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就緒,隻等著開始印製之時。站在印刷設備前,胡漢心裏不免有一絲緊張。必竟這是來到北宋之後,自己的最大一次舉措,雖說並不擔心會失敗,但未看到真實的結果之前,誰又敢保證事情會怎樣發展呢?
按照畢福所教的操作方法,小心翼翼地弄出了具有象征意義的“梁山周刊”首刊的第一張。聞著油墨那特殊的氣味,胡漢心內不禁一陣激蕩。
秦檜道:“咱們的前兩期是免費發送的,我準備各印一千份,兄弟覺得如何?”
胡漢立即道:“不,第一期印2000份,第二期隻印500份。根據所反饋回的情況,再行定奪第三期的印數。至於各地所發送的數量,以京城為主打目標;北京大名府、江浙一帶次之;青州、江州、孟州等地再次之。其它的地方,暫且先不要顧及,看以後的發展情況再定。至於具體運作的細節,酌情來定即可。”
秦檜想了想道:“第二期隻發500份是不是有些少呢?”
胡漢道:“無妨。如果第一期並未如我等想象的那般受關注,那麼第二期印多印少便無所謂了,十有八九是要夠嗆!若是第一期的反響非常熱烈的話,第二期隻發500份,便會給人一種奇貨可居的感覺,這對將來以此來謀利會是一個好的開端。明白了嗎?”秦檜連忙點頭應是。
負責情報工作的“黨衛軍二處”,現在已由當初的50人擴建到一百七、八十人,這次“梁山周刊”首刊的分發工作,便是由“二處”中抽調了五十人去完成。這2000份中,有1200份是在京城發放,因為那兒畢竟是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的中心,要是在京城得到了認同,其影響力會向整個大宋的四麵八方輻射。分發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三類處所,即茶肆酒樓,妓院及各種達官貴人的居所。其實說白了,就是去找高消費人群的集散地,普通百姓暫時還不能做為主體,需要由高端一步步擴散下去,必竟這份東西是屬於消閑娛樂範疇之內的,非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50人帶著眾人的無限希冀,快馬奔向各處。秦檜又開始忙起第二期的工作,一切皆已駕輕就熟,要比做第一期時的效率高出很多,基本上時間都是耗在排版、校正之上。胡漢當初將名字定為“梁山周刊”,隻是隨口起的,並未細想,現在看來,一周一期暫時肯定是做不到了,隻能是將來一切都完善之後,再盡力為之。好在大宋的人,還沒有“周”這個概念,不會理解成七天的意思,不然的話,便等於是自己挖坑兒了。
等待的滋味,最是煎熬人。胡漢令出去分發的人等,留在當地三至五天,觀察一下人們反響如何。這樣算下來,加上往返的時間,便是最快的,也要六、七天方能返回,慢的則要十天以上。
胡漢知道,這種事兒是急不來的,他勉強將心內紛繁而至的各種情緒強行壓了下去,潛心去默錄他的“大唐雙龍傳”。晚上連與香兒顛龍倒鳳的心思都有所欠缺,洗漱完畢,便草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