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健康生活方式指南(一)(1 / 1)

生活方式,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而滿足人們生存活動的需要所進行的生活模式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諸如物質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活動。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科學而有益於保健及防治疾病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生活模式。諸如生存觀及個人衛生習慣、吸煙、酗酒、膳食平衡、心理平衡、規律作息、人際交往、性行為、家庭和睦、生活環境、體育運動、唯物觀念、吃穿住行及健康智商等。

生活方式不健康,如攝入食物過多,引起肥胖。“胡吃猛睡”,使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首位。據美國研究,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占死亡率的48.9%。我國城市調查,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占死亡原因的44.7%,吃出來的疾病也占54%。現代的生活模式的轉變,引起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換。從細菌引起傳染病為第一死亡原因,轉換為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心腦血管病為第一死亡原因。生活方式的科學、健康,直接影響人群的健康水平。

1.規律作息

(1)規律起居人體生理功能是有規律的,我們應順應生物鍾的規律,就像日出日落規律一樣,是永久不變的。人體大腦受到定時起床、定時睡眠的刺激,使大腦興奮和抑製,使起床、睡眠的時間也固定下來。每天定時起床、睡眠,形成了條件反射,而且重複起床、睡眠的時間不差分秒。

反之,違反了生理作息規律,夜不能入眠,晨不能自動醒來起床,當然就患上失眠症了。

一般晨6點起床,7點早餐,12點午餐,18點晚餐,21或22點入睡。老年人還應有午睡1~2小時。

(2)按時睡眠據美國調查,人的睡眠時間與人的壽命相關,每日睡眠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平均睡眠不到4小時的人,死亡率是睡眠8小時人的兩倍。睡眠的作用,不僅僅是休息,消除疲勞,而更重要的是合成激素及增加免疫功能,增加人體的“衛士”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抵禦外來細菌及抗病的能力。晚上10點至淩晨2點,是人體內細胞死亡與新生最活躍的時間,如果此時長時間不睡眠,影響新陳代謝,加速人體衰老。若是青少年,更要有質量高的睡眠,因為夜間睡眠時分泌生長激素最多,才能使人體長高;若是老年人“開夜車”不眠,那就是倒行逆施了,使生物鍾倒轉,不僅容易罹患癌症,還為癌細胞的分裂擴散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所以,睡眠是保證正常生命活動、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

睡眠較適宜的時間,兒童及青少年每天睡眠12小時,青壯年8~9小時,老年人8~10小時。

事實上,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活動減少,體力消耗下降,睡眠時間達不到理論上8~10小時的要求,有人建議6~8小時可為老年人最佳睡眠時間。

(3)睡眠姿勢睡眠的姿勢要有利於健康,多數認為仰臥位能使四肢舒展平放,肌肉骨骼基本能放鬆,有利於全身血液循環。但有的人容易將雙手臂放在胸前,壓迫心肺,影響呼吸,或易發出鼾聲。

第二種睡姿是右側臥位,可作為優選。也就是“右臥如弓”,能使全身肌肉放鬆,不易壓迫心髒,有利於血液循環,肺血流量增多,呼吸通暢。再一種是俯臥位睡姿,容易壓迫呼吸道,可能引起窒息。應該糾正俯臥姿勢,改為仰臥及右側臥位為宜。仰、側臥位睡眠的方向,一般認為頭北腳南為宜,以順應大地的磁力線。中醫認為有利於氣血暢通,減少人體能量的消耗。

(4)按時就餐一日三餐,這並非習慣,而是身體生理的需要。食物進入胃內5分鍾後開始蠕動,3次\\\/分,每次蠕動排出食糜量為1~3毫升,約4小時排空胃內食物。但每種食物排出的時間不一致,如水3~4分鍾、碳水化物(糧食)2小時、脂肪(肉、油)5~8小時,混合食物4~5小時。這就是吃了肉、脂肪多的食物4小時後不覺得餓的道理,每一頓飯間隔的時間應在4小時以上,否則上頓吃的食物還未排空,又攝入新的食物,自然胃就膨脹起來了,而且也影響消化,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形成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