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英國人和美國人分別研製出“提特拉奇”空降坦克和M22“蟬”式空降坦克,並用於實戰。“鐵甲天兵”自天而降,開創了空降坦克作戰的新局麵。
二戰之後,蘇聯和美國對研製空降坦克都挺積極,成效顯著。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的第一階段作戰以及美軍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時第82空降師的作戰,都動用了大量的空降坦克,堪稱是現代戰爭中空降作戰的典範。空降坦克用於實戰,增大了戰役的突然性,增強了空降作戰的火力和突擊力,具有138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極大的威懾力。它可以瞬間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出敵不意,攻敵不備,攻其要害,等於在敵人的背後插上一把尖刀,能迅速打亂敵人的部署,往往對整個戰役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奠基性的BMD-1傘兵戰車在二戰結束至今的70多年裏,最重視發展空降坦克(傘兵戰車)的國家當屬蘇聯\/俄羅斯,先後研製出從BMD-1\/BMD-2\/BMD-3直到BMD-4共四代傘兵戰車。而美國僅在1965年研製成功M551“謝裏登”輕型空降坦克。這也難怪,蘇聯\/俄羅斯地域遼闊,又十分重視地麵作戰和裝甲車輛的發展,能快速投放的空降坦克(傘兵戰車)自然受到軍方的青睞。
二戰後蘇聯軍方最先發展的是ASU-57和ASU-85空降自行反坦克炮,曾用於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戰果。不過,這兩種空降戰車都是火力支援戰車,真正能實施突擊作戰的空降戰車是從BMD-1傘兵戰車開始的。
BMD是英文拚寫,對應的俄文拚寫БМД就是“傘兵戰車”的俄文縮寫。
BMD-1傘兵戰車於1970年研製成功,戰鬥全重為7.5噸,有3名乘員和4名載員。有了載員,便可以落地後下車作戰,發揮空降兵的作用。其主要武器是一門73毫米低膛壓滑膛炮,和蘇聯的BMP-1步兵戰車上的武器一樣,但BMD-1傘兵戰車的外廓尺寸比BMP-1步兵戰車要小得多。有人說BMD-1是BMP-1步兵戰車的縮小版,這話有一定道理。更絕的是,連BMD-1傘兵戰車上的乘載員也要秉承蘇聯\/俄羅斯T係列坦139坦克技術一百年克的一貫做法——選小個子坦克兵,以中亞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士兵為主,真是一款“車小人更小”的“袖珍型裝甲戰車”。
圖26-1“車小人更小”的BMD-1傘兵戰車及其乘載員BMD-1傘兵戰車用運輸機空運。用“安”-12運輸機可以空運2輛,用“伊爾”-76運輸機可以空運3輛,也可用米-6直升機空運。BMD-1傘兵戰車有一個“絕活”:用一套噴氣式傘降係統來降低降落速度。這套係統和我國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時采用的噴氣製動係統,原理上是一樣的,是利用噴氣反製動力來降低降落速度,使傘兵戰車平穩著陸。BMD-1傘兵戰車空投後,自身攜帶的幾個大型降落傘,包括主降落傘、穩定傘等會及時打開,使傘兵戰車平穩降落;當傘兵戰車下降到離地麵幾十米的高度時,噴氣製動係統自動開始工作,強大的製動力(約200千牛)能使傘兵戰車進一步降速,直至平穩落地。
BMD-1傘兵戰車還具有水上航行能力。也就是說,它是140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一款陸海空三棲裝甲戰車。
(3)BMD-2和BMD-3傘兵戰車1985年研製成功的BMD-2傘兵戰車,是BMD-1型的改進型。盡管它仍然采用BMD-1型的底盤,但是炮塔和武器換裝BMP-2步兵戰車的炮塔和火炮,有30毫米機關炮和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具有同敵方坦克作戰的能力,火力更強大。
但是,BMD-1\/BMD-2傘兵戰車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空投時要人、車分離。空投之後,要有一個“人找車”的過程,麻煩一點倒是小事,貽誤戰機就是大事了。
1990年研製成功的BMD-3傘兵戰車,是BMD-1\/2傘兵戰車的進一步改進型,戰鬥全重增加到13.2噸,乘員3人,載員4~5人,武器部分和BMD-2型相同。它的最大優點是人車可以同時空投。形象點說,就是空運時戰車在飛機的“肚子”裏,而人(乘載員)在戰車的“肚子”裏。空降落地後,簡單地褪去降落傘和托板後,便可以立即投入戰鬥。從技術上講,這要求有更多的主降落傘和更大製動力的噴氣製動係統,以保證落地時的撞擊力不會傷及乘載員。
盡管BMD-3傘兵戰車是1990年研製成功的,但是人車同時空投的試驗還是進行了上百次,直到1998年才取得了穩定的成功,中間還發生過參試人員嚴重受傷的慘劇,可見人車同時空投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
(4)更上一層樓的BMD-4傘兵戰車在BMD傘兵戰車家族中,最新型的是BMD-4傘兵戰車。
141坦克技術一百年它采用BMD-3傘兵戰車的底盤,再配上類似BMP-3步兵戰車的炮塔和火炮,使BMD-4傘兵戰車如虎添翼。
BMD-4傘兵戰車的戰鬥全重達到了14.6噸,乘載員為3+5人,主要武器是一門100毫米線膛炮,可發射殺傷爆破彈和炮射的AT-10反坦克導彈(即炮射導彈),另有一門30毫米機關炮,具有相當於BMP-3步兵戰車的強大火力。不用說,它也是可以人車同時空投的。
BMD-4傘兵戰車的傘具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大型傘具係統,要有10~12個大型的主降落傘,傘衣總麵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另一種是噴氣+傘降係統,這時隻要有一個超大型的主降落傘即可,還可以省去托板平台,傘兵戰車的降下速度可以高達25米\/秒,是多傘傘降係統降下速度的4倍,做到了“更快,更突然”。不過,它的可靠性隻有95%,還做不到百分之百,說明它還是有一定風險的,還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
圖26-2?BMD-4傘兵戰車車隊142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對於BMD-4傘兵戰車的問世,俄羅斯空降兵司令葉普圖霍維奇中將驕傲地說:“BMD-4傘兵戰車是獨一無二的,它的問世翻開了俄羅斯空降兵曆史新的一頁。”不過,由於軍費拮據,俄羅斯軍方采購的BMD-4傘兵戰車的數量目前還相當少。
