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係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對人體有支撐,保護和運動的功能。
一,骨是一種堅硬的器官,主要由骨細胞,骨膠原纖維和骨基質組成,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一)骨的分類:成人骨共206塊,除6塊聽小骨外,可分為顱骨,軀幹骨及附肢骨三部分。前兩者統稱為中軸骨,按其形態,骨又分為四類,即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1.長骨:呈長管狀,分為一體和兩端。體又名骨幹,內有空腔稱髓腔,含有骨髓。兩端膨大 ,稱為骺。表麵有光滑的關節麵,覆有關節軟骨參與關節的構成,長骨主要分布於四肢,在運動中起杠杆作用。
2.短骨:形似立方體,多位於承受較大壓力,又能靈活運動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呈板狀,主要參與構成某些骨性腔的壁,如顱蓋骨,胸骨,肋骨等。
4.不規則骨:形狀不規則,如顱骨,椎骨等
(二)骨的構造:骨由骨質、骨膜、骨髓及血管、淋巴管、神經等構成。
1.骨質:分骨密質和骨鬆質。骨密質分布於骨的表麵,致密堅硬。骨鬆質呈海綿狀,由許多骨小梁交織排列而成,使骨縣有較大的承受能力。顱蓋骨內、外兩麵的密質分別稱為內板和外板,內、外板間的鬆質稱板障。
2.骨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緊貼在除關節麵以外的骨表麵,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對骨的營養、再生及修複等有重要作用。
3.骨髓:存在於骨髓腔和鬆質骨的網眼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胎兒和幼兒時期全部為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5 到 6 歲以後,長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轉化為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骨的化學成分主要由有機質和無機質構成。有機質賦予骨以彈性和鋼性,而無機質使骨具有硬度。成年人骨其有機質和無機質比例約為3:7。
二、軀幹骨
軀於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它們分別參與脊柱、骨盆和胸廓的構成。
(一)椎骨
成人有26 塊椎骨,包括頸椎7 塊、胸椎 12 塊、腰椎5 塊、骶骨1 塊和尾骨1 塊。幼年時有 32 ~33 塊,其中骶椎為5 塊,尾椎為3~4 塊。
椎骨的一般形態:典型的椎骨由椎體和椎弓構成。椎體位於前方,椎弓是椎體後方的弓形骨板,二者之間圍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連成一管,稱椎管,其內容納脊髓及其被膜。椎弓又分為椎弓根和椎弓板兩部分,椎弓根上、下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通過。自椎弓上發出7 個突起,即伸向兩後外側的1 對橫突;垂直伸向上方的 1 對上關節突;垂直伸向下方的 1 對下關節突和伸向後方的 1 個棘突。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如下。
1.頸椎
椎體小,椎孔大,橫突根部有橫突孔,內有椎動、靜脈通過。第 2 至6 頸椎棘突短而分叉。第 1 頸椎又稱寰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構成。第 2 頸椎又稱樞椎,椎體向上伸出齒突。第 7 頸椎又稱隆椎,棘突較長且不分叉,活體易觸及,為計數椎骨的標誌。
2.胸椎
椎體兩側有肋凹,橫突末端前麵有橫突肋凹。棘突細長,伸向後下方。
3.腰椎
椎體粗壯,棘突寬厚呈板狀,水平伸向後,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麵近矢
4.骶骨
呈底朝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底的前緣微向前突稱為岬。前麵為盆麵,微凹而光滑,有 4 對骶前孔,背麵粗糙而微凸,有 4 對骶後孔。外側緣上方有粗糙的耳狀麵,骶管縱貫中央,下端開口為骶管裂孔,孔的兩側為骶角,可在體表觸及。
5、尾骨
在人體是退化的一塊骨。
(二)胸骨
是位於胸前壁正中央的條形扁骨,由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組成。柄與體相連處形成微向前突的橫脊,稱胸骨角,兩側平對第 2 肋,是計數肋的標誌。
(三)肋
肋共 12 對。由肋骨和肋軟骨組成。第 1 至 7 肋的前端與胸骨相連,稱真肋;第8 至 10 肋的肋軟骨依次連於上位肋軟骨形成肋弓;第 11、12 對肋末端遊離為浮肋。
肋骨為扁骨,分為頭、頸及體三部分。肋頭稍膨大,位於後端,肋頭的外側後方有肋結節,肋體有內、外兩麵及上、下兩緣,內麵近下緣處有肋溝,為肋間血管和神經經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