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古代善於運用“摩”術的人,就如同拿著釣鉤到深水邊上釣魚一樣。隻要把魚餌投下去,就一定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他主辦的事情日益成功,而人們仍不知他是如何成功的;他指揮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而人們仍不知戰爭的可怕。
“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與《孫子兵法》中強調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核心都是實施戰略的非攻原則,即不通過武力交鋒而達到戰略目的,這是最圓滿的勝利,也是戰略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和完美境界。這種全勝的戰略思想,和一般國君、將帥追求彪炳戰績、好大喜功的心態背道而馳。
戰國時,齊湣王是一個恃強好戰的君主。他仗著齊國兵力強大,四處征討。30年的征戰,使齊國鈍兵拙銳,國力日衰,兵弱將寡,將士離心。這時,燕昭王采取了樂毅的建議,統率燕、秦、楚、韓、趙、魏的軍隊一起攻齊,一舉而拔城70餘座。齊湣王本人死於逃亡途中。齊湣王連年征戰,導致國力衰弱,反勝為敗的史實,正是對戰爭的危害認識不清的惡果。
能真正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人,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這一原則的基礎,就是自己的國家要強大,軍事、經濟實力足以壓倒對方,才能在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通過外交途徑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三國時代,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時,曹操想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司馬懿和蔣濟力勸道:“劉備和孫權表麵上是親戚,其實疏遠。關羽得意,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則對樊城的包圍自然解除了。”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被東吳俘虜了。
同樣的一件事情,有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法。有的方法能夠成功,有的方法卻注定失敗。很多時候,即使多種方法都能夠獲得成功,其中也總有最便捷的一個。比如要想放倒一棵大樹,可以有多種方法。想通過自己的力氣把樹推倒的人是一個愚蠢的人,用斧頭一下一下把樹砍倒的人也能夠達到目的,但卻耗時費力。而使用電鋸的人最聰明,最快最省力地解決了問題。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恰當的方法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做事情之前,思考一個最恰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公元339年,東晉大將桓溫舉兵討伐燕國。燕王慕容瑋力量不支,於是派使臣到秦國,提出將虎牢關以西地區送給秦國,以此為條件,請求秦國出兵援助。秦王苻堅與群臣商議此事。大多數人都不同意發兵救燕,因為當初桓溫攻打秦國時,燕國隻是袖手旁觀。但是,大臣王猛的意見與眾不同,他分析說:“如果我們不救燕國,桓溫勢必會占領燕國,那他的力量會更加強大,這對秦國極為不利。如果我們與燕國合兵一處,攻打桓溫,桓溫必然敗退而去。這樣一來,燕國的力量會在戰爭中大大削弱,那時我們就可占領燕國。”苻堅聽從了王猛的計謀,派兵2萬去救燕。在燕秦聯軍的頑強抵抗下,桓溫被迫退出燕國。在從燕國撤退之前,秦軍向燕王索要虎牢關以西地區。燕王此時有意抵賴,這樣正中苻堅的下懷,他借燕王不守信用為由,一舉吞並了燕國。苻堅先救燕後滅燕,雖然不是兵不血刃,但畢竟比直接攻打要省事許多。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軍事上尤其如此。同力量強大、氣勢旺盛的敵人進行戰鬥,用小股力量硬碰,決不會取勝。隻有避其鋒芒,找到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抓住敵人的弱點,從根本上減煞敵人的銳氣,才能戰而勝之。
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戰爭中的補給供應就是戰爭中的一個勝負關鍵。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燒掉袁紹烏巢的糧草供應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官渡之戰開打前,因雙方實力懸殊,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曹操必敗,甚至連曹操自己都有些疑慮。後來在謀士許攸的建議下,曹操派精兵燒掉了袁紹後方供應的糧草。前方的大軍聽到糧草被燒的消息後,軍心大亂,隨即不戰自潰。曹操乘機進攻,最終大敗袁紹。為後來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社會,企業的製勝之道,就是不斷增強實力,以宏大的規模效應給競爭對手以沉重壓力。但是,任何公司參與市場競爭,都需要足夠的經費予以支持。對於經費的使用,需要有預算的控製並加以嚴格的審核,才能防止弊端產生。企業經費及競爭力的平衡,是使企業戰略有利開展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