我國幅員遼闊,對發展空降戰車(空降坦克)同樣相當重視。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代空降戰車在“和平使命”中俄聯合軍演中已經多次亮相,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143坦克技術一百年27.波蘭的PL-01“隱形坦克”在百年坦克發展史上,波蘭可是個小有名氣的國家。二戰前夕,就坦克的裝備數量而言,波蘭是世界上響當當的第六坦克大國,1939年,波蘭軍隊就擁有七八百輛坦克。
二戰過後,波蘭成為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的重要成員。
在坦克的研製上,由於有“蘇聯老大哥”這個大靠山,波蘭反而在坦克的研製上放慢了腳步,隻是特許生產T-72坦克和T-72坦克的改進型PT-91主戰坦克。
20世紀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華約散夥,波蘭自然也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不過,在隨後的二十多年間,波蘭很快轉向西方,親歐親美。世紀之交,波蘭先後加入北約和歐盟,成為北約“麵向東方的最前哨”。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波蘭軍隊不得不擁有一支較強大的陸軍;而自身研製坦克的深厚基礎,加上能充分借鑒東西方坦克技術的優點,使得波蘭軍方也有能力研製新型的坦克裝甲車輛。下麵介紹的PL-01坦克,便是波蘭國防控股公司和英國BAE係統公司聯合研製的成功範例。
PL-01坦克的全尺寸概念樣車於2013年9月初,在波蘭凱爾采市舉辦的防務展上展出,引起轟動。它那獨特的外形,每144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每令參觀者駐足。不過,PL-01坦克最吸引人們眼球的,是它號稱是“世界上第一種隱形坦克”。
(1)革命性的“隱形坦克”在這裏,我們先給“隱形坦克”打上個引號,因為世界上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光譜的隱形坦克。試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前麵“空無一物”,突然“咣當”一聲一頭撞到隱形坦克上,弄得頭破血流……以目前的技術這是不可能的。當前業界所說的隱形坦克,隻是紅外隱形或者雷達隱形罷了。也就是說,這種坦克在紅外熱像儀上或雷達上“看不見”或者嚴重變形,使敵方的紅外熱像儀或雷達發現不了,從而達到隱形的目的。
廣而言之,當前坦克裝甲車輛上廣泛應用的迷彩技術和煙幕彈等,也是一種“隱形”。前者是將坦克裝甲車輛“隱形”於周圍環境之中,後者是將坦克“隱形”於煙幕之中。更“土”的辦法,如在坦克上加偽裝網甚至插上一些樹枝等,也是一種“隱形”。
PL-01坦克之所以能在隱形坦克的發展上有突出的建樹,得益於合作夥伴英國BAE係統公司多年來在隱形坦克的研究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有了相當的技術儲備。其中,BAE公司最耀眼的傑作,便是研製出具有紅外隱身性能的“幽靈”(Ghost)裝甲車,其關鍵性的技術是采用了瑞典FMV公司研製的Adaptive自適應紅外隱身係統。英國BAE公司敏銳地洞察到這種技術在裝甲車輛及其他軍用裝備上應用的巨大潛力,便145坦克技術一百年果斷地購買了這項專利。
Adaptive自適應紅外隱身係統,由車載紅外探測子係統、車體四周的蜂窩狀模塊化裝甲板及其計算機控製係統、車體四周的紅外顯示子係統構成。這種由陶瓷材料製成的半導體裝甲板,可以由計算機控製迅速製冷或製熱,達到和周圍景物溫度相同的溫度,使裝甲車和周圍景物融為一體,這樣,紅外熱像儀便分辨不出哪是裝甲車,哪是周圍景物,從而達到隱身的目的。此外,PL-01坦克上有棱有角的車體和炮塔外形,特別是方形的炮管護套,更使人耳目一新。它既能起到火炮熱護套的作用,又和炮塔防盾製成一體,還不妨礙火炮身管後坐,更重要的是,它那方形的、厚厚的“熱護套”具有屏蔽和吸收火炮發射時火藥燃氣熱量以及使雷達反射波變形的作用,這是傳統熱護套所不具備的功能。這一切表明,PL-01坦克具有全麵的雷達波隱身能力和紅外隱身能力,所以PL-01坦克被稱為“世界上第一款有隱形功能的坦克”,也算夠格。
(2)PL-01坦克麵麵觀PL-01坦克的戰鬥全重為30噸,加上附加裝甲後,戰鬥全重達到了35噸。乘員為3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整車的外部尺寸明顯小於一般的主戰坦克,這也是業內某些人士稱它為輕型坦克或火力支援車的道理。
根據國外的資料,PL-01是以CV90步兵戰車為底盤設計的。瑞典的CV90步兵戰車是一款優秀的裝甲戰鬥車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生產商瑞典的赫格隆公司被英國BAE公司146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收購後,CV90便成為BAE公司旗下的拳頭產品。作為波蘭國防控股公司合作方的BAE公司選用CV90步兵戰車為PL-01坦克的底盤,便不足為怪了。不過,PL-01並不是全盤照搬CV90的設計,而是以CV90為基礎重新設計的,其外廓尺寸比CV90要稍大些。
從總體布置上看,和CV90步兵戰車一樣,PL-01坦克采用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總布置方案。車體前部,右側為動力艙,左側為駕駛員席,中間用隔熱隔音的裝甲隔板隔開。
車體的中部為碩大扁平的無人炮塔,炮塔的位置明顯偏後。車長和炮長位於炮塔下方的戰鬥室內,車長在左麵,炮長在右麵。車長和炮長采用遙控操縱射擊方式。
車體後部為隔艙化的彈藥艙,位置上比較安全。如不存放彈藥,這個空間可搭載4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這種情況下,那就是當作步兵戰車來使用了。車體最後部有一個上下開啟的尾門,用來供乘員上下車和補充彈藥。
在火力性能上,PL-01的最大特點是,設計之初在炮塔座圈的設計上就考慮到可以選擇120毫米火炮或者105毫米火炮,以適應不同用戶的軍事需求。其中,120毫米火炮為滑膛炮型,為波蘭陸軍的自用型號;105毫米火炮為線膛炮型,主要用於出口。兩種火炮均為低後坐力、高膛壓的緊湊型火炮,都可以發射相應口徑的北約製式彈藥,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等。PL-01的120毫米火炮型,還可以發射炮射導彈。
可以看出,波蘭方麵是充分吸收了東西方坦克的優點,做到了“東西合璧,兼收並蓄”。
