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坐下的青毛獅子疑似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烏雞國假扮國王,變成唐僧的那個,第二次是在獅駝嶺當大魔王,將孫悟空吞進肚中的那個。
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呢?
先從外形和名稱上做個比較。
第三十九回:
眼似琉璃盞,頭若煉砂缸。渾身三伏靛,四爪九秋霜。搭拉兩個耳,一尾掃帚長。青毛生銳氣,紅眼放金光。匾牙排玉板,圓須挺硬槍。鏡裏觀真像,原是文殊一個獅猁王。
第七十五回:
鑿牙鋸齒,圓頭方麵。聲吼若雷,眼光如電。仰鼻朝天,赤眉飄焰。但行處,百獸心慌;若坐下,群魔膽戰。這一個是獸中王,青毛獅子怪。
外形是比較相似的,都是青毛,眼神犀利,但在細節和名稱上不一樣。
獅猁王特點有霜白色的爪子和耷拉下來的耳朵,獅駝嶺老魔仰鼻朝天,但考慮到一個是獸狀一個是獸人狀,隻在頭臉處看:一個頭像缸,上寬下窄,一個圓頭麵方。
再看戰鬥力的區別。
獅猁王對戰孫悟空:
他兩個戰經數合,那妖魔抵不住猴王,急回頭複從舊路跳入城裏。
青毛獅子怪對戰孫悟空:
那老魔與大聖鬥經二十餘合,不見輸贏。
獅猁王不到十回合就招架不住,比一口嚇退十萬天兵的獅駝嶺老魔差遠了。
從時間上看。
獅猁王在烏雞國當了兩年道士,又做了三年國王,呆了整整五年,然後被文殊菩薩帶了回去。
小鑽風介紹獅駝嶺老魔是久住獅駝洞,如果自家老魔王至少五年不在洞裏住的話,小鑽風不可能聽不到一點風聲。
獅猁王是老魔的話,對傳遍取經路的唐僧肉一定有所耳聞,根本不需要金翅大鵬來告知。
在文殊菩薩前來收服獅猁王的時候,孫悟空這樣說:
行者道:“菩薩,這是你坐下的一個青毛獅子,卻怎麼走將來成精,你就不收服他?”
“一個青毛獅子”,意思是文殊坐下的獅子或者說青毛獅子不止一隻。
最關鍵的是,孫悟空等人從頭至尾都沒有表現出與獅駝嶺老魔是舊相識。
獅猁王和獅駝嶺老魔的行事作風也不一樣。
所以,可以肯定烏雞國的獅猁王不是獅駝嶺老魔。
不妨大膽假設一下,獅猁王就是獅猁王,一個名為獅猁的獅種,獅駝嶺的青毛獅是一般意義上的獅子,二者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獅猁是什麼?
對此有兩個推斷:
推斷一,作者創作出了這麼一個類似獅子的猛獸。
還有如九頭獅子、九頭蟲這樣同為創作出的異獸。
推斷二,獅猁其實是猞猁。
“猁”是什麼動物,結果隻能組成猞猁,恰好“獅”和“猞”讀音相近,作者一時不查搞錯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受時代的製約,對絕大多數的動物都隻限於書籍粗淺的描述和口口相傳的訛變,細節上隻能主觀加工。
比如古代的石獅子,有些是垂著耳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