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泗州見聞(1 / 1)

諸葛錦聽著趙愉的曲子,不禁讚道:“好歌!”但壓製住心中一放歌喉的衝動,連忙捂住趙愉嘴巴,打斷他大聲歌唱,望著近在咫尺的泗州城,用衣袖擦了擦汗說道:“我的老弟,咱們腳下已是到金國地界了,得低調點啊,不能誤了大事。”

“對,對,我一時有感而發,小弟猛浪了,猛浪了。”趙愉哂笑道。

眾人盡皆為趙愉捏了一把汗,同時慶幸諸葛錦及時挽救了局麵,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趙愉突然才發現在船上竟然感覺不到顛簸,緩步朝船邊而去,但見江麵波濤洶湧澎湃,而一艘艘船猶如過江之鯽穿梭在江麵上,盛況空前。

宗良望著江麵上一艘艘大小不一的船隻,歎道:“借輿馬之力,可致千裏之遙;憑舟楫之便,能渡江河之險。今日一觀,方知“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的意義所在。”

諸葛錦望著一臉迷茫的韓起龍等人,賣弄起來:“聽不懂了吧,讓爾等不好好讀書,這句話意思就是:削空樹木,做成舟船,削平木棒,做成船槳,利用舟船和船槳,可以使人渡過原來不能通行的大江大河,到達很遠的地方,這樣對天下人都有利。”

“九州大地不僅陸疆廣大,而且河流眾多,海域遼闊,因此中原不僅有一部光輝的陸上進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壯麗的水上開發史。而一部水上開發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發展史。“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製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幹或竹子並排紮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原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單根竹木雖具浮力,但因其為圓形,浮在水中易滾動且麵積窄小,運載力有限,如將數根並紮,則在水中可平穩漂浮且運載量增加,既可載物又可載人。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箄”。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係辭》)。光是造船一事,中原大地的曆史輝煌及悠久說個幾天幾夜都說不完。”眾人聞言為諸葛錦博學佩服同時也自心底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實踐出真知啊,生活誠不欺我。”趙愉聽完仔細思索後說道。

眾人點頭稱是。

諸葛錦繼續說道:“及至我朝造船更是飛快發展,與曆史上各朝各代相比,我朝是海上交通最繁盛、海外貿易最發達的時期。“黃田港北水如天,萬裏風檣看賈船”,這膾炙人口的詩正是對海上貿易盛況的真實寫照。無論是運輸貨物、商業貿易,還是旅客往來、官員赴任,凡有水可通的地區,大都依靠船舶運載。如往來於長江的航船,每年可達二、三十萬艘,在黃河中行駛的木船每年也超過15000隻,再加上航海用船,因此這一時期對船隻的需求量遠遠超過了以往各代。為滿足這種需要,當時在各個靠湖傍河、臨江依海的城鎮,如現在的開封、杭州、寧波、溫州、廣州、泉州、蘇州、揚州等地均設官辦造船場,稱船務或船坊。其製造能力,以處州的一所船塢為例,一年內可承造605艘各類船隻。又據《宋史·食貨誌》載:宋太宗至道時,“諸州歲造運船,……三千二百三十七艘”。南渡初,江淮四路年造船數可達2700餘隻。

我朝雖於地上不如金虜,但論橫渡江河湖海之力我朝定勝金人,尤其是高宗南渡時,全靠所乘之福船才擺脫金人追擊,順利抵達江南。而所謂“福船”指的是福建製作的遠洋海船,“閩在海中央”,與內陸船舶不同,為了與海洋“搏鬥”,“福船”的大身板“武裝到牙齒”,你們看這船,首先是削尖的船頭和船尾,從長相上看,遠洋古船尖頭尖底,首尾高昂。這樣的造型,有利於破浪和轉向,吃水深且操縱性好,能在礁石和洋流中回轉。其次是碩大的龍骨。作為一種防搖設施,龍骨還是我朝首創,極大地提高了船的穩定性。那這船怎麼辨別方向呢?據《萍州可談》記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或以十丈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