咳,症見幹咳少痰,痰中帶血,咳聲嘶啞,午後潮熱,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

2.慢性支氣管炎症見幹咳少痰,痰中帶血,咳聲嘶啞,午後潮熱,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

【注意事項】1.本品為陰虛燥咳所設,外感咳嗽、寒濕痰喘者慎用。

2.本品滋陰礙脾,脾虛便溏、食欲不振者慎用。

3.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燥熱、生冷油膩食物。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濃縮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液:每次10~20mL,每日3次;片劑:每次5片(0.4g)或每次3片(0.45g),每日3次;顆粒劑:每次1袋,每日3次。

【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9g,濃縮丸每8丸相當原生藥3g;口服液:每瓶裝10mL,每瓶裝20mL,每瓶裝100mL;片劑:每片重0.4g,每片重0.45g;顆粒劑:每袋重9g。

補肺活血膠囊【藥物組成】黃芪、赤芍、補骨脂。

【功能與主治】益氣活血,補肺固腎。用於肺心病(緩解期)屬氣虛血瘀證,症見咳嗽氣促,活動後加重,或咳喘胸悶,心悸氣短,肢冷乏力,腰膝酸軟,口唇紫紺,舌淡苔白或舌紫暗。

【方解】方中黃芪入肺脾二經,補脾肺之氣,為君藥。赤芍入肝脾二經,能通血脈,化瘀血,行血65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中之滯為臣藥。補骨脂入脾腎經,補腎助陽,納氣平喘,共奏補肺活血、納氣平喘之功。

【臨床應用】肺間質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髒病屬久病肺腎兩虛,瘀血阻絡證者。

【注意事項】1.不宜用於咳血、術後患者。

2.不適於痰熱、陰虛肺熱及熱證。

【用法與用量】每次4粒,每日3次。

【規格】每粒裝0.35g。

眩暈寧片(顆粒)【藥物組成】澤瀉、菊花、陳皮、白術、茯苓、半夏(製)、女貞子、墨旱蓮、牛膝、甘草。

【功能與主治】利濕化痰,補益肝腎。用於痰濕中阻、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症見頭暈目眩,胸脘痞悶,腰膝酸軟。

【方解】方中澤瀉淡滲利濕,化痰定眩;菊花甘苦微寒,平肝息風而除眩定暈,二藥相合,針對病機,故為君藥。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茯苓健脾滲濕;半夏燥濕化痰散痞,四藥相合,製痰源,竭濕流,濕無所聚而痰自消,為臣藥。女貞子、墨旱蓮、牛膝均能補益肝腎、平肝潛陽,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利濕化痰、補益肝腎之功。

【臨床應用】1.眩暈由痰濕中阻,風陽上擾所致。用於頭暈目眩,視物旋轉,頭重如蒙,胸悶,嘔惡等;原發性高血壓病、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見上述證候者。

2.頭痛由痰濕中阻,風陽上擾所致。用於頭痛,眩暈,脘痞,腰膝酸軟,耳鳴,目澀,心煩,口幹等;原發性高血壓病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寒涼食物。

2.平素大便幹燥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8g,每日3~4次;片劑:每次4~6片,每日3~4次。

【規格】顆粒劑:每袋裝8g(相當於原藥材15g);片劑:每片相當於藥材3g。

四、溫陽劑濟生腎氣丸(片)【藥物組成】肉桂、附子(製)、牛膝、熟地黃、山茱萸(製)、山藥、茯苓、澤瀉、車前子、牡丹皮。

【功能與主治】溫腎化氣,利水消腫。用於腎陽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腎虛水腫、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飲咳喘。

【方解】肉桂、附子辛甘、大熱,溫補腎陽,益火之源,相須為用,增強腎陽氣化功能;牛膝苦酸66第一章內科用藥平,補肝腎,利尿通淋,三藥配伍,溫陽化氣利水,針對病機主病,為君藥。熟地黃補血滋陰;山茱萸既溫補腎陽,又益肝腎之陰;山藥益氣健脾補腎,培補肺氣,三藥肝脾腎三陰並補,可收陰生陽長之效,共為臣藥。茯苓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助山藥健脾;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清利下焦濕熱,防熟地黃滋膩;牡丹皮清肝膽相火而涼血,四藥甘淡寒涼,與君藥相反相成,用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化氣、利水消腫之功。

【臨床應用】1.水腫由腎陽衰弱,氣化不利所致。症見麵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畏寒,神疲,腰部酸脹,小便不利,舌淡,脈沉細;慢性腎炎見上述證候者。

2.腰痛由腎陽虧虛,腰府失養所致。症見腰膝酸軟,畏寒,四肢欠溫,少氣乏力,夜尿頻多,舌淡,脈沉細;腰肌勞損見上述證候者。

3.喘嗽由腎陽不足,攝納無權所致。症見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咳嗽時輕時重,常因咳甚而尿出,或尿後餘瀝,麵青肢冷,脈微細或沉弱;慢性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本品濕熱壅盛,風水泛溢水腫者慎用。

2.孕婦慎用。

3.本品含附子有毒,不可過量、久用。

4.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宜低鹽。

5.本品含鉀量髙,與保鉀利尿藥安體舒通、氨苯蝶啶合用時,應防止高血鉀症。

6.避免與磺胺類藥物同時使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6片,每日3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片劑:每片重0.3g。

四神丸(片)【藥物組成】補骨脂(鹽妙)、肉豆蔻(煨)、吳茱萸(製)、五味子(醋製)、大棗(去核)。

【功能與主治】溫腎散寒,澀腸止瀉。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症見腸鳴腹脹,五更泄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麵黃肢冷。

【方解】方中補骨脂大溫,補腎陽以溫脾土,治腎泄,為君藥。肉豆蔻溫脾暖胃,澀腸止瀉;吳茱萸辛苦大熱,溫脾腎以散陰寒,配合君藥溫腎暖脾,固澀止瀉,故為臣藥。五味子酸溫,固腎益氣,澀腸止瀉,大棗補脾養胃,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腎散寒、澀腸止瀉之功。

【臨床應用】泄瀉。腎陽不足,傷及脾陽所致。症見腸鳴,腹脹,五更泄瀉,久瀉不止,食少不化,麵黃肢冷;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濕熱痢疾、濕熱泄瀉者不宜使用。

67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2.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膩。

【用法與用量】丸劑:每次9g,每日1~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2次。

【規格】丸劑:每瓶裝27g,每袋裝9g;片劑:素片每片重0.6g,薄膜衣片每片重0.3g。

桂附地黃丸(片、膠囊、顆粒)【藥物組成】肉桂、附子(製)、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

【功能與主治】溫補腎陽。用於腎陽不足,腰膝酸冷,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喘咳,消渴。

【方解】方中肉桂、附子(製)辛甘、大熱,溫補腎陽,益火之源,蒸騰氣化,相須為用,針對病機,故為君藥。熟地黃補血滋陰;山茱萸既溫補腎陽,又益肝腎之陰;山藥益氣健脾補腎,培補肺氣,三藥肝脾腎三陰並補,可收陰生陽長之效,共為臣藥。茯苓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助山藥健脾;澤瀉利水滲濕,清利下焦濕熱,防熟地黃滋膩,丹皮清肝膽相火而涼血,三藥甘淡寒涼,與君藥相反相成,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之功。

【臨床應用】1.腰痛由腎陽虧虛,腰府失養所致。症見腰膝酸軟,畏寒怕冷,四肢欠溫,少氣乏力,夜尿頻多,舌淡脈沉細;腰肌勞損見上述證候者。

2.水腫由腎陽衰弱,不能溫化水濕所致。症見麵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畏寒神疲,腰部酸脹,小便不利,舌淡,脈沉細;慢性腎炎見上述證候者。

