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概論004(1 / 3)

人世間,客觀環境固然千姿百態,但沒了人心,或者人心不爽,一切美妙環境,都如地獄。人活的就是個心情,一切客觀環境,都在為心情服務。

萬法歸一,一歸人心

原文

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情,世界中萬事,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觀,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舍!

譯文

世界上的一切物體,人際關係中的一切情感,天下間的一切事情,用世俗人的眼睛看,各有不同。而用得道之人的眼光看,其實都一樣。不必分別,也不必取舍。

度陰山曰

你所知和未知的一切,包括一切物體、一切情感、一切事情、一切未知,都源於一個最簡單的所在——“一”。這個所在,有人說是天,有人說是氣,有人說是無極,有人說是乾坤,還有人說是外星文明。但這些都不是純粹的“一”。萬法所歸的“一”,是人心。

如果沒有人,一切未知、一切物體、一切情感、一切事情都不存在;正是因為有了人,才定義、編織出了未知、物體、情感、事情。所以,萬法歸一處就是人心,人心同,一切都同。如此,還能有什麼分別,還能有什麼取舍呢?

心是全部,無須外飾

原文

纏脫隻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糠,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雲:“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譯文

糾纏還是解脫隻在內心,內心能夠感悟,嘈雜的肉市酒店也會成清淨世界。否則,即使隻有一琴一鶴相伴,一花一草相對,愛好雖清雅,心內魔障終會存在。邵雍說:“如能停止追逐名利,凡俗塵世也是真境界;如若不能了卻塵緣,僧人也和世俗人家毫無區別。”

度陰山曰

心生萬物,境由心生。同樣是麵對一片草地,牧羊人會大喜過望,而種花人則會失望,草地沒有什麼對錯,為什麼有人喜歡它,而有人厭惡它呢?原因在於人心不同。心靜的人,無論是在井中還是鬧市,都認為這是最好的修行場;而心不靜的人,哪怕是放到外太空,他也認為地球轉動的聲音太吵鬧。人心決定感受,不需要過多修飾,人心清涼,何必搖扇?

“物我法則”:你中了哪一部分

原文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天地盡屬逍遙;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

譯文

能主宰萬物的人,成功了不會歡喜,失敗了也不會憂愁,因為無邊的天地到處都可悠遊自在;受萬物主宰的人,遭遇逆境會有怨恨,而順境時又對物生不舍之心,所以一點兒小事就能使其身心被長久困擾。

度陰山曰

中國古代思想中有一條法則,即“物我法則”。它分兩部分,第一,以我轉物: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對任何事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第二,以物役我:中此法則後,對任何事物都會得之大喜,失之大憂。

人人都希望可以以我轉物,也就是能控製萬物。其表現是情緒不隨“得失”起伏,人人都不希望以物役我,也就是被萬物控製。其表現是情緒總隨得失的變化而變化。“物我法則”主張,我在物先,物在我後。我是物的主人,物是我的奴仆。

然而現實卻是,很少有人能成為物的主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和物如膠似漆,分離一刻都不行。

如何能超脫於大千世界

原文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後有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遊象先。

譯文

有時間試想一下自己出生之前是什麼相貌,還可以試想死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如此想過後,所有念頭便冷卻消失,內心寂滅安靜,自然可以超然、悠遊於大千世界之外。

度陰山曰

前世之我是誰,來生誰是我?認真想想你沒來世上時,你在哪裏?再認真想想你離開世界時,世界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如果心中已有了答案,那你是否感覺身外之物可有可無?你是不是想要躺平?人一旦躺平了,真能超然於大千世界之外嗎?還是要積極進取,做點自己最喜歡做的事,讓人生精彩些,才能悠遊於大千世界之外呢?答案在你心中。

人生如戲,演好演砸,都會落幕

原文

優人傅粉調朱,較妍醜於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醜何存?

奕者爭先競後,較雌雄於著手。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