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韶山到長沙的求學生涯(1)(1 / 3)

一、韶山衝中讀書郎

1、嚴父慈母

韶山毛澤東故居。韶山衝一帶,曾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上古時期,賢明的舜帝南下巡視,跨長江,涉洞庭,經過湘中的山野時,被蒼鬆翠竹、奇峰異石所陶醉,命令傳臣把樂師們找來,在一片山坡草坪上演奏起新創作的舞曲——“韶樂”,竟然引來了鳳凰的翩翩起舞,造成了百鳥朝鳳的聖景。後來,人們就把這座山叫韶山,那陡峭的山尖就叫韶峰,這片狹長的穀地便是湖南省湘潭縣的韶山衝。韶山衝南北長約10華裏,東西寬約7華裏,離縣城湘潭90華裏,離省城長沙180華裏。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衝裏居住著600多戶人家,絕大多數人過著貧困的生活。

1893年12月26日,正是太陽升起的時候,在鬆竹掩映的韶山衝上屋場,在一棟土磚屋子裏,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

出世的是一個男孩,這對於這棟屋子的主人毛貽昌和他的妻子毛文氏來說,真是天大的喜事。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按照韶山的風俗,要“賀三朝”。這一天,連平常不信菩薩的毛貽昌,也忙著燒香點燭,燃放鞭炮,還辦起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親朋好友請來吃“三朝飯”。

酒席筵前,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給這個新生的嬰兒起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毛澤東!另外,還起了一個字,叫詠芝(後改潤之)。由於毛文氏前兩胎男嬰都在繈褓中夭折,生母惟恐這男孩也不能長大成人,便抱到娘家(湘鄉縣)那邊一座有石觀音的小廟朝拜,燒香許願,認“石觀音”為幹娘,祈求保佑,並取小名“石三伢子”。

毛家世代務農。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是個老實憨厚的種田人,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把祖傳的一些田產典給別人。毛恩普隻有一個兒子,去世時,孫子毛澤東已長到10歲了。

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他17歲就開始當家理事,因家裏負債被迫外出在湘軍裏當了幾年兵,長了一些見識,也積攢了一些錢。回家後,他陸續贖回父親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買進一些,在毛澤東10歲時家裏土地增加到20畝,每年能收入10擔稻穀。他精明強幹,善於經營,克勤克儉,精打細算,後又逐漸典進了別人的一些田地。後來,他集中精力做稻穀和豬、牛的買賣生意,資產積累到兩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衝裏也算是一個財東了。

毛貽昌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鑄造兒子,而且管得很嚴。毛澤東從6歲起就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砍柴,識字後也要幫父親記賬。特別在14到15歲的兩年間,他成天在地裏跟家裏雇的長工一同幹活,練就了一身幹農活的本領,犁、耙、耕、耘幾乎樣樣都會。

父親的暴躁、專製和自私,鍛造了毛澤東的叛逆性格。毛澤東回憶說:“我到了13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利用我父親所引以為據的經書上麵的話來同他進行辯論的好辦法。我父親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就利用經書裏關於長者必須慈善的話來回敬他。針對他指責我懶惰,我反駁說,年長的人應該比年輕的幹得更多,我父親年紀比我大兩倍多,所以應該多做工作。我還說:等我到他這樣年紀的時候,我會比他勤快得多。”

有時,毛澤東與父親之間的衝突非常激烈。一次,父親毛貽昌在家裏設酒席款待生意場中的客人,叫兒子出來陪客。少年毛澤東非常討厭這套繁文縟節,不願意逢迎這些人。為此,父子二人便在客人麵前大聲爭吵起來,毛順生當眾大罵兒子“懶而無用”,兒子便和父親公開頂撞起來。父親更加惱怒,要動手打人,13歲的毛澤東一轉身便憤然出走。這時,母親文七妹急了,連忙出來講和,勸兒子回去。

暴躁的毛貽昌也追出來,一邊罵,一邊命令他回家。已經跑到池塘邊的毛澤東指著池塘嚇唬父親說: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跳下去。這倒真的把毛貽昌嚇住了,他還不知道兒子已經學會了遊泳,生怕兒子跳下去,就同意講和,但有個前提,就是要兒子下跪,磕頭認罪。可毛澤東認為自己沒錯,內心並不願下跪,隻是看在母親的麵上表示:如果父親不再打我,我可以跪下一條腿。結果,就這樣達成了“協議”,一場父子之爭,就在雙方互相堅持又互相妥協中平息了。

後來,毛澤東對人說:人有兩條腿,一條是爺腿,一條是娘腿,我跪下的是一條娘腿,那條爺腿還是站著的,因為我沒錯,我就是不向爺認錯。

當然,毛澤東對父親的叛逆,並不是一般綱常倫理意義上的反叛,而是對父親身上表現出來的自私、專製和不平等觀念的反叛。作為生他養他的親人,毛澤東在心靈深處一直對父親懷有深厚的愛。再說,父親後來對他的態度也有所改變,並支持他外出求學。1919年,毛澤東在母親去世後,曾把父親接到長沙城裏居住。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時,專門來到舊居,深情地站在兩位老人的遺像麵前,默默地凝望著,然後對身邊的人說,如果是現在,他們都不會死的。原來他母親患的是淋巴腺炎,父親得的是重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