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1 / 3)

結語

◎ 管理者必須會開會

書中我多次強調,每個管理者都要具備會議引導技術。

上表演課的時候,表演老師經常會說:“你不要把這個角色局限在這個場景裏麵,你在看劇本的時候要去想他經曆過什麼,他在壓抑什麼、思考什麼、恐懼什麼,不要因為這個場景是吃飯,就去忽略角色人物的背景和意識狀態。”

因為對演員來說,表演的不僅僅是一個場景,他們需要通過無數個場景的展現,最後讓觀眾相信,某個平行時空裏真的有這樣一個人物,遭遇了這麼多的事情。他一定是有內核支撐、有連貫性的。

管理者同理,不能將會議引導技術局限在會議場景本身。

在我自己公司內部,任何一個會議發起人都會在每個會議開始前先提煉出清晰的會議議題或者主題,並公示。在會議過程中,要求所有人先表達清晰的觀點,比如“我讚同或不讚同”“是或否”“我的方案是”等,然後才可以表達自己的理由和論據。在表達階段,我或者其他會議引導者都會關注他們的狀態和語言組織能力,對模棱兩可、和稀泥的表達堅決叫停。

如果一個管理者認為,隻有會議中才需要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會議是集體時間高效利用的一個具體場景,但不代表管理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僅僅隻在這個場景中才有體現。

實際上,會議隻不過是通過縮小場景

、壓縮時間來放大了管理者應該具備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反過來說,在會議引導過程中得到的訓練和練習,是完全能夠高效率強化和提升引導者的管理能力的。

業務部分很容易通過KPI來考評,但是團隊凝聚力、組織活力的激發,這些其實很難通過量化的指標來計算,即便可以做到,也往往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這些精神層麵的賦能,恰恰和會議有極大關聯。

會議引導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業務KPI,因為會議本身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人們往往忽略過程,追求結果,又迷失在對結果的不斷提升和追逐中,無法感受過程中產生的多巴胺。但是,公司運營管理中,過程永遠是達到結果的必經之路。

會議引導技術的高低,決定一個企業的組織活力高低,而組織活力的高低又直接決定KPI的高低。所以,我堅定不移地認為,優秀的會議引導者不一定是管理者,但優秀的管理者一定具備會議引導技術,並且他們是可以被優先提拔的。

因為會議引導過程中的實踐會讓他們具備更多激發組織活力的手段,他們會更尊重時間的價值,更看重團隊合作,更善用集體決策,也更能全麵地看待每一個員工,將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通過簡單的對話激發員工的個人能力。

我們把視角再往上調,職位越高的人需要出席的會議

就越多。尤其是老板,我一直強調老板必須學會拒絕參會,你不能指望助理來幫自己安排會議,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助理有時候很難取舍。

那麼,有一些會議場景是老板必須親自參加的,比如重要職位的麵試會。衛哲是馬雲真正意義上引入阿裏巴巴的第一個頂級經理人,曾在500強企業工作的他接受過完整的西方管理訓練,有著獨特的招聘理念。

衛哲曾經表示,阿裏巴巴的人才秘訣,就是謹慎下放招聘權,讓“95後”心甘情願。這就意味著阿裏巴巴的招聘是由管理者甚至是高管親自來完成的。阿裏巴巴剛創建的時候,公司規模大概在400—500人,任何人加入公司,馬雲都要親自麵試,包括前台接待和保安。下達2個層級的招聘,領導就要自己參與麵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