3.喘咳由腎陽不足,攝納無權所致。症見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咳嗽時輕時重,常因咳甚而尿出,麵青,肢冷,或尿後餘瀝,脈微細或沉弱;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4.消渴由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所致。症見小便頻數,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怕冷,神倦乏力,耳輪幹枯,舌淡苔白,脈沉細;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肺熱津傷、胃熱熾盛、陰虛內熱消渴者慎用。

2.治療期間宜節製房事。

3.本品藥性溫熱,中病即止,不可過量服用。

4.孕婦慎用。

5.本品含附子有毒不可過服、久服。

6.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濃縮丸:每次8丸,每日3次;膠囊劑:每次7粒,每日2次;片劑:每次4~6片,每日2次;顆粒劑:衝服,每次5g,每日2次。

【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9g;濃縮丸:每8丸相當於原生藥3g;膠囊劑:每粒裝0.34g;片劑:每片重0.4g(相當於總藥材lg);顆粒劑:每袋裝5g。

68第一章內科用藥右歸丸【藥物組成】肉桂、附子(炮附片)、鹿角膠、杜仲(鹽炒)、菟絲子、山茱萸(酒製)、熟地黃、枸杞子、當歸、山藥。

【功能與主治】溫補腎陽,填精止遺。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尿頻而清。

【方解】方中肉桂、附子辛甘、大熱,溫補腎陽命門,肉桂還可散寒止痛,引火歸元;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三藥配合,溫補腎陽,填精益髓,故為君藥。杜仲甘溫,補肝腎,強筋骨;菟絲子、山茱萸既補腎陽,又益陰精,兼能固精止遺;重用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枸杞子滋陰補腎,益精補血,此六味合用,陰陽雙補,側重陰中求陽,共為臣藥。當歸補血活血,散寒止痛;山藥益氣健脾補腎,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填精止遺之功。

【臨床應用】1.腰痛係由腎陽虧虛,腎精不足,腰府不得溫煦濡養所致。症見腰膝酸痛,下肢痿軟,畏寒怕冷,四肢欠溫,少氣乏力,夜尿頻多,舌淡,脈沉細;慢性腰肌勞損見上述證候者。

2.陽痿係由命門火衰,腎陽不足所致。症見陽事不舉,精薄清冷,頭暈,耳鳴,麵色蒼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3.遺精係由腎陽虧虛,精關不固所致。症見夢遺日久,或滑精,或餘瀝不盡,形寒肢冷,舌淡嫩有齒齦,苔白滑,脈沉細。

4.泄瀉係由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症見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慢性結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本品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濕熱下注而擾動精室者慎用。

2.本品濕熱下注所致陽痿慎用。

3.本品暑濕、濕熱、食滯傷胃和肝氣乘脾所致泄瀉慎用。

4.服藥期間忌生冷飲食,慎房事。

5.方中含肉桂、附子大溫大熱食物,不宜過服;孕婦慎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

【規格】每丸重9g。

五、陰陽雙補劑心腦欣丸(膠囊)【藥物組成】紅景天、沙棘鮮漿、枸杞子。

【功能與主治】益氣活血。用於氣虛血瘀所致的頭暈,頭痛,心悸,氣喘,乏力;缺氧引起的紅細胞增多症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紅景天甘苦而平,具有補益元氣、養血活血之功,為君藥。沙棘鮮漿性溫味酸,消食化滯,活血散瘀為臣藥。枸杞子甘平,補肝腎,益精血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化瘀通脈之功。

69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臨床應用】眩暈。由元氣不足,瘀血阻滯所致。症見頭暈,頭痛,心悸,氣喘,乏力;頸性眩暈、缺氧引起的紅細胞增多症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宜飯後服用。

2.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

3.孕婦慎用。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2粒,每日2次,飯後服;丸劑:每次1袋。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5g;丸劑:每袋裝1.0g(約1250丸),每袋裝1.0g(每30~40丸重約1g),每丸重0.2g。

複方蓯蓉益智膠囊【藥物組成】製何首烏、荷葉、肉蓯蓉、地龍、漏蘆。

【功能與主治】益智養肝,活血化濁,健腦增智。用於輕、中度血管性癡呆肝腎虧虛兼痰瘀阻絡證。症見智力減退,思維遲鈍,神情呆滯,健忘,或喜怒不定,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

【方解】方中製首烏養血益肝,固精益腎;肉蓯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二藥合用為君藥,補腎填精養血,使腎精充足,髓海得養,以補致病之本虛。地龍功擅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並有清熱息風之效;荷葉升發清陽,泄利濕濁;漏蘆滑利通降,具有利水瀉濁、活血散瘀、通經開竅的功效,並能清熱解毒,三藥合用,活血化瘀,清化痰濁,以泄致病之標實,為臣藥。諸藥補泄、寒溫、升降並用,補而不滯,溫而不熱,標本兼治,使神機清靈,達到健腦益智之效。

【臨床應用】用於輕、中度血管性癡呆肝腎虧虛兼痰瘀阻絡證。症見智力減退,思維遲鈍,神情呆滯,健忘,或喜怒不定,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

【用法與用量】每次4粒,每日3次。

【規格】每粒裝0.3g。

六、氣血雙補劑生血寶顆粒(合劑)【藥物組成】製何首烏、黃芪、女貞子、桑椹、墨旱蓮、白芍、狗脊。

【功能與主治】滋補肝腎,益氣生血。用於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所致的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氣短,失眠,咽幹,納差食少;放、化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缺鐵性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製何首烏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溫而不燥,補而不膩,為治療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之良藥,合黃芪大補肺脾之氣,以開氣血生化之源,二藥合用,共奏補肝腎益氣生血之功,以緩解肝腎不足、氣血兩虛之主證,故為君藥。女貞子滋補肝腎,益陰培本;墨旱蓮補腎養肝,滋陰益血;桑椹滋陰補血,三藥合用助君藥以增強滋補肝腎,益氣生血之功,故為臣藥。白芍養肝血,滋肝陰,平肝陽,佐助君藥以改善陰虛陽亢眩暈,耳鳴之兼症;狗脊能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以除肝腎不足之腰膝酸軟,且70第一章內科用藥藥性甘溫,補腎養氣,有佐助生化精血之能,並可引藥入血,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益氣生血之功。

【臨床應用】1.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證因體質虛弱,或病久失養,或勞累太過,或年高體衰,或房事不節,以致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而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納差食少,口燥咽幹,腰膝酸軟;放、化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缺鐵性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2.眩暈因先天不足,或年老體虧,或久病傷身,或勞傷過度,以致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清竅失養而見眩暈,耳鳴,麵色無華,精神萎靡,腰膝酸軟;缺鐵性貧血、高血壓見上述證候者。

3.耳鳴因年老體衰或房事不節,或勞倦傷脾,以致肝腎虧耗,氣血兩虛,症見耳鳴,目眩,腰膝酸軟,食少納呆;神經性耳聾見上述證候者。

4.心悸因稟賦不足,或飲食勞倦,或思慮過度,或年高體邁,以致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心失所養,症見心慌不安,氣短,頭暈,乏力,腰膝酸軟;缺鐵性貧血、功能性心律失常見上述證候者。

5.失眠因房勞過度,或久病年邁,以致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心神失養而致失眠,頭目暈眩,耳鳴;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本品為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證而設,實證及陽虛者慎服。

2.感冒者慎服。

3.本品藥性滋膩,凡脘腹痞滿、痰多濕盛者應慎服。

4.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油膩、生冷。

5.用於治療失眠時,睡前勿吸煙,勿喝酒、茶和咖啡。

6.長期服用本品,應定期檢查肝功能。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8g,每日2~3次;合劑:每次15mL,每日3次。

【規格】顆粒劑:每袋裝8g,每袋裝4g;合劑:每瓶裝100mL。

百令膠囊【藥物組成】發酵冬蟲夏草菌粉(Cs-C-Q80)。

【功能與主治】補肺腎,益精氣。用於肺腎兩虛引起的咳嗽,氣喘,咯血,腰背酸痛,麵目虛浮,夜尿清長;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的輔助治療。

