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破凡塵天尊歸隱,趨盛世青蓮下山(1 / 3)

引子

古人最懂盛衰之勢,有一首詞說的好,其曰:“鮑魚腥斷,楚將軍鞭虎驅龍而起。空費鹹陽三月火,鑄就金刀神器。垓下兵稀,陰陵道狹,月暗雲如壘。楚歌喧唱,山川都姓劉矣。悲泣喚醒虞姬。為伊死別,血刃飛花碎。霸業銷沉騅不逝,氣盡烏江江水。古廟頹垣,斜陽紅樹,遺恨鴉聲裏。興亡休問,高陵秋草空翠!”

詞中之意,無非是感歎塵世興亡無定,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就連那古今第一大丈夫的項羽也無能為力。試想當年的西楚霸王,其人是何等的氣概,破釜沉舟,火燒鹹陽,可到頭來卻落得吞聲烏江,連個愛人都無法保存。而那個流氓皇帝漢高祖,雖也稱得上是千古一人,可最終也不得不埋於方寸之地,長眠於荒草之中,四百年大漢基業,不留一點痕跡。

由此看來,儒家為功名,主張安邦定國;釋家為圓滿,意在普渡眾生;道家信奉無為,但求一己清靜。但儒、釋、道三家,歸根到底還沒能跳出一個“欲”字圈,看似無欲,其欲彌篤,其機更深,其手段更加殘忍。觀天下大勢,總是有分有合,有興有衰,有生有滅。自南北朝並存,隋文帝一掃六合,天下歸一,這位雄才大略,聰明神武的帝王,本想名存千古,子孫萬代。豈知興亡有數,數之所在,人不得強之。到了他的兒子隋煬帝那,便狼煙四起,天下分崩,隋煬帝成了陳後主。這隋煬帝早年也是堪稱德才兼備的,他不但生性聰慧過人,而且文韜武略也極高,曾馳騁沙場,笑傲群雄,點評陳後主。好一副德比堯舜,功蓋三皇的尊容。可一旦升入九五之尊,便覺得是功德圓滿,萬世無憂了。於是他依舊效仿前輩,廣宮苑,開運河,欲享盡天下繁華,受足人間富貴,不免又上演了一部“斷頭chun夢”。

前人田地後人耕,更有耕者在後頭。繼而得了天下的唐高祖,雖然吸取了隋亡的教訓,乖了許多,棄功高蓋世的世民於不顧,立長子為接班人,但還是釀成了“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骨肉橫飛,帝王的寶座是悖行天理與人道換來的。唐太宗不是隋煬帝,雖然奪取帝位的手段狠毒無比,可他卻能治出個“貞觀之治”來,用一榮遮百醜,倒成了千古帝王的光輝典範。李世民可以屠殺手足,武則天自然能殘損子孫,甚至自稱武瞾,改國號為周.可女人畢竟是女人,夫權的禁錮,使得她慘淡經營一生,留下的隻是史家點評時的功與過。

武則天還政於李氏,使李氏的江山得以延續,從而才出現了那個由大治走向大亂的年代——“開無盛世”。若說大唐帝王,最開明的當屬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這兩位帝王雖屬同宗,信仰卻不一樣,太宗信佛,玄宗好道。也正因為如此,釋道兩家也同儒教一樣,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由於當時社會太平,百姓樂業,人們懼怕死亡的心理更甚,致使尋生命永恒者無計其數,寺院道觀的香火達到鼎盛之期。看著那被熏得昏天黑地的塵世,看著那些頂禮膜拜的善男信女,忽然明白一個道理,人的另一半是鬼做的,塵世的另一半是鬼世......

正文

話說大唐開元年間,國富民安,儒、釋、道三教俱存。在蜀中的峨眉山,有許多高人雅士隱居於此,過著方外的生活。其中有位道教的真人,他名喚廣法天尊,乃是門中的掌教。這位天尊不但精通五行八卦無為之術,而且還洞曉音律,雖然年近九旬,依舊童顏不老,被人視為神仙轉世。這年的六月初九,適逢廣法天尊出關之日,相識的一些道友都來到紫竹峰頂,與天尊共話玄機。來客當中,有佛門的空印禪師,九華山的百獸王,桃花溪的方氏兄弟,以及道教中的無極上人,鐵杵婆婆,飛天嫫母。另外,還有兩個氣質俊雅,衣著華麗的年輕人,一個喚作青蓮居士李太白,一個喚作峨眉浪子吳均。別看這兩人年紀輕,可輩份卻極高,是廣法天尊的忘年交。

