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未來的希望(1 / 2)

日誌的內容到此結束。

至少目前看來地球上人類的未來還是存在希望的。

但不知為何如今已經是核戰爆發的第三個年頭,世界也早已變得滿目瘡痍。

那些戰前就被秘密召集起來的科學家都在哪裏?他們為何不出來修複這個殘破不堪的星球?

帶著這些疑惑少年陷入了沉思。

日誌上的這個男人名叫楊思廣,他是一位天體物理學教授曾經參加過一檔科普類節目,那期節目少年剛好在電視上見過。

他所科普的內容是有關暗能量密度過高是否會引起宇宙的大撕裂這一話題。

雖說這個觀點到目前也未能被人類證明,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論題了。

從美國新罕布什爾達特茅斯大學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卡德威爾提出以來人類都未曾放棄過。

思緒被拉回。

肚子的咕咕作響打斷了少年的回憶,少年火急火燎的打開幾袋流體食物開始飲用起來。

終於在少年連喝下三袋流體食物後停下了手。

少年起身擦幹淨嘴上的殘留,環顧了下四周。

隨後便找了一個稍微空曠的地方隨意躺下,背靠著牆壁微眯著眼睛睡起覺來。

這幾日他實在是太累了,比以往的三年都累。

少年本名叫蘇白,在核戰爆發後的三年裏他加入過流民隊伍,加入過幸存者的聚集地,當過基地守衛也當過雇傭兵,可以說這短短三年比他戰前十幾年都豐富。

他無時無刻想象著有朝一日能親手向那些所謂的敵人複仇,可現實又不得不讓他低頭。

他需要活下去!

在這資源匱乏的廢土中,什麼都缺,唯獨不缺的就是人。

雖然在核戰後經曆過饑荒,也經曆過核輻射的擴散,但地球上所幸存的人類還是有千萬之多。

何況人類在戰前就已經完成了克隆人的製造到量產等一係列研究,隻要材料充足人口是不會缺的。

蘇白這樣的流民隨處可見,雖然幸存下來的地聯軍隊在廢土上陸陸續續建立了十多個大大小小的基地城市。

他們將基地實力與大小分為了1-12號基地,據說存在0號基地但真相就不得為之了,因為沒人見過0號基地。

但畢竟資源有限,他們不可能保護的了所有人,所以蘇白這樣的流民成為了地聯棄子。

這三年來蘇白都在為自己而活,隻有活下去才能為她報仇。

蘇白是名孤兒,從小都在孤兒院生活,染夢遇作為蘇白唯一的朋友也是他的青梅。

所以蘇白對染夢語有一種獨特的感情,類似愛情和親情的結合,正因如此蘇白才未能及時表達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