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長孫皇後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身為天下至尊,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
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
作為天下最有身份的女人,長孫皇後這樣的舉動不是為了塑造自己的高大形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配合唐太宗休養生息、恢複國力的政策。
唐朝建立伊始,天下初平,百廢待興,為了恢複國力,太宗皇帝提倡簡政。
而長孫皇後此舉正好是以身作則,用行動來支持自己丈夫的國策,用委屈自己的方式當天下的楷模。
長孫皇後品性高潔,是個懂政治但不幹預政治的聖德賢人,她的優點如光普照。
她之所以能成就賢聖之名,當然和其丈夫的默契配合分不開。
否則,在封建時代一個女人的才德是沒有機會展現的,如果得遇昏君那可能就是冷宮待遇了。
由此說來,李世民不僅是明君也是堪配長孫氏的奇男子與好丈夫。
當然,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她的明理大義其丈夫是深知的。
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
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
有一次,太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去郊外狩獵。
正待出發卻被魏征因時值仲春不宜出獵而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太宗的去路。
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衝衝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太宗回宮見了長孫皇後,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
長孫皇後柔聲問明了緣由,也不說什麼,隻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
然後麵容莊重地來到皇夫麵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
她這一舉措弄得丈夫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
長孫皇後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
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麵陰雲隨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由此可見,長孫皇後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她不僅是口頭上稱讚魏征,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
魏征得到長孫皇後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
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
可見,一代聖君是他周圍的許多人賜予和成全的,在唐太宗的貞觀偉業裏,長孫皇後是功不可沒的。
也許,退一步講,聖君與賢後的美名應該是雙方心心相印而彼此成全和賜予的。
從長孫皇後個人的角度來看,高超的家庭生活智慧讓她獲得了一世賢名,更為她贏得了一生寵愛。
她不爭不佞、順勢而為,善於疏浚意見和引導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