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趙王的財政亂象(1 / 2)

封建時代,你作為地方高官,能夠及時的把賦稅上繳朝廷,那你就是個非常合格的地方官了。

在這個合格的基礎上,如果還能做到地方上不出現大亂子,那你就是個優秀的州牧,刺史,節度使,國相,巡撫了。

而黃旭上繳賦稅這個事情能夠發生好幾年的誤會,根本原因在於現在曹州等地的混亂的財政管理機製。

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各州財稅是行政機構彙報到黃旭的節度使府上的,操辦這個事情的總負責人是林清瑤。

黃旭的實控地區全都是這個模式,地方財政集中到黃旭家裏。

但是黃家,黃巢黃浩等人的食鹽擴張就有點說不清了,這部分是分屬黃旭和黃巢以及各路負責人的。

實際上是大部分的食鹽生意利潤在黃巢手裏。

然後曹州商業集團,濮州商業集團,以及魏博商業集團這個後起之秀,這些人大多數是沒有做過官的,都是些沒什麼地位沒什麼見識的商人。

這些商業集團的財務控製權在集團財務,他們的支出是黃旭給批複的條子的。

這是個雙線運行的體係,大家都覺得自己的錢財支出沒什麼問題,實際上是有大問題的。

比如商業集團的一成抽稅直接進了黃旭的府上,行政係統裏沒有記錄,而黃旭的股份抽成也是直接進黃旭府上的。

這就是內外不分,就像是國庫跟內帑的賬合二為一。

軍閥要是這麼搞,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發展壯大的話,問題就很多。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黃旭收割的那些土地,沒有明確的歸屬。

現在十幾州的耕地,有四成在黃旭手裏,這裏算是黃旭的私財呢,還是屬於黃旭即將成立的王府的公產?

如果沒有明確的說法,那麼以後如何把政策推行到下麵的各方勢力身上,這個影響是隱性的,很考驗人心的。

黃旭現在對這些事情還沒有太關注,他現在正在被王府的位置搞的焦頭爛額。

趙王的王府竟然不在趙州?這怎麼行呢。

冀州自古是雄城堅城,古九州之一,曆史地位,政治意義都非常高。

冀州是上古三代帝王建都的地方,“王畿所在”,九州之首。

要不要設立在冀州?

魏州新城剛剛搞好,大家都覺得魏州黃旭的下一個常駐點,所以三大商業集團都關注這裏,把希望放在了這裏。

甚至之前的計劃裏就已經開始搬遷了。

怎麼搞?

看到大家開始為這個問題討論的時候,黃旭自己內心已經做好了決定。

那就是魏州新城。

黃旭的理由非常簡單,隋唐大運河經過魏州。

冀州距離永濟渠還是稍微遠了那麼一點點,不要小看這一點點,他所代表著的是數萬百姓無意義的辛勞。

這個決定宣布以後,眾人無人反對,於是魏州新城就成了黃旭的王城。

於是大家積極動員,開始在魏州新城安家落戶,這個時候又出問題了,林清瑤的臨產期到了,要生了。

這下肯定是不能搬了,萬一生路上了怎麼辦,多危險,隻能再延後一段時間了。

就在這個時候,財政混亂的問題才開始出現在黃旭的視野裏。

這賬怎麼這麼多,這麼亂,原本林清瑤管理的時候能處理的井井有條的,現在林清瑤一放手,各種亂七八糟的賬目就把黃旭給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