147坦克技術一百年據信,比利時的CMI公司最有可能成為火炮的供應商。
120炮也好,105炮也好,都配有自動裝彈機。自動裝彈機的彈倉位於炮塔尾部,使炮彈處於相對安全的位置。炮彈的彈藥基數為45發,與火炮口徑無關。火炮身管上的近似方形的護套,既可以起到熱護套的作用,又是火炮隱形的重要措施,是識別PL-01坦克的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PL-01上的輔助武器包括:安裝在主炮左側的並列機槍,以及安裝在炮塔後上方的遙控武器站。前者為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為1?000~1?200發。遙控武器站的武器有多種選擇,可以選12.7毫米重機槍,攜彈750發;也可以選40毫米榴彈發射器,攜彈400發。
火控係統為穩像式,包括:炮長用雙穩式雙通道(白光、熱成像)瞄準鏡、車長用獨立穩定式雙通道周視瞄準鏡、敵我識別係統、激光測距儀、彈道計算機、控製麵板以及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屏等,具有全天候作戰、自動跟蹤和瞄準、導彈製導和敵我識別能力。此外,車長的周視瞄準鏡還具有獵-殲模式,必要時車長可超越射擊。
在機動性能上,PL-01坦克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一體化的動力-傳動裝置。這種一體化的動力-傳動裝置,和CV90步兵戰車上的基本相同,成為“動力包”的型式,整體安裝或拆卸僅需15分鍾即可完成。
不過,選用的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型號還沒有最後敲定。在動力裝置方麵,選用德國MTU公司產品的可能性較大。按波蘭軍方的想法,最終選定的動力裝置的最大功率當在900馬力148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以上。變速箱方麵,會選用美國阿裏遜公司的產品或德國倫克公司的產品。這兩家公司都是世界上傳動裝置製造商中的頂級廠家,有成熟的產品可供選擇。不管選擇哪家,都會是帶有液力變矩器的自動變速箱。
行動裝置上,基本上保留了CV90步兵戰車上的設計,公路最大速度為70千米\/時,越野最大速度為50千米\/時。水上航行時靠履帶劃水,最大航速可達到7千米\/時。利用潛渡裝置,最大潛深可達5米,這秉承了T係列坦克的一貫設計。
PL-01坦克還具有較好的空運性能,具有戰略機動性。
PL-01坦克的防護性能也十分出眾。除了整車的隱形化設計之外,在防護性方麵也作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考慮。車體和炮塔裝甲是有陶瓷-芳綸內層的複合裝甲,車體正麵的防護水平可以達到北約標準的5級標準,能抵禦30毫米穿甲彈的攻擊;車體側麵能抵禦14.5毫米穿甲彈的攻擊。車體內部裝有附加的防剝落襯層,可防止車體裝甲被擊穿後產生的破片對乘員的傷害。
在防地雷\/簡易爆炸裝置(IED)方麵,主要措施是加厚了底部裝甲,側麵附加裝甲的厚度也極大增加,再加上提高了車底距地高,有效地增強了防雷、防IED的能力。此外,強化了乘員座椅的防護性,即使底甲板被擊穿,乘員也不會受重傷。
PL-01坦克還裝上了BAE公司研製的主動防護係統,這套主動防護係統為硬殺傷、攔截彈型,可以有效地對付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導彈一類較低速的反坦克武器的攻擊。作為中型的裝甲戰鬥車輛,PL-01能達到這樣一種防護水平,還是很不容149坦克技術一百年易的。
PL-01坦克還處於研發的最後階段,最終定型時也許會有若幹變化,但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具有隱形性能的裝甲戰車,值得我們關注。
圖27-1?試驗中的波蘭PL-01坦克,注意車體側麵的“CONCEPT”字樣,說明它還是一種“概念試驗車”150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28.紅場閱兵式上的T-14“艦隊”坦克(1)從T-14坦克的命名談起2015年5月9日,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這場閱兵式規模空前,場麵宏大。
在機械方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T-34中型坦克和T-14主戰坦克。T-34坦克是當之無愧的二戰明星兵器,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而T-14主戰坦克則是首次亮相的俄羅斯即將裝備部隊的主戰坦克,更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讓我們從T-14坦克的命名談起。眾所周知,蘇聯\/俄羅斯的坦克是以字母“T”打頭的,是俄文“坦克”的縮寫,而“14”則表示裝備定型的年份為2014年。俄羅斯軍方將這種即將裝備部隊的重型兵器命名為APMATA,意思是“大艦隊、大機群、聯合艦隊”。按照意譯為先的翻譯原則,我們鄭重地將它譯為:T-14“艦隊”主戰坦克。巧合的是,英文和法文中,都有Armada一詞(都源於拉丁語),意思都是“大艦隊、(飛機、汽車等的)大隊”。國內多數媒體在介紹T-14主戰坦克時,用的是音譯的“阿瑪塔”坦克或“阿爾瑪塔”坦克,雖然也不算錯,但不夠規範。
151坦克技術一百年(2)無人遙控炮塔成最大亮點T-14“艦隊”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為48噸,乘員3人,看起來和當今的主流主戰坦克差別並不大。不過,筆者認為,T-14坦克的最大亮點是它那無人遙控炮塔。要知道,當今世界各國的主戰坦克,清一色的為單一旋轉炮塔,炮塔裏有3名乘員或2名乘員,他們是坦克戰鬥力的體現。盡管無人炮塔或頂置火炮式坦克的概念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提出,但沒有任何國家能把它變為現實,俄羅斯的T-14“艦隊”主戰坦克是頭一種。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
采用無人炮塔可以大幅度減小炮塔輪廓,降低中彈概率,減輕戰鬥全重,但優勢遠不止這些。無人炮塔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將坦克乘員布置在最安全的車體底部,實現真正的隔艙化布置,將乘員和彈藥艙、燃料艙分開布置。由於有隔艙化布置的內層裝甲的進一步保護,極大地提高了乘員的生存能力,即使外層主裝甲被擊穿,由於有內層裝甲“第二道防線”的保護,坦克乘員仍然不會受到傷害。
既然無人炮塔這樣好,那為什麼別的國家都沒做出來呢?
