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徐烈鴻(1 / 2)

大宇國曾在二十三年前,也就是新曆七十四年遭受萬國的入侵。那時候大宇國正逢天災,連年的巨旱讓整片渝中平原幾年來都顆粒無收,深陷困境。

為抓此良機,年僅二十四歲的楊柬章率軍十萬,趁虛而來,長驅直入。自兩國交界處的“穿峽關”起,一路上勢如破竹,無人能擋,直抵帝城近前。

不過就在這楊柬章以為勝券在握,要奪渝中於掌指之間時,帝城之外卻橫空殺出來了一無名之輩。這無名之輩有力敵萬軍之勇,運籌帷幄之謀。

他攜私軍將萬國的十萬兵馬截斷在帝城之外,先在萬國的一眾將士麵前大敗楊柬章,挫其士氣。再與私軍夥同馳援而來的㟙北巫國的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逆轉頹勢,救國民於水火之中。而這無名之輩便是當今大宇國的統帥——徐烈鴻。

不過當初的徐烈鴻雖是救國英雄,被視為武神降世,受國民頂禮膜拜。但其大展宏圖之後卻處處受先皇“林賢”的製衡,不得重用。之後徐烈鴻為成其大業,幫助“七皇子”林雍發起政變,輔佐林雍登上了皇位後,才有了如今三軍統帥的地位。

而隨著這件事影響的日益擴張,朝內也逐步分為了兩派,一派是以丞相“文康”為首的“文臣派”,延續先皇“賢治天下”的理念。一派則是以救國英雄徐烈鴻為首的“武將派”,主張“以武禦國,四野皆兵”。

理念衝突之下,終歸還是得在拳頭底下見真章。文康雖然尊為丞相,卻也無法力敵刀槍劍戟,在強盛軍權的威脅下隻能不斷妥協,使文臣一派在朝中處處受製,話語權也日益薄弱。

文康效忠皇室幾十年,鞠躬盡瘁,其實早在林賢死後便想請辭,但又念及故友願景和渝中的黎民百姓,才又堅持了下來。

如今日漸勢弱,雖有心使林雍念其老臣情分聽得他的一番肺腑忠言,但林雍如今的帝皇身份皆是受徐烈鴻的恩澤所賜,又豈會置徐烈鴻的看法於不顧,自然凡事皆以徐烈鴻的意見為主要參考。

為此甚至還在七階高台旁特別為徐烈鴻設立了“英雄席”,專供徐烈鴻在朝堂隨同聽政時使用。

此時朝堂內文武百官交頭接耳,一陣細碎話語聲後,當今大宇國丞相,作為文臣派之首的文康向前邁了一步。他撫著花白的胡須暗自瞥了落座在英雄席上的徐烈鴻一眼後,才以左手壓右手,雙手疊抱,行天揖禮,開口道:“皇上,臣有愚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林雍點了點頭,示意文康直言。

見林雍準許,文康再行一禮,然後說道:“謝皇上。臣以為,現在我大宇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不必因一眾宵小的胡言而大動幹戈。所以臣建議以民生社稷為重,先據守穿峽關,派使者前去和談,究這暗殺的真相。”

文康的字裏行間,其實還是先皇林賢那套“賢治天下”的治國理念,以民為本,和濟天下,不以勞民傷財為手段,而是通過協商來達到化幹戈為玉帛的目的。

但這話一出,林雍還沒做回應。武將派的一眾人便先炸開了鍋,他們嘴上吵嚷著,然後以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上下打量著文康。

“你們聽聽,據守穿峽關。當縮頭烏龜嗎?”

“沒錯,受人汙蔑還想和談,簡直是不要臉了。”

……

見此情景,龍椅上的林雍卻沒有惱怒,而是眼睛微眯,將目光放在了落座在英雄席上,一襲甲胄披身,威武不凡的徐烈鴻身上。見他坐姿挺拔,紋絲不動,沉思了片刻,便也作壁上觀,好整以暇的看起了這場文臣武將間的明爭暗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