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可一次性定了30架犁具。自家留2架給後院梁叔梁嬸用就行,其餘28架留給農莊用,應當夠用。
王爺派來負責耕種的人,都是親信下屬的家人。
他們多數也是從地裏刨食長大的,對農事熟得很。
因此,他們對於周家的安排,多有不解。
“我種了幾十年的地,還從未聽說有人往地裏加這些個土灰。”
“就是啊,這毀了一季莊稼倒還是小事,別把地給搞毀了!”
陸可不管這些人在底下怎麼嘀咕,總之她安排下去了,沒人幹,這不是該她擔心的事情。
農耕前,把地先翻一遍。
犁具送來時,王伍跟趙老漢瞧著稀罕。
趙老漢手癢癢了,對管事說,“您在後邊給扶著,我在前邊拉,咱們試試?”
王伍點頭,“行。”
兩人就先試了一遍,犁了兩行。
這一試,兩人驚訝了。
“哎!”
王伍看著犁出來的道道,一對比旁邊的舊犁具,驚了,竟深了約半尺。
“老趙,你在前邊拉著,吃力嗎?”
趙老漢搖頭,“比舊的要輕鬆得多,而且,轉彎特別順!”
二人對視一眼,這下知道這農具有多好了!
當日,一架犁具就送到王爺府上了。
王爺看著這改良版的農具,眼裏帶著深思。
似大家大戶,可或買或租借耕牛,但天下,使用人力耕種的還是占大多數。雖隻是做了一點小變動,但帶來的好處,可不是一點兩點說得清的。
“現下城內是誰家在賣此農具?”
“回王爺,此時隻有李家木工坊在賣。”
“何價?”
“300文一架,比舊犁具多了20文。”
“等正式進入農耕期,來買農具的人多,其餘店鋪必定也會售賣。”這等手藝不難,行家一看便知。
此前李家木工坊先後出了手推車、腳踏飛燕等物,風頭大盛。半年時間,城內就先後開了三家木工店,共分杯羹。
隻要有利益,就有競爭。
王爺沉吟了會兒,“告知縣令,注意平抑物價,不可讓商人抬高價格而誤了農耕。依本王看,現在的價格就挺合適。”
“是。”
王爺琢磨了一下,笑了。這周家,當真赤誠。利益,取之有道。
二月底,雪徹底化了。
王伍指揮著人手,先翻第一遍地。
毗鄰的鄉下老農們,也陸續地在幹農活兒,有人撿石頭鋤草,也有的在翻地。
趙老漢跟兒子,兩人拉著犁具。
有老鄉坐在田埂上喝水,看了一會兒,就問了,“你們莊子上不是租借了不少牛嗎?怎麼還跟我們似的用人拉?”
趙老漢擦擦汗,也想歇會兒,就跟老鄉嘮起嗑來。
“嗐!我們這農莊幾百畝地呢,城裏也沒有那麼多牛可以借。不能把牛累壞了啊,這不就一半用人拉犁了。”
老鄉點點頭,他們地裏刨食的,最是愛惜牲畜。
“你們莊子確實大。用人拉犁,也是沒辦法。就是累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