問題在於,要實現無人炮塔,在技術上還是有相當難度的,有兩個技術難點必須解決:一個是頂部觀察問題,另一個是火炮及炮塔的遙控操縱問題。就頂部觀察而言,傳統的主戰坦克就解決得很好,車長位於坦克的最高點,“站得高,看得遠”。而對於無人炮塔而言,車長、炮長和駕駛員一樣,都布置在車體內的乘員艙內,問題就來了:三名乘員向前觀察地形和道路沒152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問題,但車長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搜索全方位的敵人目標,並指揮炮長瞄準目標射擊,這時就要能觀察到火炮指向方向的目標及周圍場景。位於炮塔頂端的車長周視觀察瞄準鏡做到360°環形觀察沒問題,但其圖像要傳輸到車體內的車長和炮長處的顯示屏上才行。應該還是采用有線遙控方式傳遞目標圖像信息的,目標圖像電信號要通過炮塔旋轉連接器來傳遞。這裏麵還有一個訓練問題,車長和炮長在顯示屏上看到的圖像(可能不是3D的),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行。第二個問題,即火炮和炮塔的遙控操縱問題,似乎更難解決些,可能還是采取有線遙控方式而不是無線遙控方式,這樣遙控信號不易被幹擾。當然,遙控操縱就是實現“電鈕化”了,炮長像操縱坦克射擊模擬器那樣,操縱虛擬的方向機和高低機來精確瞄準目標並射擊。不難看出,實現火炮和炮塔的遙控操縱,前提有兩條:一條是必須能實現彈藥的自動裝填,道理不難理解;第二條是車長和炮長對火炮及炮塔的操控全麵實現自動化,難度自然相當大。這裏麵還有一個“冗餘設計”問題,即一旦自動操控係統出現了故障,車長和炮長可以手動操縱炮塔和火炮(和當今的主戰坦克一樣)。從T-14坦克炮塔的寬度和高度並不算小這一點可以認為,俄羅斯的坦克設計師們已經做了這方麵的考慮。
“艦隊”主戰坦克火力方麵的亮點還有不少,如首次在主戰坦克上裝上了雷達即是突出的一點。據稱,這種雷達為有源主動相控陣雷達,和俄羅斯T-50第五代戰機上的雷達相類似。
有了雷達,可以同時監控40個地麵運動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153坦克技術一百年具有迅速攻擊地麵目標和中低空直升機的能力。雷達的另一個用途是構成主動防護係統的探測環節。
據稱,T-14坦克的火炮為2A46M-5型125毫米滑膛炮,為著名的2A46M型滑膛炮的改進型,通過身管和彈藥的改進,使其穿甲彈的炮口動能比北約的120炮提高了20%,射擊精度也提高了15%~20%。T-14坦克的火炮可以發射殺傷爆破彈、次口徑穿甲彈、破甲彈以及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等,具有與敵坦克和武裝直升機作戰的能力。
T-14“艦隊”坦克的車長指揮塔上的7.62毫米機槍也是遙控操縱射擊的,這使它非常適合城市作戰。
(3)動力裝置的革新T-14“艦隊”坦克的推進係統的最大亮點是采用了X型渦輪增壓柴油機。要知道,70多年來,蘇聯\/俄羅斯的坦克柴油機一直是V2柴油機一統天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挖潛改造,V2柴油機這個“老兵”一直青春煥發、服役至今。但是,挖潛總有挖盡的時候,從V2到X型就是一個重大的轉型。T-14坦克上的動力裝置為A85-3A型X型、12缸的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為1?500馬力(1103千瓦),用到T-14坦克上調低到1?200馬力(883千瓦),這說明這款動力裝置還有足夠的動力儲備。這款發動機的亮點是體積緊湊、發展潛力大,使用壽命長,據說使用壽命高達2?000摩托小時!
還要說明一點的是,外刊報道稱“阿瑪塔”可以跑到50英裏\/時(約合80千米\/時)。其實,這倒算不了什麼,打起仗來,154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坦克也不是能跑得越快越好,越野速度和通過性更重要。從照片上看,T-14“艦隊”坦克的車底距地高較高,這對越野過障礙等很有利。
從外觀上看,T-14“艦隊”主戰坦克每側有7個負重輪(識別特征之一),而之前的蘇聯\/俄羅斯的主戰坦克一般為每側6個負重輪。這可以解讀為車體適當加長,乘員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並為部件的擴充留有適當的餘地。
(4)防護係統的亮點從防護性能上看,T-14坦克也是亮點多多,複合裝甲、爆炸反應式裝甲、附加裝甲、主動防護係統一應俱全。不過,最主要的亮點是:帶有小型雷達的主動防護係統和乘員的隔艙化布置。據稱,這種主動防護係統稱為“阿富汗尼特”主動防護係統,屬於硬殺傷型主動防護係統,以攔截彈對抗來襲彈,這種“針尖對麥芒”式的對抗,難度自然相當大。而主動防護係統中的毫米波相控陣雷達,則是準確探測來襲彈並精確定位的關鍵。這套主動防護係統能攔截速度相對較低的反坦克導彈自不必說,據說還能攔截飛行速度高達1?700米\/秒的高速次口徑穿甲彈,那就更神了。
(5)第四代坦克的先驅讀者朋友可能感興趣的是,T-14“艦隊”主戰坦克到底算是第幾代坦克呢?對此,筆者大膽地認為,T-14主戰坦克應當算是二戰後的第四代坦克的先驅,或者說已經具有第四代坦155坦克技術一百年克的雛形。對於這一點,有如下幾方麵的理由。
第一,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起,在出現了“豹”2坦克和M1坦克之後,盡管各國研製出十多種主戰坦克,但總體性能上差別並不大,給人以“殊途同歸”的印象。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國研製的新型主戰坦克寥若晨星,給人以主戰坦克技術停滯不前的感覺。一方麵這和國際大環境有關,同時,各國的坦克設計師們也在暗中靜悄悄地進行基礎研究,大搞技術儲備,準備在適當的時候來個突然爆發。俄羅斯T-14“艦隊”坦克的出現,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第二,判斷一種坦克是否具有劃時代的特征,自然要從多方麵去看。應當說,關於第四代坦克,並沒有一個得到普遍承認的定義。一般認為,第四代坦克是指在總體結構上具有重大突破,在各項性能上有大幅度提高的未來坦克。按照這一標準來衡量,T-14“艦隊”主戰坦克的無人遙控炮塔結構是一項重大的結構變化;而真正意義上的隔艙化布置,極大地提高了乘員的生存力;小型雷達和硬殺傷性主動防護係統的采用,也具有首創性。就憑這幾條,說T-14坦克是第四代坦克的先驅,也算基本夠格。
第三,T-14坦克在作戰用途上有重大突破。按照俄羅斯軍事專家的說法,T-14坦克“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坦克,而是陸軍通用突擊戰車,是包括了戰術導彈係統、防空係統、軍事偵察和目標指示的多用途坦克”。
第四,自第三代坦克問世以來已經有30多年的光景,其間各國研製的坦克並沒有重大突破。坦克技術發展遲緩,自然有156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但是,光靠對第三代坦克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坦克的性能,畢竟有一定的限度,是研製二戰後第四代坦克的時候了。波蘭和英國BAE公司合作研製的PL-01隱形坦克算是這方麵的一次嚐試,而T-14坦克在許多方麵都超過了PL-01坦克。筆者認為,研製第四代坦克的號角已經吹響!