【方解】本方為發酵冬蟲夏草菌粉(Cs-C-Q80)的製劑,具有補肺腎、止咳喘、益精氣之功。

【臨床應用】1.咳嗽肺腎兩虛所致的咳嗽無力,久咳不已,腰膝酸軟,自汗,盜汗;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喘證肺腎兩虛所致的咳聲低微,喘促,氣短,動則益甚,痰少或痰白而黏,盜汗,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嫩、苔白,脈弱;喘息型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3.腎勞肺腎兩虛所致的氣短乏力,多尿、尿液清長或夜尿反多、泡沫尿,腰酸膝軟,麵目虛浮,舌淡苔白,尺脈弱、沉或細;慢性腎功能不全見上述證候者。

71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禁忌】凡陰虛火旺,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禁用。

【注意事項】1.外感實證咳喘者慎用。

2.服藥期間飲食忌辛辣、生冷、油膩。

【用法與用量】每次5~15粒或每次2~6粒,每日3次;慢性腎功能不全:每次10粒或每次4粒,每日3次;8周為一療程。

【規格】每粒裝0.2g,每粒裝0.5g。

金水寶片(膠囊)【藥物組成】發酵蟲草菌粉(Cs-4)。

【功能與主治】補益肺腎,秘精益氣。用於肺腎兩虛,精氣不足,久咳虛喘,神疲乏力,不寐健忘,腰膝酸軟,月經不調,陽痿早泄;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肝硬化見上述證候者。

【臨床應用】1.咳嗽由肺腎兩虛,精氣不足所致。症見咳嗽無力,久咳不已,自汗,盜汗;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喘證由久病肺腎兩虛,精氣不足所致。症見久咳,虛喘,氣短,盜汗,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痰少或痰白而黏,舌淡嫩,苔白,脈弱;喘息型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3.陽痿、早泄由腎中精氣不足所致。症見腰膝酸軟,神疲畏寒,氣短,乏力,陽事不舉,早泄;性功能低下見上述證候者。

4.肺腎兩虛、精氣不足證症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胸悶,氣短,乏力,神疲,甚或肢體浮腫,夜尿頻數,脅肋脹痛,胸脘滿悶;慢性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外感實證咳喘者不宜使用。

2.服藥期間,飲食忌辛辣。

3.胃腸道不適患者建議飯後服用。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3次;用於慢性腎功能不全者,每次6粒,每日3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用於慢性腎功能不全者,每次8片,每日3次;或遵醫囑。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33g;片劑:每片重0.75g。

七、益氣養陰劑消渴丸【藥物組成】葛根、地黃、黃芪、天花粉、玉米須、南五味子、山藥、格列本脲。

【功能與主治】滋腎養陰,益氣生津。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消渴病,症見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體倦乏力,眠差,腰痛;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72第一章內科用藥【方解】本品是中西藥複方製劑,其中地黃甘寒,滋腎養陰,清熱生津,為君藥。輔以葛根、黃芪補脾升陽,資生化源,生津止渴,共為臣藥。佐以天花粉、南五味子、山藥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固斂陰津;玉米須利小便而泄熱,所含西藥成分格列本脲有降糖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滋腎養陰、益氣生津之功。

【臨床應用】消渴。因素體陰虛火盛,或過食肥甘厚味,或過用溫燥之品,或情誌鬱結化火,上、中、下三焦燥熱日久,耗氣傷陰,氣陰兩虛所致。症見多渴多飲,小便頻數,多食善饑,肢體消瘦,體倦無力,睡眠欠佳,腰膝酸痛;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不良反應】1.低血糖反應,其誘因為進餐延遲、劇烈體力活動,或藥物劑量過大,以及合用一些可增加低血糖發生的藥物。發生低血糖反應後,進食、飲糖水通常均可緩解。對肝腎功能不全,年老體弱者,若劑量偏大(對成年患者的一般劑量對年老體弱者即可能過量),則可引起嚴重低血糖。

2.偶見藥疹。

3.偶見輕度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

4.罕見脫發。

【禁忌】1.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2.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

3.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禁用。

4.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5.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嚴重燒傷、感染、嚴重外傷和重大手術者禁用。

6.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7.白細胞減少者禁用。

【注意事項】1.陰陽兩虛消渴者慎用。

2.服藥期間忌食肥甘、辛辣之品,控製飲食,注意合理的飲食結構;忌煙酒。

3.本品含格列本脲,嚴格按處方藥使用,並注意監測血糖。

4.服用本品時禁止加服磺酰脲類抗糖尿病藥。若合用其他類型口服抗糖尿病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5.用藥期間應定期測定血糖、尿糖、尿酮體、尿蛋白、肝腎功能和血象,並進行眼科檢查。

6.注意早期防治各種並發症,如糖尿病腦病、糖尿病心髒病、糖尿病腎病等,以防止病情的惡化。

【用法與用量】飯前用溫開水送服。每次5~10丸,每日2~3次;或遵醫囑。

【規格】每10丸重2.5g(含格列本脲2.5mg)。

參芪降糖膠囊(片、顆粒)【藥物組成】人參莖葉皂苷、黃芪、山藥、麥冬、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地黃、天花粉、茯苓、澤瀉。

73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健脾補腎。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消渴病,症見咽幹口燥,倦怠乏力,口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人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據現代藥理證明其提取物人參莖葉皂苷具有一定降糖作用;黃芪健脾益氣,升舉清陽,二藥同用,大補元氣,健脾升陽,生津止渴,共為君藥。山藥平補氣陰,健脾滋腎潤肺,固澀精微;麥冬養陰清熱,益胃生津,二藥合用,助參芪益氣陰,生津潤燥,共為臣藥。五味子益氣生津止渴,收斂固澀陰精;枸杞子滋補肝腎,養陰潤燥;覆盆子益精縮尿,固澀陰液,三藥同用,補斂合用,脾腎同調,佐助君藥益氣生津止渴,並可避免津液的滑脫;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天花粉清熱瀉火,養陰生津;茯苓健脾益氣;澤瀉瀉虛火,祛腎濁,使補而不滯,皆為佐藥。諸藥合用,氣陰兼養,補斂結合,補中有清,共奏益氣養陰、健脾補腎之效。

【臨床應用】消渴。多由稟賦虛弱,或過食肥甘厚味,或過用溫補食物,或情誌過極,陰虛燥熱,氣陰兩虛所致。症見口渴多飲,咽幹口燥,多食多尿,形體消瘦,倦怠乏力;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腎病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屬陰陽兩虛消渴者慎用;邪盛實熱者慎用,待實熱退後方可服用。

2.服藥期間忌食肥甘、辛辣食物,控製飲食,注意合理的飲食結構;忌煙酒。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3次;顆粒劑:每次1g,每日3次;片劑:每次3片,每日3次。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35g;片劑:每片重0.35g;顆粒劑:每袋裝3g。

津力達顆粒(口服液)【藥物組成】人參、黃精、蒼術(麩炒)、苦參、麥冬、地黃、製何首烏、山茱萸、茯苓、佩蘭、黃連、知母、淫羊藿(炙)、丹參、葛根、荔枝核、地骨皮。

【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健脾運津。用於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證,症見口渴多飲,消穀善饑,尿多,形體漸瘦,倦怠乏力,自汗盜汗,五心煩熱,便秘等。

【方解】方中人參益氣生津、補脾益肺,黃精健脾潤肺益腎、益氣養陰,共為君藥。以地黃、麥冬、地骨皮、知母滋陰清熱,葛根生津止渴,山茱萸補腎填精,培補先天之陰;蒼術健脾燥濕,苦參、黃連清熱燥濕,防止濕邪礙脾,熱盛傷陰,合為臣藥。佐以荔枝核理氣散結,丹參活血化瘀,淫羊藿溫補腎陽。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健脾運津之功。

