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目錄CONTENTS第一篇:我的成長之路故人已乘黃鶴去,人去音存樓不空?——紀念我的師傅庾錦霞老師………………………………………3仰取俯拾稇載而歸……………………………………………………6第二篇:我的教學主張傳遞愛是最好的教育?——我的教學主張……………………………………………………15把握課堂教學本質,還課堂“本甄”…………………………………19第三篇:本甄課堂思與行遊戲與數學?——“高矮”教學實踐與反思………………………………………29大膽放手的回報?——兩步應用題的教學及體會………………………………………33好課需多磨?——磨“三角形”練習課……………………………………………37淺談低年級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41淺談小學數學教師課堂評價語的幾個原則……………………………46經驗遷移,讓概念從模糊走向清晰?——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四邊形”教學實踐與思考……………51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淺見………………………………………………58借助表象構建概念?——“平行線”教學與思考…………………………………………62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用教材”………………………………………66在“擺一擺,想一想”中落實數學思想方法…………………………70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初探…………………741
淺談“解決問題”與“應用題”對比引發的思考?——以五年級上冊新教材“解決問題”與舊教材“應用題”為例………78“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模式之一………………………………………88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模式初探(之二)…………………92小學數學低年級畫圖“解決問題”初探……………………………100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初探…………………………………117淺談小學數學的“解決問題”該關注什麼?——“取商近似值”引發的思考…………………………………143“畫圖”讓解決問題更有效…………………………………………147用圖想事借圖促思據圖說理?——二年級“解決問題”教學案例………………………………151借助“幾何直觀”解決問題?——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教學與反思……………………15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求相差數”的實踐與思考…160借助幾何直觀,讓經過時間“可視”?——三年級下冊“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教學案例與反思……164以問題引導細化“閱讀與理解”,提升“解決問題”能力?——以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怎樣租船最省錢”為例……168追根溯源功夫在題外?——換個角度看試卷,助力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171第四篇:不隻是數學從“你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日”想到的……………………………179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個延續十年的故事…………………………………………181以愛相融共贏成長?——我與瑞瑞的故事………………………………………………186我與瑞瑞的故事………………………………………………………192“因為愛,所以愛!”?——我的教育故事…………………………………………………204培養人,就是培養他獲得未來?——北京亦莊小學跟崗學習小結…………………………………2082
我的成長之路第一篇第一篇我的成長之路故人已乘黃鶴去,人去音存樓不空——紀念我的師傅庾錦霞老師黃樹楠校長多次盛情邀約,讓我寫寫自己與橋東的故事,我一直記著,但無從下筆,因為故事太多……那麼,這次就寫我師傅庾錦霞老師?——?一個老橋東人的故事。
橋東小學,是我到番禺見到的第一所學校。那是1997年的8月,我在2路公共汽車上路過此地,隻道:“大馬路邊居然有那麼小的學校。”叔叔說,這是以前的中心小學,曆史悠久且很有實力。1997年8月22日,我接到通知:一周內到橋東小學報到。意外至極,這是第一眼的緣分。
1997年9月,一紙調令,我開始了在橋東12年的摸爬滾打生涯。當時我接任兩個班的數學教學任務,一個班68人,一個班69人,一周22節課,還要輔導數學競賽,我傻了眼,心理落差極大……1998年,在黃柏祥校長的推薦下,我認識了人生中的第二位師傅——庾錦霞老師。從此,我便與她開始了20年的師徒情誼。在她的支持、指導、幫助下,我有了許多的第一次。
1998年,我在番禺區第一次講公開課“圓的認識”,所說的話幾乎都是師傅教我說的。文字如何組織,語音如何輕重緩急……她讓我知道了什麼是數學語言,知道如何將知識點貫穿每一個環節。
