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1 / 3)

|參考文獻|

[1]楊宗幹,趙汝植.西南區自然地理[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2]徐裕華.西南區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3]中國科學院西南資源開發考察隊.西南區域發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4]藍勇.西南曆史文化地理[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5]王文光,翟國強.西南民族的曆史發展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關係述論[J].思想戰線,2005,31(2):29-35.

[6]楊宇振,戴誌中.中國西南地域生態與山地建築文化研究[J].重慶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3):20-22.

[7]劉亞川,沈冰,陳家彪,等.中國西南地區礦產開發與環境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

[8]趙濟.中國自然地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9]趙濟,陳傳康.中國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趙濟,方修琦,王衛.新編中國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呂拉昌,李文翎.中國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2]王靜愛.中國地理教程[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7.

[13]劉明光.中國自然地理圖集[M].3版.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0.

[14]尹福光,孫潔,任飛,等.中國西南區域地質[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6.

[15]秦建華,劉才澤.中國西南地區礦產資源[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6.

[16]張家誠.中國氣候[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17]莊平,高賢明.華西雨屏帶及其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意義[J].生物多樣性,2002,10(3):339-344.

[18]龔子同,陳誌誠,史學正,等.中國土壤係統分類: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9]賈小燕.四川省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0.

[20]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係統分類課題組.中國土壤係統分類檢索[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1.

[21]龔子同,張甘霖,陳誌誠,等.以中國土壤係統分類為基礎的土壤參比[J].土壤通報,2002,33(1):1-5.

[22]沈南.西南地區幾類土壤的特性和係統分類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8.

[23]楊國祥,史學正,於

東升,等.基於WebGIS的中國土壤參比查詢係統研究[J].土壤學報,2007,44(1):1-6.

[24]楊月圓,王金亮,陳有君.雲南山地土壤垂直帶信息圖譜分析[J].山地學報,2013(1):31-38.

[25]杜靜.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區成土特征[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6]王利鬆,賈渝,張憲春,等.中國高等植物多樣性[J].生物多樣性,2015,23(2):217-224.

[27]朱華.雲南植物區係的起源與演化[J].植物科學學報,2018,36(1):32-37.

[28]楊永.中國裸子植物的多樣性和地理分布[J].生物多樣性,2015,23(2):243-246.

[29]薑漢僑.雲南植被分布的特點及其地帶規律性[J].雲南植物研究,1980,2(1):22-32.

[30]金振洲.論雲南熱帶雨林和季雨林的基本特征[J].雲南大學學報,1983(1-2):197-207.

[31]朱華.雲南熱帶季雨林及其與熱帶雨林植被的比較[J].植物生態學報,2011,35(4):463-470.

[32]劉倫輝,餘有德.雲南熱帶森林的區係組成特點與分布[J].雲南植物研究,1983,5(

2):187-196.

[33]趙汝植.西南區自然災害特征及其地域分異[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21(1):90-96.

[34]廖永豐,趙飛,王誌強,等.2000—2011年中國自然災害災情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災害學,2013,28(4):55-60.

[35]李媛,曲雪妍,楊旭東,等.中國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及防範重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3,24(4):71-78.

[36]崔鵬,王道傑,範建榮,等.長江上遊及西南諸河區水土流失現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1):43-50.

[37]王世傑.喀斯特石漠化:中國西南最嚴重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J].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2):120-126.

[38]王敬貴,亢慶,楊德生.珠江上遊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現狀及其成因和防治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4,26(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