圖28-1?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的T-14“艦隊”主戰坦克圖28-2?T-14“艦隊”主戰坦克的剖視圖157坦克技術一百年29.中國坦克,世界三甲在舊中國,工業和科技落後,積貧積弱,不要說坦克工業,連汽車工業也沒有,街上跑的汽車是“萬國造”。同樣,盡管中國軍隊早在1929年就組建了戰車隊,但是,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軍隊中的坦克有美國造的、英國造的、法國造的、日本造的,簡直成了各國坦克的“博物館”。
(1)第一輛國產坦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開始了蓬勃的基本建設。為加強國防建設,早在1952年,有關部門就提出了興建坦克製造廠和坦克發動機製造廠的規劃方案。1953年5月,有關部門就開始了籌備建廠的準備工作。坦克製造廠從1955年4月破土動工到1959年基本建成,僅用了4年多一點的時間,顯示出解放了的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衝天幹勁。
1958年9月,位於我國北方的坦克製造廠全部完成廠房建設、設備安裝、圖紙繪製和工卡量具設計,經過培訓的上萬名技術工人和技術人員開始了第一輛中國製造的坦克的試製和加工工作。在邊建設、邊試製、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許多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將行李搬到車間,日夜奮戰。裝甲兵司158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令員許光達大將親臨現場向駐廠軍代表發出了戰鬥號令:“你們的任務就是要和工廠擰成一股繩,集中力量來搞自己的坦克。”經過一個多月的突擊奮戰,坦克製造廠終於於11月5日組裝出第一輛中型坦克。由於這輛坦克的許多部件來自蘇聯,所以這輛坦克被稱為“中蘇友誼車”。1958年12月25日,坦克製造廠又生產出大部分零部件由國內生產的中型坦克,它便是中國試製成功的第一輛坦克。這一成就,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曆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它被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中型坦克。
1959年10月1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閱兵式上,當首批生產的33輛嶄新的59式中型坦克列隊隆隆駛過天安門廣場時,觀禮台上,金水橋下,掌聲雷動,歡聲如潮,觀禮的人們對威武的國產坦克感到無比自豪。
59式中型坦克,盡管是仿製蘇聯T-54A中型坦克的產品,但是,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都立足於國內生產,體現了中國人民自立自強的偉大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59式中型坦克用的無鎳新鋼種的研製工作,堪稱我國在坦克基礎研究上的一大突破。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還沒有發現金川等大型鎳礦床。由於西方國家的禁運,加上國際局勢的變化,中國從國外進口鎳的渠道中斷,而坦克上需要大量的高鎳合金鋼作為裝甲鋼,一時間,剛剛建立的坦克工業麵臨停產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軍方、工廠方和冶金部門共同成立了三結合小組,群策群力,協作攻關,張銳生、韓雪海等專家和三結合小組內的技術人員、工人師傅一道,159坦克技術一百年圖29-1?越野行駛中的59式中型坦克參考多年來廣泛搜集的國內外各種裝甲鋼的有限的資料,創造性地提出了無鎳新鋼種的成分方案。經過上百次反複調整和試驗,終於於1960年4月9日煉出了第一爐無鎳新鋼種,經打靶試驗取得了成功,滿足了坦克工業的急需。新研製的兩種無鎳新鋼種獲得了1963年的國家發明獎,這是自力更生精神的勝利,也是大協作精神的一曲凱歌。
在59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我國又於1962年和1963年先後獨立研製成功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和63式裝甲輸送車,標誌著我國的坦克裝甲車輛已經進入獨立自主的研製階段,我軍裝甲兵的武器裝備已向國產化、係列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59160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式中型坦克和62式輕型坦克參加了這次核試驗,經受了煉獄般的嚴酷考驗。1965年1月5日,我軍裝甲兵成立了核效應試驗車隊,為了保密,對外稱“一大隊”。1965年5月14日在我國進行的第二次核試驗中,有14輛國產坦克裝甲車輛參加了核效應試驗。其中,有4輛59式中型坦克在原子彈爆炸閃光後4秒鍾開始向爆心衝擊,分別在預定時間內到達爆心投影點,實現了我軍坦克分隊第一次通過原子彈爆心投影點的壯舉。
(2)我國的第二代坦克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坦克工業和裝甲兵武器裝備的研製工作遭遇到嚴重的挫折。由於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廣大工人和各業務部門的努力,減少了許多損失,使坦克研製工作在困難條件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這一期間,我國研製的坦克隻有69式中型坦克。由於研製時間過長,使得其本來比較先進的性能,在飛速發展的新技術麵前顯得遜色了。因此,69式坦克雖然定了型,但隻有少量生產和裝備部隊。
進入20世紀70年代,許多軍事強國已經開始研製二戰後的第三代坦克,主戰坦克已經居於主導地位。由於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和世界上先進國家在坦克技術上的差距拉大了。改革開放以後,必須奮起直追,迎頭趕上,才能縮小差距,趕上世界發達國家坦克發展的先進水平。1986年1月25日定型的79式中型坦克和1988年定型的80式主戰坦克,盡管在戰技性能上比起59式坦克上了一個大台階,但是和先進國161坦克技術一百年家的主戰坦克相比,仍然有15~20年的差距。
(3)我國的第三代坦克近二三十年來,可以說是我國坦克發展的又一個最好的時期。一方麵,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培養出一大批坦克研發技術人才,有了相當數量的技術儲備;另一方麵,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冷戰結束,使得世界上各主要國家的坦克發展明顯放緩。美國和德國等坦克大國,從1980年起至今,再沒有研製出全新的主戰坦克,有的隻是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豹”2主戰坦克的改進型。這一態勢,使我們贏得了難得的急起直追的寶貴時間。
我國的坦克研發隊伍臥薪嚐膽,刻苦攻關,瞄準世界坦克技術的先進水平,精雕細刻地打造我國的第三代坦克。
我國研製的國產坦克,從第二代坦克到第三代坦克,一個重大的變化是,從仿製、模仿蘇聯的T係列坦克,到同時吸收東西方坦克的優點,兼收並蓄,為我所用,研製出具有我國特色的全新的主戰坦克。這一變化的具體標誌,便是99式主戰坦克的誕生。
99式主戰坦克是1999年研製成功的,在當年的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99式主戰坦克方隊隆隆駛過天安門廣場,壯我國威、軍威,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
99式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為51噸,乘員為3人,采用125毫米高膛壓滑膛炮,發射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在2?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85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火控162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係統為帶有獵-殲係統的穩像式火控係統,命中精度極高,還可以發射炮射導彈。動力裝置為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為1?200馬力(882千瓦),公路最大速度達67千米\/時。車體和炮塔的主要部位采用複合裝甲,防護能力相當強。改進型的99A\/99A2式主戰坦克,進一步增強了防護性,並增大了發動機的功率。盡管99係列主戰坦克和西方國家最新型的M1A2SEP主戰坦克和“豹”2A7主戰坦克相比,在某些方麵還有一定差距,但是99式主戰坦克在總體上已經躋身於世界先進主戰坦克的行列。
圖29-2?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99式主戰坦克方隊的雄姿163坦克技術一百年(4)世界三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坦克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曆了一個不平凡的發展曆程。如今,我國已經躋身於世界坦克大國的行列。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軍隊裝備的各型坦克的數量便超過了一萬輛,成為僅次於當時的蘇聯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坦克大國。進入新世紀以來,更是研製出99係列新型主戰坦克,在坦克的質量和數量上,都無愧於我國作為新興大國的國際地位。
隨著國際局勢和軍事鬥爭樣式的變化,囿於軍費開支的限製,美國和俄羅斯等軍事大國紛紛削減現裝備主戰坦克的數量。據國外一家有影響力的軍事媒體的資料,2014年世界各國現裝備的主戰坦克的數量依次為:中國(大陸),6?840輛,居世界第一位;居於第2~10位的國家分別是:敘利亞、朝鮮、印度、美國(2785輛)、俄羅斯(2750輛)、韓國、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對於外刊的資料,我們隻能作為參考。我們當然不會因為我國成為裝備數量上的“世界第一坦克大國”而沾沾自喜,須知,美國和俄羅斯不過是現役坦克的數量在大幅度減少罷了,這兩個軍事大國的許多先進的主戰坦克被封存起來保存,一旦戰事有需要,便會立馬拿出來使用。
我國幅員遼闊,守土戍邊、抗擊外來侵略者、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任務極其繁重,保持相當規模的坦克裝甲部隊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中國坦克不僅裝備了中國軍隊,更打入了國際軍貿市場,出口到世界上許多國家。中國坦克,已經走向世界!
