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閱讀本書,歡迎涉獵《西遊記》的故事。從現在起,本人要開始分享《西遊記》中的傳奇故事了。就讓我們大家坐在一起,靜下心來,進入那個光怪陸離的神秘世界,共同來探索裏麵的未解之謎吧!
說起《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絕對不會感到陌生。
這部古典小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知名度極高的一部作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無論是老人,還是兒童,甚至是婦女,但凡隻要談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們或多或少都會知道一些裏麵的人物,比如說機智勇敢、毛臉尖嘴的孫悟空,貪吃搞笑、長鼻子大耳朵的豬八戒,一心向佛、慈眉善目的唐僧師父,憨厚老實、沉默寡言的沙和尚。他們還會講述書中的一些故事,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背媳婦等等。我想,每個人的兒童時代,課本教材、影視劇、故事書、連環畫、玩具等等,幾乎沒有不涉及《西遊記》的。可以這樣說,《西遊記》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啟蒙教材和必備讀物。
那麼《西遊記》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在眾人眼裏,它是一部經典的神魔小說。
神魔小說也叫神怪小說,就是主要講述“怪、力、亂、神”的離奇小說,並且借助相關內容映射當時的社會形態和人情風俗。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魯迅先生提出來的,出現在他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當中。魯迅先生介紹,中國的神魔小說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除了《西遊記》之外,類似的作品還有《封神演義》、《鏡花緣》、《綠野仙蹤》、《女仙外史》、《八仙得道傳》、《聊齋誌異》、《濟公全傳》、《三寶太監下西洋記》 等等。在所有的神魔小說當中,《西遊記》不但是代表作,而且還是巔峰作。
《西遊記》裏麵雖然包含了很多個離奇的小故事,但是全書的主線隻有一條,那就是“唐僧取經”。
這部神魔小說曆經六七百年,被無數作家精心編寫,才最終定型為目前我們所見的這部曠世巨作。正如唐僧師徒曆劫“九九八十一難”一樣,克服無數磨難之後,方才終修正果,取得真經。
該書從起源,到最終定格,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大唐西域記》。
隋唐時期,一位高僧橫空出世,縱橫天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圓寂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享年62歲。
玄奘法師原本姓陳名禕,祖籍河南的洛陽緱氏,十三歲時出家為僧,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曾經遊曆全國各地,遍訪名師,學習佛法。
在學習過程當中,他發現很多佛經當中記載的內容出入很大,很多老師的說法也大相徑庭,沒有統一定論。
有鑒於此,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親自西行前往佛學的發源地——天竺,到那裏去求取佛門的真經,探尋佛法的本源,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
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他從長安出發,經姑臧,出敦煌,過新疆、中亞等地,最後到達天竺,進入佛教的中心那爛陀寺,在那裏跟隨當時已經百歲高齡的戒賢大師研習佛法。
五年之後,他開始遊覽天竺各國,宣講大乘教義。就這樣,他聲名鵲起。
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離開天竺,踏上東歸之路。兩年之後,他返回長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召見。他先住在弘福寺,隨後改住大慈恩寺,收納弟子數千名,弘揚佛法,名傳天下。
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萬餘裏,曆經一百多個國家,帶回梵文佛經共計六百五十七部。
貞觀十九年(645年),他開始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梵文佛經。根據《大正新修大藏經》記載,玄奘先後譯出佛經七十七部,一共一千三百四十六卷,其中包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菩薩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瑜伽師地論》、《俱舍論》、《成唯識論》等等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佛經,又簡稱《心經》,短小精粹,流傳廣泛,在小說《西遊記》中曾多次提及,並且全文摘錄。
玄奘法師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後人稱為中國漢傳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並稱為佛教史上的四大佛經翻譯家。
後來,唐太宗敦促玄奘法師將他到天竺途中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於是由玄奘口述,門徒辯機執筆,經過多年編撰,在貞觀二十年(646年),著名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記》問世,簡稱《西域記》。這部遊記一共分為十二卷,詳細記載了玄奘親身經曆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傳聞中的二十八個國家的風土民俗、曆史事件、宗教信仰和地理資源,在曆史上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
第二階段:《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玄奘返回長安之後,住在大慈恩寺弘揚佛法,被人們尊稱為三藏法師。
何為三藏?
三藏者,又名“三法藏”,指佛教的全部經典,相當於“全書”或者“全集”。
所有的佛教經典分為經藏、律藏、論藏三類。經藏是指記載佛陀言行的經典著作,律藏是指佛陀製定的清規戒律,論藏是指佛陀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論辯法相為經,其門下弟子、菩薩根據這些問答的內容進行注釋的相關著作。
三藏法師是指精通佛教聖典當中經、律、論等三藏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或三藏聖師,相當於當時精通佛經的權威專家和學者。注意,三藏法師並非是對玄奘法師的專有稱謂。在曆史上,除了玄奘法師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師還有鳩摩羅什、真諦法師、不空法師。由於玄奘是唐朝的三藏法師,所以玄奘法師又名唐三藏。
唐三藏的門徒慧立和彥悰依據《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的唐三藏的生平事跡,撰寫出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又名《三藏法師傳》或《慈恩傳》)。這部書一共分為十卷,前五卷記載了玄奘的出家情況、西行經曆,後五卷記載了玄奘回國以後在佛學上的貢獻。為了美化玄奘法師,該書在描寫他克服艱難險阻、銳意西行的同時,增添了很多感人的神話故事。從此以後,唐僧取經的故事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並開創了以唐僧取經為題材的神話故事先河。由於唐僧取經這個曆史事件本身帶有很大的傳奇色彩,因此在當時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和無比崇敬。據說,當三藏法師圓寂之後,京城鄰近州縣方圓五百裏之內,送葬隊伍竟然高達百萬之眾,佛教徒在墓道旁邊露宿的都有三萬多人。由此可見,唐僧取經在當時已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就為後人創作相關題材的話本、戲曲和小說提供了重要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