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題材和內容來劃分中國畫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其中人物畫成熟最早。
古人將繪畫分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這四個等級。
一、逸品:不注意繪畫的規矩,筆墨精煉,意趣出常,沒有技巧的境界,即“畫到生時是熟時”,逸品是無法使人楷模的。
二、神品:行神兼備,立意妙合自然。
三、妙品:筆墨精妙、技法嫻熟,是得心應手的有法之法,此品亦可臨摹學習。
四、能品:形象生動,對客觀事物的形象把握準確,此品可供臨幕學習。
·史前繪畫-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是美術的起源和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美術的明顯特征是:藝術與實用相結合。
1、壁畫: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壁畫,是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出土的壁畫殘塊。
2、地畫:1982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一幅地畫。這是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築繪畫作品。
3、岩畫: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岩畫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岩畫遺跡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岩畫是用礦物質顏料塗繪(一般以動物血或者皮膠作調和劑)或者用石器磨刻、敲鑿乃至用金屬工具刻畫在山崖石麵上的圖畫。中國是世界上岩畫遺跡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先秦時期——戰國帛畫
帛畫:
1、在素絹上繪製的圖畫。
2、有直幅和“T”字形條幅,功能以隨葬品為主,大都表現靈魂升天的主體。
3、現存最早的帛畫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作品,到漢代後期發展成卷軸形式,成為獨立欣賞的畫幅形式。
《人物龍鳳帛畫》出土於1949年,出土地點是湖南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質地為平紋絹,高31厘米,寬22.5厘米,畫中一細腰長裙、側身向左作合掌祈禱狀的貴族婦女,在騰龍舞鳳的接引下,向天國飛升的景象。
《人物禦龍帛畫》:出土於1973年,出土地點是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楚墓。細絹地,高37.5厘米,寬28厘米,畫麵正中畫一危冠長袍、蓄有胡須、神情瀟灑、側身擁劍的貴族中年男子,頭頂華蓋,駕馭舟形巨龍向天國飛升的景象,龍尾立一鶴,龍身下一尾鯉魚,表示龍在天河中行進。
戰國帛畫特點:
1、人物皆作正側麵的立像,通過衣冠服飾表現其身份。
2、比例勻稱,儀態肅穆。
3、勾線流利挺拔,設色采用平塗和渲染兼用,格調莊重典雅。
·秦漢時期-“T字行”帛畫(軼侯妻墓帛畫)
時間:1972年出土
地點: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主題;引魂升天
性質:旌幡
特點:分三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景象。其主題是引魂升天。
繪畫技法:先以淡墨起稿。然後設色,最後再墨勾輪廓線,線條細勁流暢,質樸有力。設色以平塗為主,局部輔以渲染,技法純熟,充分體現了西漢繪畫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畫像石和畫像磚兼具了繪畫和雕刻兩種因素。
東漢-畫像石
定義:畫像石是指雕飾有圖像的石製品。
時間:它始興於西漢中期,主要流行於東漢時代。
用途:用於建造地下墓室和地麵享祠等的建築構件。
手法:畫像石主要有陰刻線、減地加線刻淺浮雕等形式,也有綜合運用多種技法。
主要地區:東漢-形成四大中心區。
典型代表:東漢-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
東漢-畫像磚
定義:畫像磚是模印或刻畫圖像於泥胚上並經過燒製而成的磚。
時間:畫像磚始於戰國時期,興於秦及西漢,在東漢時達到極盛,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 。
作品:東漢四川大邑《弋射收獲圖》、東漢四川彭縣《荷塘漁獵》、西漢《迎賓拜謁圖》等。
《弋射收獲圖》
1、背景:《弋射收獲圖》是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的代表作品,主要用於建造地下墓室和地麵享祠等的建築結構,是漢代統治階級盛行厚葬的產物。
2、內容:整個畫麵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弋射場麵:荷池岸邊枯樹下,兩人張弓射雁,下層為收獲場麵,描繪了收獲季節割稻時的繁忙景象。
3、藝術特點:(1)作品采用陽刻的創作手法,兼具了繪畫、雕刻兩種因素。(2)造型簡練生動,風格質樸稚拙,體現出作品的神韻,富有時代和地域特征。(3)整個畫麵簡潔而分明,上下雖然是兩個兩個活動,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4、意義價值: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藝術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