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時期,九華山區的崇山峻嶺間,出沒著幾支神秘而又強悍的農民武裝,他們占山為王,反抗元蒙外族的侵略,後又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涿鹿天下時,家事、國事和個人的愛恨情仇糾集在一起,演繹出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他們的故事至今還在九華山一帶流傳,以致在400多年後,我們仍然可以在九華山的荒山叢林間,尋找到它的遺跡和殘留的建築。比如:寨門、瞭望台、旗杆石,和那些隱約的石板路,以及當地百姓的口頭上,還在繼續流傳他們的故事,現在聽來仍很感人。本書就是要將他們的事跡再現給讀者,將時間倒回到400多年前,讓我們一同感受那個時代,那個與九華山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故事。本書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
九華山地處皖南山區,綿延上百裏,是中國四大佛教之一、道教三十九洞天福地。宋代狀元王梅溪在一首詩中寫道:“江南一嶽占青陽,多少神仙此地藏。聞說仙翁搗藥處;鳥聲依舊克叮當。”他這首詩是寫九華山三寶之一叮當鳥的。然而,“多少神仙此地藏”卻道出了九華山水的神秘和豐厚的文化蘊涵。
話說元朝末年,也是蒙古帝國在中華大地上統治極其黑暗的年代,那些來自蒙古草原的征服者們,將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根本不當人看,甚至連牲口都不如。他們將治下民眾分為四等人,元蒙貴族,色目人,北方漢人,而南方漢人卻是最低一等,任人宰割。他們經常考慮把這些占地方的百姓都殺掉,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從賦稅到徭役,隻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平時無事也要收“撒花錢”;就連新婚之夜的新娘子,頭一天晚上都要先陪他們過夜,完了,還要收“初夜錢”。
源於此,九華山一帶豪傑並起,紛紛占山為王,安營紮寨,形成了九子岩的劉公寨、蓮花峰的牛皮寨、石寶山的石寶寨、六泉口寨,黃石溪中寨和北寨。王亮和他的兄弟們,為了吃飽飯,不被外族統治者欺壓,不再為那些說不清的苛捐雜稅弄得民不聊生,為了自己的女人不再先陪那些韃子過夜,他們也占山為王。官兵來了,就號令百姓聚集在一起共同抵禦,官兵走了,各自回家種田。
在這幾大山寨勢力中,要數趙普勝的六泉口寨兵馬最多,勢力最大。這些山寨人馬團結在一起,在趙普勝和王亮的帶領下與蒙古韃子兵馬做長期不屈的鬥爭,並最終打敗趕走了元蒙在池州境內的統治,雖然在後來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鬥爭中,最終失敗了。但前期與元蒙的鬥爭曆程,對最後打敗元蒙王朝在中華大地近百年的統治,起到了不可磨滅作用。
這篇《九華煙雲》經過我一個多月倉促碼字,又多次修改,終於在我欣慰的歎息聲裏結束了,但我心裏仿佛還有很多話要說出來,還有很多關於九華山的故事、人物、事跡沒有寫進來。在那個元蒙統治中華近百年的曆史中,九華山民眾也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奮起反抗,抵禦外族侵略。那些有誌之士,帶領鄉鄰民眾,占領山頭,利用地理優勢,紛紛揭竿而起,唱出了九華山曆史上悲壯而又悅耳的壯歌。現在這些山寨人物,關於他們的傳說依然遍布民間,那些遺留下來的寨門、城垛,依然還清晰地遺落在九華之巔。說實話,我不知道讀者對我這個二十一世紀的人寫十四世紀的事件有什麼看法。在寫作過程中,因為沒有完整的史料,隻能在我行走九華的過程中獲得的一鱗半爪的資料進行充實發揮,確也不易。但我認為:自古以來九華山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道教仙山,更是曆史文化名山。早在遠古時期,九華山名曰陵陽山,後改為九子山。直到唐朝時期大詩人李白與一幫子朋友來到九子山,好發奇思妙想的他,改九子山為九華山,使得九華山傳揚天下。唐朝那個時代,注定是九華山發生蛻變的時代,一是:李白、劉禹錫等一批詩人的到來,給九華山帶來從前沒有過的喧鬧和繁榮,也因此給九華山一個揚名的機會;二是:佛教的地藏王菩薩金喬覺,不遠萬裏從新羅來到九華山,並在這裏修行六十餘年,最後坐化成佛,又使得九華山由風景名勝之地成為中國的四大佛教道場之一;如今更是一座人類曆史文化遺產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