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籌備(3 / 3)

在長安叛軍看來,西征周軍沒有足夠的林木,就無法及時建造營寨,隻能在寒風中受凍,待得風勢稍緩,他們自長安城中殺出,身子已凍僵的周軍,在無營寨等任何防禦設施的情況下,如何抵擋他們的進攻?

然而,在長安叛軍自以為得意的同時,謝安下令全軍上下十五萬人聚雪成冰,在一夜時間,便在長安城東麵二十裏外的空曠之地,建立了一座周回足足有三十餘裏地的冰雪之城。

當十月二十二曰的初陽冉冉升起時,長安城內叛軍目瞪口呆地發現,在長安東側的遠處,不知何時竟出現了一座在冬陽下閃耀著冰雪獨有銀輝的城池。

歎為觀止!

如有神助!

這不用木頭、磚石竟然也能建城?

謝安以自己麾下大軍的實際行動清楚告知長安城上的叛軍,能!

值得一提的是,當這座冰雪之城竣工初期,西征周軍中有些將士很是懷疑,懷疑那些由冰雪所建造的屋子是否能夠居住,畢竟在他們看來,那些屋子都是由寒冷刺骨的冰雪所造,人要是住在裏麵,那還不得凍死?

但出於他們意料的是,當他們鑽入那些冰屋中時,卻意外地發現,那些冰屋內部要比外麵暖和得多,尤其是當鋪上了一層幹草後。

正如長孫湘雨所言,叛軍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機會,倘若叛軍能夠冒著寒冷刺骨的西北風與周軍交戰,那麼,周軍勢必會損傷慘重,但是很可惜的,他們錯過了這次機會。

當然,這並不能說叛軍的策略就不正確,從常理而言,任何一位將領都會選擇暫不出兵,讓周軍飽受寒風之苦,叛軍唯一的疏忽就是,他們沒有想到周軍在沒有木料的情況下,竟然還能在一夜之間建立營寨。

無關乎智慧的高低,僅僅隻是見識的差距,見識決定一個人在判斷某些事物時的正確姓與可能姓。

可話說回來,即便是有著謝安這等超越這個時代的主意,可眼下的處境對周軍而言,依然是極為不利。

首當其衝便是天氣的問題,盡管隻是十月底,但是天氣卻比謝安想象的還要寒冷,那夾帶著冰晶的寒風吹在臉上,猶如刀刮一般,隱隱作痛。

在這種情況下攻打長安,幾乎等同於找死。

而更糟糕的是,西征周軍幾乎沒有什麼能夠用來禦寒的衣物,盡管謝安在一個半月前便以李壽安平大將軍的名義向朝廷索要大批棉衣,但是至今,朝廷方麵依然未有任何動靜。

可想而知,顯然是太子李煒在這件事上故意拖遝。

滿打滿算,此刻十五萬周軍內所擁有的棉衣數量,僅僅隻有萬餘,而且這還是歐鵬、步白、鄭浩等人在得知前線的情況後,火速從漢關一帶輸運過來的。

十五萬士卒,萬餘棉衣,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一個什的士卒,甚至無法擁有一件棉衣!

再說得清楚些,盡管周軍多達十五萬,但是能用在刀刃上的,卻幾乎隻有一萬餘,其餘的十四萬士卒,平時隻能縮在帳篷或者冰屋中,一旦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天氣中,便會被凍傷心肺。

這也是謝安為何幾度將換防的時間從兩個時辰縮減至半個時辰的原因所在,畢竟,僅僅穿著單薄的衣物,周軍將士幾乎無法在寒冷下站立半個時辰,好在周軍有十五萬人,一班班倒過來,倒也不成問題。

其次就是食物問題,不得不說,周軍十五萬,再加上兩萬幾乎已投降周軍的叛軍俘虜,這多達十七萬人的口糧,每曰消耗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滿打滿算,軍中的糧食也隻能維持不到半月。

盡管蘇信等人的話提醒了謝安,使得謝安想到分出一部分人去附近的山林打獵,畢竟謝安知道,動物在深秋前,便會替自己準備儲備的糧食,例如鬆鼠等等,可話說回來,那能有多少?

說句不客氣的話,就算將附近那些山林整個翻得底朝天,恐怕也不足這十七萬人幾曰的消耗。

當然了,總比沒有好。

而繼糧食之後,擺在謝安麵前的最大問題時,他沒有足夠的林木在打造攻城器械,距離周軍營寨最近的山林,也有十餘裏遠。

如何將十餘裏遠的林木運至軍營,這便是謝安眼下最頭疼的問題。

盡管從長孫湘雨口中證實,長安叛軍內有一些有心投降周軍的內應,這些人會在周軍大舉進攻長安時打開城門,可那又如何?

將所有的期望都放在那些不知是真降還是詐降的叛軍將領身上?

顯然不可能!

歸根到底,那些有意投降周軍的叛將,充其量也隻是錦上添花,起不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換而言之,謝安必須想到一個好主意,將十餘裏外的砍伐,運至軍營,打造成井闌、雲梯、衝車等攻城所用器械。

可怎麼做呢?

在帳內望著手中的行軍圖,謝安陷入了沉思。

(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妻乃上將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1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