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豐子愷年表
(本年表所記年齡均為虛齡)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十一月九日(農曆九月二十六日)生於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豐同裕染坊內廳樓上。乳名慈玉。祖父豐小康,早喪。祖母沈氏。父豐(字斛泉),母鍾雲芳。排行第七,為長男。下有一妹二弟,二弟後皆夭亡。
1902年(壬寅)五歲
秋,父中舉(補行庚子辛醜恩正並科第八十七名舉人)。祖母去世。因此父不得出仕,在家設塾。
1903年(癸卯)六歲
就讀於父之私塾。學名豐潤。
1906年(丙午)九歲
秋,父死於肺病,終年四十二歲。
1907年(丁未)十歲
轉入於雲芝之私塾,繼續求學。
1908-1909年(戊申、己酉)十一至十二歲
在塾中按《芥子園畫譜》勾描人像。被塾師發現,奉命畫孔子放大像供同學朝夕禮拜之用。遂負有“小畫家”盛名。
1910年(庚戌)十三歲
私塾改為“溪西兩等小學堂”。校址在石門灣西竺庵。
1911年—1912年(辛亥、壬子)十四至十五歲
溪西兩等小學堂改名為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為便於選舉,地方上盛行簡化名字,豐潤亦被改為豐仁。
1913年(癸醜)十六歲
崇德紳士徐芮蓀央媒為長女徐力民說親,許配豐仁。
1914年(甲寅)十七歲
年初,以第
一名成績畢業(當時為春季班)。二月,在《少年雜誌》上發表署名豐仁之文言寓言四則:《獵人——戒貪心務寡欲》《懷挾——戒詐偽務正直》《藤與桂——戒依賴務自立》《捕雀——戒移禍務愛群》。為迄今所發現最早公開發表之文學作品。秋,以第三名在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15年(乙卯)十八歲
由國文老師單不廠為豐仁取名子凱,後改為子愷。二三年級始,從李叔同老師學習圖畫、音樂(後來課餘又從李叔同學習日文),受到極大影響,從此走上藝術之路。
1916年(丙辰)十九歲
從夏丏尊老師學習國文,打破了傳統八股文的束縛,走上文藝之路。
1917年(丁巳)二十歲
參加校中“桐蔭畫會”(後改名“洋畫研究會”)及金石篆刻研究會“樂石社”(後改名“寄社”)等組織。用日語代李叔同老師接待來西湖寫生之日本西洋畫家三宅克己等。
1918年(戊午)二十一歲
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友會誌》第十六期上發表《溪西柳》等八首詩詞,署名豐仁。是迄今所發現最早發表的詩詞。在浙一師期間,一度自名豐仍。是年,李叔同老師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為僧,法名演音,字弘一。豐子愷自幼受家庭佛教思想影響。至此,更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
1919年(己未)二十二歲
三
月十三日(農曆二月十二日,即花朝)與徐力民結婚。五月,繪畫作品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畫會中初次公開對外展出。是年畢業於浙一師後,秋與高班同學吳夢非、劉質平在上海籌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豐子愷任教務主任,兼教西洋畫。同時,在東亞體育學校兼任圖畫音樂課,並在其校刊第一期(十二月出版)上發表譯文《素描》、美術理論文《圖畫教授談》,是迄今所發現最早發表的譯文及理論文章。同年,與薑丹書、張拱璧、周湘、歐陽予倩、吳夢非、劉質平等人發起成立中華美育會。
1919年,豐子愷夫婦新婚時攝於上海
1920年(庚申)二十三歲
中華美育會出版會刊《美育》,載有豐子愷所寫《畫家之生命》《忠實之寫生》等文,署名豐子。八月二十八日(農曆七月十五日),長女豐陳寶(即阿寶)出生。
1921年(辛酉)二十四歲
一月,茅盾、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豐子愷後來成為該會之會員。為了解西洋藝術之概況,向親友借貸,於是年早春東渡日本遊學。在日本,先後入川端洋畫學校及二科畫會學習油畫,同時在獨立音樂研究所學習小提琴,又入英語補習學校聽教師以日語講解初級英語,借此更進一步掌握日語會話。在日本結識了黃涵秋、陳之佛等。約十個月後金盡,不得不回