164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30.“另類”坦克你聽說過隻有1條履帶的坦克嗎?你聽說過有4條履帶的坦克嗎?你聽說過“光有骨頭沒有肉”的骨架式坦克嗎?你聽說過飛行坦克嗎?你聽說過重達150噸、有22名乘員的“超級坦克”嗎?你聽說過隻有1噸多重、隻有1名乘員的“單人坦克”嗎?你聽說過“蒸汽坦克”嗎?你見過既能用履帶行駛也能用車輪行駛的坦克嗎?你見過像“公共汽車大通套”一樣有鉸接式車體的坦克嗎?
這些千奇百怪、形態各異的“另類”坦克,盡管多數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但是,它們同樣在百年坦克發展史上留下了不滅的足跡。其中的一些坦克,不乏“智慧的閃光點”。它們是百年坦克“百花園”裏的一朵朵“奇葩”。
今天我們來介紹這些坦克,不是為了獵奇,而是想說明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正是這些“另類”坦克的實踐和探索,才凸顯出當今的主戰坦克的一般性,使其成為殊途同歸、百川歸大海的必然產物。讓我們來一睹這些“另類”坦克的“尊容”。
165坦克技術一百年(1)單履帶式戰車俄國人說世界上第一輛坦克是俄國裏吉斯基製造廠1914年8月製成的“越野汽車”坦克,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世界公認。不過,俄國人在坦克誕生的早期,製成了一輛“越野汽車”坦克,應該是一個事實,有照片為證。
“越野汽車”(Вездеход)的全重約4噸,乘員2人,在一個旋轉機槍塔上裝1~2挺7.62毫米重機槍(樣車上未裝),最大速度達25千米\/時。它的最大特點是,僅有一條履帶,像壓路圖30-1?試驗性的俄國“越野汽車”坦克166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機一樣,堪稱一絕。由於單位地麵壓力較低,在冰雪地上行駛是它的強項。不過,它的轉向性能“相當糟糕”,成為它最終未能批量生產的原因。
(2)德國K式超重型坦克德國早期研製的K式超重型坦克,可以說是二戰時期德國研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的“大師兄”,1917年由德國工程師沃克曼設計,1919年初製成樣車。它的全重高達150噸,和“鼠”式的188噸相差無幾,而個頭卻大得出奇,車長13米,車寬6米,像一個大型的“活動堡壘”。乘員人數為22人,比號稱“世界上乘員人數最多的坦克”A7V坦克(18人)還要多。
主要武器是4門77毫米加農炮,安裝在兩側的炮座上。K式超重型坦克的最大速度僅為7.5千米\/時,最大行程僅為25千米。
機動性極差,是它的致命弱點。僅僅製成的兩輛樣車,在德國戰敗後被盟軍裁軍委員會銷毀。
圖30-2?德國K式超重型坦克的外觀167坦克技術一百年(3)美國的“骨架坦克”它以英國的Ⅱ型過頂履帶式坦克為底盤,由美國帕伊歐尼亞拖拉機公司於1918年製成,僅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為降低車重,它“光有骨頭沒有肉”,隻在中央的操縱室四周加裝了裝甲。這輛坦克的全重隻有8噸,乘員2人,裝一挺7.62毫米機槍。最大速度達到了12.8千米\/時。這輛珍貴的坦克現保存在美國阿伯丁試驗場的坦克博物館中。它的積極意義在於,在坦克誕生的早期,設計師們就已經認識到裝甲的兩重性:裝甲既能提供堅強的防護力,又使車重增加而成為負擔。世界上再也沒有見過這樣“露骨”的坦克。火力太弱,也是它的一個缺點。
圖30-3?美國的“骨架坦克”(4)美國的“蒸汽坦克”蒸汽坦克(SteamTank),更確切地說應該叫做“以蒸汽機168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為動力的坦克”。它的全重為50噸,乘員8人,動力裝置為兩台兩缸蒸汽機,最大功率為500馬力。最大速度為6.4千米\/時。它的主要武器為噴火器,最大噴火距離為27.4米。它應該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噴火坦克”。蒸汽加噴火,二者之間有一定聯係,即利用高壓蒸汽使燃料噴射出去,經電點火後形成噴火。這也是一個創新。不過,它的最大缺點是蒸汽機太笨重,熱效率較低,故僅在1918年製成一輛樣車。
(5)美國T1單人坦克T1坦克於1918年製成樣車,全重為1.36噸,隻有一名乘員,車長僅為2.62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瓏的“袖珍坦克”。車體前部裝一挺7.62毫米機槍,駕駛員兼機槍手。坦克的最大速度達31千米\/時。
顯然,設計者的著眼點是強調坦克的快速機動性。不過,火力和裝甲防護太弱,使它難成氣候。它的積極意義在於,在坦克誕生的早期,便已經有人重視坦克的快速機動性和減少坦圖30-4?美國T1單人坦克169坦克技術一百年克乘員問題。
(6)美國克裏斯蒂的“飛行坦克”使坦克這個“鐵烏龜”能夠飛起來,一直是某些坦克設計師的一個夢想。而美國的J.克裏斯蒂便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克裏斯蒂的“飛行坦克”於1936年製成。它的戰鬥全重隻有5噸,乘員2人,主要武器是一門37毫米火炮,動力裝置為750馬力的航空汽油機,單位功率高達150馬力\/噸!再加上翼展相當大,這就為“飛行坦克”提供了足夠的升力。為了減輕重量,采用了鋁合金裝甲。這種“飛行坦克”隻製成一輛,後賣給了蘇聯。
嚴格地講,它隻能算是“滑翔坦克”,在空中飛行一段距離問題不大,用它來表演或“作秀”會贏得一片掌聲,但是,用它真刀真槍地在地麵上打一仗,勝算能有幾何?
