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本《華杉講透〈資治通鑒〉》,希望給讀者貢獻兩個價值:一是輕輕鬆鬆通讀《資治通鑒》,把故事講好,一讀就懂,把道理講清楚,一看就明白;二是真正能學到東西,用在自己身上,知行合一。
要實現這兩個價值,就要寫成《資“自”通鑒》。什麼意思呢?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是寫給皇上看的,讓皇上學習曆史,從中找到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而我這本書,是寫給我自己看的,是寫給和我一樣的普通人看的,讓人們從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經營事業和人生的經驗教訓。正如宋神宗在為《資治通鑒》禦製序言中所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音xù,養育之意)其德。”我們讀《資治通鑒》的目的,就在於“畜德”,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養。
為什麼要讀史呢?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曆史的產物,也是形成未來的參與者。讀史可以理解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也可以理解今日之我為什麼是這樣子。現在雖然是全球化的時代,但我們每個人都首先是中國人,我們與生俱來就繼承著中國獨特的政治和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構成了我們生存發展的環境,也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血脈裏,是我們的文化基因。這文化既在我們之內,也在我們之外,構成我們的思想觀念,讓我們浸泡在其中。
《資治通鑒》從戰國的三家分晉,寫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一共16個朝代,1362年的曆史。可以說,這就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集大成。現在不是流行講大數據嗎?這就是曆史的大數據。
這些曆史大數據,是曆朝曆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是一本超級案例集。這些人物,是中國人的“原型人物”,這些故事,是中國社會的“原型故事”,驅動這些人物和故事的力量,就是中國曆史的“社會原理”和“文化原力”。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無論是家國天下的,還是個人遭遇的,曆史先輩都遇到過,都處理過,都有經驗教訓,找到原型、原理和原力,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今天的社會,指導我們的生存、學習和發展。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是我“華杉講透曆史智慧係列”的第六部書。之前我寫完了《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講透〈論語〉》《華杉講透〈孟子〉》《華杉講透〈大學中庸〉》《華杉講透王陽明〈傳習錄〉》。完成《資治通鑒》之後,我還會寫講透《史記》,整個講透係列六本書,也可以說整體是一本書,為什麼呢?因為後兩本,《資治通鑒》和《史記》,可以說是前五本書的案例集。不是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嗎?在對《資治通鑒》的解讀中,和平年代的事件和議論,我就用儒家思想來作案例分析。而戰爭年代的軍事部分,則用《孫子兵法》來作對照講解。這樣,六本書結合起來,就是中國曆史、中國文化、中國智慧最精華部分的理論和案例大全了。
寫這一部書,是我“為往聖繼絕學”心願的一部分,之前寫《孫子兵法》和“儒家思想”,是因為那是中國智慧的母體。而寫《資治通鑒》,是因為它篇幅太大,現在很難有人能花精力去寫,所以我就想利用我的優點——能下日日不斷之功,滴水穿石——利用每天早上5∶00到7∶00的寫作時間,花上十年,把這個工作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