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一本語錄體的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們記載的,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況。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有的從政,有的從事教育,傳授孔子的思想學說。他們都是根據自己所聽到所記得的來講,講授內容有所不同。後來就商量著把各人所記集中起來,編在一起,成為一本,書名就叫《論語》。
一、《論語》其書
《論語》是一本語錄體的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們記載的,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況。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有的從政,有的從事教育,傳授孔子的思想學說。他們都是根據自己所聽到所記得的來講,講授內容有所不同。後來就商量著把各人所記集中起來,編在一起,成為一本,書名就叫《論語》。“論”是編纂的意思,“語”是指與他人討論應答中所說的話,《論語》就是把孔子在和弟子對答時講的話編纂在一起。《論語》確切的成書時間,現在已說不清了,有的說是在孔子去世後幾十年之內成書,有的說是在孔子去世之後二百年才成書的。現在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看到的比較確切的記載,是《漢書》所記。《漢書》記載,西漢的時候有幾個本子,一個叫《魯論》,還有一個叫《齊論》。另外還有一個《古論語》。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到漢初,在孔府的牆壁裏麵發現了一批古書,其中有一部《論語》,就稱作《古論語》。這些本子大同小異,都早已佚失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部流傳下來的《論語》,它的基礎是東漢時候鄭玄的一個注本。鄭玄根據他當時還能看到的《魯論》《齊論》等本子,給《論語》做了一個注,這個注本成為後來流傳本的基礎。
《論語》成書以後,成為儒家非常重要的經典,曆代研究《論語》的人很多。有個叫程樹德的人對此做過統計,他所做的集釋裏征引的關於《論語》的著作有680種之多。日本學者著錄過一部《論語》年譜,說有3000種。曆代《論語》的注本,現在一般認為比較重要、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魏何晏的《論語集解》、宋朱熹的《論語集注》和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分別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思潮學派研究《論語》的成就。當代學者的著本也有很多。一般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本是在大陸出版的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另一本是當時在台灣出版的,錢穆(賓四)先生寫的《論語新解》,這本書現在內地也有出版。除了這之外還有很多,反映了不同學者研究的成果和觀點。近幾年出的書也有很多關於《論語》的,但是這些書的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在選讀的時候要慎重。
二、孔子其人
孔子是2500多年前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和當今世界,起了最重大影響的有四種思潮。一是佛教,一是基督教,一是伊斯蘭教,還有一個就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或叫做儒學。孔子生於春秋末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晚於釋迦牟尼6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死後479年而耶穌生;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則更晚一些,在孔子死後1100年。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時期王室的成員。殷滅亡以後,西周時把殷朝的後裔分封到宋,孔子的先祖成了宋國的貴族。之後經曆了很多代,到了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的時候,因為宋國動亂成災,孔子的族人就離開宋國,到了魯國。這時他們失去了貴族的身份,成為平民,屬於士族。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是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泗水)一位職位不高的武官,力氣很大,是有名的勇士。一次,他隨軍去攻打偪(bī)陽。偪陽的城門有內外兩道,一道普通城門,一道閘門。偪陽人打開了城門,攻城的士兵進了城。偪陽人突然放下閘門,把攻城的隊伍截成兩段,進去了的出不來,在外邊的進不去。此時叔梁紇上前,用雙手一拉,把閘門拉住,不讓閘門落地。被關在裏麵的士兵才得以退了出來。
叔梁紇娶妻姓施,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一個小妾,生了個兒子,是殘疾。後來叔梁紇把施氏休了,娶了顏征在。夫妻倆曾到尼丘山腳下禱告,祈求生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生日,換算成公曆是九月二十八日,2010年是孔子誕生2560年。
因為他父母曾在尼丘山求子,所以就給孔子取名為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史記》說叔梁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為什麼說是野合?有各種解釋。其中一種說,古代認為聖人是感應於天而生的,往往在傳說中給他帶上神秘的色彩。關於商和西周的祖先,都有感天而生的傳說,說契是母親吞玄鳥蛋而生,後稷是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又如後來還有說劉邦是他母親夢與大蛇相交而生等等。說叔梁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也類似於這些。
孔子出生後不久,叔梁紇就去世了。母親顏氏去世得也早,確切時間已不可考,《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是在孔子17歲前。父親去世時孔子年幼,當時的習俗,也不到墳上祭祖,所以孔子不知道父親葬在哪裏。母親去世後,按禮的規定要與父親合葬。但孔子不知道父親葬的地點,隻好先將母親臨時葬在一個叫五父衢的地方。但這個喪葬事辦得很周到,見到的人都認為是正式的。後來有一位參與過叔梁紇葬事的人的母親,把叔梁紇葬的地方告訴了孔子,孔子才把父母親合葬了。
孔子生在魯國的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泗水縣。因為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是平民,所以家境很貧寒。幼年時孔子常擺弄一些盤盤碗碗,模仿祭祀行禮,作為遊戲。年輕時,孔子做過一些小吏,做過倉庫的“委吏”,也做過管放牧的“乘田”,都做得很好。倉庫管得井井有條,牛羊養得膘肥體壯。孔子自己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貧賤的家境,使孔子學會了許多本領。
《論語》上說: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為政》)
15歲的時候,誌於學,就是說立誌於學。當時的教育和孔子學習的情況,現在已經不知道了。
孔子19歲結婚,妻子亓 (qí)官氏。一年後生子。魯昭公送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所以就給兒子取名叫鯉,字伯魚。
三十而立,30歲的時候孔子學有所成,並且做了一件事,即開辦私學,開始招收徒弟,自己授學。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孔子辦的學校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私學。在這之前的學校都是由官府辦的公學,而且入學的隻能是貴族子弟。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社會處於動亂變革之中的時代。西周以來以禮樂為標誌的社會製度遭到破壞。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經不能控製局麵、號令諸侯。諸侯國紛紛擴大地盤,增強兵力,爭城掠地,爭霸天下,大小戰爭不斷。諸侯國內部,父子兄弟之間也是爭鬥不斷,子殺父,弟殺兄,篡位奪權的事層出不窮。諸侯、大夫有衰敗的,有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原來在官府掌管教育、掌管文化的人,一部分就流落到了民間,他們也就把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帶到了民間。孔子開辦私學,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從這一點上來講,孔子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是有非常大的貢獻的。孔子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對於當時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狀況,孔子極其不滿。他讚頌周禮完備豐富,譴責當時一些人的僭越行為。魯國大夫季孫把天子祭祀時用的八佾(yì)舞用在了自己的祭祀中,孔子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說,如果諸侯執掌大權,過不了五代就會滅亡,大夫掌權,過不了三代。他一生的活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要恢複天下有道的局麵。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急切地希望得到諸侯國君和當權者的任用。弟子子貢問他,如果這裏有一塊美玉,那是把它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個好商人賣了它?孔子說,賣了它,賣了它!我就是等著人來買的。他又說,如果有用我的人,一年時間就可以見效,三年就可以成功。為了救世,他不辭辛苦。往往到一個地方,席子還沒有坐暖,就又要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