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工匠素養讀本\/羅燕,洪旺元主編—南昌:江西高校.

出版社,2019.6ISBN978-7-5493-8619-2工…羅…洪…職業道德—Ⅰ.①Ⅱ.①②Ⅲ.①職業教育—教材Ⅳ.①B822.9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9095823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號9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92575網址wwwj.uacp.com印刷南昌市光華印刷有限責任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10.5字數千字200版次年月第版201961年月第次印刷201961書號ISBN978-7-5493-8619-2定價元28.00贛版權登字版權所有-侵0權7-必2究019-378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前言年月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201635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在長期職業實踐過程中養成的良好職業素養、彰顯的特有職業品質。這種素養品質是職業精神的萃取,是優秀文化的凝練,是成就工匠的深層次的邏輯因由,是一種向上引領又使人們追夢出彩的精神資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工匠精神成為職業教育育人的價值標高,成為職業教育人才“質檢”的衡量標尺。它是引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向的新共識、新規範、新目標。

然而,工匠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形成的。觀察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分析他們的成長經曆,不難看出,製度的規約—習慣的養成—精神素養的培育,是工匠精神形成的三個步驟。為此,編寫組將本書著眼於工匠精神素養的養成,命名為《工匠素養讀本》,它是按照李克強總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的指引,探索和分析工匠精神的內蘊及其組成部分,解密匠人養成的傾心之作。

本書彙聚了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全體編寫老師的創新智慧,從曆史的高度,闡明了新時代下工匠精神的價值,從“學習:博觀約取,虛心學習中謀創新”“精進: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和完善”“專注:專心致誌,一生隻做一件事”“嚴謹:一絲不苟,把每個細節做到極致”“踏實:腳踏實地,匠心築夢”五個角度,為讀者開啟新工匠之門,並著重解析新工匠煉成的實際操作方法,幫助我們找到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博覽中外工匠主題書籍的基礎上,編寫組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工匠精神的內涵,以案例導入,逐篇闡釋。每篇章後麵的“思考與實踐”也獨具匠心,設計了與篇章緊密關聯的實踐練習以導行,又以“身邊的工匠”案例故事以感召,重在工匠素養的落實與踐行。本書的另一顯著特點是案例故事豐富,可讀性強。全書由案例故事導引、穿插、收尾,大量震撼人心的匠人故事一定會使讀者獲得心靈的洗禮和智慧的啟發,喚醒讀者心中的一流精神、優秀意識,從而幫助讀者摒棄浮躁,回歸寧靜,在職業層麵愛崗敬業、專心堅守、踏實進取,在技術層麵一絲不苟、積極思考、珍惜時間,讓匠人精神得到傳承,也讓自己能夠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得到夢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機會。

