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牧草栽培技術(二)(1 / 3)

二、菊苣

菊苣為菊科菊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歐洲,又名咖啡蘿卜、咖啡草,國外廣泛用作飼料、蔬菜及香料。20世紀80年代引進我國。該品種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供草期長、抗病蟲害、高產優質。

(一)特征特性

菊苣從其葉和根的形態分為大葉直立型、小葉臥生型及中間型,作為飼料利用的為大葉直立型品種。菊苣在營養生長期為蓮花狀,其葉片肥厚,長橢圓形,邊緣有波浪狀微缺,葉背有稀疏茸毛,葉片長30~40cm,寬8~12cm,葉質脆嫩,折斷後有白色乳汁流出,每株葉片40片左右。

菊苣喜溫暖濕潤氣候,全國各地都適合種植,15℃~30℃生長尤其迅速,較耐寒,地下肉質根可耐-20℃~-15℃低溫,在-8℃時葉片仍呈深綠色。夏季高溫季節,隻要水肥充足,仍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菊苣對土壤沒有嚴格要求,以肥沃的沙質土壤種植最好;對水分和肥料要求較高,但忌田間積水;整個生育期無蟲害,因葉片中含有咖啡酸等生物堿,害蟲不喜食,所以菊苣抗蟲害能力強。

(二)栽培技術

1.整地施肥。菊苣根係發達,必須進行深耕。深耕時每667m2施腐熟廄肥2500kg作基肥。耕作精細整地,確保畦麵平整,同時要挖好排水溝。一般水稻田不宜種植。

2.精細播種。在長江流域春、夏、秋季(氣溫在5℃以上)均可播種,其中以秋季(8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種最佳。既可大田撒播,也可育苗移栽。大田撒播,每667m2播種量0.5kg;育苗移栽,每667m2用種量0.25kg。因菊苣種子細小,在播種前必須以細土拌種。播種深度為1~2cm。待小苗長到3~4片小葉時進行移栽,行株距為30cm×10cm。

3.田間管理。

(1)澆水施肥。播種後應保持表土濕潤,一般4~5天即可齊苗。齊苗後要及時追施速效氮肥,667m2施尿素10kg,並澆足水,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同時要注意田間排澇降漬,田間長期積水會造成爛根死苗。

(2)化學除草。耕地前,可用滅生型除草劑噴灑,1周後再耕地播種,這樣可以控製苗期雜草危害。菊苣長高後,雜草競爭力不如菊苣,故無草害之憂。

(3)病蟲害防治。在菊苣生長期間,一般不需要防治蟲害,但在刈取前噴施多菌靈液,能防止土壤中真菌危害刈取傷口。

4.適時收割。當植株達50cm高時,即可刈取利用。在長江流域,從每年3月下旬開始至11月下旬,菊苣可以連續刈取利用,每隔30天刈1次,全年可刈6~8次,1年的利用期長達7~8個月,且一次播種可連續利用10年以上,667m2產鮮草10000~15000kg。夏季刈取應在早晚進行,留茬高度為5~8cm,刈後要及時澆水施肥。如需留種,5月份停止刈取,至10月再利用,種子產量每667m2為15~20kg。

(三)營養與利用

菊苣抽莖前營養價值最高,幹物質15%左右,幹物質中粗蛋白質為20%~23%、粗纖維為12.5%、無氮浸出物35%~42%、粗脂肪為4.56%、灰分為12.3%、鈣為1.31%、磷為0.53%。菊苣粗蛋白質含量年平均達17%左右,在蓮座葉叢期,有9種氨基酸含量高於紫花苜蓿幹草粉中氨基酸的含量。