克裏斯蒂還設計出輪-履合一的坦克,既能用履帶行駛,圖30-5?美國克裏斯蒂的“飛行坦克”170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也能用車輪行駛,詳見本書“10.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克裏斯蒂’中型坦克”。
(7)像車又像船的“特二式內火艇”二戰期間,日本軍方研製了一種像車又像船的“特二式內火艇”,實際上就是一種水陸坦克。不過,由於歸日本海軍管轄和使用,所以叫做“特二式內火艇”。
它的戰鬥全重為9.15噸,乘員為5人,主要武器是一門37毫米坦克炮。它的最大特點是“三段式結構”,由前浮箱、本體、後浮箱三大部分組成。陸上行駛時,卸掉前浮箱和後浮箱,這時它就是一輛輕型坦克;水上航行時,要將前浮箱和後浮箱掛上,這時它更像一艘船。這在一般的水陸坦克上是很少見的。
(8)德國的潛水坦克二戰期間,德軍為了進攻英國,製定了極其秘密的“海獅”計劃。為了實施“海獅”計劃,德軍特意研製了極為特殊的、能秘密偷渡英吉利海峽的Ⅲ型潛水坦克。一般的坦克裝上通氣筒之後,可以潛渡5米水深,而英吉利海峽,即使是靠近岸邊處也有10~15米的水深。為此,德國人采用了柔性軟管通氣筒加上浮子的辦法,製成了Ⅲ型潛水坦克。當然,它還要解決密封難度增加等一係列難題。
Ⅲ型潛水坦克的潛水試驗還是成功的。不過,由於“海獅”計劃最終泡湯,這種獨一無二的深潛坦克也就成了“曇花一現”的“另類”坦克。
171坦克技術一百年圖30-6?德國Ⅲ型深潛坦克(9)四履帶式坦克世界上知名的四履帶式坦克有蘇聯的“279項目”坦克和美國的T28重型坦克。
圖30-7?美國T-28四履帶式重型坦克172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四履帶式坦克,可以說是核戰爭條件下的產物,其目的是通過采用四條履帶,最大限度地降低坦克的單位壓力,提高坦克的通過性;同時,寬大的接地麵積,可以防止在核爆炸的條件下坦克被衝擊波的巨大氣浪掀翻。不過,四履帶式坦克的先天不足是結構複雜,履帶轉向困難,使用不便,保養困難,等等。由於存在這些不足,四履帶式坦克也僅僅是“曇花一現”而已,最終隻能進入戰車博物館。
(10)瑞典UDESXX-20鉸接式坦克瑞典人在兵器設計上,往往極富想象力。在坦克設計方麵,除了獨樹一幟的無炮塔的S坦克之外,在20世紀80年代,瑞典人還設計了一種更加“另類”的鉸接式坦克,它就是UDESXX-20鉸接式坦克。這種鉸接式坦克,有前後兩個車體:圖30-8?瑞典的鉸接式坦克173坦克技術一百年前車體重約15噸,裝一門120毫米滑膛炮,有3名乘員;後車體重約10噸,裝彈藥。它的最大優點是,單位壓力極低,非常適合瑞典的地形(多沼澤地和冰雪地),通行能力極強。不過,結構複雜,戰鬥情況下使用不便,使它最終未能定型生產。
除了上麵介紹的10種“另類”坦克外,本書前麵介紹過的瑞典的S坦克、多炮塔式坦克、赫伯特將軍的“馬戲團”中的“鋼鐵家什”等,又何嚐不是“另類”坦克?正是有了這些“另類”坦克的探索和陪襯,才使得二戰後至今的中型坦克和主戰坦克,成為坦克大家族中“眾望所歸”的主力坦克。
174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31.生產數量超過一萬輛的坦克在世界百年坦克發展史上,到底有哪些坦克和裝甲戰車的生產數量超過了一萬輛?這是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讓我們一道來盤點一下。
(1)蘇聯T-34中型坦克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包括T-34-76和T-34-85兩種主要型號,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從1940年到1950年的11年間,共生產了79?877輛,成為百年坦克發展史上名副其實的“大哥大”。在二戰中,它成為蘇德戰場上扭轉乾坤的兵器,在百年坦克發展史上豎起了一座豐碑。
(2)蘇聯T-54\/55中型坦克由於性能相近,以及裝備年代相近,人們通常把T-54坦克和T-55坦克一道加以統計。它是二戰後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蘇聯共生產了約7萬輛T-54\/55中型坦克。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裝備50輛以上T-54\/55坦克的國家超過45個。在一些中小國家的軍隊中,T-54\/55坦克至今仍在服現役。
175坦克技術一百年(3)美國M4“謝爾曼”中型坦克單就二戰期間的坦克生產量來說,美國的M4中型坦克和蘇聯的T-34中型坦克不相上下,M4中型坦克的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二戰期間,美國成為盟軍武器的最大供應者,其中M4中型坦克的供應尤為突出。在M4“謝爾曼”坦克家族中,“謝爾曼”DD坦克、“蟹”式掃雷坦克、英國改裝的“螢火蟲”坦克等,都很有名氣。
(4)蘇聯T-62中型坦克T-62中型坦克是二戰後蘇聯的第二代坦克。從1961年至1972年間,共生產了約40?000輛T-62中型坦克。T-62坦克廣泛裝備原華約各國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T-62中型坦克以最先裝上了滑膛炮而著稱。
(5)美國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M3\/M5輕型坦克是百年坦克發展史上生產量最多的輕型坦克,生產總數達22?743輛,二戰中廣泛用於歐亞非戰場上。
在二戰北非戰場的英國大兵中,獲得了“沙漠帥哥”(DesertMod)和“沙漠情人”(DesertHoney)的謔稱。
(6)蘇聯T-72主戰坦克T-72主戰坦克的生產總數超過20?000輛,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自動裝彈機、實現三人乘員組的主戰坦克之一。世界上裝備T-72坦克的國家超過30個。T-72坦克還以型號繁多而著稱。
176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7)美國M60主戰坦克美國M60坦克的主要意義在於,它開創了世界主戰坦克的新時代。從1960年至1987年共生產了15?000輛以上。世界上裝備M60主戰坦克的國家和地區有20多個,在許多國家中它至今仍在服現役。
(8)蘇聯SU-76自行火炮在二戰期間,蘇聯人是將坦克和自行火炮一道加以統計的。在蘇軍裝備的自行火炮中,以SU-76輕型自行火炮的生產數量最多,達到了12?600輛。除此之外,世界各國再沒有產量超過10?000輛的自行火炮。即使是二戰後至今,世界各國廣泛裝備的美國M109係列自行火炮,總生產量也不過7?000輛多一點。
(9)T-26輕型坦克蘇聯的T-26輕型坦克是20世紀30年代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從1931年到1940年的十年間共生產了12?000輛,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生產數量超過一萬輛的坦克。不過,它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大。
(10)美國M48中型坦克它是二戰後美國的第一代坦克,生產總數為11?703輛,裝備M48坦克的國家和地區有20多個。
盤點起來,世界上產量超過一萬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多不少整整10個。如果算上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還有以177坦克技術一百年下6種。
