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紫禁城的城樓—天安門城樓。
端門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在明清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和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之間,整個建築結構和風格與天安門相同。端門城樓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舉行大朝會或者出行,城樓下的禦道兩側,儀仗種類紛呈,數量龐大,隊伍宏偉,從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門,長達兩華裏。
映入眼簾的是紫禁城第一座宮殿太和殿: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至尊金殿、金鑾寶殿”,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故宮博物院內,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築麵積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東方三大殿之一。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禦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是中國現存規製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明永樂十八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 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清康熙三十四年開始重建,兩年後告竣 。
太和殿是中國許多重要曆史事件的發生地,見證了影響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也見證了中國的興衰與新生。不僅是一幢較為出名的木構建築,還是一個見證者。太和殿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除了奇異、獨特的設計布局以及眾多的珍寶外,它的堅固程度也較為出名。太和殿建成以後,遭遇過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
阿慈走進了太和殿,看著正前方的恢弘的龍椅,於是馬不停蹄的走上去坐下來,閉著眼睛感受著以前的萬朝來賀的感覺,這感覺挺好的。
出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了。
中和殿,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京故宮內,處於故宮外朝中路區域,為故宮“三大殿”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明天啟七年重建,清順治二年開始稱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中庸》。
中和殿高19米,平麵呈正方形,麵闊、進深各為3間,建築麵積580平方米,為單簷四角攢尖頂。明清兩朝,皇帝會在舉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而後由中和殿前往太和殿;凡遇皇帝親祭,皇帝會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
1961年3月4日,包括中和殿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再之後就是保和殿了。
保和殿,又稱謹身殿、建極殿,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明嘉靖年間重修,是外朝三大殿之一 [2] 。
保和殿麵闊九間,進深五間,建築麵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重簷歇山頂,黃琉璃瓦屋麵,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 。
1961年3月4日,包含保和殿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