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0年,磁約束受控核聚變托卡馬克裝置成功點火,人類進入新的能源時代。隨著積累的高溫等離子體場數據和模型理論的不斷完善,以氦 3 (He-3)和氘(D)混合物為燃料,進行聚變,以產生高比功率、可變推力和比衝以及低輻射航天器推進係統,即反場構型直接聚變引擎終於研發成功。從此,人類終於擺脫了化學能火箭低比衝和短工作時間的限製,獲得了可以以克級燃料提供兆瓦級能源的強大星際動力源。於此同時,材料技術也獲得突破,生產出了超高強度的碳納米管纜繩,另一個曾經在人類神話中才有的設施-太空電梯也成為了現實。一部部搭載著反場構型直接聚變引擎的升降機,日夜不停穿梭在地表和36000公裏外的地球同步軌道之間,將大量材料直接送入太空。
同一時期,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算法也日漸成熟,機器學習相對普通計算機程序有著更高的適應性和擴展性,可以代替人類完成很多簡單重複工作,大量農民、工人、工程師等的經驗被數據化並擬合訓練成機器模型,可大量複製、不知疲倦、可在極端惡劣條件下日夜不停工作的機器農民、機器工人,機器工程師出現了。當然,由於訓練完全覆蓋所有可能隨機幹擾和突發事件的模型很難,並且在正常情況下會大大降低生產效率,很多最終決策和檢驗依然需要有經驗的人完成。以前人聲鼎沸的農場、礦山、冶煉廠、化工廠和加工廠都變得靜悄悄,隻有自動運行的機器,穿梭來往的無人運輸車和自動檢測機器人,隻有發現設備或者產品有可能出現問題時,才會報警通知控製室的人來檢查確認和監督修複。近乎“無限”的能源疊加效率極高沒有擴展上限的生產加工能力,人類的倉庫裏再沒有缺貨這種問題了,人類似乎可以隨心所欲的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了(如果沒有人為的控製和幹擾的話)。
在月球上建立了大量基地後,月球上豐富的氦 3和鈦礦支撐人類向下一個目標-火星邁進。公元2300年,火星人口達到5000萬,同時大量向附近的小行星帶擴展。小行星帶有著豐富的金屬和碳氫氧資源,同時重力極低開采和運輸方便,很快人類就在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上的環形山底和地下建立城市,開采和交換資源(由於重力極低和沒有大氣幹擾,加工好的金屬和其他資源可以直接通過電磁發射器打到其他小行星)。
當然,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真的沒有上限約束的,除了人類的欲望。公元2400年前後,地球聯邦政府發現,支撐人類星際殖民的關鍵-核燃料出問題了。月球表層的土壤幾乎被翻了三遍,反複多次提取之後月球的低成本氦3資源近乎枯竭。當然。地球、火星、小行星和太空城依然可以利用托卡馬克或者反場構型直接聚變裝置進行其他燃料的聚變反應。但其他類型聚變反應產生的中子輻射問題是在廣袤宇宙中遊走的太空船無法接受的,它們即不能增加大質量的防中子護壁,也不像固定設備那樣能方便的更換因受中子輻射材料變性而失效的設備。既然氦3是星際航行不可或缺的,那就去找更多的氦3.水星?南北極環形山中已經有城市,但沒有太陽風光顧沒氦3,赤道附近氦3資源豐富,但白天溫度達到700K,沒有啥設備能在這溫度下長時間工作。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過遙遠,人員輪換和設備維護很成問題。最終,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在小行星帶“旁邊”,太陽係裏最大的行星-木星。雖然木星有著強磁場和強輻射,因此無法保持木星大氣層和軌道外之間長時間大容量穩定通信,進而導致遙控操作木星大氣層內的飛行器和機器人很困難,但木星大氣裏那近乎無窮的氦3資源是無法抵擋的致命誘惑。客觀條件限製無法實現自動化?那就人頂上去。公元2410年,地球聯邦議會通過了木星能源開發計劃並發送給了火星最高議會,火星最高議會隨即對小行星帶議會發送執行命令。小行星帶議會在經過可行性討論和修改後,抽調力量進軍木星,在木衛三環形山內原有的城市基礎上擴建大型城市,在木衛一上建設礦山、冶煉廠和化工廠,為建造木星城市群和氦3采礦機提供材料燃料支撐。最終到了一百年後,木衛三上有了三百萬人口的城市群,在他們腳下,一萬餘架采礦機在木星大氣層中穿梭,提取的萬噸記的氦3和氘源源不斷運往地球、火星和小行星帶,為人類的星際活動提供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