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風華絕代(2)(1 / 1)

用英文寫作,以影劇評論為開端,讓張愛玲從此真正踏上文學之路。並且,她在起步之時,非常成功。那時候的文壇非常寂寞,上海淪陷好幾年,像茅盾、巴金、老舍、張恨水那些有成就的大作家,在文化的長河裏,漸漸地隱身匿跡。多年後,有個叫李碧華的女作家說過這麼一句話:“文壇寂寞得恐怖,隻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柯靈先生後來說:“我扳著指頭算來算去,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日本侵略者和汪精衛政權把新文學傳統一刀切斷了,隻要不反對他們,有點文學藝術粉飾太平,求之不得,給他們什麼,當然是毫不計較的。天高皇帝遠,這就給張愛玲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

無論是機遇還是巧合,總之張愛玲的文字確實被時代認可。這個文壇新手,似一朵奇葩,綻放在亂世的上海灘。接著,她為德國人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ChineselifeandFashions)》。主編梅涅特對她出手不凡的長文所震撼,驚為天人,聲言“她有能力向外國人詮釋中國人”,並誇張愛玲是“極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突如其來的巨大收獲,是那樣的始料未及,令她欣喜難言,盡管在這繁華背後,隱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後來張愛玲在《童言無忌》裏說:“苦雖苦一點,我喜歡我的職業。”寫作是一種漫長的煎熬過程,唯有不斷地經曆春種秋耕,才能收獲一場文字的盛宴。就像一場戲,許多人隻看到鑼鼓喧天的繁鬧,不知道劇幕後麵,那些伶人的傾心付出。

寫作從此成了張愛玲的職業。這份職業伴隨了一生;這份職業叫做寂寞,因為無需與人周旋;這份職業可以如她所願,一個人在安靜的燈影下,默默書寫。張愛玲決意的事,不會改變。她輟學了,不想要那一紙單薄的文憑。事實上,以張愛玲超脫的悟性,她對這人世間的一切,早就有了深邃的解讀。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讀者購買正版圖書。

本書為鳳凰網讀書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