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複旦大學開了一門全校性的通識課,名稱是《古典詩詞導讀》。整個課程用簡要的詩歌史的脈絡貫穿,但並不以詩歌史的方式來講述,主要還是講具體的作品。每篇作品關注的側重點常常是不一樣的。各個部分的詳略,也沒有很明確的規律。總之,講得比較自由輕鬆。
選講的作品,大多是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原因是熟悉的東西在字麵上不需要做太多解釋,可以省出時間來,更多關注我以為比較有趣和有意思的問題。這些問題在詩中常用隱喻和象征的方法來表現,常常是多歧義的。我講我的心得、我的見解,但並不要求聽課的人以此為準。
這個課程後來按照學校的要求,錄製了比較完整的視頻資料。這些視頻資料,若幹高校也用於教學,而後又被放在各大互聯網平台播出。粗略地統計,看過完整視頻或片段的人有二三百萬吧。許多朋友喜歡我對古詩詞的講解,我當然為此感到高興。
一直有人建議把這門課的內容編成一本書,我總是拖延著。因為悅悅圖書公司負責人、老朋友羅紅的鼓勵和積極籌措,才得以完成。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對課堂錄音加以整理的成果,當然也有少量的修補。講課內容轉成文字,有較多口語成分,有些地方旁逸斜出,有些地方有點兒囉唆。但有一種現場的氣氛,也算是優點。
幫我做文字整理工作的,是我的學生向雅菲、李佳懌和楊帆,還有一位是老朋友——《瞭望東方周刊》的資深編輯黃琳。她們都很忙,卻願意為這本書花費許多時間,十分感激。
要說缺陷的話,那就是這本書講到宋詞就結束了,讓人感覺不滿足。這主要是因為課時的關係。每個學期講到宋詞,就沒有時間了。不過,本來這也不是作為詩歌史來講的,似乎也無須強求完整。況且,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變化,這裏也大略涉及了。倘若讀者諸君希望更完整一些,以後看看能不能彌補吧。
我尚在少年時,沒讀完初中就下鄉種地。從沒有人教我,我卻莫名其妙地喜歡古詩詞。我和一群朋友曾經把能找到的古詩詞選本湊合起來,用刻蠟紙油印的方法編過四厚冊的一套書,很堂皇地命名為《中國古代詩歌選》。我也曾在勞苦耕作之餘,做過王力《漢語詩律學》完整的筆記。那些美好的語言和意境,伴隨著我辛苦的生活。所以後來在大學課堂上講古詩詞,看滿課堂年輕的學生,有時連地上也幾乎坐滿,對我而言,有一種特別的意味。
所以我講詩的時候,真不覺得自己是在授課,是在為人傳道解惑,而是在跟朋友一起讀詩,做一種興味盎然的交流。我寫在個人公眾號“美麗古典”題頭上的四句話,也是說這種心情。辭曰:
流連雲水,遙望古今。
叩問生死,把酒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