國。在歸國途中輪船上,開始從英文轉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之小說《初戀》。回國後,又在上海專科師範任教,同時在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兼課。十月六日(農曆九月初六),次女林先(又名林仙,今名宛音)生。
1922年(壬戌)二十五歲
五月六日(農曆四月十日),三姐豐滿在離婚後生下一女兒寧馨(今又作寧欣,小名軟軟),由豐子愷夫婦作為三女撫養。是年,由夏丏尊介紹去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圖畫音樂。宅邊自植楊柳一株,因自名其屋為“小楊柳屋”。在春暉時,開始用毛筆作簡筆寫意畫,畫風受日本畫家竹久夢二、中國畫家陳師曾等人影響。題材多取古詩詞句、兒童生活、社會現實。九月,參加“婦女評論社”,為社友。十一月五日(農曆九月十七日),女兒三寶生(二歲時夭折)。十二月十六日,春暉校刊第四期發表漫畫《經子淵先生底演講》《女來賓——寧波女子師範》,是迄今所發現豐子愷最早發表的漫畫。
1923年(癸亥)二十六歲
仍任春暉教職,同時在寧波第四中學、育德小學兼課。
1924年(甲子)二十七歲
三月二十四日(農曆二月十六日),長子華瞻生。發表《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於《我們的七月》雜誌上。農曆十二月,妻子小產。春暉部分同人與當局意見不合,集
體辭職。由匡互生帶領一部分學生到上海。
1925年(乙醜)二十八歲
年初,匡互生等在上海籌辦立達中學。豐子愷亦為創辦人之一。同時又到上海專科師範兼課。三月,日本廚川白村著《苦悶的象征》豐譯本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為豐子愷最早公開出版的譯作。五月,被聘為《文學周報》上海特約執筆者。在該雜誌發表《燕歸人未歸》等漫畫多幅,署名TK(子愷之英文拚音首字母)。主編鄭振鐸加上“子愷漫畫”之題頭。中國始用“漫畫”一詞,似始於此。三月,“立達學會”成立。夏丏尊、匡互生、朱光潛、陳望道、朱自清、周予同、裘夢痕等人皆為豐子愷在學會中之同人。夏,立達中學改名“立達學園”,豐子愷任校務委員、西洋畫科負責人。是年,為俞平伯詩集《憶》作插圖。十二月,由文學周報社編成《子愷漫畫》一冊出版(次年改由開明書店印行),鄭振鐸、夏丏尊、丁衍鏞、朱自清、方光燾、劉薰宇作序,俞平伯寫跋,為豐子愷最早問世的漫畫集。同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豐子愷最早問世之音樂理論著作《音樂的常識》。
1926年(丙寅)二十九歲
五月、六月,為《中國青年》雜誌設計二封麵。夏,兒子奇偉出生(三歲即夭折)。暮春,弘一法師經上海,豐子愷陪法師往訪城南草堂。八月
,寫《法味》一文記其事。九月,立達學會創辦刊物《一般》,豐子愷任美術裝幀設計及撰稿人。立達新校舍在上海北郊江灣落成,豐子愷遂遷入永義裏二十七號。十月,所作《音樂入門》一書由開明書店出版,對當時音樂啟蒙教育工作產生頗大之影響,在半個多世紀內曾重印數十次。
1927年(丁卯)三十歲
加入上海之進步組織“著作人公會”。二月,第二冊漫畫《子愷畫集》由開明書店出版,朱自清作跋。七月十三日(農曆六月十五日),次子元草出生。秋,弘一法師來滬,下榻永義裏豐宅,並應豐子愷之請,以拿鬮方式為其寓所命名為“緣緣堂”。農曆九月二十六日(公曆為十月二十一日),豐子愷三十歲生日時,正式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午,與陶元慶等訪魯迅。約是年左右,兼任澄衷中學、複旦實驗中學教職。
1928年(戊辰)三十一歲
六月六日,寫隨筆《漸》,署名嬰行。夏,寫隨筆《兒女》,署名子愷。所撰《西洋美術史》由開明書店出版。是年暑假,立達西洋畫科因經費困難而停辦。豐子愷仍任校務委員。為祝弘一法師五十壽辰,繪護生畫五十幅,由法師題字五十頁,交開明書店於次年二月出版,為《護生畫集》第一集,後在弘一法師逢十整壽時又續作第二集、第三
集……直至弘一法師百歲冥壽前提早完成第六集。
1929年(己巳)三十二歲
五月六日(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幼女一寧(後改名一吟)出生。是年起,任開明書店編輯。秋,作隨筆《秋》。始在鬆江女子中學任教圖畫。經子淵與何香凝等在上海創立藝術團體“寒之友社”,豐子愷為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