【臨床應用】消渴。多由素體陰虛,肺胃燥熱,耗氣傷陰所致。症見口渴多飲,消穀易饑,尿多,形體漸瘦,倦怠乏力,自汗盜汗,五心煩熱,便秘;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孕婦慎用。

2.忌食肥甘厚味、油膩食物。

【用法與用量】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

【規格】顆粒劑:每袋裝9g;口服液:每支裝10mL。

74第一章內科用藥芪蛭降糖片(膠囊)【藥物組成】黃芪、生地黃、黃精、水蛭。

【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用於氣陰兩虛兼血瘀所致的消渴病,症見口渴多飲,多尿易饑,倦怠乏力,自汗盜汗,麵色晦黯,肢體麻木。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黃芪味甘微溫,補氣升陽,益氣生津,資生化源,為君藥。生地黃甘苦微寒,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輔助君藥增強益氣養陰之功,為臣藥。黃精甘平,滋腎潤肺,補脾益氣,佐助君藥三消並治;水蛭苦鹹性平,破血逐瘀,化濁通絡,共為佐藥。四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之效。

【臨床應用】消渴。多由素體虛弱,或過食肥甘厚味,或過用溫燥食物,或情誌鬱結化火,肺胃腎燥熱,津虧陰傷,陰傷及氣,血脈不暢所致。症見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多尿頻,氣短,體倦乏力,自汗盜汗,肢體麻木,麵色晦黯;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孕婦禁用。

2.有出血傾向者禁用。

【注意事項】1.屬陰陽兩虛消渴者慎用。

2.服藥期間忌食肥甘、辛辣食物,控製飲食,注意合理的飲食結構;忌煙酒。

【用法與用量】片劑:每次5片,每日3次;膠囊劑:每次5粒,每日3次。

【規格】片劑:每片重0.5g;膠囊劑:每粒裝0.5g。

人參固本口服液(丸)【藥物組成】人參、熟地黃、地黃、酒萸肉、山藥、麥冬、天冬、澤瀉、牡丹皮、茯苓。

【功能與主治】滋陰益氣,固本培元。用於陰虛氣弱,虛勞咳嗽,心悸氣短,骨蒸潮熱,腰酸耳鳴,遺精盜汗,大便幹燥。

【方解】方中人參大補元氣,補益肺氣,為君藥。熟地黃滋陰補腎,熟地黃養陰生津,酒萸肉溫補肝腎而納氣於腎,山藥益氣養陰而固澀,麥冬、天冬滋陰生津,能增加滋陰之功而潤燥,共為臣藥。澤瀉利濕泄熱而降腎濁,牡丹皮瀉相火,退虛熱,茯苓健脾,既助人參培補元氣,又防滋膩食物礙胃,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培補元氣、滋陰填精、製相火、退虛熱之效。

【臨床應用】1.肺癆肺之氣陰兩虛所致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心慌心悸,氣短乏力,潮熱盜汗,腰酸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肺結核見上述證候者。

2.遺精肺虛及腎,腎虛精關不固致夢遺滑泄,腰膝酸軟,遺精後加重,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注意事項】1.外感咳嗽慎服。

2.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

75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3.感冒病人不宜服用,高血壓患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丸劑:每次1丸,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規格】口服液:每支裝10mL;丸劑:每丸重9g;水蜜丸:每100粒重10g。

八、益氣複脈劑參鬆養心膠囊【藥物組成】人參、麥冬、南五味子、山茱萸、酸棗仁(炒)、桑寄生、丹參、赤芍、土鱉蟲、甘鬆、黃連、龍骨。

【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用於治療冠心病室性早搏屬氣陰兩虛,心絡瘀阻證。症見心悸不安,氣短乏力,動則加劇,胸部悶痛,失眠多夢,盜汗,神倦,懶言。

【方解】方中人參、麥冬、南五味子益氣養陰,為君藥。山茱萸、桑寄生、酸棗仁補腎益心、養血安神;丹參、赤芍、土鱉蟲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共為臣藥。佐以黃連清心安神,龍骨重鎮安神,甘鬆理氣開鬱。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1.心悸由氣陰兩虛,心絡瘀阻所致。症見心悸不安,氣短乏力,動則加劇,胸部悶痛,失眠多夢,盜汗,神倦,懶言,舌質黯或有瘀點,少苔,脈細弱或結代;冠心病室性早搏見上述證候者。

2.胸痹由氣陰兩虛,心絡瘀阻所致。症見胸悶不舒,陣發胸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頭暈眼花,神倦懶言,盜汗,舌質黯少苔或有瘀點,脈細弱;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孕婦禁用。

2.飲食忌生冷、辛辣、油膩,忌煙酒、濃茶。

【用法與用量】每次2~4粒,每日3次。

【規格】每粒裝0.4g。

生脈注射液【藥物組成】紅參、麥冬、五味子。

【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複脈固脫。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脫證,心悸,胸痹,症見心悸氣短,四肢厥冷,麵白汗出,脈微細;休克、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健運中氣,鼓舞清陽,生津止渴,為君藥。麥冬養陰生津,清心除煩,與人參合用,可使氣旺津生,脈氣得複,為臣藥。五味子斂肺寧心,止汗生津,為佐藥。三藥配合,製成注射液應用,效捷而力宏,共奏益氣養陰、複脈固脫之功。

【臨床應用】1.厥脫因氣陰兩虛而致。症見心悸,氣短,麵色無華或麵色潮紅,煩躁,口渴,小便短少,四肢76第一章內科用藥厥冷,大汗淋漓,舌紅少苔,脈細數或至數不勻;休克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因氣陰兩虛而致。症見心悸,怔忡,胸悶氣短,麵色不華或麵色潮紅,頭暈,自汗或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或至數不勻;病毒性心肌炎見上述證候者。

3.胸痹因氣陰兩虛而致。症見胸悶或心痛陣作心悸,氣短,頭暈,乏力,失眠,舌偏紅,脈細或結代;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不良反應】生脈注射液的不良反應以速發型過敏反應為主。主要為皮膚過敏反應,表現為瘙癢、皮疹及全身性蕁麻疹;其次是過敏性休克。尚可導致嚴重腹脹、角膜水腫、視物異常、低血壓、上行血管疼痛、急性肝損害、竇性停搏和藥物熱。本品不良反應在60歲以上人群中多發。

【禁忌】1.對本品或含有紅參、麥冬、五味子製劑及成分中所列輔料過敏或有嚴重不良反應病史者禁用。過敏體質者禁用。

2.新生兒、嬰幼兒禁用。

3.孕婦禁用。

4.對實證及暑熱等熱邪尚存者,咳而尚有表證未解者禁用。

【注意事項】1.嚴格掌握用法用量。按照藥品說明書推薦劑量、調配要求用藥,不得超劑量、高濃度、過快滴注或長期連續用藥,兒童及年老體弱者以每分20~40滴為宜,成年人以每分40~60滴為宜,兒童、老人應按年齡或體質情況酌情減量;不得使用靜脈推注的方法給藥。

2.嚴禁混合配伍,謹慎聯合用藥。本品應單獨使用,禁忌與其他藥品混合配伍使用。如需要聯合使用其他藥品時,應謹慎考慮與本品的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等問題。輸注本品前後,應用適量稀釋液對輸液管道進行衝洗,避免輸液前後兩種藥物在管道內混合,引起不良反應。

3.用藥前應仔細詢問患者情況、用藥史和過敏史。寒凝血瘀胸痹心痛者、非氣陰兩虛病患者不宜使用。對兒童、年老體弱者、高血壓患者、心肺嚴重疾患者、肝腎功能異常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本品的患者應慎重使用,加強臨床用藥監護。對有其他藥物過敏史者慎用。

4.加強用藥監護。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用藥反應,特別是在開始30分鍾內,若發現異常應立即停藥,采用積極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5.本品保存不當可能影響藥品質量。本品必須在滴注前新鮮配製(建議在配置後4小時內使用)。