(11)美國M113裝甲輸送車M113裝甲輸送車,被稱為美國大兵的“戰場TAXI”(戰場出租車)。從1960年到1992年共生產了74?296輛,裝備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軍隊,成為裝甲戰車中的“常青樹”。
(12)蘇聯BMP-1步兵戰車BMP-1步兵戰車的問世,開創了現代步兵乘車作戰的先河。盡管法國於1954年研製成功的AMX-VTT裝甲輸送車上開有射擊孔,體現了步兵乘車作戰的初步思想,但是真正最先專門研製的步兵戰車,還是BMP-1步兵戰車。BMP-1步兵戰車於1966年開始裝備蘇軍,總生產量達到24?000輛以上,裝備BMP-1步兵戰車的國家在20個以上。
(13)蘇聯BTR-60裝甲輸送車蘇聯重視輪式裝甲輸送車的發展。在BTR輪式裝甲輸送車係列中,以BTR-60裝甲輸送車的總生產量為最高,1960~1976年間共生產了25?000輛。
(14)蘇聯BRDM-2輪式裝甲偵察車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蘇聯共生產了19?000輛BRDM-2輪式裝甲偵察車。裝備BRDM-2輪式裝甲偵察車的國家和地區多達40多個。這種4×4輪式裝甲戰車,中間有4個輔助車輪可以升降(即可以變成8×4),是其突出的特點。
178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15)美國LVT係列履帶式登陸車二戰期間,美國研製的水陸兩用的履帶式登陸車簡稱LVT,共有1~4四種車型,總生產量達到18?621輛。這些“能水能陸”的兩棲戰車,在美日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和西歐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6)美國M2\/M3半履帶式裝甲車在二戰期間,半履帶式裝甲車曾紅極一時。比較著名的是德國的Sd.kfz.251半履帶式裝甲車和美國的M2\/M3半履帶式裝甲車。前者的生產量不足一萬輛,而M2\/M3都超過了一萬輛(11?415+12?499),如果再加上M5和M9係列,更是達到41?169輛。
作為擴展,這裏再列舉總生產量達到或接近8?000輛的“準萬輛坦克”,它們是:二戰中的英國“範倫泰”坦克8?375輛,德國的Ⅳ型坦克8?600輛,蘇聯的BT快速坦克7?931輛;二戰後的美國M47主戰坦克9?100輛,中國的59式坦克8?000輛以上,美國的M1係列坦克8?000輛以上,蘇聯\/俄羅斯的T-80坦克約8?000輛。
從上麵列舉的10+6種產量超過一萬輛的坦克和裝甲戰車來看,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在百年坦克發展史上,僅有10種坦克的總生產量超過一萬輛。這說明坦克這種兵器還是很昂貴的,技術含量很高,不會像小汽車那樣動輒生產幾十萬輛,甚至上百萬輛。
第二,10種萬輛坦克集中在蘇\/俄、美兩國,連號稱“戰179坦克技術一百年車王國”的德國和“坦克故鄉”的英國也未沾上邊。這說明要大量生產坦克,不僅需要強大的工業基礎,也需要有戰爭的需求來牽引。
第三,10種萬輛坦克集中出現於二戰時期和二戰後的冷戰時期。這說明坦克這種兵器是為大規模戰爭服務的,起碼是為打大的地麵戰爭而準備的。20世紀80年代以後,冷戰結束,戰爭形態發生了變化,各國的坦克生產數量急劇減少,有的國家甚至停止生產坦克。
可以說各國現裝備的主戰坦克的數量,是反映該國對未來地麵戰爭判斷的“晴雨表”。
圖31-1?大規模坦克演習的場麵180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32.雙人坦克即將閃亮登場(1)乘員數問題——坦克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乘員數問題,是坦克研製中的大問題。在坦克的性能表上,坦克乘員數是僅次於戰鬥全重的第二大指標。坦克,是一個人-機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戰鬥任務的武器係統。在這個係統中,人是指揮者、操縱者,起到主導的作用,離開了人(乘員),坦克就是一堆廢鐵和活靶子(至少目前是如此);然而,坦克是物質基礎,如果沒有坦克,坦克乘員也會“英雄無用武之地”。
隨著坦克技術的發展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坦克乘員數也經曆了由多變少的變化過程。早期的英國Ⅰ型坦克有8名乘員。德國的A7V坦克,更是有18名乘員,創造了百年坦克發展史上乘員人數之最。到了二戰期間,典型的坦克乘員數為5人——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副駕駛員(兼機電員或前機槍手)。20世紀50~60年代,典型的坦克乘員數為4人,取消了副駕駛員。70年代之後,出現了以蘇聯T-72坦克為代表的三人坦克,采用自動裝彈機,取消了裝填手。如今,40多年過去,典型的主戰坦克乘員數為3~4人。在當今的世界主181坦克技術一百年戰坦克大家族中,實現三人坦克的主戰坦克有:蘇聯\/俄羅斯的T-64、T-72、T-80、T-90和T-14“艦隊”主戰坦克,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和10式主戰坦克,我國的99式\/99A主戰坦克等。
細心的讀者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坦克大國美國和德國沒有研製三乘員主戰坦克呢?其實,早在40多年前,美、德、英、法等坦克大國的坦克工程師們,不僅關注三人主戰坦克的研製,而且甚至探討過雙人坦克的可行性。隻是後來的戰爭實踐和戰術演習表明,美國的M1係列主戰坦克和德國的“豹”2係列主戰坦克已經足夠先進,經進一步改進後,足以繼續使用到2030年,這才放慢了三人坦克和雙人坦克研製的步伐。
坦克乘員具有兩重性,他們既是指揮者、操縱者,又是被保護的對象。一名坦克乘員要占用1.0~1.7立方米的寶貴車內空間,乘員位置是坦克全車裝甲最厚的部位。在保證完成戰鬥任務的前提下,減少坦克乘員的人數,曆來是坦克設計師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筆者在20多年前就說過,減少坦克乘員數的問題,有點像數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越往後,解決的難度越大。坦克三人乘員組已實現近半個世紀,雙人坦克依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麵”。不過,這種局麵很快即將改觀,世界上第一種雙人坦克即將“浮出水麵”,而且很可能由中國的坦克工程師們來完成。消息傳來,我國的兵器迷們自然振奮不已!讓我們簡要梳理一下雙人坦克的有關知識。
182上?篇?坦克百年發展縱覽(2)發展雙人坦克的必要性第一,當代主戰坦克已經達到了“四大極限”:重量極限(60噸以上)、火力極限(125毫米火炮)、裝甲極限(200毫米以上裝甲板)、成本極限(1000萬美元以上)。坦克越搞越大、越重、越貴,必然走進死胡同。而通過減少1~2名乘員來縮小坦克的外形輪廓,減少被命中概率,不能不說是一個積極的措施。
第二,把坦克乘員的生存力放到重要位置。顯然,減少乘員人數,便從大係統上提高了乘員的生存力。再通過減小坦克的外廓尺寸、采用遙控無人炮塔和隔艙化布置等手段,將會使乘員的生存力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