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
別名:海矛、鱷魚蟲、扁擔魚
食性:浮遊生物
生存時期:奧陶紀(距今約5億年前)至今。
體形特征:外形像小魚,體側扁,長約50毫米,全身半透明,頭尾尖,體內有一條脊索,有背鰭、臀鰭和尾鰭。文昌魚的肉呈鮮紅色,透明,鮮亮,肌肉脈絡明顯,有彈性。
文昌魚檔案:文昌魚是在5億年前,地球上無脊椎到脊椎的過渡後,作為真正的脊索動物在海洋裏出現的。因此,文昌魚是生物教學實驗和研究脊索動物進化及係統發育研究的經典實驗模型動物。達爾文稱:“文昌魚的發現是偉大的發現,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的鑰匙”。
相關鏈接:我國最先發現文昌魚群的地方在廈門同安縣劉五店海嶼上的文昌閣。廈門的劉五店鱷魚島附近曾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在古代,文昌皇帝騎著鱷魚過海時,在鱷魚口裏掉下許多小蛆,當這批小蛆落海之後,竟變成了許多像魚樣的動物,為紀念文昌帝君的緣故取名為“文昌魚”。具有豐富的經濟和食用價值,味道鮮美,深受人們喜愛。
鰭
背鰭延及背部全長,繞尾端成為尾鰭,尾鰭呈矛狀,然後延續為腹鰭,無偶鰭。
頭
無明確頭部,被人們誤認為“無頭魚”。
外形
文昌魚肉紅色,晶瑩、半透明狀,肌節明顯,左右側扁,兩頭尖尖中央寬,像條小扁擔,體長40~57毫米。
文昌魚的口腔外有罩狀的口笠。
鰓裂
文昌魚在咽的兩側有垂直的鰓裂。
肌肉
文昌魚身體兩側肌肉分節,從一端排列到另一端,稱為肌節,這肌節是V字形。
七鰓鰻
別名:八目鰻、七星子
生存時期:距今約3億年前至今
相關鏈接:七鰓鰻為肉食性魚類。獨立生活和寄生生活兼有。經常用吸盤附在其他魚體上,用吸盤內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與肉,有時被吸食之魚最後隻剩骨架。而獨立生活時,則以浮遊動物為食。仔鰻期以腐殖碎片和絲狀藻類為食。生殖時期的成魚停止攝食,由於生產時付出了大量的體力和能量,成魚產卵後即死亡。
體形特征:身體細長,鰻形,無鱗。海七鰓鰻體長70厘米,溪七鰓鰻體長15~19厘米。具鬆果眼,有感光作用。一個鼻孔位於兩眼之間。口圓,呈吸盤狀,有角質齒。體兩側各具7個鰓孔。有背鰭、尾鰭。骨骼均為軟骨。
七鰓鰻檔案:七鰓鰻是一種海洋生物,已經進化出一種具有類似吸血功能的“電動小圓鋸”。七鰓鰻幼體生活於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沒有牙,眼不發達,以微生物為食。數年後變為成體,遊入海中,開始寄生生活。生殖期複返淡水,築巢、產卵後死亡。
外形
體呈長圓柱形,似鰻,皮膚柔軟無鱗,身體可分為頭、軀幹和尾3部分,但頭下軀幹無明顯分解,尾側扁。
肛門
在體後部約1\\\/4處,即軀幹與尾部交界處的腹中線上有一肛門。
鼻孔
位於頭背麵正中央,與嗅囊相通。
眼
1對,位於頭部兩側,無眼瞼,覆蓋有1層半透明的皮膚膜。
前端斜向腹麵開口的一個大形杯狀結構。
外鰓孔
位於眼後方的7個橢圓形的孔。
鰭
體後部有2個背鰭和1個尾鰭。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圓口綱→七鰓鰻目→七鰓鰻科→七鰓鰻屬→七鰓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