用藥前、配製後及使用過程中應認真檢查本品及滴注液,發現藥液出現渾濁、沉澱、變色、結晶等藥物性狀改變以及瓶身有漏氣、裂紋等現象時,均不得使用。

6.本品有升壓反應,高血壓患者使用時須注意觀察血壓變化。

7.本品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及其製劑同時使用。

8.本品含有皂苷,搖動時產生泡沫是正常現象,不影響療效。

【用法與用量】肌內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次20~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後使用,或遵醫囑。

【規格】每支裝2mL,每支裝10mL,每支裝20mL。

77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穩心顆粒【藥物組成】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鬆。

【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用於氣陰兩虛,心脈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寧,氣短乏力,胸悶胸痛;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黃精性味甘平,養陰生津,補脾益氣,氣陰雙補,為君藥。黨參性平味甘,健脾益氣,氣旺津生,輔助君藥以為臣藥。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琥珀鎮驚安神,寧心止悸;甘鬆理氣止痛,醒脾健胃,以防補益之品滋膩礙胃,以上三藥共為佐藥。諸藥配合,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之功。

【臨床應用】心悸。因氣陰兩虛,心脈瘀阻,心神失養所致。症見心悸不寧,怔忡,短氣喘息,胸悶不舒,胸痛時作,神疲乏力,心煩少寐,舌暗有瘀點、瘀斑,脈虛或結代;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緩慢型心律失常禁用。

2.飲食忌生冷,忌煙酒、濃茶。

【注意事項】1.孕婦慎用。

2.本品含黨參,不宜與藜蘆同用。

【用法與用量】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3次;或遵醫囑。

【規格】每袋裝9g。

注射用益氣複脈(膠囊)【藥物組成】紅參、麥冬、五味子。

【功能與主治】益氣複脈,養陰生津。能改善冠狀動脈循環,降低心肌耗氧量。用於氣陰兩虧引起的心悸,氣短,脈微,自汗;冠心病、心絞痛和衰老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紅參大補元氣,複脈固脫,為君藥。麥冬養陰生津,清心除煩,為臣藥。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為佐藥。三藥為伍,共奏益氣複脈、養陰生津之功。

【臨床應用】1.胸痹由氣陰兩虛,心脈失養所致。症見胸悶不適,胸痛,乏力氣短,自汗;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由氣陰兩虛,心失所養,心神不寧所致。症見心悸,氣短,自汗,胸悶,脈結、促;冠心病、心律失常見上述證候者。

3.氣陰兩虛證由氣陰不足,心脈失養所致。症見心悸,胸悶,氣短,汗出較多;年老體衰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對本品或含有紅參、麥冬、五味子製劑及成分中所列輔料過敏或有嚴重不良反應病史者禁用。

2.過敏體質者禁用。

78第一章內科用藥【注意事項】注射劑應嚴格按照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規範使用。

【用法與用量】注射劑:靜脈滴注每日1次,每次8瓶,用250mL~5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稀釋後靜脈滴注,每分鍾約40滴;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2次。

【規格】注射劑:每瓶裝0.65g;膠囊劑:每粒裝0.37g。

第十節安神劑安神劑以安神藥為主組合而成,具有安神定誌功能,是用於治療神誌不安的中藥製劑。

神誌不安是一類精神病變的總稱,神誌不安常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煩躁驚狂等。心藏神、肝藏魂、腎藏誌,故此類證候主要責之於心、肝、腎三髒之陰陽偏盛偏衰,或其相互功能失調。其基本病機為外受驚恐,神誌不安;或鬱怒所傷,肝鬱化火,內擾心神;或思慮太過,暗耗陰血,心神失養。

臨床常見的病證有心悸、失眠、煩躁、驚狂、健忘、善怒等。神誌不安有虛實之分,火、痰、瘀之別,據此分為養心安神、益氣養血安神、清肝安神、補腎安神、重鎮安神五類。

安神劑適用於西醫學的神經衰弱、圍絕經期綜合征、老年輕度認知障礙、腦動脈硬化等,有口服液、片、膠囊、丸和顆粒幾種劑型,可辨證選用。

安神劑使用注意:①應嚴格區分病證虛實和火、痰、瘀屬性,辨證選藥;②重鎮安神劑多由金石類藥物組成,久用易傷胃氣,不宜久用;③含朱砂的安神藥有一定毒性,不可久服。

一、養心安神劑柏子養心丸(片)【藥物組成】炙黃芪、黨參、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製遠誌、醋五味子、肉桂、茯苓、半夏曲、朱砂、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補氣,養血,安神。用於心氣虛寒,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健忘。

【方解】方中炙黃芪補氣升陽,黨參益氣生血,二藥相合為君藥。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當歸合黃芪為補血要方,柏子仁養心血、安心神,共為臣藥。酸棗仁益肝養血安神,遠誌宣通心氣益智,五味子滋腎斂陰寧心,肉桂溫腎運營通脈,茯苓健脾安神,半夏曲和胃祛痰,朱砂鎮心定驚,以上藥物調攝心腎,健脾和胃,安定神誌,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配合,共奏補氣、養血、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1.心悸由心氣虛寒,心神失養所致。症見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健忘,神疲乏力,或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或代;心律失常、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2.不寐因心氣虛寒,心失溫養所致。症見少寐多夢,易醒難眠,心慌氣短,精神恍惚,自汗,肢冷,舌淡脈細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79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注意事項】1.保持精神舒暢,勞逸適度。

2.不宜飲用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品。

3.宜飯後服用。

4.本品含有朱砂,不可過量、久用;不可與溴化物、碘化物同服。

5.孕婦慎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片劑:每次3~4片,每日2次。

【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9g;片劑:片芯重0.3g。

天王補心丸(片)【藥物組成】熟地黃、天冬、麥冬、炒酸棗仁、柏子仁、當歸、黨參、五味子、茯苓、製遠誌、石菖蒲、玄參、丹參、朱砂、桔梗、甘草。

【功能與主治】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用於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幹燥。

【方解】本方重用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藥。天冬、麥冬滋陰清熱,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潤燥,共為臣藥。黨參補氣,五味子補氣養陰,寧心安神;茯苓、遠誌、石菖蒲寧心安神,交通心腎;玄參滋陰降火,以製虛火上炎;丹參活血祛瘀,涼血安神,補而不滯;朱砂鎮心安神,兼治其標,共為佐藥。桔梗載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使藥。綜合全方,共奏滋陰養血、補心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1.心悸因心腎陰虛,心失所養所致。症見心悸,氣短,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結代;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原發性高血壓及甲狀腺功能亢進見上述證候者。

2.不寐因陰虛血少,心神失養所致。症見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舌紅少苔,脈細數;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老年性記憶力減退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項】1.本品含有朱砂,不宜長期服用。

2.不宜飲用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品。

3.嚴重心律失常者,須急診觀察治療。

4.孕婦慎用。

5.服藥期間忌食辛辣腥物,虛寒病人不宜服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濃縮丸:每次8丸,每日3次;片劑:每次4~6片,每日2次。

【規格】丸劑:大蜜丸每丸重9g,濃縮丸每8丸相當於原藥材3g;片劑:每片重0.5g。

80第一章內科用藥棗仁安神膠囊(顆粒、口服液)【藥物組成】炒酸棗仁、醋五味子、丹參。

【功能與主治】養血安神。用於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心煩,頭暈;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酸棗仁補心血,養肝血,寧心安神,斂汗,為君藥。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腎寧心,斂汗,為臣藥。丹參養血活血,除煩安神,為佐藥。三藥相合,共奏養血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1.不寐由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所致。症見失眠多夢,健忘,氣短懶言,記憶力減退,頭暈,麵色少華,舌淡紅,苔薄,脈細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由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所致。症見心悸不寧,氣短懶言,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麵色少華,舌淡紅,苔薄,脈細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胃酸過多者慎用。由於消化不良所導致的睡眠差者忌用。