本書由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武來成教授擔任主審,具體負責編寫框架與體例審核,為本書編寫內容把舵定向;羅燕、洪旺元擔任主編,具體負責編寫框架與體例的設計;嚴誌全、陳益潤、熊玲君擔任副主編,具體負責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的編寫;國學教研室徐小明、吳燕娥、秦偉琳、陳麗麗、範文娟、夏敏慧、施靜雯、朱衍美等老師以及學校校友辦公室的肖磊老師參與編寫,具體負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及“身邊的工匠”部分的編寫。全書由羅燕、陳益潤負責統稿。本書的編寫體例受到了信工學院教務科楊俊卿老師的啟發,在此謹致謝忱。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著作、教材、論文及網絡文章,限於篇幅,難以一一注明,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為美化版麵,本書選用一些網絡圖片,在此對原作者表示由衷的謝意。由於編寫水平有限,書中疏漏與不當之處,肯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工匠素養讀本》編寫組年月日2019520目錄第一章工匠精神概述001一、何謂“工匠精神”001二、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003三、工匠精神的本質追求005四、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工匠精神006五、堅韌不拔的中國現當代工匠精神008思考與實踐015身邊的工匠016第二章學習:博觀約取,虛心學習中謀創新019一、日本:“職業皆佛行”020二、德國:對質量的狂熱追求022三、美國:發揚光大的“職業精神”026四、意大利:高度尊重人和物029五、各國工匠精神對中國的啟示032思考與實踐040身邊的工匠041第三章精進: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和完美045一、苛求,隻為打造更精致的產品和服務047二、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049三、不怕付出,但求完美、更完美052四、大膽創新和突破,師古不泥古056五、不斷精進,練就完美技藝060思考與實踐064身邊的工匠065第四章專注:專心致誌,一生隻做一件事068一、專注070二、“一根筋”精神079三、惟精惟一,允執厥中085四、摒除雜念,多一分專注事半功倍090五、耐得住寂寞,板凳能坐十年冷095六、經得起誘惑,功名利祿不動心099思考與實踐104身邊的工匠105第五章嚴謹:一絲不苟,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極致108一、精確管理110二、將工作做細做到位———細節主義112三、看起來簡潔、說起來簡單、用起來簡化———簡約思維116四、態度決定高度,細節體現素養119五、提升執行力的七個細節行為121六、落實取決細節:在精、細、實上下功夫129思考與實踐131身邊的工匠129第六章踏實:腳踏實地,匠心築夢135一、要謙虛,不要驕傲———謙卑之心138二、要每天反省———吾日三省吾身142三、活著,就要感謝———施人勿念,受施勿忘145四、積善行、思利他———工匠精神就是雙贏149五、不要有感性的煩惱———一輩子那麼長,不能總把心思花在難過上152思考與實踐157身邊的工匠158參考文獻161第一章工匠精神概述案例:“物勒工名”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呂氏春秋·孟冬紀》寫道:“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意思是說國家強製工匠將名字刻在器具上麵,一旦發現產品的質量問題,負責產品質量的官員“大工尹”將對不合格產品“按名索驥”,追究處罰相關責任人。(圖)1-1圖秦代銅戈1-1【案例思考】通過觀看上麵的圖片,你大致了解到秦國什麼樣的工匠管理製度?

1.

“物勒工名”製度詮釋了怎樣的工匠精神?對今天工匠精神培養的借鑒意義是2.

什麼?

1【案例分析】《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的一部著作。秦國能在列國的紛爭割據中脫穎而出,以富國強兵之勢統一天下,除了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形成的法治思想有關,還跟這種相對比較完善的產品追溯製度有莫大關係。“物勒工名”的優良傳統被沿襲下來,起到了監督產品、工程質量的作用。

漢承秦製,“物勒工名”製度不僅逐漸成熟,而且建立了國家級“質量檔案”———骨簽。目前所見的骨簽最早的年號為漢武帝太初元年(前),記錄著各地工官和有關104郡國向中央政府“供進之器”的詳細信息,既包括名稱、數量,也包括生產日期、生產工官、官名、工名、強度、編號等“物勒工名”要素,以便進行質量溯源。

唐代在實行“物勒工名”的基礎上,對製度進行了改進。當時,官府對手工業實行工匠征集製度,為了確保官作坊的技術骨幹保持一定數量,政府為工匠設立“匠籍”,子弟要世襲匠籍,有關部門對傳授技藝嚴格考核、監督,甚至對不真正履行義務者進行處分。由於重視工匠精神並進行了相關的製度建設,唐代湧現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曾參加營建昭陵,督造翠微宮、玉華宮等大型工程的閻立德,便是唐代傑出的建築工程師。

崇寧二年(),北宋官方頒布了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營造法式》,建立1103公共工程建設的各項標準。宋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一切都向著規範化與標準化的方向邁進,因此有學者認為,宋代的“物勒工名”傳統已開始演化為“商標”形態,擁有這一品牌的工匠一改被動的“物勒工名”,而主動在自己製造的產品上留下獨有的標誌,以便跟其他同類產品區分開來。

“物勒工名”在中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管理製度,造就了一大批高質量工程,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如佛宮寺木塔(俗稱應縣木塔)、故宮等。“物勒工名”這種中國獨特的工匠精神對後世中國及世界的影響深遠。