1999年,我任橋東小學數學科科長,這是我人生第一個“官職”。她教會我如何從大局思考做好科組建設,如何紮實開展、有序推進每一次教研活動,促進科組的教師成長。
2000年,我第一次參與了番禺區教學新秀賽課活動。還記得賽課當天,我們約定40分鍾後見她撓頭就要下課。下課後,她對我說:“你再拖堂,我的頭發要撓到掉光了。”備賽的半年間,她帶著我備課、編製教案、說課、做課、觀課、議課、評課。她督促我深入鑽研教材,對文本要有自己的見解。她讓我知道,磨課是伴隨職業生涯始終的長久過程,對我的專業成長可以起到深遠的影響。
2001年,我人生第一篇文章發表,《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淺見》是她逼著我寫的,文章初稿整版都是師傅紅色的筆跡,幾乎看不見我的字。她教會我做老師必須有“反思”意識,隻有通過筆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才會持續不斷地獲得成長。從這一篇3
本甄課堂文章發表起,我一發不可收,筆耕不輟,喜訊頻傳。
2002年,我人生第一次做“一、二年級的教材分析”講座。她讓我知道,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托,教師必須通讀教材、研究教材、讀懂教材,要對教材的整體體係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承載任務等有全方位了解。
2004年,我第一次作為導師參與新秀備賽。我以庾老師為榜樣,切實起到傳、幫、帶的作用。這個過程中,我對他們的付出都是有價值的,這是一種鞭策,是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我更是要把這種無私幫助的精神傳承下去,而這樣一做就是十幾年。
2005年,我第一次在教師進修學校開設自己的課程。庾老師告訴我,培訓關注的應該是實效性,老師們希望獲得的是一些可以借鑒的和可操作的實踐層麵的經驗。那麼,開發出更精準的培訓課程,使自己的專業發展更具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就是我的任務了。
2006年,我第一個課題立項。庾老師告訴我,課題驅動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做課題少不了查閱大量的文獻,從中汲取有價值的東西,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要想更好立足,就必須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於是,從那時起,“解決問題”的課題研究,成了我最好的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2007年,我第一次協助廣州市教研室、番禺區教研室指導老師參加全國賽課,從此我走向更大的舞台。
2009年,我有了人生中第一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名師工作室,從此有了很多名正言順的工作室成員。
…………從一個普通的數學老師到番禺區新秀、番禺區優秀教師、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市特約教研員,甚至成為廣州市“十佳”數學教師、番禺區名教師、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仔細回想,我能有今天的成績,不僅有各級領導的指引和提攜,許多專家溫暖而有力的扶助,更重要的是,我還有一個敬業愛業的老橋東人的關愛。我因此而幸運地進入了快速成長的軌道。
2009年8月13日,我接到調令,要離開橋東小學,那時我戀戀不舍,且不甘心不情願。師傅鼓勵我,隻要自己業務過硬,到哪裏不是教書育人?
怕什麼!這個信念一直支撐我,至今不變。
2017年9月,我去探望她,叫了聲“庾老師”,她聽見後就睜開眼睛掃了一下,頭扭向一邊,再也不理會我們。她不停地想拔掉氧氣管,似乎想表達她的願望。每見一次,我胸口都會痛好久。2015年的“最後一次和你們吃飯”竟然一語成讖……這個愛我如孫的老人即將離去,雖有不舍,但無能為力。
4第一篇我的成長之路2018年4月,對人和藹可親、做人正直不阿、教學嚴謹執著、說話幽默犀利、做課思路敏捷、評課一語中的的師傅與我永別了。
如今,她指導我備課、寫文章、評課,看著我試教,跟著她追公交車,和她喝茶、搶單、聊家常……這些情景依舊曆曆在目。想她的時候,我會播放“Youraisemeup”,每聽一次,我便淚眼婆娑……一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幾位好老師。想到庾老師,我充滿感激,她讓我學會欣賞,欣賞那些比我強的;學會寬容,寬容那些比我弱的;學會適應,適應那些不能改變的;學會改變,改變那些能改變的。
故人已乘黃鶴去,人去音存樓不空!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師傅庾錦霞老師!
2019年4月20日5
本甄課堂仰取俯拾稇載而歸人生是由無數個細節串成的鏈條,將近30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使我明白“態度決定一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踏踏實實地付出就一定有收獲!