2.不宜服用咖啡、濃茶等興奮性飲品。

3.孕婦慎用。

【用法與用量】膠囊劑:每次5粒,每日1次,臨睡前服用;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5g,臨睡前服;口服液:每次10~20mL,每日1次,臨睡前服。

【規格】膠囊劑:每粒裝0.45g;顆粒劑:每袋裝5g;口服液:每支裝10mL。

二、益氣養血安神劑參芪五味子片(膠囊)【藥物組成】黃芪、黨參、南五味子、酸棗仁(炒)。

【功能與主治】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用於氣血不足,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多夢,健忘,乏力,心悸,氣短,自汗。

【方解】方中南五味子收斂心氣,益氣生津,寧心安神,為君藥。黃芪健脾益氣而生血;黨參補氣健脾,助君藥之力,為臣藥。酸棗仁養心陰,益肝血,寧心安神,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寧心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1.不寐由心脾兩虛所致。症見失眠多夢,健忘,倦怠,心慌易驚,食少納呆,氣短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弱;圍絕經期綜合征、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由心脾兩虛,心神失養所致。症見心悸不寧,氣短,動則汗出,少寐神疲,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弱;圍絕經期綜合征、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3.自汗、盜汗由氣血虛損所致。症見心悸氣短,動則氣喘易汗,少寐多夢,倦怠乏力,失眠健忘,舌質淡,苔薄白,脈弱;圍絕經期綜合征、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痰火擾心,瘀血阻絡之不寐、心悸者不宜服用。

81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2.失眠患者睡前不宜使用咖啡、濃茶等興奮性飲品。

3.保持心情舒暢,忌過度思慮、惱怒、抑鬱等不良情緒。

4.忌食油膩、不易消化食物。

5.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凡脾胃虛弱,嘔吐泄瀉,腹脹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

【用法與用量】片劑:每次3~5片,每日3次;膠囊劑:每次3~5粒,每日3次。

【規格】片劑:素片每片重0.25g;膠囊劑:每粒裝0.2g,每粒裝0.21g,每粒裝0.25g。

七葉神安片【藥物組成】三七葉總皂苷。

【功能與主治】益氣安神,活血止痛。用於心氣不足、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失眠,胸痛,胸悶。

【臨床應用】1.不寐由心氣不足,瘀血阻滯所致。症見入睡困難,多夢易醒,胸痛胸悶,倦怠乏力,舌質淡或淡黯,或有瘀斑、瘀點,脈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2.胸痹由心氣不足,瘀血阻滯而致。症見心胸隱痛,甚或刺痛,胸悶,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倦怠懶言,舌質淡或淡黯,或有瘀斑、瘀點,脈虛澀或結或代;冠心病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飲食宜清淡,忌煙、酒及辛辣、油膩。睡前不宜服用咖啡、濃茶等興奮性飲品。

2.服藥期間要保持樂觀情緒,切忌生氣惱怒。

3.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50~100mg,每日3次。飯後服或遵醫囑。

【規格】每片含三七葉總皂苷50mg,每片含三七葉總皂苷100mg。

三、清肝安神劑舒眠片(膠囊)【藥物組成】柴胡(酒炒)、白芍(炒)、酸棗仁(炒)、合歡花、僵蠶(炒)、蟬蛻、燈心草。

【功能與主治】疏肝解鬱,寧心安神。用於肝鬱傷神所致的失眠症,症見失眠多夢,精神抑鬱或急躁多怒,胸脅苦滿或胸膈不暢,口苦目眩,舌邊尖略紅,苔白或微黃,脈弦。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鬱,白芍養陰柔肝,二者一升一斂,條達肝氣,共為君藥。酸棗仁補肝寧心,安神定誌;合歡花疏肝解鬱,和血安神,為臣藥。僵蠶、蟬蛻清肝安神,寧心除煩,為佐藥。燈心草清上導下,引諸藥歸心,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鬱、寧心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不寐。因肝氣鬱結,心神暗傷,神不安寧所致。症見不易入睡,心煩多夢,精神抑鬱,急躁易怒,胸脅苦滿,目眩口苦。

【注意事項】1.對陰虛陽亢及痰瘀蘊阻的失眠忌用。

82第一章內科用藥2.服藥期間應調攝情誌,舒暢心情。

3.孕婦慎用。

4.避免精神刺激,忌酗酒、過度疲勞;睡前避免攝食過量,不參加導致過度興奮的活動等。

【用法與用量】片劑:晚飯後臨睡前口服,每次3片,每日2次;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2次,晚飯後、臨睡前各服用1次。

【規格】片劑:每片0.48g;膠囊劑:每粒裝0.4g。

四、補腎安神劑安神補腦片(膠囊、顆粒、口服液)【藥物組成】鹿茸、製何首烏、淫羊藿、幹薑、甘草、大棗、維生素B1。

【功能與主治】生精補髓,益氣養血,強腦安神。用於腎精不足、氣血兩虧所致的頭暈、乏力、健忘、失眠;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鹿茸填精補髓,製何首烏滋補肝腎,生精益血,共為君藥;淫羊藿溫陽益腎,補血生精,為臣藥;幹薑、甘草、大棗溫胃健脾,以補氣血生化之源,為佐藥;維生素B1營養神經。諸藥相合,共奏生精補髓、益氣養血、健腦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1.不寐由精血不足,氣血兩虧,心神失養所致。症見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健忘,頭暈,神疲乏力,納呆,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2.健忘由肝腎不足,精血虧虛,元神失養所致。症見健忘,頭暈,氣短乏力,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遺精滑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1.不宜服用咖啡、濃茶等興奮性飲品。

2.忌煙、酒及辛辣、油膩食物。

3.服藥期間要保持樂觀情緒,切忌生氣惱怒。

4.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5.服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肝功能。

【用法與用量】片劑:每次1片(每片0.31g),或每次3片(每片含0.11g),一日2次;膠囊劑:每次1粒,每日2次;顆粒劑: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

【規格】片劑:每片0.11g,每片0.31g;膠囊劑:每粒裝0.3g;顆粒劑:每袋裝2g;口服液:每支裝10mL(含維生素B15mg),每瓶裝100mL(含維生素B150mg)。

健腦補腎丸【藥物組成】紅參、鹿茸、狗鞭、肉桂、金牛草、炒牛蒡子、金櫻子、杜仲炭、川牛膝、金銀花、連翹、蟬蛻、山藥、製遠誌、炒酸棗仁、砂仁、當歸、煆龍骨、煆牡蠣、茯苓、炒白術、桂枝、甘草、豆蔻、酒白芍。

83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功能與主治】健腦補腎,益氣健脾,安神定誌。用於脾腎兩虛所致的健忘,失眠,頭暈目眩,耳鳴,心悸,腰膝酸軟,遺精;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紅參、鹿茸補腎填精,健腦益智,為君藥。杜仲、川牛膝、狗鞭、金櫻子、金牛草溫補腎陽,強筋健骨;山藥、茯苓、白術益氣健脾,共為臣藥。肉桂、桂枝溫經通脈;酸棗仁、遠誌安神定誌;煆龍骨、煆牡蠣澀精止遺,安神定誌;砂仁、豆蔻行氣健脾,使補而不滯;當歸、白芍滋養陰血,以防諸藥溫燥傷陰;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蟬蛻性寒涼,清透燥熱,可製全方溫燥之性,以上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溫而不燥,疏補兼施,共達健腦補腎、益氣健脾、安神定誌之功。

【禁忌】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1.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2.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外感或實熱內盛者不宜服用。

4.服本藥時不宜同時服用藜蘆、五靈脂、皂莢或其製劑;不宜喝茶和吃蘿卜,以免影響藥效。

【用法用量】用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每次15丸,每日2次。

【規格】薄膜衣丸:每15丸重1.85g;紅氧化鐵包衣丸:每15丸丸芯重1.7g。

甜夢口服液(膠囊)【藥物組成】刺五加、黃精、蠶蛾、桑椹、黨參、黃芪、砂仁、枸杞子、山楂、熟地黃、淫羊藿(製)、陳皮、茯苓、馬錢子(製)、法半夏、澤瀉、山藥。

【功能與主治】益氣補腎,健脾和胃,養心安神。用於治療頭暈耳鳴,視減聽衰,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腰膝酸軟,心慌氣短,中風後遺症。對腦功能減退,冠狀血管疾患,腦血管栓塞,脫發也有一定療效。

