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情結
一個不足200人的小村子,是我出生的地方,這個不足200人的小村子靠近京杭大運河,這個不足200人小村子的田地是靠京杭大運河的水灌溉的,運河滋養了我們祖祖輩輩,我和運河也就有了牽扯不斷的情結。
小時候感覺運河就像年輕的媽媽,我們在媽媽的懷抱裏玩耍,追蝴蝶,撲蜻蜓,抓小魚,挖蛤蜊… 擰一個柳笛就能鼓到腮幫子疼,揪一片樹葉就能吹的瞪出了眼珠。渴了喝一口運河水,餓了吃幾口野菜野果,像母親的乳汁一樣甘甜醇美。河床的草地像碧綠柔軟的地毯,間雜著紅黃藍紫的小花,脫了鞋子躺在上麵,潺潺的流水,徐徐的微風,暖暖的陽光,婀娜的垂柳,啾啾的鳥鳴…… 就像母親輕哼著搖籃曲,睡意馬上朦朧了。
青年時代感覺運河就像壯年的媽媽,總是忙個不停,溝渠裏翻騰水花流進農田,滋潤著各種的作物,從春天播種前一直到冬灌小麥,將近一年的時間都不會停下來,水流嘩嘩,一刻不停,忙忙碌碌,沒有更多的時間和你講話。
中年時代感覺運河像老年的媽媽,一抹夕陽就像慈母提著一盞燈倚門待兒歸,遙望遊子,久久的、緩緩的不願意落下。枯幹的野草,就像媽媽淩亂的白發在風中飄搖,矚目遠方,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運河,在我心裏,永遠都是慈母,累了困了苦了,都願意回到它的身邊坐一坐,再坐一坐……
我小時候很多的規矩,現在幾乎看不到了,就說吃飯這一件事吧,父母坐在哪裏,兄弟姐妹依次坐在哪裏,都不是隨便的,即便父母不在家,那個位置空著,我們也不敢去坐。盛飯一定是先給父母,父母不來坐,誰也不會坐,父母不動筷子,誰也不吃第一口……
這是不是窮毛病?不是。這是規矩,好的規矩都是從小在家養成,步入社會,如果這個規矩沒養成,很可能一起吃頓飯就讓人議論沒有教養,失去許多好的機遇。
好性格好習慣都是在好的規矩下養成,有些規矩的目的從小讓他知道心存敬畏,父母第一。吃飯讓孩子坐在上位,第一口菜搶著夾給孩子…… 慢慢在孩子的心目中,他就是家庭之王,天下第一。小時候感覺好玩可愛,十幾歲一定會出現叛逆,家長老師批評一句,就會尋死覓活,離家出走,這樣的事,很常見啊。
不從小立下規矩,養成好習慣,出現問題了,再想糾正,家長也痛苦,孩子更痛苦。
雜技是吳橋傳統固有的文化,雜技大世界這麵雜技文化的旗幟,自從1993年大世界落成到現在,風風雨雨快三十年了,曆久彌新,每天迎著朝陽飄展。原來的雜技大世界是四麵圍牆,幾個門口不是隨便可以出入的,平時門衛看管的很緊,節假日還有警察來來回回的巡邏,不要說是外地遊客,就是我們本地人都對圍牆裏麵的世界充滿了神秘感,如果能夠進去一次,都感覺很榮幸的,特別是不用買票進去,更是顯示身份的特殊。這一點正好也符合了人們的好奇心理,一群人圍著,裏三層外三層,不知道裏麵發生了什麼,越是這樣,圍攏過來的人越多;高牆深壘,越是不知道裏麵的世界,人們越是感覺神奇神秘想進去,因為圍牆圍著,所以聚氣,神秘的氣氛也就隨著年代的久遠而越發濃烈,吸引力也與日俱增,外地本地遊客也就絡繹不絕了。
後來雜技大世界北麵的圍牆拆掉了,變成了開放式景區,每天趕閑集一樣人來人往,瞬間景區破了氣,積聚了近30年的神秘感蕩然無存,從身份特殊才能進去,變成了隨便出入。傳統的風水學理論,北方屬水(八卦中的坎),水主閉藏(封閉和隱藏),東北屬高山(八卦中的艮),高山也是阻擋和封閉,現在整個景區的北方和東北方暴露無遺,失去了封閉和阻擋,隻圖好看,不但失去了人文景區本該有的神秘感,還破了風水。
我平時喜歡看書,雖然專心佛學,但是偶爾也看看道家的典籍,看多了,對裏麵許多的哲理很是佩服,從原來淺嚐輒止的認為迷信,也就漸漸心悅誠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