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戶們回到胡德魁家的院子裏,都沒了主意,眾人紛紛看向胡德魁,讓他趕趕緊拿主意。
“德魁哥,我看他們是來真的了!”
“是啊,多修一座高架橋花的錢比賠我們的錢多多了,這個縣長是不是有毛病啊!”
“就是,一座橋幾千萬總要吧?寧願多花這麼多錢也不肯給我們加賠償金,太過分了!”
“德魁哥,你可得想想辦法啊!我們可都是聽你的才沒簽字!”
“是啊德魁,要是真不拆了,我們被圍在公路和大橋底下,別說生活不方便,到時候門前車來車往的,也太不安全了!”
“都別吵,我這不是在想辦法呢!”
胡德魁不耐煩道:“你們先回家吧,我先給我大伯打個電話,看他怎麼說!”
胡德魁也是萬萬沒想到,徐正楓居然會出這麼大手筆,寧願多花幾千萬也不跟自己妥協,別的不說,就這份魄力 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打發走了眾人,胡德魁拿出手機打給了在省裏工作的大伯,電話沒響兩聲就接通了。
“德魁,你怎麼回事,怎麼搞出這麼大動靜?”
電話一接通,對麵那人就問道。
“大伯,您都知道了?”
胡德魁懵了,疑惑道。
“你們那邊的事都上黨刊了,被領導拿出來當案例,我也是剛開完會,正想給你打電話問問怎麼回事,你就打過來了。”
胡德魁的大伯胡文兵是省建設廳的一個辦公室主任,副處級別的幹部,在地方來說也算是位大人物,而且負責審批一些手續,算是有點小權力,平時胡德魁為了巴結大伯沒少送禮,在胡文兵的幫助下,胡德魁混的也不錯,雙方算是各取所需,平日裏關係也比較近。
徐正楓早就料到改圖紙道做法會引起爭議,為了取得主動權,索性直接起草了一篇文章投給了省黨刊,黨刊的主編跟於洪生關係不錯,沒多大麻煩就給刊登了。
最近幾年,山中省發展勢頭很猛,拆遷補償也是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有不少地方都爆出了輿情新聞,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徐正楓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了相關領導的注意,徐正楓將自己處理拆遷問題的方式和思路解釋的明明白白,而且對於未能達成拆遷意見的拆遷戶們的處理方式也介紹了一下,為了保證拆遷戶的安全,徐正楓會在未拆遷的住戶附近修建相關配套的收費站和公路管理處,所有過往車輛都會減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原住戶的安全出行問題,但是在這類交通要道車流量大,方便周邊住戶做生意,為了保證搬遷走的住戶不會心理不平衡,隻要是有相關工程項目立項後再來以這附近拆遷範圍內地址申請營業執照的,一律不予審批。
這個處理方式可謂是釜底抽薪,即能保證釘子戶的生活問題,也兼顧了搬遷走的住戶們的心理問題,對於一些麵臨拆遷問題的地方有很大的指導性作用,但是徐正楓的做法是建立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有一定的特殊性,並非誰都能模仿的,但是,依然給許多地方做出了榜樣,不少正頭疼跟釘子戶溝通的地市立刻開始宣傳前登縣的策略,一些本來打算多要賠償金的釘子戶害怕當地有樣學樣,紛紛簽了協議,也算是間接幫當地解決了問題,徐正楓和前登縣的大名再次傳開了,與此同時,還有胡德魁三家釘子戶的大名也跟著傳了出去,不過他們則成了被嘲笑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