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篇
第七卷為人不可有我……作詩不可無我
一
我的同年葉書山太史,在鍾山執教,生平專心於經學,而且尤其熟悉《春秋》,自稱是啖助、趙匡,也不值得過分稱道。注譯《毛詩》“佻兮達兮”一章是兩男子相互取悅的詩,人都笑他。但是他寫詩很有性情,有《出都》詩說:“看看到了七十古來稀,車、馬、嚴、徐的事都已成了過去。找些好的方法來治療老病,所要藥物是當歸。”“白石清泉風景十分漂亮,大道上車馬紛紜。要想知道以後怎樣回想春天,隻有看看豐台開的芍藥花。”“行色匆匆頭發越來越少,騎著驢又想起剛進京城的時候。當時十分寒酸貧窮,今天回來卻帶有皇上賜與的書本。”
(葉書山太史名字叫作酉,祖籍是安徽省桐城。)
二
壬戌年,我改作金陵的官,住在王俁岩太史的家裏,碰上戚晴川太守,說:“書生初次提任外邊的官吏,參見長官,不習慣屈膝,匆忙間常弄出聲響來。”我試了試,果然如此。就戲作詩一首說:“看慣書寫慣小字,學著跪拜弄出聲音來。”戚晴川有《宿承恩寺》詩,其中有句說:“瓦溝上有月影照著我孤單的床上,簷縫吹進來的涼風吹著短刀。”十分冷峭。(戚晴川名叫振鷺,是湖州人。)
三
舒城任自舉學坡,是莊明府的記室,喜歡吟詩。一天,我拜訪莊公,聽書齋中高唱拍案,細細聽來,是我寫的詩。
莊明府出來笑著說:“幸而是任先生在大大欣賞先生的詩;如果他是大罵,又該怎麼辦呢?”後來任自舉死了,死前有《口號別親友》說:“六十多歲不小心作了凡人,今天欣慰地要回到仙境。今以聰明還造化,任憑牧童樵夫去訴說自己的生平。花兒在春天將盡的時候應該離樹,鳥兒在冬天會發出告別的聲音。說完這話我就要和神仙一塊走了,遲了我就會被留在蓉城永遠走不了。”
四
通州人李方膺字晴江,善於畫梅,傲岸不訓。罷官後,住在江寧項氏花園,每天與沈補蘿和我一起遊覽名山,人送我們一個綽號:“三仙出洞”。
他寫有《題畫梅》說:“畫梅不一定合時宜,不要怪我在花前下筆太遲。眼看千枝百條有很多的花,賞心悅目的隻有兩三枝。”《秋葵》中說:“蕭瑟的風吹著長長的小巷,彩衣不是過去的那種黃色。到頭來仍感到天恩深重,所以常常傾心向著太陽。”李晴江是滁州牧,見過醉翁亭的古梅樹,就伏在地下再三參拜。他的風趣幽默到了這樣的地步,實在是不容易。
五
上猶縣令方綺亭,名求義,耳朵背了,但內心十分聰明,和人講話,必定大聲高呼,笑話百出,而自己卻一本正經。
他寫有《辭官歸裏》說:“當了三年官十分高興忘掉了官場上的一切,老了歸去仍思念那竹門草屋。帶著清風坐船而去,回去時已是滿頭白發。不妨讓白鶴為我帶走行李,哪管妻子仆從說三道四。疲勞眼昏貪戀睡覺,人們誤傳自己的品德還像以前一樣高尚。”他死後,我為他寫墓誌銘。
陳古漁哭他說:“不見你頭發斑白地坐在茶幾旁,還懷疑你又要穿著紅鞋出堂來。”
六
我路過蘇州,常住在曹家巷唐靜涵的家裏。這個人十分有豪傑之氣,能招籠都知錄事,所以我和他尤其親近。兩家的妻子女兒互相並沒有厭惡爭吵,就如龐公和司馬德操,不知誰是主人啦。
靜涵有詩句:“雨後深院裏留有青苔的痕跡,小窗燈映出人影。”《花朝分韻》說:“稍微有些醉意,輕吟著詩歌,春寒十天就照上了窗紗。是昨夜樓頭好雨多情,吹開了滿牆的杏花。”他的小兒子七郎有《詠落花》說:“零落的花兒回不去,楊花約好了到鄰居的家中。”這是好的詩句。長子湘昀住在隨園,吟詩道:“小住名園又是一年,坐在石欄杆旁聽流水的聲音。夜深怕做回家的夢,月到南窗還沒有睡著。”“小窗邊閑坐夕陽西下,對此怎麼不使人想家。高興地看到荷花剛出水,一枝高的葉子一枝開放的花。”從來荷葉高出水麵的,都會開花,湘昀住隨園時間長了,因此知道。靜涵有姬人王氏,美麗而且賢惠;每次聽說我來了,必定親自烹飪。前幾年死了,我寫挽聯說:“落葉又添了柴草,心內悲傷元相貧窮時的媳婦;為誰又去剪發,致使陶家所有在座的客人都為她的死斷腸落淚。”
七
元朝有人寫詩說:“老了又不甘心卻奈何不得鏡子。”李益有《覽鏡》說:“縱使有人看見,也比自己看見了好。”本朝鄭璣尺先生說:。紅顏誰不愛惜,頭發白了隻有你先知道。”都是嫌棄鏡子顯出人老了。宋朝有人寫道:“貧女像花一樣漂亮隻有鏡子知道。”又說:“鏡裏自然應該深知平素的容貌,人間隻知道看紅妝。”又說:“顧影自憐,臨走又合不得。”本朝高夫人有詩句說:“猛一看不知道是誰這麼漂亮,細看更是自愛自憐。”這是鏡子有恩於女人,而有怨於老翁。容成侯又何必把這樣的小事放在心裏呢?