(節選改編自曾勳:《“物勒工名”,曆史上的製度遺產》,載《廉政瞭望》年2017第期)5

一、何謂“工匠精神”年月日,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201635工作報告。談到年的工作重點時,他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2016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此後,“工匠精神”便成為近年2

來各行各業的熱門話題,也已成了職業教育工作者亟須向學生培養的一種職業精神。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義,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這種精神至少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你帶來的物質利益;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精益管理說的就是“精”“益”兩個字。

工匠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國人幾千年日常生活中須臾不能離開的職業,木匠、瓦匠、鐵匠、石匠、鞋匠等手工匠是被社會推崇的人群。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匠”的解釋是“手藝工人”。傳統意義上的工匠可理解為“手藝人”,即具有專門技藝特長的手工業勞動者。《韓非子·定法》說:“夫匠者,手巧也……”可見手藝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現在對工匠的理解除了手藝人之外,還包括技術工人或普通熟練工人。

中國有著悠久的匠文化傳統,工匠精神也是有著悠久曆史的。自古以來,在中國的文化觀念中並不缺乏對匠心的追捧,有“技進乎道”的文化源流。成語“匠心獨運”就用匠心來形容做事的高妙境界。中國曆史上的匠人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如雄偉的故宮建築群、壯觀的萬裏長城、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造就天府之國的都江堰等,古代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產品在世界各國也受到熱捧。

中國古代匠人所體現的職業道德及背後的人文素養,已將敬業、精益、專注、嚴謹、踏實的工匠精神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二、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工匠精神屬於職業精神的範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從業過程中對職業的態度和精神理念。具體而言,它是指從業人員,尤其是工匠們,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斷地雕琢產品、改善工藝、享受產品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的精品。其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嚴謹、踏實。

(一)全身心投入的敬業精神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曆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執事敬”,是指行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臨事要專心致誌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3

遜的態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將“敬業”解釋為“專心致誌,以事其業”。

(二)追求卓越的精益精神精益即精益求精,是指對精品的執著堅持和追求,孜孜不倦,反複改進,不斷完善,將品質從提高到。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99%99.99%力、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能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精益求精才獲得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靠的就是製表匠們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三)持之以恒的專注精神專注就是指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並做到抱元守一、忠於職守,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成功的企業大都“術業有專攻”,它們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紮根下去,心無旁騖,在一個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在各自領域追求卓越。其實,在中國早就有“藝癡者技必良”的說法。古代工匠大多窮其一生隻專注於做一件事,或幾件內容相近的事情,比如《莊子》中記載的遊刃有餘的庖丁,《核舟記》中記載的奇巧人王叔遠等。

(四)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嚴謹精神,就是指嚴密謹慎、嚴密細致的精神。真正的工匠一絲不苟、嚴謹執著,他們精雕於作品的細致入微,精進於事業的精益求精。作為一名從業人員,理應嚴格遵循工作標準,杜絕粗心大意、隨意和盲目,在精、細、實上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個細小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成就偉大。鏨刻大師孟劍鋒,每創作一件作品,都需要經過很多步驟、無數的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雕細刻。如此精心打造,才能有精美的作品問世。

(五)寓巧於拙的踏實精神踏實精神,就是指工作之時切實、不浮躁的精神。真正的工匠都踏實且務實,他們能執著於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以“笨功夫”練就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技藝。在工作中,真正的工匠要做到扔掉“花架子”,杜絕浮躁,摒棄好高騖遠,踏實努力,埋頭苦幹,以“笨功夫”練就自己的真本事。越王勾踐遭到失敗後並沒有心灰意冷,而是腳踏實地一步步恢複實力,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神話。陳景潤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靠的是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演算推進,幾大麻袋的演算紙就是最好的例證。

4三、工匠精神的本質追求(一)國家層麵: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基本內涵。中國夢本質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始終堅守和傳承的一種信仰,而工匠精神則是對這種信仰的一種務實追求。

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小到鞋、襪、打火機,大到家電、汽車、輪船,幾乎所有行業,中國製造在全球都廣受歡迎,並且市場仍在不斷拓展。但是,中國卻不是製造強國,與世界製造業強國相比,我國一些產品在質量、工藝和設計水平等上還存在差距。一些企業習慣於走捷徑、賺快錢,信奉“差不多就行”,粗製濫造、山寨抄襲現象並不鮮見。我國製造業整體呈現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現狀。