【方解】方中刺五加、黃精,健腦安神,為君藥。熟地、枸杞、桑椹滋補腎陰;淫羊藿、雄蠶蛾補腎陽;黨參、黃芪益氣固表,共為臣藥。半夏、陳皮、茯苓、山楂等健脾和胃,行氣解鬱,為佐藥。製馬錢子通經絡,為使藥。諸藥配伍共奏益氣補腎、健脾和胃、養心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1.頭暈耳鳴主要由肺、脾、肝、心、腎五髒腑功能失調所致。腎元虧損證耳鳴主要表現為耳鳴日久,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神經性耳鳴見上述證候者。

2.心脾兩虛型髒躁辨證以本虛為主,神誌失和類神誌病,心脾兩虛型髒躁。症見神誌恍惚,悲痛欲哭,言語錯亂,神疲乏力,心悸易驚,胸悶歎息,少寐多夢,食少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更年期綜合征見上述證候者。

3.梅核氣臨床以咽部有異物梗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為主要特征,心脾兩虛所致。症見咽部異物感,不思茶飲,口中無味,麵白神疲,夜寐不實,易驚醒等,舌質淡,苔白,脈細;喉異感症見上述證候者。

4.神經衰弱以精神活動減弱,易興奮,易疲憊,少寐或者多寐,煩躁不安,情緒不穩,自汗盜汗84第一章內科用藥等各種軀體不適症狀而無器質性病變的一係列自主症狀為主要特征;抑鬱症見上述證者。

5.多寐由脾氣虛弱證和腎陽虛衰證所致。患者不分場合表現為經常困乏思睡,出現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入睡,呼之可醒,醒後複睡,倦怠嗜睡,食後尤甚,乏力懶言,麵色萎黃;嗜睡症見上述證候者。

6.心脾兩虛性不寐由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致。症見頭蒙欲睡,睡而不實,多眠,易醒,醒後難以複寐,心悸,健忘,神疲健忘,口淡無味等;失眠多夢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運動員慎用。

【用法與用量】口服液:每次10~20mL,每日2次;膠囊:每次3~6粒,每日2次。

【規格】口服液:每支10mL;膠囊:每粒裝0.4g。

小兒黃龍顆粒【藥物組成】熟地黃、白芍、麥冬、知母、五味子、煆龍骨、煆牡蠣、黨參、石菖蒲、遠誌、桔梗。

【功能與主治】滋陰潛陽、安神定誌。用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中醫辨證屬陰虛陽亢證者,症見多動不寧,神思渙散,性急易怒,多言多語,盜汗,口幹咽燥,手足心熱等。

【方解】方中熟地黃、白芍滋補肝腎為君藥。麥冬、知母共助熟地黃、白芍養陰清熱為臣藥。龍骨、牡蠣、石菖蒲、遠誌、五味子等五味藥物合用,平肝潛陽,寧心安神;黨參益氣健脾,共為佐藥。

桔梗開宣肺氣,載諸藥力達於腦為使藥。

【臨床應用】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護不當導致髒腑功能失常,陰陽平衡失調。症見多動不寧,神思渙散,多言多語,性急易怒,盜汗,口幹咽燥,手足心熱,失眠多夢。

2.抽動症症見肢體震顫,經脈拘急,擠眉眨眼,搖頭聳肩,咽幹清嗓,兩顴潮紅,手足心熱,睡眠不安,大便幹結。

【用法與用量】溫開水衝服。6~9歲,每次1袋,每日2次;10~14歲,每次2袋,每日2次。

【規格】每袋裝5g。

五、重鎮安神劑朱砂安神丸(片)【藥物組成】朱砂、黃連、地黃、當歸、甘草。

【功能與主治】清心養血,鎮靜安神。用於胸中煩熱,心悸不寧,失眠多夢。

【方解】朱砂甘寒質重,入心經,可重鎮安神,清瀉心火,切中病機,為君藥。黃連苦寒,清心瀉火以除煩,為臣藥。地黃甘苦寒,滋陰清熱,當歸辛甘溫,補血養心。甘草調和諸藥,防朱砂、黃連苦寒重鎮礙胃。諸藥合用,共奏清心養血、鎮靜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1.不寐因心陰(血)不足,心火偏亢,心神不斂所致。症見不易入睡或多夢易醒,心煩神亂,心悸,舌紅,脈細數;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因心陰(血)不足,心火偏亢所致。症見心悸怔忡,煩躁,健忘,頭目眩暈,舌紅,脈細數者。

85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注意事項】1.本品含有朱砂,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

2.用於治療失眠時,睡前忌吸煙,喝酒、茶和咖啡。

3.孕婦慎用。

【用法與用量】丸劑:每次6克,每日1~2次;片劑:每次4~5片,每日2次。

【規格】丸劑:每袋裝6g;片劑:每片重0.46g。

第十一節止血劑止血劑適用於血溢脈外而出現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證。

出血證頗為複雜,病因有寒熱虛實之分,部位有上下內外之別,病勢有輕重緩急之異。故止血劑組方,除止血外,多與溫、清、消、補等法相伍。慢性出血,應著重治本,或標本兼顧。若出血兼有瘀滯者,止血又應適當配以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應用止血劑時,切勿一味止血,應在止血的基礎上,根據出血的病因加以治療。

止血製劑用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宮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肺結核咯血、支氣管擴張出血、外傷出血、痔瘡出血、人流後出血等。

止血劑使用注意:①使用時須辨別寒熱虛實、病機兼夾、輕重緩急,合理選用;②出血量多而急迫者,不宜單用中藥止血劑,應采取綜合急救措施。

槐角丸【藥物組成】槐角(炒)、地榆(炭)、防風、黃芩、當歸、枳殼(炒)。

【功能與主治】清腸疏風,涼血止血。用於血熱所致的腸風便血、痔瘡腫痛。

【方解】方中槐角專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切中病機,故為君藥。地榆(炭)涼血止血,防風疏風止血,共為臣藥。黃芩清熱燥濕,當歸養血活血,枳殼下氣寬腸,為佐藥。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腸疏風,風熱濕毒既清,便血自止,共奏清腸疏風、涼血止血之功。

【臨床應用】1.便血多因濕熱壅遏大腸,灼傷血絡而致的便血,先血後便,血色鮮紅,大便不暢,腹部脹痛,食少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消化性潰瘍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2.痔瘡多因風邪熱毒或濕熱壅遏大腸,灼傷血絡而致的便血,血色鮮紅,大便不暢,痔瘡腫痛。

【不良反應】部分患者服藥後可有輕度腹瀉。

【注意事項】1.虛寒性便血者慎用。

2.體弱年邁者慎服。

3.若痔瘡便血,腫痛嚴重和便血呈噴射狀者,應立即采取綜合急救措施。

86第一章內科用藥4.服藥期間飲食宜選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5.保持大便通暢。

【用法與用量】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獨一味丸(片、膠囊)【藥物組成】獨一味。

【功能與主治】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於多種外科手術後的刀口疼痛、出血,外傷骨折,筋骨扭傷,風濕痹痛以及崩漏、痛經、牙齦腫痛、出血。

【方解】獨一味味苦、性微寒,八腎經,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謂其“止血”。故本品可用於治療手術、外傷引起的疼痛出血,風寒瘀阻所引起的風濕疼痛,及瘀血閉阻經絡引起的經行腹痛。