菊苣用途甚廣,因適口性極佳,所有家畜家禽及草魚均喜食,對於拉稀的畜禽有明顯止瀉功能。抽莖前莖葉最適宜喂豬、鵝、兔,現蕾至開花期是牛、羊、鴕鳥的好飼料。在盛花期後,刈取後晾曬脫水至半幹凋萎狀態,單獨或與其他牧草混合青貯,可作為奶牛冬春飼料;當蔬菜食用,其葉片鮮嫩,可炒可涼拌,是高營養蔬菜;它還是生產食用菌的優質基料;其肉質根可作咖啡代用品,從根莖中能提取豐富的菊糖和香料;菊苣花呈紫藍色,花期長達4個月,又是良好的密源和綠化植物。

三、魯梅克斯K-1

魯梅克斯K-1又稱高稈菠菜,屬於蓼科酸模類草本植物,為拉丁文“Rumex”的譯音。1997年經我國牧草審定委員會定名為“雜交酸模”,是由烏克蘭科學家1990年培育而成的優良品種。我國1995年從國外引進。

(一)特征特性

1.抗嚴寒。本品在-40℃條件下可安全越冬,在我國各地均適合種植。

2.耐鹽堿。多數作物在含鹽量超過0.3%的土壤中便無法存活,魯梅克斯K-1卻可以在含鹽量0.6%、pH值為8~10的土壤中正常發育生長。

3.耐幹旱。根係發達,可深達2m。可在年降水130mm的幹旱地區生長。

4.高蛋白。鮮嫩適口,營養豐富,豬、牛、羊、兔與家禽、草魚都愛吃,特別是幹物質中粗蛋白質含量高達30%~40%,是牧草中的冠軍,可與大豆媲美。粗脂肪3.6%、粗纖維13%、無氮浸出物8.3%、粗灰分18%。

5.產量高,利用期長。栽培1次可利用25年,每667m2年產鮮草15噸以上(幹草1.5噸)。種667m2魯梅克斯與種0.93hm2的玉米或6.47hm2的大豆蛋白質總量相等。

魯梅克斯蓮座期平均高70cm,抽莖期高2~3m,葉片橢圓形,長9cm,寬25cm,一晝夜可長高5cm,溫度在20℃~28℃時生長最快,低於5℃停止生長,次年5月份開花結籽,從返青到種子成熟90天,每667m2產種子50~100kg,種子呈褐色,三棱形,千粒重2g。

(二)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施肥。魯梅克斯K-1產草量高,對水肥要求相應較高,應選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地下水位在2m以下的中性土和雜草較少的地塊種植。前作最好是豆科作物。酸性過強、地下水位過高、土壤太瘠薄的地不宜種植。魯梅克斯K-1紮根深,種子小,苗期生長慢,喜水喜肥,要求精細整地。先施足基肥,中等肥力地塊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kg,施4~6kg磷肥和鉀肥,施肥後深翻土壤。整地要求做到土壤疏鬆、平整、細碎。多雨地區提倡壟作。

2.種植方法:

(1)播種期。春季地溫達10℃以上時即可播種,秋播最遲在停止生長前兩個半月播種,播種過晚,根內養分儲藏不足,不利於越冬,即使能越冬,第二年產草量和種子產量也較低。

(2)播種量。條播,每667m2播種量100~150g,行距60cm,也可寬窄行種植,大行距60cm,小行距45cm,定植株距8~10cm,每667m2留苗11000~13000株。

(3)播種深度。播深1.5~2cm,早春播種略淺,5月份以後播種適當深一些,最深不要超過3cm,否則難以出苗。播後要適當壓土。在幹旱地區和鹽堿較重地區,最好育苗移栽,既容易保證全苗,又能節省種子。

3.田間管理:

(1)灌水。早春播後5~6天出苗,9~15天全苗。溫度高墒情好時出苗快,反之出苗慢。播後第一次澆水要澆透。遇旱播後5~6天仍未出苗時,要澆水破除板結,以利出苗。魯梅克斯K-1苗期地上部分生長較慢,分枝以後地上部分生長速度加快。出苗到分枝期約2個月,遇旱須澆水,但隻要土壤不特別幹,在不影響幼苗生長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推遲灌水“蹲苗”,促進紮根。幼苗長到4~5片真葉時灌水1次,以後每次收割後灌水1~2次。多雨地區注意排水防漬。