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三個轉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2017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要實現這三個轉變,就需要創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環境,需要建立培育工匠精神的製度,需要培養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隊伍。

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國製造。工匠精神要求企業在產品的個性化、質量和檔次上下功夫,要人無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質量,而非粗製濫造。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追求,還要求不斷吸納最前沿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弘揚工匠精神,將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作風;樹立工匠精神,將帶動我國的製造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動我國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

(二)企業層麵:深耕細作,提升質量據統計,歐洲、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年;美國競爭相對激烈,中小企業12.5的平均壽命也達年;而在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隻有年,其中小微企業還不8.23.7到年。在《福布斯》“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共個品牌),中國32016100企業無一入榜,而在其另一份榜單———年《福布斯》“全球企業強”中,中國20152000卻有十幾家企業進入了強。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數量眾多,但生命周期短,能做強100做大的企業寥寥無幾。中國企業不乏實力雄厚者,能在全球叫得響的品牌卻是鳳毛麟角。那麼,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長壽,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創造世界美譽?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中國企業缺乏工匠精神。

5另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年的企業,日本最多,共有家;德國次之,2003146837家;荷蘭有家;法國有家。為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能大量出現在這些國家?

222196中國也不乏百年老店,但與上述國家相比,我們的工匠精神傳承做得還遠遠不夠。如今,我國約有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然而在全球市220場上,談起品質、質量,卻很少把中國製造排在前麵。中國製造產量大、附加值偏低,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知名的國際大牌很少,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管理者和員工。

誠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曆了令全世界矚目的高速發展時期,已經積累了充足的生產供給。然而,在注重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麵對大量的機會,人們容易變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在快速發展並創造充足供應的同時,一些中國企業丟掉了對產品質量的重視和保障。

當前,工業發展進入時代,“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創造”強力挺進,中國龐大4.0的製造業正在產業轉型、產品轉型、工藝轉型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謀求質的飛躍,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生產服務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回歸。正確看待工匠精神,努力培育工匠精神,認真踐行工匠精神,是每一個企業在新的經濟背景下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個人層麵:認真敬業,一絲不苟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麵,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是:不是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與工匠精神相對的,則是“差不多精神”———滿足於,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我們急需摒棄這90%100%種“差不多精神”,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

四、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工匠精神中華文明經過數千年的曆史演進,曆代工匠創造出的各種藝術品成為我國燦爛文化的縮影。這些藝術精華閃耀著工匠獨有的精神特質,從古代輸出歐洲的精美的瓷器、絲綢到現代出口國外的智能手機、橋梁、高鐵等產品和項目,無不蘊含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融合,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彰顯出工匠精神的巨大能量。

6(一)注重返璞歸真,切磋琢磨我國工匠精神體現了萬物返璞歸真的哲學思維,工匠們精雕細琢的靈感、對象多是取材於自然,魯班發明鋸就是典型案例。

原始社會末期,物質生產相對落後,科技文明相對不發達,人們往往以天然產物為原料加工製造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從粗糙、不規則的“打製”石器到光滑、勻稱的“磨製”石器,從“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到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從簡單的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藝製作到複雜的製陶、紡織、房屋建築、舟車製作等原始手工業,無不體現了早期工匠藝人追求自然改造的工匠精神。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用石、骨、象牙製成飾品,磨製淨光,寓意深邃。譬如,工匠們製作刻有花紋的骨笄,並佩以磨得光潔晶瑩的美石質地的玦、璜、管、珠等裝飾品,用來固定頭發,還用虎、熊、野豬、獐的牙齒做佩飾。特別是氏族部落用以象征地位的鳥形象牙圓雕,不僅要對天然材料進行加工,在加工過程中還要改變天然物質的物理性能和形式,刀法巧妙敏捷,線條簡潔流暢,神態栩栩如生,極像一隻展翅飛翔的鳥的剪影。如果不是專業工匠的精益求精,實在難以想象在原始文化遺產中竟有如此巧奪天工之物。它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是我國工匠技藝具有悠久曆史的實物見證。此外,《詩·衛風·淇奧》早就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來讚美工匠在對骨器、象牙、玉石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時所表現出來的認真製作、一絲不苟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我國古代工匠藝人的價值追求,更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

