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駕馭人才的方法(1 / 2)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積財貨、琦瑋、珠玉、白璧、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鉗之,其事用抵巇。

對於那些暫時沒法籠絡的人才,可先把此人征召來,與之聯絡感情,以便感化之。感化他之後,可激發該人才充分發揮其能量。在助其發揮能量的過程中,再進一步聯絡感情。聯絡感情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可賞賜財物、琦瑋、珠寶、白璧和封地籠絡他,有的可為展露其才能而創造氣氛吸引他,有的可通過觀察矛盾的跡象來控製對方,在此過程中要運用抵巇之術。

在這裏,鬼穀子對如何結交、籠絡人才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除了利用財物、珠寶、封地等物質進行引誘外,他特別強調的是與人才聯絡感情、激發人才發揮能量等非物質的方法,這些在今天看來仍然頗具借鑒意義。

欲成大業,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收攬人才,並且能駕馭驅使之,那麼,就有可能成就大業。若無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用者,最後必然成不了大事。漢高祖劉邦在未起事之前不過是一地方小吏,在後人看來甚至還有些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之嫌。但最後能成為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非他有不世之才,是因為他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一群棟梁之材的輔助。當然,有棟梁之材相助,還要知人善任並駕馭之,如此才能成就大業。韓信、陳平、黥布等人都曾是項羽的部下,歸附劉邦之後,都被重用。

以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之才,又為何甘願受劉邦驅使?劉邦必然有其過人之處,照韓信的說法是他“善將將”。從劉邦封韓信、彭越的舉動中,我們就能領略劉邦“善將將”的本領。

秦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於是領兵追擊楚軍,在陽夏南安營紮寨,派人與大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可是到了約定日期,韓信、彭越的軍隊並沒有開來。劉邦孤軍深入,被楚軍擊敗,隻好退卻下來,堅守壁壘。劉邦又急又怒,於是請來張良求教對策。張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現在楚軍眼看就要完了,可韓信和彭越還沒有得到封地。兩人功勳卓著,本應封王,現在您若允諾滅楚後給韓信、彭越封王,他們必定前來助戰。這樣,幾路大軍聯合,消滅楚軍就易如反掌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很快出兵,幾路大軍會師在垓下,韓信用十裏埋伏消滅了項羽的殘部,逼得項羽自殺。劉邦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邦善於審時度勢,從諫如流,這是明君必備的素質,也是人才甘願為其效力的原因。

網羅天下之士,還必須須使其盡展所長。曾國藩對人才的廣泛搜羅和耐心陶鑄,是他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曾國藩在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他的幕府人才“盛極一時”。據說,每有赴軍營投效者,曾國藩先發給少量薪資以安其心,然後親自接見,一一觀察:有膽氣血性者令其領兵打仗,膽小謹慎者令其籌辦糧餉,文學優長者辦理文案,講習性理者采訪忠義,學問淵博者校勘書籍。在幕中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使用,感到了解較深、確有把握時,再根據具體情況,保以官職,委以重任。多年來,幕僚們為曾國藩出謀劃策、籌辦糧餉、辦理文案、處理軍務、辦理善後、興辦軍工科技,真是出盡了力,效盡了勞。可以說,曾國藩每走一步,每做一事,都離不開幕僚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