(2)中耕除草。苗期中耕鬆土有利於保墒和除草。成株以後每年中耕不得少於3次,否則第二年會減產。

(3)施肥。魯梅克斯K-1產草量高,生長期必須保證肥料充足供應。主要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第一次收割後應立即追施肥料。每茬每667m2產鮮草2500kg,應追施尿素30kg。施磷鉀肥可以在春季一次性開溝深施,每667m2施磷礦粉70~120kg,硫酸鉀5~6kg。

(4)病蟲防治。魯梅克斯K-1苗期易受地下害蟲和食葉昆蟲如跳甲、蟋蟀、地老虎等為害,造成缺苗。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根腐病等。發生白粉病後,可以適期或提前收割利用,或者用粉鏽寧噴霧防治,隔6~7天再防治1次。防治根腐病應適當結合栽培措施進行,如壟作,適當提高留茬高度(5~6cm),每次收割後待傷口愈合後再灌水,避免田間積水,及時挖除中心病株以防交叉感染。害蟲用常規方法防治即可。

(三)收獲利用

分枝期後株高達70.90cm時收割第一茬,以後每30~45天割1次。每次收割留茬高5~6cm,鮮草收割後應及時飼喂畜禽或青貯。

四、苦麻菜

苦麻菜又名苦蕒菜、苦苣菜、山萵苣、苦菜、苦參、鴨子食等。

苦麻菜原為我國野生植物,經過多年馴化選育,現已成為廣泛栽培的飼料作物。已在我國南方的廣東、廣西、雲南、江蘇、浙江等省(自治區)大麵積種植,近年來引種到北方後,生長良好。苦麻菜是一種產草量高、品質佳、適口性好的優質青綠飼料。

(一)特征特性

苦麻菜是菊科萵苣屬1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直根係,株高1.5~2m,莖葉含白色乳汁。主根分叉,紡錘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稍有毛。基生葉叢生,無柄,莖生葉互生,基部抱莖。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條形,全緣齒裂或羽裂,長30~45cm,寬2~8cm。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舌狀花、淡黃色,尖端具5齒,自上而下開花。瘦果長約6mm,喙短而明顯,成熟時紫黑色。種子千粒重1.2g左右。

苦麻菜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既耐寒又較抗熱。種子發芽起始溫度為2℃~6℃,最適溫度為25℃~35℃。苦麻菜耐熱性很強,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生長良好,40℃高溫也能正常生長。耐寒能力較強,輕霜對它危害不大,能耐0℃左右低溫。苦麻菜對土壤要求不嚴,微酸微堿均可種植,但以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生長最好。苦麻菜喜水、怕旱、怕澇,由於莖葉繁茂,根部需吸收大量水分維持葉片蒸騰,故遇旱要及時澆灌。但根部淹水易腐爛死亡。

(二)栽培技術

1.前期準備。苦麻萊種子小而輕,幼芽頂土能力差。播前要清除雜草,每667m2施入3000kg左右的有機肥作基肥,翻耕做畦,精細整地,表土整平耙碎,以利於出苗。

2.播種。苦麻菜北方一般在4月上旬播種,南方春播、秋播都可以。播種可直播或育苗移栽,一般采用直播。播種方法通常可條播或穴播,有時也可撒播。播種深度為3~4cm,每667m2播種量0.5~1kg,行距30cm左右。育苗移栽時,需提前進行苗床播種,北方在2~3月份,南方在10~11月份,每667m2播種量0.1~0.2kg,苗床要精細管理,保持濕潤無雜草,當幼苗長到4~5片真葉時,即可移栽。一般育苗100m2苗床可移栽5000m2大田,移栽行距25~30cm,株距10~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