(二)崇尚以德為先,德藝兼修中國文化精神是一種“道德的精神”。以德為先,不僅是我國古代工匠藝人必須遵循的職業準則,而且是工匠精神得以產生的價值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政治倫理文化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德為先,重教化”的舜文化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種類也就越來越多,一些特定的職業不但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道德觀念、情感和品質。

據先秦典籍《左傳·文公七年》記載:“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生產與生活的逐步浸染,凸顯出了道德特征的精神走向,“正德、利用、厚生”成為古代工匠藝人的職業道德規範。其中,“正德”居於首位,就是要求工匠必須為人正直、端正德行,因此,“崇德尚賢”成為中國工匠精神的倫理走向。

對於工匠藝人來說,在德行的基礎上還需要技能。德藝兼修,就是指工匠藝人不僅要有一種道德精神作為內在熏陶,還要具備一種精益求精的技術精神。《考工記》:7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追求技藝之巧,也是我國傳統工匠畢生的追求。據《考工記》記載,戰國時期,編鍾極其精致,可以做到“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懸,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

(三)主張心傳體知,師徒相承對於工匠藝人來說,技藝的傳承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術學習,更是一種內在的藝術熏陶和無形的心理契合。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血緣關係為標誌的代際傳承逐漸走出家庭,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開始成為我國工匠藝人之間的承接體係和傳承方式,“心傳身授”的教育模式逐漸成為培養工匠的主要途徑。《新唐書·百官誌三》曾記載:“鈿鏤之工,教以四年;車路樂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鏃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幘之工,九月。”我國古代有不少行業和崗位都傳承著供奉祖師爺的習俗。例如:紙坊,奉東漢宦官蔡倫為祖師;陶瓷業的祖師,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被奉為“窯神”;皮匠、鞋匠,以孫臏為祖師;酒坊的祖師是杜康;豆腐坊,以樂毅為祖師;等等。

(四)提倡開放包容,勇於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匠人帶徒傳藝,往往希望後輩能在繼承衣缽的同時,把看家本領發揚光大。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工匠們還發揚了不斷追求創新的精神。例如: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多年;南北朝祖衝之精確地算1700出圓周率,這成果比歐洲早近年;中國於公元前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10005西方於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年左右;公元前世紀,中國發1621002明了旋轉式揚穀扇車,到世紀初,西方才有了揚穀扇車,比中國晚了年左右;182000公元前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獨輪手推車,而西方到公元世紀才出現獨輪車,比中111國晚了多年;東漢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200多年;等等。

1600工匠精神是對工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手工藝作為我國的傳統工藝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對它的傳承更有一種曆史責任在裏麵。但工匠精神並非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它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工藝、新技術的過程。

五、堅韌不拔的中國現當代工匠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是郝建秀、饒斌等一批不畏艱難、勇於奉獻的時代先驅們,曆經幾十年的發憤圖強,為新中國打造出完整的工業體係;是華為這樣的企業,在年的408

改革大潮中,心無旁騖,始終如一地視質量為生命,在世界之林挺起中國製造的脊梁。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麵臨諸多問題、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創造了不朽的成就,贏得世界的矚目與掌聲。

如今,“中國製造”已然成為我國不可小覷的國家名片,“世界工廠”已經成為中國的稱號。然而,製造大國而非強國的處境以及質量和品牌的差距為“中國製造”帶來許多遺憾,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新時代,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發布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綱領《中國製造》,工匠精神的價值也召之即出。

2015工匠泛指任何一個行業的個人及群體,它不拘於技,不止於器,也同樣寓於理和道。工匠精神不是“匠氣”,而是匠心、匠魂,是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和其職業素養的體現。工匠精神為我國製造業的發展與興盛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