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1 / 2)

詞壇之英

詩自唐朝以後,無論內容與形式,都到了精華已盡,意境無餘的地步,後人雖有心製作,亦難自出奇巧。文人不得不另創別體,以為發展,故宋代的詞,正是詩衰之後新興的一種體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詞到了宋代,成為最流行的文體,當代的君主與貴族,也競趨風尚,或則自製新詞,或則獎掖作者,因此上下從風,詞人日眾,造成宋詞發展的盛況。

權貴也極力提倡。

詞中的長調,差不多全出於宋,短小精悍的小令,在宋代也增加不少,此外如柳永、周邦彥等,都精通音律,能自製新調。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真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闌 通 欄)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獨上高樓,佇欄長倚,細細春風迎麵吹來,望不盡的春日離愁,黯黯然彌漫天際。碧綠的草色,迷蒙的煙光掩映在落日餘暉裏,誰能理解我默默憑倚欄杆的心意?

本想盡情放縱喝個一醉方休。與他人對酒高歌,才感到勉強求樂反而毫無興味。我漸漸消瘦衣帶寬鬆也不後悔,為了她我情願一身憔悴。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采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上片首先說登樓引起了“春愁”:“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隻此一句敘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麵立刻活躍起來了。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說,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麵一絲絲一細細,忘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他首先說登樓引起了“春愁”。全詞隻有首句是敘事,其餘全是抒情,但是隻此一句,便把主人公外在的形象像一幅剪紙那樣凸顯出來了。他一個人久久的佇立在高樓之上,向遠處眺望。“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麵立刻活躍起來了。他佇立樓頭,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銷魂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了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