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鎮北疆豐城李家(1 / 3)

豐城縣是個小縣城,縣城雖臨著海,但除了饑荒的時候得些魚獲,從沒得過半點魚鹽的利處。

即便是在新朝的版圖上,都很難找到這麼個不起眼的地方。

然而不起眼有不起眼的好處,豐城縣裏的稅務官,是從來收不足稅金的,老王也從來沒想過能收得齊這些稅。鄉裏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犯不著為了沒人追究的兩個錢,讓街坊們臉上過不去。

至於上繳的稅錢是不是足數,至今上峰沒人能想起來,新朝還有這麼個地方。至於什麼時候能想得起來,怕是得等哪個小官兒得罪了人,被發配過來,然後就又會被遺忘在這裏。

老崔就是這麼被人忘在這裏的那個。

當然,這小縣城裏也不都是苦命人,一個縣城幾萬戶,總有幾個家裏過得去的人家,老李家就是其中最豪闊的那個。

城北的李家,是豪商,也是地主。城北李家的意思就是,城門往北一直到海邊,全姓李。說到李家的地,還有個故事在裏邊。

說這一天,李家的老太爺,吃罷了早飯,在院子裏曬太陽,門口來了個要飯的。

這要飯也有技巧,首先,你得看人家,這戶人家心善,無論貧富,這飯要到門口上,無論好吃歹吃,總能得著一口吃的;這第二,你得會看門楣,高門大戶裏,下人們的剩飯,也總能比老百姓家的多些油腥。

這年頭,要說老百姓誰家吃的最好?當然是屠戶家裏。窮商戶都見過,唯獨沒見過窮屠戶,無他,屠戶家裏總會多些肉腥油水。

這李家,就是個家裏下人吃飯都比屠戶家裏有油水的大戶人家。

李家可不隻是個大戶,李家這位老太爺,更是縣裏遠近聞名的大善人。

這個要飯的,算是要對了人家,可卻偏偏沒有要對地方。門子見了這叫花子,自然不能放他進去,隻能將他攔下,“這位好漢,您來錯了。”

這叫花子大怒,“哎呀”一聲倚在李家大宅的門前石階上,“我聽聞李家這位老爺子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修橋鋪路,施粥無數,為何到了我這便是錯了地方。”眼見就是一副,沒有飯食決不走罷休樣子。

門子不惱,也不去扶他,隻是笑道:“好漢,您沒說錯,李家的爺們,各個都是菩薩心腸的善人,隻是李家施粥,在縣城的北城門,您現在往南走,晌午時分到那,晚不了,正好是放粥的時辰。”

這叫花子也是強,非要在這要一口飯吃。門子無奈,李家大開四門,迎八方來客,門子是頭一個迎人的臉麵,自然也是個能講清楚道理的。

“好漢,這宅子裏,有灑掃的,洗刷的,縫補的,采買的,管飯的,管錢的,看家護院的,伺候主子的,還有我這樣看門的,加上李家的老老少少,幾百上千人,各有各的活計。

“我是個門子,隻管看住李家的門戶,你若是江湖上的好漢,有話要跟李家的爺們兒說,我須得向後宅裏傳進話去,由爺們款待你。你又不是,我總不能給爺們傳進話去要一碗飯,平白的讓人笑話我老黃。

“你若不走,我隻能叫護院的來哄你走,但絕不能從後廚裏拿出一碗哪怕是剩飯來,這不是給不給的事,家裏老爺子講了,這叫規矩。”

門子認李家的規矩,叫花子不認,偏偏不走,還叫嚷起來。叫花子都會個蓮花落,話裏話外的埋怨起來,難免有幾句不中聽。

門子也惱了,“好言相勸你不聽,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扭頭就叫人去喊宅子裏的護衛。

這邊正攔著,護衛沒到,老太爺的話到了。

在這大宅子裏,閑話跑的比風還快,這邊話還沒傳進去,老太爺早知曉了個七七八八。老爺子的原話是,“給他,他吃我李家的飯,糞都跑不出我李家的田,就從家裏喂狗的賬上出。”一句話,見了李家的霸道豪橫。

人都說,這說出來的話就像是潑出去的水,李家老太爺的這句話,可就成了吹出去的風,很快,豐城縣的男女老少就都知道了這件事,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沒人在乎這口飯是不是從狗嘴裏扒拉出來的,李家的狗,可比這亂世的人金貴的多。滿縣城的打聽去,要說李家想買條狗,多少人削尖了腦袋搶破了頭,都想爭一份兒。

李老太爺也不在意,年紀大了,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這件事也就過去了。但李家的地多到一頓飯都跑不出去的話,卻讓豐城縣的人們傳了一輩又一輩。隻是到了李書辦這一輩,李書辦的用度依然,別的李家人卻見得不多了。

“老崔,晚上李書辦做東,咱一起喝兩杯,暖暖身子,這狗日的天氣,凍死個人。”厚厚的皮門簾子掀開,縣裏的縣尉老張罵罵咧咧的走進來,帶著一身的寒氣,“李書辦叫人從城外莊子裏送了鮮羊來,晚上整個鍋子,吃了暖和暖和。”

崔興石抬起頭來,扭了扭酸痛的脖子,又甩了甩有些酸麻的手。來豐城兩年,南邊音信全無,若不是來之前家中叮囑,怕是早就絕了還能有朝一日南下中原繁華的心思。搓了搓臉,豐城這該死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