一、白駒過隙,歲月留痕1988年,我從韶州師範畢業留校。在韶師附小的9年間,時任市教研室的彭主任經常來我們學校,他一有時間就來聽我的課——幾乎從不提前打招呼,來到坐下就聽。開始我很怕他來,老是擔心自己講不好,但是,一年、兩年、三年……有了他的指導,我的教學水平有了蛻變。就這樣,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納……這些經曆成了我的財富。
1997年,我調到了廣州市番禺區市橋橋東小學。教研室的陳老師和教育指導中心的黎主任給我機會,讓我任區教研室、城區的中心組成員,我便可以跟著教研室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如到各鎮的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調研,參加“送教下鄉”活動,做教材分析的講座,做進修學校繼續教育的主講教師,任區、市的特約教研員,參與廣州市教研室部分教研活動,協助省、市、區的教研室指導老師參加賽課,等等。
現在,我已成為廣州市中心組成員、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番禺區中心組成員、番禺區教師進修學校麵授教師、廣東省第二師範學院承辦的第三批小學名師培養項目的指導專家、韶關學院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的專家。
二、勤能補拙,厚積薄發從教30年,我參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賽課以及自己都記不清楚多少次的送教與講座。這些經曆,讓我很累,但是讓我的課堂教學開始成熟。
1999年,黃校長讓我參加番禺區的第四屆教學新秀評比,曆經一年多的比賽令我有一個層次的提高。
為了把課上好,我試教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個環節、每一道題、每一句話都是修改了再修改,調整了再調整,甚至每一個字、詞的表達都細加琢磨。
通過這次新秀評比,我知道了“預設與生成”,學會了“邏輯重音”。
為了備戰說課,我把小學數學12冊教材每一節課的設計重新梳理了一遍,為什麼要這樣設計,為什麼這樣處理,怎麼引入、怎麼總結、怎麼板書、怎6
第一篇我的成長之路麼過渡,我都認真思考、仔細準備。
備戰的一年時間裏,每天晚上我都查看大量的相關理論書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那段時間,我真正踏踏實實地得到了提高。如果說,在韶師附小的9年,練成的是基本功和教學能力,那麼“新秀比賽”則使我開始知道什麼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這期間,我很幸運,得到黎主任、庾錦霞老師、黃校長,還有橋東小學全體數學科組成員的傾力相助。中間因壓力很大,我也曾想過放棄,是黃校長和庾老師不斷的鼓勵使我堅持了下來。
2007年,我在汕頭參加一個全國的賽課。我人生頭一次體驗到了“磨課”的滋味,一次次地試教,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更新,一次次地收獲。
其中有過困惑與彷徨,有過希望與欣喜,但不管怎樣,我已體會到了“磨課”確實是一條曲折坎坷,但卻令人深感幸福的教學必經之路。這一次,我修改了22次教學設計,換來的是全國一等獎。磨課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是我們教師獲得專業成長的最好途徑。“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在“磨課中成長”,靠“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執著與勇氣,去經曆、去收獲、去成長。
2008年,我參加廣州市首屆十佳數學青年教師的評選,艱辛異常:參加廣州市數學教師解題比賽必須獲獎,2小時筆試時間,抽上課內容,抽上課班級。筆試完成四個內容:寫一個案例,寫一節新授課的練習設計,根據一個課堂實錄寫評課,解題。賽課提前兩天抽簽,每個選手都隻有兩天的時間準備。
這個“十佳”,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努力的一個見證。
三、業精於勤,一樹百獲縱觀自己的經曆,我認為自身的專業成長有幾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1.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曾到南京、北京、承德、武漢、杭州、南京、重慶、廣州、肇慶、韶關、深圳、台灣等地觀摩全國及省級的優質課評比與說課評比活動,以此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思路。我還參加廣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C證和B證培訓、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中級培訓、中層幹部培訓、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區骨幹教師培訓、區“雙名”工程培訓、省骨幹教師培訓、“國培計劃2011”義務教育骨幹教師遠程培訓、廣州市“百千萬”名教師培訓、廣州市卓越校長促進工程……2016年,我被番禺區教育局派到實力強勁的小學——亦莊實驗小學跟崗學習。我走出了小小的井底,眼光逐漸開闊,看到的不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