紫竹峰峰高林密,環境清幽。這裏不但有天然的洞府,還有飛天的瀑流,綠樹紅花,百鳥歌舞,真是難得的境地。這些世間的奇人雅士環坐在石桌旁,品嚐著童子奉上的香茶,望峰上之流雲,聞澗內之流水,暢談處世之煩惱,感歎造物之玄妙。

廣法天尊開口道:“今日乃少陽之期,蒙眾道友前來探望,貧道不勝感激。”

方氏兄弟中老大方相道:“廣法道長,你閉關數月,不知又有什麼玄功問世?”

廣法天尊搖頭道:“貧道哪是修煉什麼玄功,隻是淨心譜了一支曲子罷了。”

方相道:“閉關數月,既沒煉丹,亦未有玄功問世,單單隻為了一支琴曲嗎?”

廣法開尊笑道:“正是如此。可此曲非同一般凡品,而是那久已失傳的《廣陵散》。”

空印禪師雙手合什道:“阿彌陀佛,廣法道友,那《廣陵散》乃千古名曲,自晉時的嵇康被冤殺,此曲便再無人能奏,道友既已譜出,可否一彈,一飽貧僧之耳。”

百獸王生得凶惡無比,身上的衣服也是獸皮所製,由於終日以獸肉為食,與獸類為伴,所以一身的獸類氣息。可別看他也近於獸類,但對音律卻極為精通,自己的一支魔笛可以號令百獸。此刻他一聽廣法天尊譜出了《廣陵散》,一臉的不屑之色。

百獸王道:“廣法天尊,風聞此曲音質極為玄妙,彈此曲可以有鳳來儀。不過今天有我百獸王在此,恐怕連隻鳥都不會來了。”說完是哈哈大笑。

方氏兄弟中的老二方旺道:“百獸王,看你那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又在吹捧自己,每次和天尊較量,都狼狽而逃,難道還不服嗎?”

原來這些山中的隱士,他們名雖歸隱,看似與世無爭,可每次聚在一起,都要爭個勝負。他們表麵上是切磋取樂,其實卻各顯絕技,暗藏殺機。這百獸王常年居於深山密林中,以馴殺猛獸為樂,曾數次與廣法開尊較量,可惜都不是對手,所以一直耿耿於懷。

百獸王冷笑道:“方老二,別小看人,老夫馴的可都是毒蛇猛獸,從未見過什麼鳥鳳凰,不信就再試試!”

空印禪師道:“阿彌陀佛!百獸王,你數年與廣法道友為敵,每次較量,都是廣法道友手下留情,可你卻不知悔改,執迷不悟,貧僧真為你可惜,你還是罷手為妙呀!”

百獸王道:“不錯,上幾次我都輸了,我輸的也心服。可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再鬥一次,如果這次再技不如人,老夫甘願拜廣法為師,給他端茶送水,再不屠殺生靈。”

方旺笑道:“你百獸王向來說話不算數,我們都聽厭了。”

百獸王怒道:“這次老夫說的話是千真萬確的,如果再反悔,有如此石。”說罷伸出獸掌,一拳將身前的石桌砸成數塊。

廣法天尊道:“百獸王,你為馴服異類,不知屠殺了多少鳥獸,如能真的放下屠刀向善,貧道還真想收你為徒,雲遊海外。”

百獸王道:“那就得看你的手段了,如果真的有鳳來儀,我寧願改過向善,追隨天尊,以了殘生。”

廣法天尊道:“自古鳳鳥隻是傳說,並未有人親眼所見。不過,貧道的琴聲卻能招來百鳥,不怕你的凶禽惡獸。”

廣法天尊說完,就見兩個童子將琴桌拂淨,焚起香火,靜候天尊彈奏。這架古琴乃千年梧桐所製,琴身暗紅,琴弦極細,如蛛絲相仿。就見廣法天尊淨手更衣,端坐在琴前,二目微閉,十指慢挑,琴音由此而出。但聞琴音時緩時急,時高時低,時幽遠,時平淡。緩時如閑雲臥於翠峰,急時如驟雨穿透石壁,高時像霸王在烏江怒吼,低時似虞姬對江東哀泣。幽遠深長,可以驅走一切雜念;如泣如訴,展現塵世萬種悲愁。這正是當年嵇康的《廣陵散》,失傳已久,今日又重現江湖,怎不叫行內人士拍手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