【臨床應用】1.外傷出血多由外傷、手術所致。症見局部皮破肉綻,劇烈疼痛,出血;切割傷見上述證候者。

2.骨折筋傷多由外傷而致。症見傷處劇烈疼痛,肢體畸形,活動受限,腫疼痛,青紫斑塊;脫臼、骨折見上述證候者。

3.痹證多為外感風濕,閉阻經絡而致。症見關節痛,痛如針刺樣;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見上述證候者。

4.痛經多由血瘀閉阻經絡而致。症見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經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舌紫黯,脈沉弦。

【不良反應】1.消化係統:胃(脘)不適、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口幹等,有肝生化指標異常病例報告。

2.全身性反應:疼痛、水腫、乏力、潮紅、過敏反應等。

3.皮膚:皮疹、瘙癢等。

4.神經係統:頭暈、頭痛等。

5.心血管係統:心悸、胸悶等。

6.其他:有鼻衄、黑便、紫癜病例報告。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骨折、脫臼者宜手法複位後,再用藥物治療。

2.用藥後一旦出現潮紅、皮疹、瘙癢、心悸、胸悶、憋氣、血壓下降等可能與嚴重不良反應有關的症狀時,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3.飲食宜清淡,多選易消化食品。

【用法與用量】丸劑:每次3粒,每日3次;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3次;片劑:每次3片,每日3次。

87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規格】丸劑:每50丸重1.2g;膠囊劑:每粒裝0.3g;片劑:薄膜衣片(每片重0.26g),糖衣片(片芯重0.26g)。

致康膠囊【藥物組成】茜草、三七、大黃、黃連、海螵蛸、龍骨(煆)、白及、阿膠、龍血竭、珍珠、沒藥(製)、白芷、冰片。

【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生肌定痛。用於創傷性出血,崩漏、嘔血及便血。

【方解】方中茜草涼血止血,三七化瘀止血,共為君藥。大黃、黃連清熱涼血,為臣藥。海螵蛸、龍骨(煆)、白及收斂止血,阿膠補血止血,龍血竭活血散瘀,珍珠收斂生肌,沒藥(製)消腫生肌,白芷生肌止痛,冰片清熱止痛,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生肌定痛之功。

【臨床應用】出血。因熱灼血脈,瘀血阻絡,血不循經,溢於脈外所致。症見崩漏,嘔血,便血,外傷出血;各種出血性疾病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孕婦禁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2~4粒,每日3次;或遵醫囑。

【規格】每粒裝0.3g。

榆梔止血顆粒【藥物組成】地榆炭、墨旱蓮、炒梔子、綿馬貫眾、仙鶴草、炒槐花、拳參、大薊、炒側柏葉、棕櫚炭、牡丹皮、茜草、蒲黃炭、地黃、白芍、黃芩、當歸。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止血。用於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所致的月經量多且中醫辨證屬於血熱證者,可伴見口幹心煩,尿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等。

【方解】地榆炭涼血瀉熱,收斂止血;墨旱蓮為止血熱之要藥,二者為君藥。炒梔子、炒側柏葉、炒槐花、蒲黃炭均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輔助君藥清熱涼血,為臣藥。仙鶴草、拳參、大薊清熱止血;棕櫚炭澀而止血;牡丹皮活血行瘀止血;茜草涼血止血行血;地黃養陰生津,涼血止血;白芍柔肝斂陰;黃芩、貫眾直折其火,以上十味同為佐藥。當歸溫能散,味甘能緩,體潤能補,引諸藥以入衝任,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清熱、涼血、止血之效。

【臨床應用】血熱而致的月經失調和子宮異常出血,可伴見口幹心煩,尿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等;排卵性子宮異常出血和無排卵性子宮異常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每次10g,每日3次。經期服用,血止即停。

【規格】每袋裝10g。

88第一章內科用藥第十二節祛瘀劑祛瘀劑以活血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用於各種血瘀證。

血是營養人體的基本物質,依靠脾、肝、心和脈等的化生、儲備、推動和運行,完成周流不息、灌溉髒腑、營養百骸的生理作用。無論外感六淫和內傷髒腑,均可影響血的化生、儲備、推動、運行和營養過程,罹患血的病變。血瘀證成因不同,或氣滯引發血瘀,或因虛致瘀,或風痰瘀兼挾,故細分為益氣活血劑、行氣活血劑、養血活血劑、溫陽活血劑、滋陰活血劑、補腎活血劑、化瘀寬胸劑、化瘀通脈劑、活血消癥劑、祛瘀化痰劑十類。

祛瘀劑主要適用於西醫學的冠心病,心絞痛,缺血性中風恢複期,腦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痛經,偏頭痛等。

祛瘀劑以顆粒、膠囊、丸、片、口服液居多,部分注射液主要用於冠心病,心絞痛。

祛瘀劑使用注意:①須辨別寒熱虛實、病機兼夾、輕重緩急,合理選用;②破血劑藥力較猛,易傷正氣,不宜過服和久服;③活血、破血劑孕婦禁用。

一、益氣活血劑麝香保心丸【藥物組成】人工麝香、人參提取物、肉桂、蘇合香、蟾酥、人工牛黃、冰片。

【功能與主治】芳香溫通,益氣強心。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見心前區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絞痛、心肌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方解】方中麝香活血化瘀,開竅止痛,為君藥。人參補氣健脾,肉桂溫陽通脈,蟾酥開竅止痛,蘇合香芳香溫通,共為臣藥。人工牛黃開竅醒神,冰片開竅止痛,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芳香溫通、開竅止痛、益氣強心之功。

【臨床應用】胸痹。由氣滯血瘀,脈絡閉塞所致。症見胸痹,胸悶,心前區疼痛,痛處固定不移,舌質黯紅或紫,脈弦澀;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不良反應】本品舌下含服者偶有麻舌感,可致味覺障礙。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1.不宜與洋地黃類藥物同用。

2.心絞痛持續發作,服藥後不能緩解時應加用硝酸酯類藥物。如出現劇烈心絞痛、心肌梗死,應及時救治。

3.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忌食過飽,忌煙酒。

【用法與用量】每次1~2丸,每日3次;或症狀發作時服用。

【規格】每丸重22.5mg。

89常用中成藥第一章內科用藥通心絡膠囊【藥物組成】人參、水蛭、土鱉蟲、赤芍、乳香(製)、降香、全蠍、蜈蚣、檀香、冰片、蟬蛻、酸棗仁(炒)。

【功能與主治】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屬心氣虛乏、血瘀絡阻證。症見胸部憋悶、刺痛、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氣短乏力,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亦用於氣虛血瘀絡阻型中風病,症見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語不利。

【方解】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益氣以助血行,為君藥。水蛭、土鱉蟲、赤芍、乳香、降香活血破血,祛瘀通痹,共為臣藥。全蠍、蜈蚣通絡止痛,檀香行氣理氣、寬胸止痛,冰片通竅止痛,蟬蛻祛風止痛,酸棗仁養心安神,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行氣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1.胸痹因心氣不足,心血瘀阻,心脈失養所致。症見胸悶,心前區刺痛,心悸,氣短,乏力,自汗,脈細澀,舌淡色紫;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2.中風因氣虛血瘀,脈絡阻塞不通所致。症見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缺血性中風見上述證候者。

【禁忌】1.孕婦禁用。

2.月經期婦女及有出血傾向者禁用。

【注意事項】1.宜飯後服用。

2.在治療期間,心絞痛持續發作,應及時就診。

【用法與用量】每次2~4粒,每日3次;對輕度、中度心絞痛患者可每次2粒,每日3次;對較重度、重度患者以每次4粒,每日3次為優,心絞痛等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心電圖改善後,可改為每次2粒,每日3次。

【規格】每粒裝0.26g。

腦安片(膠囊、顆粒、滴丸)【藥物組成】川芎、當歸、紅花、人參、冰片。

【功能與主治】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用於腦血栓形成急性期,恢複期屬氣虛血瘀證候者,症見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偏身麻木,氣短乏力,口角流涎,手足腫脹,舌黯或有瘀斑,苔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