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師徒談話(1 / 2)

其實吳燁來找趙芹借車的時候,趙芹也是剛剛回家,她幹嘛去了,這兩天聽到的消息,抓緊找張老師彙報一下,畢竟萬一國家不知道呢。結果國家不僅門清,甚至連處理意見都已經討論過了,首先國家不會妥協,其次這些組織者有一個算一個,通通處理,現在民心已經向著國家了,已經不是過去幾個所謂的意見領袖,所謂的大師就能動搖民心的時候了。直接讓他們利用大學生的計劃,全部落空。

至於這些不明是非的大學生,國家采用了另外的方法,讓團裏組織一下,把他們分散到各個老區,接受老區人民再教育,讓他們去這些地方,接觸一下,讓他們真正明白一下什麼是愛國。這也算是一些人給的啟發了。

怎麼呢,55年,京城有三百來人,也可能就是覺得京城工作不好找,也可能是真的是愛國情懷,奉獻精神,主動組織申請去了開發北大荒,形成了大名鼎鼎的京城村。團裏報道了這件事兒之後,申城不服氣了,也組織了八九十個人,而且比京城進步的是,他們有二十五個女生,去往贛省下鄉。

要說影響,相比去北大荒開荒種地的京城隊來說,申城這些人影響更大,因為他們去了之後,迅速在廣闊農村開啟了他們自己的事業,掃盲,充當臨時醫生,進行宣傳等等,可以說是把作為知識青年的用處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也就成了知青下鄉的兩大出路,並不單單是下鄉種地。拖拉機手,機修工,獸醫,醫生,老師,甚至是農業工作者都有,甚至這些人成了大隊集體產業或公社集體產業的領導,技術員等等。但是京城隊也不單單隻是種地,他們在那裏試驗出了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模式,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莊稼的種植技術。

也正是有了知青,我們在改開之後才能快速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因為那些接受過這些知青培訓的中學生,成為了優質工人的來源。另外也正是由於知青的原因,以雜交和嫁接為代表的所謂先進農業技術,得到了大幅推廣。同時也是這些人,為後來蓬勃的鄉鎮企業,提供了初始動力。(我剛知道的時候,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我姐妹說的,這就是狗咬人,而知青和當地老百姓發生了衝突,那是人咬狗,所以才能上新聞。真正在農村天地,大有作為的人,可能被表彰,但是沒有討論性,大家看看就行了。)

在這兩波之後,各地在五八年之前也陸續組織了幾波,但是有幾波的純粹性很有問題,有些老板,買辦,看著行情對他們不利,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去下鄉了,這叫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裏。另外一群人,則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所以選擇下鄉去搏一把,給自己增添一些資曆。總之,或好或壞,各有說法的知青插隊,上山下鄉,在55年就已經開始了。

但是這事有一個小小的後果,對京城人來說,那就是他們很難體現這個就近原則了,為了保持優秀,就變成了哪裏需要去哪,哪裏困難去哪。

知道這件事超不出掌握的趙芹,也好心的把黃家的事給張教授說了一下。“你說這孩子太多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不怎麼好處理,但是國家也有了一個辦法,目前還不知道好用不好用,我給你賣個關子,到時候你就知道了。至於你說這孩子的問題,是真沒好辦法,一個村裏都幫忙瞞著,你就是上邊都知道,也不一定能處理,這裏麵牽扯的事兒太多了,農村工作,比城裏要麻煩一百倍。國家也在想辦法,但是農村的宗族,是真的不好辦。”

而趙鑫,也騎著車去了韓工家裏,韓工就是趙鑫的帶教老師,但是韓工讓她研究生畢業之後再叫他老師,現在還是和別人一樣叫韓工就行,這是為了防止工業學院把他算成他們的老師,但是趙鑫叫他的夫人師娘。這一次趙鑫在後座綁了一個大大的筐子,裏麵放了一些趙芹專門做的小點心。

“哎呀,你說你來就來吧,還拿東西幹嘛,這些東西你師娘想吃就去街上買去,我又不是買不起。”

“那哪行啊,這可是我們娘倆的心意,就這份心,你在街上買的也沒有不是,這裏麵可有我的幫忙呢!”趙鑫恬不知恥的說道。

“行行行,說不過你,昨天部裏給我拿來一塊火腿,走得時候,讓你師娘給你切上一半。”

“行,我就收著了,謝謝韓老師。”趙鑫也沒假客氣,等驢肉鹵好了,再給韓工帶一塊就是了,兩家都不是缺嘴的人。

“我就喜歡你的幹脆勁,有些小子天天給我裝客氣,哈喇子都快出來了,還在那說吃不習慣呢。”這活說的是誰趙鑫也知道,說的是另一個劉師兄,現在去了晉省的工廠,擔任工程師,這些都是他聽金師兄說的,兩個人不對付,也是化學三廠人盡皆知的事,所以金師兄的話不可全信。據說是因為劉師兄水平比金師兄高,所以劉師兄才能外派。但是韓工說過,劉師兄水平確實是比金師兄強點,但是他選擇外派的原因是,劉師兄老家就是晉省的,人家這是回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