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黎明。
天色昏暗,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霧氣,清風微寒,吹拂間卷起低沉的呼嘯。
蕭鴻雪同蒼霞一起前往宮中,於寧陽門附近等待上朝,文武百官皆等候於此。
因為平定司馬家一事,使得蕭鴻雪在朝中的威望大大提升,同時那些本來態度曖昧、立場不明的官員也都和蕭鴻雪親近了起來。
如今見到他的身影,便紛紛過來表示問候,熱情且熟絡,言語間不吝奉承之詞。
蕭鴻雪全程禮貌回應,不管心中如何鄙夷和輕邈,都未曾表露出半分。
卯時將至,有常侍走過來,對眾官員道:“陛下來了,各位請入殿吧。”
眾官員以段睿和蒼霞為首,相繼步入玄雲殿,部分品級略低的官員則於殿外聽候。
皇帝李千凝端坐於龍椅之上,表情嚴肅,龍袍披身,威嚴莊重。
大殿兩側,皆有身著甲胄的虎賁禁衛執刀而立,正容亢色,目光凜然。
在大殿的正上方有一巨幅匾額,上書四個鎏金楷字——濟世安邦,橫平豎直,大氣醒目。
“上朝!”
隨著常侍盧玉清亮的聲音響起,下方眾官員躬身行禮,齊聲喚道:
“陛下萬歲。”
李千凝微微抬手,“諸卿平身。”
她的目光在堂中眾官員之間遊移,最後定在蕭鴻雪的身上,嚴肅的麵孔上浮現出一縷柔和之色,收回視線道:
“司馬家伏法入獄,百姓樂道,京內初定,今朝中列職尚缺,急需補入良才,以定策安民。
朕與幾位大臣經過商討之後,作出決定,凡空缺之位,將補入有功有能之臣,再不重蹈覆轍,以致亂朝廢政。”
話落,她抬手示意盧常侍宣讀旨意。
對方邁步上前,打開聖旨,朗聲道:
“今惡徒伏法,諸職待定,朕念及過往覆轍,再三思慮。
丞相一位為百官之長,總理軍國之事,不可疏忽懈怠,念及督事府都督蒼巧雲富有韜略,處事冷靜,兼具大局之觀,特令其繼任此職,為國分憂,為民謀福。
大司農督管財政,安戶利民,由大司農丞郭和正接替此位,望其保持初衷,恪守職分,再創佳績。”
盧常侍說到這裏,目光掃向蕭鴻雪,麵上浮現出一抹莫名的笑容,她伸手拿起了第二卷聖旨:
“蕭子寧自參軍入伍,轉調京都,至今已滿十一載,期間上安朝政,下護黎民,沙場禦敵,京中除惡,功績卓著,是為百年難遇之棟材,每每念及,朕心甚慰。
今蒼巧雲調任,都督之位由其接任,另晉升侯爵,賜予文武二字,以表其功績,示朕之厚望。”
聖旨念畢,殿內呈現出一時的寂靜,眾官員紛紛將目光瞥向了蕭鴻雪,麵帶詫異之色。
對於他接替督事府都督一位,很多人都有所預料,並不感到意外,隻是皇帝特意以另一道聖旨對其進行封賞,且言辭間極盡讚美,實為世所罕見之事。
連都督蒼霞都沒有受到這等待遇,這不得不說明了皇帝對其的重視,更何況還晉升侯爵,那其間的文武二字更是驚心,震耳,耀目。
顧名思義,文武即文韜兼武略,驍勇且多謀,這是皇帝所作出的一種極高的評價。
魏國始建,及至如今,又有幾人能夠獲此讚譽,他蕭鴻雪今日之後,恐將扶搖直上,踏入青雲。
蕭鴻雪麵色如常,和蒼霞等人上前領旨謝恩,隨後在各色目光之中回到原位。
眾人看著他這副淡定自若、不表喜怒的模樣,心中又是一陣驚駭,比之城府深沉、行事老辣的司馬玉,蕭鴻雪顯然不遜色其半分,甚至更勝一籌。
畢竟司馬家如今折在了他的手上,也正應了那句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者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
下朝後,蕭鴻雪的身邊立時聚集了許多官員,行走之間紛紛出言慶賀,笑臉如春,極盡逢迎。
“蕭將軍,啊不,蕭侯爺,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啊。”一位官員拱手道:
“聖上對您著重嘉獎,給予晉封,是為向滿朝眾臣作出的一種示意啊。”
“哦?所示何意?”蕭鴻雪轉頭看向他。
那官員道:“您鏟除司馬家,又連剿三大逆賊組織,此乃赫赫之功,今聖上對您給予特別認可,表功之餘亦是作出暗示,您即為聖上的左膀右臂,得力心腹,乃是不可觸犯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