八
蘇州楓橋西沿塘有我的本家漁洲居士,是前明六俊的後人,愛待客能寫詩,家中有漁隱園,水木明瑟。我為這個園作記,刻在石壁間。每次路過姑蘇,一定要在塘下停船,和他的叔叔春鋤、弟弟又愷,在燈下作剪燭長談。他年過五十而死。有《新柳》一律說:“二月春光明媚,春風吹嫩嫩的柳樹枝。煙霧中顯出美好的姿態,露出的部分不勝驕羞。細腰簡直不堪跳舞,眉疏淡得想要描一描。豐采神姿和誰去比,就像漂亮的姑娘剛成年,顯得豐姿綽約。”
九
香亭弟偶然吟詩,往往說出心裏想說出來的,不愧是我家裏的阿連。
我三十年前,在姑蘇選妾,需要的花費很少,現在動不動就是數金。香亭寫有《過吳門》說:“聽說你近來要選小妾,百兩的聘禮還不夠。還是當年吳門的行市好,一文錢也可以看到像西施那樣漂亮的姑娘。”
《消夏雜詠》說:“光頭赤腳在田頭走過,穿著一件汁衫還覺得多。不信那場上的人不嫌熱,圍著紅燈聽笙歌。”
十
《南史》上講:“以阮孝緒的門第,諸葛璩的學術,假如他們想做官,什麼官不能做?卻各安於隱退,這豈不是性格的原因,不可牽強嗎?”近來我見了兩個人,一個是尹文端公的六公子似村,一個是傅文忠公的侄子我齋。
似村考中秀才,卻終日閉門吟詩;我齋雖做參領的官,司馬政,而意境淡泊,不求名利。有人從都中來,朗誦他的《環溪別墅》詩說:“做官時就想著隱退可算上是個奇怪的官吏,未老先衰號半翁。”又說:“不是門前騎馬過,幾乎忘了自己現在做什麼官。”
十一
長洲女子陶慶餘,嫁給大司馬彭公的孫子彭希洛,年二十二而死,有《瓊樓吟》留於世上。有一首詠《鸚鵡》說:“一夢喚回了唐朝社稷,千秋留下了漢代的好文章。”《婢去》說:“院子自從你去後就長滿了青苔,你睡的床香散夢消。不覺得簾子中搖動著樹的影子,風吹來誤認為是你摘花回來。”
十二
己卯年秋,我在揚州遇見萬近蓬秀才,囑咐我為詩《紅袖添香圖》題詩。近蓬年輕的時候托李硯北畫此圖,虛指娉婷少女,沒有確切地指誰。而一個姓裘的朋友見畫,驚訝地笑了,認為十分像他家中的一個婢女,於是就邀請近蓬去他家裏,叫出婢女贈給他。婢女姓花。一時間為此題詩的人很多。
我獨喜歡是吳玉墀的詩說:“紅樓翠被誰知有多少,如此消魂肯定是姓花。”又說:“聘錢不知若使名流斂聚,第一個要酬謝的是作畫人。”二十年後,我到杭州,花姬已去世了。近蓬到船上去找我,沒有見到,就留下一首詩說:“可惜花姬已早死了,帶著酒卻等不到你歸來。”
十三
辛醜年秋,忽然有浙江中校官入山求見,才知道就是玉墀,字小穀,是我老鄉尺鳧先生的小兒子,鷗亭居士的三弟。
我年輕的時候,請假回去娶親,在歐亭的瓶花齋喝酒,當時小穀才四歲,因此贈詩說:“園林裏用心交往三十多年了,今天真的來到隱居的地方,忙於在途中問路,扣門時焦急的心情就像找一本奇書。相互問候,細細認那雙明亮的眼睛,依然認出小時候的你來。”唉呀!四十多年的鄉裏故人,二十年前的詩中知己,彼此相隔茫茫,絕沒有相見的時候,而上天必定為兩人作合,文章有神,我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